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结构与组织.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36325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的结构与组织.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9/6,1,第二编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地理学上的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经济地理学上的区域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其内涵有:(1)空间,且其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依托(2)有大小之分,故而有层次或等级之分。(3)有同质区域(据研究的某一种或某类经济活动、要素、问题等式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区域)和集聚区域(据经济活动的内在功能联系的强弱程度而划分的区域)。(4)区域有自已的结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和功能(对内表现为组织区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对外表现为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扮演着某个角色)。(5)区域对外都表现出特有的经济个性,是一

2、个经济实体。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发展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6)区域有由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演变过程大致相同。,2023/9/6,2,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它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因素之一,且决定着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至今仍以产业结构研究为主。产业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它是区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2023/9/6,3,一、区

3、域产业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亦称克拉克产业分类)即分为第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业、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他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西方国家把金融业、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等单列成第四产业。,2023/9/6,4,(二)产业功能分类 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类。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其功能有: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区际分工的主体;二是能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关联产业指直接与

4、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有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另一种分类是:消费趋向性基础产业、广布性基础产业和产品不能在空间上流动的产业。,2023/9/6,5,此外: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潜导产业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

5、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23/9/6,6,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一)主导产业选择(应具备下列特征)1、高比较优势系数: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率系数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比较优势系数=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比较利税率系数1)比较集中系数 a/A 比较集中系数=b/Ba是某产业的产值A是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b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B是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当比较集中系数1,该产业在产出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否则,没有。,2023/9/6,7,2)比较生产率系数 x/X比较生产率系数

6、=y/Yx是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X是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y是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Y是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当比较生产率系数1,该产业在产出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否则,没有。,2023/9/6,8,3)比较输出率系数 m/M比较输出率系数=n/Nm是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M是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n是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N是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的比较输出率系数都1,其数值越大,则该产业的产品区际商品率越高。,2023/9/6,9,4)比较利税率系数 t比较利税率系数=Tt是区域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T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利税率如果比较利税率系数1,则区域该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其他

7、区域相同产业比具有优势;反之,不然。,2023/9/6,10,2、高产业关联度:某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关程度。1)感应度系数=a/Aa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A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2)影响力系数=b/Bb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B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那么它就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若一高一低,则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若两低,则不能成为主导产业。,2023/9/6,11,3、高需求收入弹性: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x需求收入弹性系数=sx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s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

8、率 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1,则表示富于弹性;反之,非弹性。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必须大于1,系数越高越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4、高生产率上升率综合生产率上升率最高的产业就可以作为主导产业。5、高产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高的产业能成为主导产业。,2023/9/6,12,(二)关联产业配套(三)基础性产业配套(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有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是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政府干预是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9、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调控区域产业结构,需要合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作用。只有它彼此配合,才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2023/9/6,13,(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1、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2、库兹涅茨法则:随时推移,农业中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比重下降;工业中国民收入比重上升,但劳动力比重略有上升或不变;服务行业中劳动力比重上升,但国民收入比重略有上升

10、或不变。3、霍夫曼定理: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呈下降趋势。4、雁行形态说:反映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模式。“进口国内生产出口”模式。,2023/9/6,14,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从以下方面来评价)1、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2、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是否担负起在区域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3、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4、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6、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2023/9/6,15,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

11、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点、线、网络和域面。区域空间组合模式:(1)“点点”构成的节点系统,表现为条状城镇带和块状城镇群。(2)“点线”构成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3)“点面”构成城市区域系统,表现为城镇集聚区、城市经济区。(4)“线线”构成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等网络设施系统。(5)“线面”组成产业区域系统。(6)“面面”组成宏观经济地域系统,如经济区、经济地带。(7)“点线面”构成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2023/9/6,16,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自习)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一)区

12、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集聚结构模式,如四个特区)2、点轴式空间结构(如昌九经济带)3、网络式空间结构(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自习)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2023/9/6,17,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2)集中后分散阶段3)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3、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1)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2)过渡阶段3)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4)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2023/9/6,18,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

13、展机制(一)区位指向: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指向。农业、采矿业2、原料指向。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业、钢铁业、建材业、木材加工业、重型机械制造等。3、烯料动力指向。火力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属生产、石油化工4、劳动力指向。1)廉价劳动力指向:纺织工业、服装、制鞋、烟草。2)高素质劳动力指向: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工业。5、市场指向。服务业、部分食品和饮料工业、部分化学原料工业6、运输指向。运费在成本中占的比重大,或为了方便地从不同的地方获取原材料、向许多地方发送产品的企业或部门,应布局在运费低的地方,如交通枢纽。,202

14、3/9/6,19,(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形成源于三方面:(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3)经济活动对集取聚经济的迫求。集聚引力,使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1)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2)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3)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务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4)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2023/9/6,20,2、扩散机制:指资源、要素和部

15、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形成源于四方面:(1)避免集聚不经济(如争水争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供不应求、环境恶化等产生负效益)(2)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如为进一步发展,主动到周围地区建立分支机构;为减少竞争压力,到其他地区开避新市场;在当地被淘汰的企业或部门迁到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为获取能源、原材料,参与区际间竞争,导致部分资源、要素、企业向其他地区扩散)(3)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如日用品、原材料工业、农业等在空间上呈分散趋势)(4)政府的政策作用,2023/9/6,21,扩散机制形式有:就近扩散(原因相邻地区有适宜的区位和较好的外部环境;便于与集聚地区联系,获得信

16、息,得到支持)、跳跃式扩散(原因具有扩散所需的良好条件;存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机遇或潜力)、等级扩散(由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到小城市)和随机扩散原因地区之间信息不畅;某些社会因素影响(长官意识、亲友关系)和心理因素(个人偏好)3、集聚与扩散关系1)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聚与扩散强度不同。2)集聚与扩散作用都存在一定惯性,但作用这种惯性是有限的。(三)空间近邻效应空间邻近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空间邻近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1)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2)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3)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

17、促进。,2023/9/6,22,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指具有一定规模的以第二和第三产业活动为主的居民点。(二)城市的一般特征1、城市职能:矿业城市(大庆、抚顺、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工业城市(鞍山、景德镇、日本的丰田、加拿大的渥太华、英国的曼彻斯特)、商业城市(大板、伦敦、纽约)、水产城市(营口、连云港、日本的枕崎)、林业城市(伊春、俄罗斯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交通城市(乌鲁木齐、郑州、上海、北京、芝加哥、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政治城市(北京、华盛顿、堪培拉)、宗教城市(拉萨、麦加、麦地那)、军事城市(日本的佐世保、英国的朴次茅斯)、住宅城市(德国的波茨坦、日

18、本的武藏野、浦和)、文化学术城市(日本筑波、英国牛津、剑桥、美国普林斯敦)、旅游城市(桂林、杭州、)、疗养城市(北戴河、海城),2023/9/6,23,2、城市性质:指城市的主要职能(南京大学的观点)将我国城镇分为三大类若干亚类。(1)各级政治中心城市(2)以某种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3)其他特殊职能的城市(包革命纪念地、休息、疗养地、边防重镇等)3、城市规模:大、中、小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自然环境有关,影响着城市规模、形态、性质等。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城市往往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心。表现在:(1)是区域生产中心(2)是区域流通中心

19、(3)是区域的服务与管理中心(4)区域人力资源培养中心(5)区域对外交流中心(6)区域创新中心。,2023/9/6,24,(二)构造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在一个区域内,都存在一定规模不等的城市群体,而每个城市都与周围地区构成大小不等的地域单元,这些地域单元依据其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体中的空间关系进行组合,且与各种网络结合在一起,把区域连成一体,构成区域的空间框架。(三)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化城市在时空上的变化引起区域经济和社会结构随之变化,并不断改变空间的分布与组合状态。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城市化引发和增强了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为模式或导向发生相应地变化

20、,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2023/9/6,25,第四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 工业化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农业份额不断下降、工业份额不断上升。(我国张培刚先生定义)农村工业化的原因有三:(1)农民自发、自主地发展非农产业(2)外来投资者(包括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农村投资,雇佣当地农民,发展非农产业(3)农民与外来投者均以投资人的身份联合发展非农产业。农村工业化特征:(1)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向工业、服务业)(2)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转移(3)经济结构发生变化(4)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21、、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管理理念、组织形式、相互开放与交流趋附于向城市。,2023/9/6,26,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一)农村工业化加快了农区的经济发展1、农村工业化改变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表现在:1)改变了单一种植业状况2)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形成了科技兴农的现代意识2、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3、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二)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农区的社会进步1、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有能力积极投入于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上,促进和刺激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2、非农产业为当地农村输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方式,与当地传统相融使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发生

22、了改造,农民的自主意识,自我文化修养、溶入工业文明的愿望都得到了提高等。,2023/9/6,27,(三)农村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四)农村工业化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城乡关系1、加强了农村与城市在生产领域、人员往来、技术交流、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联系。2、加强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组织联系(如农村与城市之间企业的跨区域投资、扩张)。农村工业化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开始趋于淡化,农村从自身这边努力主动地建立新形的城乡关系,使城乡之间在发展上关联互动。,2023/9/6,28,第五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技术(广义)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狭义)指劳动工具的总称或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技

23、能。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技术创新即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一)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表现在:(1)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相应生产部门或行业(2)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使得新部门建立,原有生产部门衰退甚至消亡。而导致区域产业更新。,2023/9/6,29,(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1、新产品能刺激消费者需求2、新产品功能更新、品质更好,引导了产品的更新换代3、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由于原产品的不足和新产品的健康)4、精神

24、文化消费需求上升,物质消费需求相对下降。技术创新改变了消费结构,促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技术创新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2023/9/6,30,(三)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影响表现在两方面:(1)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导致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2)直接或间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从而改变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利益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的认识和行为。这样就应及时地改革经济体制,调整所有制和企业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经济法规,

25、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023/9/6,31,(四)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一般来说,在当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先进,生产的产品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竞争力强。提高了产品品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竞争能力增强。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技术结构调整,从而引发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智力资源的投入,因而需要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文化基础。同时技术创新面临着技术开发失败、市场对新产品不予接受或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形成有效的规模来支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等的风险,因此,技术创新往往只在少数地区。技术创新快的地方,往往经济发展快,从而发生空间差异。,2023/9/6,32,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