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14841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一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一节“人地关系”的发展与人类对自然地理 环境的影响第二节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量度与指标系统,第一节“人地关系”的发展与人类对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1.种植业产生以前的阶段 生产活动并不对自然环境造成大破坏2.原始农业至小农经济发展阶段 从单纯依附自然进入到顺应自然的新阶段3.工业化阶段 人类活动大大增强了对自然环境改造和利用的能力4.建设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阶段 可持续发展阶段,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1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利影响 在驯养繁殖部分动物,既可提供役用、交通等生产

2、条件,又可提供肉、乳、蛋、皮毛等衣食生活资源。人类社会农业的发展是以将野生植物的某些物种逐步培育成供食用的物种的过程而实现。20世纪下半叶,为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弥补食用生物物种灭绝之患,人类开始在海洋和陆地水域中发展水产品养殖业,即所谓“海洋农业”、“海洋牧业”,统称为农业中的“蓝色革命”。,2人类对生物圈的不利影响 通过捕食、采食、毒杀和改变局部环境,加速生物物种的灭绝,或无意但造成某些物种的意外繁衍,破坏天然植被,同时又以人工方式保护、培育和驯化极少数动植物物种,使天然生态系统趋向简单化等-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

3、称。,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物种灭绝的速率在不断加快。人类活动除对生物物种的损害影响外,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明显例证。全球森林每年消失约1.7107hm2。人类对植被的另一类破坏即开垦草原。人类活动还造成某些物种的意外繁衍,或破坏某些物种的生态条件。,(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1.增加大气CO2的浓度,图1 过去250年全球燃料燃烧与工业化进程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演变,(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1.增加大气CO2的浓度,图2 夏威夷冒纳罗亚观测站测量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2.臭氧层受

4、到威胁 2003年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已扩大至2.7107 km2。3.大气中氧的平衡失调 大气中氧含量减少,CO2含量在增加,今后会出现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4.热污染“城市热岛”效应,(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1.人类对水圈的有利影响 首先,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兴修灌溉工程,进行流域内及跨流域调水直接或间接调整区域水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局部调节了水分循环。其次,兴建拦河坝,梯级开发河流水资源,利用水能发电;蓄滞洪水,防洪防涝以及调节河川径流,改善航运条件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2.人类对水圈的不利影响(1)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海洋污染加重。(2)河流梯级水库的修建,也拦蓄大

5、量泥沙,使入海泥沙及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河口区原来的渔场因入海有机饵料的减少而衰落。(3)过量超采地下水引起的灾害。,(四)人类对土壤岩石圈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土壤岩石圈的有益影响 对地貌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人工湖泊水库的兴建和山坡梯田的修建。对土壤方面的影响:对农田的精耕细作,主要表现在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使自然土壤部分地转化为农用土壤;2.人类活动对土壤岩石的不良影响 对地貌的不良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大量人工地貌和对地貌体的破坏。对土壤的不良影响。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即土壤侵蚀、荒漠化、盐渍化与土壤污染。,三、现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加强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运2.干

6、预地表的水平衡3.改变生物界的平衡4.加速化学元素的迁移5.改变地表的热量平衡,四、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部分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气候变迁等都是自然过程,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不是抑制,而是促进不利于人类本身的过程加速,反过来损害甚至毁灭人类文明。例如,20世纪,物种的加速灭绝已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达到空前的程度,灭绝物种100万种以上。据估计,21世纪,现有物种的1/3也将灭绝,几乎相当于过去数百万年正常灭绝物种和。近200万年全球森林面积至少减少了40%。滥垦、滥牧、过度樵采等掠夺性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水土流失加剧和部分地区荒漠化。,第二节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

7、境的协调发展,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1 人类文明的兴衰发展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环境问题使人类文明不能永恒发展,而是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走向衰落和覆灭。其平均生存周期为1000-1500年(40-60代人),例如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和华夏文明等。1962年美国出版了莱切尔卡逊编写的寂静的春天。,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1.2 环境问题的定义,环境问题,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而使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1.3 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远古时代人类主要依赖自然而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自然界的自发调节作用抵消了许多不利的环境影响。,1.3 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农业经济时代 出现了农业和畜

8、牧业,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引起了相应的环境问题;人类被动地接受环境惩罚或逃避环境灾难。,1.3 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工业经济时代 人类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化、产业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形成两次环境问题高潮;人类逐渐认识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环境对策。“黑色文明”阶段,1.3 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绿色文明”阶段,1 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2 耕地和粮食缺乏 3 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4 能源储量减少 5 环境恶化,二、当代人类面临的严重问

9、题,1 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世界:60亿(1999.10.12)90亿(2050);每年净增人口6000万。中国:12.95亿();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1 人口的爆炸性增长,2 耕地和粮食缺乏,85%的人面临耕地缺乏:耕地面积不断减少:0.57hm2(1950)-0.39hm2(1975)-0.24hm2(1996)中国:0.19hm2(1952)-0.106hm2(1996-0.093hm2(2005)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1亿亩。粮食缺乏、粮食威胁:人口众多的亚非拉国家粮食匮乏;我国粮食缺乏。,3 淡水资源日益紧张,世界:淡水量占2.5%,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约占

10、其11%;20亿人口淡水资源不足,10亿人饮用水不合卫生要求,每年有1200多万人因水污染致病而死亡。(水20亿生命之所系)中国:全国668个城市(1998年底)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量1/4的。,3 淡水资源日益紧张,苏州: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污染严重,太湖呈现了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21世纪:水资源的世纪?,4 能源储量减少,世界:三大化石能源目前占全球使用能源总量的90%;发达国家消耗量每5-10年翻一翻,2050年基本耗竭。煤炭只能开采60年,石油只能开采20年,天然气只能开采30年。中国:总储量在世界距第三位;人均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1、一半;未来:何去何从?,5 环境恶化,1)森林面积锐减,世界:1950年以来全世界的森林已损失过半;每年的造林面积仅为砍伐面积的1/10左右。中国:“九五”期末森林覆盖率16.55%,世界平均水平为25%;人均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危害: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增加,气候异常,物种消失,温室效应加剧。,5 环境恶化,2)土地严重荒漠化,世界:荒漠化面积达3500万km2;现在每分钟就有1公顷土地荒漠化。中国:目前荒漠化面积达2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危害:破坏土地资源,气候异常(沙尘暴),物种消失,使人类、动植

12、物失去生存的家园。,5 环境恶化,3)自然灾害频发,类型:旱涝、海啸、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下沉等。危害:1995年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800亿美元,导致50多万人死亡。地面沉降情况:上海目前的地面沉降速度是1cm/a;西安20年来地面沉降了1-2m;苏州的地面沉降问题也非常突出。,5 环境恶化,4)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产生的保温作用。现状及趋势: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地球温度不断升高;20世纪气温上升了0.3-0.6;30年后还要上升1.5-4.5。原因:CO2浓度平衡失调。主要危害:气候异常、物种灭绝(200种天)、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情况:在未来的1000-2000年内,海平面将

13、升高7-8米。,5 环境恶化,臭氧(O3)层概念:地球的保护层。破坏原因:人类广泛使用和释放氟氯烃类物质。现状及趋势:1985年,人类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臭氧空洞”(2400万平方公里),随后在北极上空也观察到“臭氧空洞”。主要危害: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会损害人和动物的免疫系统,诱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破坏地球生态系统。,5)臭氧层破坏,5 环境恶化,6)酸雨出现频繁,概念及形成原因:pH5.6,SO2和NOx排放引起。现状及趋势:北欧、北美、我国西南地区;贵阳降雨pH值曾低到3.1。主要危害:水体和土壤酸化,动植物死亡,腐蚀建筑物、铁路和桥梁等设施;我国因酸雨和SO2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10

14、0多亿元。,5 环境恶化,7)污染物排放量剧增,工业生产:排放各种化学废物,包括有毒、有害和危险废物。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生活污染: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白色污染。直接经济损失:我国的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 警示与反思,警示 反思 新的选择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准则:人类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从事开发利用自然的活动;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人类确定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必须同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大体相吻合;人类与自然

15、环境共同创造世界物质文明,既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又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规律。,二、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义的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一种发展模式。(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战略的确定1992年6月,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全球的行动战略。,2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针对人类与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在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持续利用、保护和建设的条件下,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应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是现在

16、的发展不能危及子孙后代可能实现的社会发展。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议程”。1994 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发表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2可持续发展战略,“末端治理”模式: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大规模的环境治理(“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不减少,且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治理难度大,容易引起“二次污染”;治理代价高,加重组织的经济负担。,2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末端治理),系统化的环境管理模式(全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三大缺点,永续利用,经济和环境统一,三、实现人

17、地关系协调发展,1.控制人口增长关键2.保护环境基本要求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公约成员国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一项新的议定书,即京都议定书。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量度与指标体系,一、可持续发展阈值区生存发展界限的判别(一)资源丰度与人口密度指数 1资源丰度 资源丰度:“满足提供人类生存安全保障”的比例,即区内人类生存所需各种资源实际量的集合与人类生存应需各种资源最大上限量集合的比值。2人口密度指数 人口密度指数即为区内人口实际密度与理论最大容许密度的比值。,(二)可持续发展阈值区,当将两条曲线P(Y)和D(Y)并入统一坐标系内时,如

18、图36C所示,二曲线相交于公共点Y(P、D、W),称为P(Y)与D(Y)的平衡点。显然,该点以下与P(Y)、D(Y)曲线所构成的阴影区即为可持续发展的阈值区,又可称为“生存与发展合理承载区”,图5 可持续发展阈值图,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的三大特征,(一)发展度 发展度应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发展度在于判断国家或地区能否在真正地、健康地发展,以及能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的发展。社会经济规模的健康增长。即以人均“财富”的增长为目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即要求人均“财富”的增长以资源、能源消耗率愈益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强度愈益减小、总体社会效益愈益提高为目标;较好地满足

19、就业、粮食、能源、饮用水等基本生存要求。即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为目标。,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的三大特征,(二)协调度 协调度即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是否保持在与预想最佳发展状况所规定的偏离范围之内的一种量度。实际发展状况一旦偏离了允许范围,便应实施调控措施,使之恢复协调发展状态。调控人口数量的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始终控制环境与发展的平衡。,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的三大特征,(三)持续度 持续度为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长期、合理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量度。它是一个反映发展的“时间性”标志。持续度强调在充分长的时期内使发展速度和质量维持在可控的合理水平上。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着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三、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指标体系”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方向,在世界上独立设计的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依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相协调的基本原理,对有关要素进行外部关联及内部自洽的逻辑分析,针对中国发展的实际特点和评判需要,把可持续发展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5个)、状态层(16个)、变量层(45个)和要素层(224个)五个等级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