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与教学新课标湘教版.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34926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材与教学新课标湘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化学教材与教学新课标湘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化学教材与教学新课标湘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化学教材与教学新课标湘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化学教材与教学新课标湘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教材与教学新课标湘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材与教学新课标湘教版.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仁爱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 学,教材与教学,仁爱化学教材分析,15章教材和教法分析,15章教材和教法分析,学习目标内容分析,第一章学习目标,认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制备与用途的科学;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初步学会药品取用、加热等实验操作方法;认识与体验实验和观察是学习、研究化学最常用的方法与手段;体验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与方式;初步认识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第一章教材分析,.编写思路,专题1是学生开始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的准备部分,类似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与生产、

2、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化学研究任务为线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化学”;通过“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的初步体验,让学生知道“怎么研究与学习化学”等。此部分内容与编排体现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理念,也是指导学生更好利用此教材、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2.单元一内容脉络,通过“生活启示”说明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通过“交流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结论通过“生活启示”、“探究活动”,说明化学能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界中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从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

3、与健康、化学与能源等方面说明,化学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3.单元二 内容脉络,通过“生活启示”说明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变化,并说明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化学的任务之一。通过“请你尝试”、“分析归纳”探究得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渗透固体加热的基本操作。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以及“交流讨论”、“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了解化学变化中的各种现象。引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并通过“交流讨论”,巩固概念的形成。通过“生活启示”、“交流讨论”,说明研究物质的制备和用途是化学的又一任务。通过图示,说明研究的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也是化学的只要任务。,4.单元三 内容脉络,通过“探究活动”和“交流

4、讨论”,渗透和提炼观察方法的要求,通过“联系实际”加强实验观察的训练,并说明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两次的“交流讨论”和“请你尝试”,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室的组成、规则、安全要求、常见实验仪器和药品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的要领,并说明实验方法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说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基本要素,解释本教材的栏目功能。,(p2)图1-1,衣服:人造纤维的制造、天然纤维的加工、纤维的染色。食品:化肥与粮食生产、食品加工中的着色剂、防腐剂、蓬松剂等厨房:厨房中所用的各种材料、厨房中的食品添加剂、厨 房用的除油剂等。自行车:人造橡胶、合金等牙膏:碳酸钙、氟化钠、硫酸月桂酸钠、苯甲酸钠 等电话:塑料

5、等,5.问题解答,(p10)礼花实验 纸上作画,氯酸钾、硝酸钾是强氧化剂,在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葡萄糖发生激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发出光和热,犹如节日的礼花。实验前要小心地将三种药品充分混合,然后将滤纸卷成的纸棍插入混合物的中间。事先可将纸棍蘸上少量酒精。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纸上作画的原理是,FeCl3溶液遇到硫氰酸钾(KSCN)溶液显血红色,遇到氢氧化钠溶液后显红褐色。用硫氰酸钾画完画后,一定要待稍干后再用氢氧化钠画下一朵花,防止互相污染和干扰。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丰富花朵的色彩:氯化铁溶液遇亚铁氰化钾K4Fe(CN)6溶液显蓝色,遇到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显绿色,遇苯酚显紫色,而FeCl3

6、溶液直接喷在白纸上显黄色。,(p15)观察法,观察的方法通常有下列要求:(1)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同时参与观察活动(2)要对被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观察(3)要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4)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观察(5)对复杂庞大的事物,多人同时进行观察,要搞好分工协作(6)要科学地利用前人观察的结果(7)要作详尽的观察记录,写出心得巩固观察结果,第二章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能从组成上对物质进行初步的分类;2、初步学会一些实验操作基本技能;3、掌握元素的概念,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一些基本属性;4、会读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理解

7、元素符号的意义。5、初步了解化合价的概念,知道物质化学式的意义,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6、掌握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中元素质量比和元素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7、初步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实验安全意识和环境意识。,第二章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本专题将元素、构成物质的微粒等内容放在一个章节中,便于用理论指导以后的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虽然内容抽象,但学生已具备一些前期知识,且选材和呈现方式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本专题知识从三条线索展开:1、用宏观的观点看待世界:自然世界及物体元素 物质组成及类别

8、物质性质和用途2、用微观的观点看待物质:物质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化学式3、用宏观和微观的综合观点看待物质: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质量分数),2.单元一 内容脉络,通过“生活启示”说明,化学通常从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物质。通过“联系实际”、“交流讨论”栏目,让学生体验物质组成的多样性,并引入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通过“生活启示”,说明由于物质组成及结构的多样性,导致了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多样性。通过“请你尝试”栏目,让学生学习“闻物质气味”的方法。,3.单元二 内容脉络,通过回顾化学史和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宏观物体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介

9、绍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从元素结合方式可以不同的角度,引入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介绍地壳、海洋和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4.单元三 内容脉络,通过“生活启示”和“交流讨论”,让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构成,并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间有间隔,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介绍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介绍分子和相对分子质量,并通过“请你尝试”栏目,学习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介绍自立,并通过图示,让学生体验原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5.单元4 内容脉络,说明化学式是表示纯净物组成的方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方法。为简便快捷地书写化学式,引入了化合价的

10、概念介绍简单化合物的命名原则。为表示化合物中元素之间质量关系,引入质量分数的概念。,6.问题解答,(p29)验证物质有元素组成的实验,取三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分别放入一小块滤纸碎片、一小块干燥树叶碎片、一根去火柴头的火柴梗,加热片刻,有白雾产生,滤纸、树叶、火柴梗均变黑色,试管内壁有棕色油状物生成。变黑说明有碳元素;产生白雾说明有水生成,含氢、氧元素;有棕色油状物生成说明含油脂。实验说明,滤纸、树叶、火柴梗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p28)部分元素的中文、拉丁文、英文名称和符号,(p38)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1)古代的哲学思辩(2)道尔顿的原子论(3)汤姆生的原子模型(4)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11、(5)玻尔的原子模型(6)现代的结构模型,(p36)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运用STM可操纵原子和分子。其操纵原理是,STM针尖与样品间存在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力,调整针尖位置及所加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诱导表面原子和分子完全脱离表面,或者牵着它的鼻子发生横向移动而不脱离表面。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STM操作,用原子绘出了祖国地图,用原子书法“中国”,用原子绘图,用分子绘画分子小人,运用C60分子组合出纳米算盘、纳米锁和纳米钥匙,运用分子材料构造分子机械,诸如分子开关、分子导线、分子马达、分子列车等。,原子实际质量的测算,在粒子物理学中,基本粒子的质量一般是通过测定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再根据关系式计

12、算得到。所用的仪器为质谱仪。其公式为:E2-p2c2=m2c4,基本粒子,像电子、质子和中子等粒子,比原子要小,且结构层次也低,通称为基本粒子。1933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1955年发现了反质子,1956年发现了反中子。在基本粒子的范围内,粒子与反粒子的对应存在是普遍的。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发现了数百种基本粒子。,第三章学习目标,1、定量了解空气的组成,初步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3、初步了解我国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其来源,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4、初步了解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13、策略,初步了解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等收集信息的能力,体会“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5.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环保意识。,第三章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本专题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教材以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为核心,精选适合初中生进行探究和隐含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合作,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并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及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2.单元一内容脉络,通过实验手段,探究空气的定量组成。初步介绍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通过“氩”的发现历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

14、教育。,3.单元二内容脉络,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并引入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缓慢氧化反应的概念。在“一分为二”观点的指导下,学习氧气的用途。探究氧气的溶解性。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的方式,了解氧气的用途。初步了解臭氧层的作用,拓宽学生视野。探究氧气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4.单元三内容脉络,探究二氧化碳的不助燃性。介绍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碳酸钙的反应,并引入石蕊试液、“干冰”的概念。探究二氧化碳的用途。探究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初步了解“温室效应”,拓宽学生视野。,5.单元四内容脉络,了解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和我国大气中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引入酸雨概念,探究酸雨的性质和危害。介绍常

15、见的防止酸雨的方法和措施。初步了解“空气质量日报”,拓宽学生视野。,6.问题解答,空气成分发现史,1、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是模糊的。2、1772年英国的卢瑟福、普利斯特里的研究3、1772年瑞典化学家舍勒的研究4、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的研究5、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的研究6、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 的研究,证明温度对氧气的溶解有影响的探究实验,可先在常温下向盛有亚甲蓝溶液的试管中通入氧气,发现溶液呈蓝色,然后再用酒精灯将其缓缓加热。实验过程中将会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试管中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直致完全褪色。在环境监测部门对某一生长有水生动植物的水体中溶解氧

16、气进行24小时测定的实验中,在正午时分由于光合作用最强产生了较多的氧气,使得氧气在水体中的溶解量最大;而在午夜时分由于光合作用最弱而呼吸作用最强(产生CO2),使得氧气在水体中的溶解量最小。,“在哪些场所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的探究实验,用洁净的空饮料瓶(如空的矿泉水塑料瓶)采集空气样品,然后分别向其中注入少量的水(或澄清石灰水),并迅速拧紧瓶盖子,用力振荡后,可观察到塑料瓶有不同程度的内凹(俗称“瘪”了)。可以通过观察其内凹的程度来作出判断:内凹程度相对较大的,说明该空气样品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较高;而内凹程度相对较小的,说明该空气样品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较低。,温室补充二氧化碳的

17、方法,大约在上午9点左右,二氧化碳已降到大气正常浓度,难于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而此时大棚内温度尚未升高到能够放风的温度。这时有必要采取补充二氧化碳的措施。补充二氧化碳一般采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将碳酸氢铵置于二氧化碳发生器底部,上部连接的容器内注入硫酸。打开连通器阀门后,硫酸滴下去与碳酸氢铵反应生成硫酸铵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水瓶过滤后通入悬挂在温室顶部长管的小孔弥漫在整个温室空间。因二氧化碳气体比重较大,因此向下散发,从上到下沐浴整个植株,植物通过每片叶片上的气孔能够充分地吸收利用。,第四章学习目标,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等概念,了解物质在溶解过程中

18、伴随的现象和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初步学会溶液的配制、液体过滤的操作,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基本操作要领。掌握溶液中溶质、溶剂相对含量的表示方法,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的一些方法。初步了解非水溶剂和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水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第四章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万物的生长离不开水,人类以及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溶液,如石灰水、盐酸等等。在后面酸碱盐的学习中,有关它们之间的

19、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集中系统地学习一些有关水和水溶液的知识,可以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现象,并对以前所学知识深化理解,为今后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2.单元一内容脉络,“通过什么样的水才能饮用”的问题,引入过滤操作,并介绍各种不同的饮用水以及软水、硬水的概念。通过回顾化学史和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水的组成的知识。,3.单元二内容脉络,探究溶液 的组成和溶液的特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以及溶液的某些性质。定量研究溶液的组成,引入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学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4.单元三内容脉络,学习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

20、解度曲线、结晶、蒸发等概念,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说明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探究改变物质溶解度的方法,引入乳化剂、乳化作用的概念。,5.单元四 内容脉络,通过“生活启示”、“交流讨论”等栏目,让学生了解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以及常见的水污染物。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一些简单的净化水的方法,并介绍目前人类采取的防治水污染的方法和措施。,第五章学习目标,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的化学变化的条件,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内涵。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规则,学会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学习和化学科学发展的

21、重大作用。,第五章教材分析,1.编排思路,本专题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是变化入手,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和本质,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量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反应。,2.单元一内容脉络,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和归纳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引导学生用辨证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化学变化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3.单元二内容脉络,通过“生活启示”、“请你尝试”等栏目,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入催化剂的概念,并通过“拓宽视野”栏目,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催化作用。通过“交流讨论”栏目,让学生了解控制化学变化条件的意义。,4.单元三内容脉络,通过“交流讨论”等栏目,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通过“请你尝试”、“联系实际”等栏目,让学生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介绍简单的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既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关注学生在态度、感情、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全面了解学习要求,化学教学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