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31228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三文言文总复习,实 词 篇,梁屯中学:薛广卫,【命题透视】,文言实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这一精神,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近几年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几个考点上面;命题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具体释义、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有些题虽然表面上考翻译,实际

2、上是考查对于几个关键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命题透视】,【考点梳理】,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古字通假现象: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满_坐_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本能尽其材”,“材”通

3、“才”;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二是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实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

4、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距离。日始出时去人近离开。一狼径去)汤(热水,开水。日中如探汤)郭(外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寻(不久。未果,寻病终。)走(跑。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之属也)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鄙(边邑,边境。蜀之鄙有二僧。)再(第二次。再而衰,三而竭)向(过去的,以前的。向为身死而不受)池(护城河。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交通(阡陌交通)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无论魏晋)前途(天明登前途)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往往(卒中往往语)经纶(经纶世务者

5、,窥谷忘反。)亲戚(亲戚畔之),与世隔绝之地。,交错相通。,妻子和儿女。,要说,不不用说。,前面的路程。,的方法,的原因。,处处,到处。,筹划 治理。,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开张(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牺牲(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可以(可以一战)明年(越明年,政通人和)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南极(南极潇湘,北通巫峡)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痛心和遗憾。,扩大,不闭塞。,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可以凭借。,今年的下一年,第二年。,多少。,从南面到达某地。,身份低微。,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具有

6、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初中常见文言一词多义集录,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

7、于安乐(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 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 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比(1)动词 挨着 对着 天涯若比邻(2)动词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 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 兵(1)士兵 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池(1)名词,古代 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 墨池记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3)动词 拿出 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6)作名词 殚其地之出 生产的东西处(ch)(1)名词 地方 几

8、处早莺争暖树(2)名词 时候 时间 乡书何处达(3)ch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次(1)名词,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从(1)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道(1)动词 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 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 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 规则 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5)名词 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1)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

9、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1)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2)动词 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 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 征发、征派 发闾左谪戍鱼阳(5)起,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负(1)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2)动词 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1)动词 感动 帝感其诚(2)动词 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观(1)名词 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 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四

10、是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 喂奶 名之者谁 命名 公将鼓之 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

11、人。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新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点 长处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固的盔甲 锐利的武器 百废具兴 废弃的事情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 屠户 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父利其然也。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12、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例:不耻下问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认为这样很怪异 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典型例析,例1(2004年福州市)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是马也()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一食或尽粟一石()剖析此题以解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把握,常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因此,解答此题,分析具体语言环境,对所在文段进行整体翻译是前提和关键。题中的“是”当“这”讲;题中的“食”字是个通假字,同“饲”,

13、是“喂养”的意思;题中的“策”字属词类活用现象,“策”本为名词,在此用作动词,意为“鞭打(驱使)”题中的“或”与今义有所不同,在句中当“有时”讲。,典型例析,例2(2004年河池市)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一男附书至 B.度已失期 关山度若飞C.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宾客大宴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何间焉剖析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一般地说,一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一个句子中,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项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强力。A项中“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的“书”是“书写”的意思;

14、“一男附书至”的“书”是“书信”的意思。B项中“度已失期”的“度”是“估计”的意思;“关山度若飞”中的“度”是“度越”的意思。D项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是“暗中”的意思;“又何间焉”的“间”是“参与”的意思。D项中中的两个“会”均为“恰逢”的意思,故答案为C。,例3(2004年大连市)“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法令,制度;方法,做法;效法,仿效;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剖析这道试题很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评价要求。此题的文本材料为课外文言文。解答此题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

15、法”在句中的意义为四个义项的哪一个义项,很显然“效法,仿效”在句中能够讲得通,正确答案应为。,典型例析,例4(2002年四川广安)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是()A不耻下问(以为耻)B尔安敢轻吾射(轻视)C必先苦其心志(苦恼)D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剖析本题考查了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掌握的程度。一个词是否活用,单看这个词是看不出来的,要分析该词和前后词的关系,和上下文的关系,在确定该词是哪一类活用后,再用活用后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翻译一遍,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是否合理,由此鉴别我们对该词活用的判断是否正确。一般地说,一个词如果照它本来的意思在句子中讲不通,就要考虑到它有临时被活用的可能。如C项中的“苦”,

16、照本义来解释,无法使句子连贯通顺,只有将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感到苦恼”,上下文意思才连贯通顺,故C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例5(2004年河池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文:(卒)固以怪之矣。译文:剖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文言语句翻译题,也中考语文的必考题。这样的试题是对学生文言实词、虚词理解与运用的综合考查。翻译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其实在阅卷时,评卷老师也常常是根据关键词语的理解情况判分。句应译为:“(公子)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去外面(边疆)带兵。”关键词语:以、数谏、上使、外将兵。句应译为:“(士兵们)本来对这件事已经觉得很奇怪了。”关键词语:固

17、,以,怪,之。,例6(2010年兰州市)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B广故数言欲亡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剖析这是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一种题型,这种类型的题首先让我们明确例句中该词的含义,然后再对选项逐个分析,才能选出正确答案。如先思考例句“亡”为“逃走”的意思,再分析各句。A项中的为通假用法,“没有”的意思。C项中“存亡”相对,可见是“灭亡”之意。惟有B项中的“亡”为“逃走”之意,因而选B。,例7(2010年海南省)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甚矣,汝之不惠 D帝感其诚剖析在这一道选择题中考查了三个通假字,即“亡”、“反”、

18、“惠”,以选择的形式出现,难度不是很大,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就不难做出正确选择,应为D。,【拓展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词。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属予作文以记之()固以怪之矣()一狼洞其中(),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寻向所志()寻病终()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D.委而去之有孙母未去5.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环而攻之而不胜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