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语.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19710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语.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一、什么是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广义地说,是指作品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从狭义的方面说,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法。高考现代文阅读涉及的表达技巧,归纳起来说,有下列三方面: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平叙;描写的技巧,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附:部分表达方式技巧简介及作用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可以使叙述事件有头有尾,文章条理清楚,读起来顺当流畅。倒叙:把事件的

2、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可以造成悬念,抓住读者,突出主题,使故事波澜起伏。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补入)另一些叙述,也叫补叙。补充人物、事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叙述曲折有致,有时可使内容衔接更紧密,照应更周严。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也叫分叙。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写法。形象逼真,简洁传神,突出人物性格(事物特征)。,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是作品中基本的艺术单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道具,一个自

3、然景象等等,都是细节。细节描写也就是对于细节的描写。精湛的细节描写,是富于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一、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以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二、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三、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

4、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四、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五、典型的细节可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在小说中):(1)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2)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精神面貌。(3)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以及人称

5、的变化等。3布局谋篇的技巧:如线索设置、过渡、以及前呼后应等。上列各点,历年高考鉴赏性试题中都常常涉及。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主要有三项:1指认文中运用了哪些技巧本项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设题的,能级较低。2分析某种技巧所表达的内容这样的试题兼具理解、分析和综合这样几个能级,属于中难度的试题,因此较多出现。,如99年全国卷创造宣言第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核按钮71页)又如2001年春季招生卷黄土第1题,“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都是这类试题

6、。像这样的设题只要这样作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后一题只要答出“象征父亲,象征老一代农民,象征宽容”就可以了。这类试题基本上还在“理解”的范围内。,3分析文中某种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纵观近三年来考查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全国卷,更多的是属于这类试题,即要求分析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如2000年全国卷第22题:“这篇散文,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案便于与长城对话,显得自然亲切,便于抒发真挚的情感。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附:第一人称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丰富作

7、品情感内涵,使之更具有艺术魅力;第二人称能拉近作者与人物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人物对话,抒发感情,进而感染读者;第三人称则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不受“我”的限制,作品的内容可以写得更广阔、自由。,再如2004年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第3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可以这样答: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现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附:以“物”为线索,须答此“物”对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作用及物与人的关系。此“物”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

8、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三、鉴赏表达技巧应坚持的原则1要结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属作品形式的范畴,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作用”也好,“好处”也罢,首先是指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和好处。如我们在平常会听到有的高三同学这样说:“考试考试,一天到晚考试。”问:这位同学连用三个“考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对这样的问题,应当结合当时说话的具体语境作这样的回答:一句话中连用三个“考试”,强烈地表达了部分高三学生对频繁的考试的一种厌烦情绪。反复的手法,强调对考试的反感。,2要结合对语言的揣摩鉴赏在文学作品中,任何表达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

9、现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要同揣摩语言相结合。2004年全国卷二选用孙犁的老家,其中第2题是这样的,“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这里不妨把相关文字引出来: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第一问是识别题,答案是“白描手法”。第二问怎样回答?透过河流“已经干了”、炊烟“不见了”、做饭的人“早已不在”、“破陋不堪”这些朴素的词语,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萧条破败的情景,感受到一

10、种伤感的气氛,感受到作者抚今追昔的深沉悲凉。如果不抓住这些词语,体味这些词语所透露出来的老屋的作者的心境,怎么作答呢?,揣摩语言,从操作方面来说,更多的应该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人手,深人体会。譬如1998年所选的报秋第3题,“作者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核按钮219、233页)像这样一道题就应该这样分析:“便”在句中是副词,修饰限制动词“是”,而“是”后面带着的是一个个节气,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领取”是动词,分析它的作用还要看宾语,其宾语从具体的“春”、“秋”到“四季”到“生活”,这就可

11、以看出“层层铺开,逐步扩大”的表达特点,而本文的主旨是“领取生活”,于是可以看出“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的作用”。,3要会简要阐释鉴赏表达技巧,只说出结论或只举出例子,都是不行的,需要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作阐释。如2004年辽宁卷所选小说认识自我第3题是这样的:“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对这道题的评分,评分标准有这样的规定:“只答出寓庄于谐的基本内涵或只举出实例却没有对寓庄于谐进行阐释的给2分,能够联系文中实例对寓庄于谐作具体赏析的给4分。”这样的评分规定对大家应该有所启示。,四、典型试题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

12、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核按钮213页)题干共有两句话。第1句话概括说明文章第四段的内容;第2句话中,“请你结合乡土情结”是答题方法的提示,“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是答案内容的要求。,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乡土情结”。从全文看,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乡土情结”,并说明“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会不会使之褪色,但并没有揭示“乡土情结”的内涵。第二段主要写“童年的烙印”,这是写“乡土情结”形成,已经触及其内涵;第三段写少年离别家乡的情景,这是写“乡土情结”的发展。而第四段写出前文所没有的崭新内容,这就是“民族向心力的

13、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句话中,“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大大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与首段“辽阔的空间”相照应,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永不褪色。有了这两点,本文的主题便得到了深化。再联系最后一段,这种“深化”会看得更清晰。答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五、课堂练习,完成核按钮233页试题精选例1例2.完成核按钮240页试题精选一片树叶。,第2931单元报秋,1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过,这样

14、写有什么好处?(不超过10个字)答: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答题分析:第二段极力赞扬玉簪花“生命力极强”,第三段插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第四段开头用“玉簪花却不同”一转,很明显,第三段的作用是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第2931单元报秋,2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 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答: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答:层层铺开,逐步扩展,使文章主旨得到深化。,第32单元一片树叶,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B D答题分析:A

15、项没有用夸张C项“对话”不当,只是用第二人称E曲解了本文的主旨,第32单元一片树叶,2 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答:(1)指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信息:第二段12句)(2)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第32单元一片树叶,3 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权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答(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信息:第二段67句)或:表达了人和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第32单元一片树叶,4 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答: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天秋天明年春天。(信息:37段)(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答: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态度;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信息:第8段12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