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43854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第一节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世界三大古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第一节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综合艺术起源与形成过程,亦即各种艺术元素不断发展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一、先秦时期,1、原始歌舞 最早最重要的艺术元素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困难。但原始人为了生存,常聚集力量做同一件事,如打猎,对付外来侵略等。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使他们逐渐创造了相互沟通的表达符号语言。人在共同的生活和生产中为了表达思想,必须有声音、有语言,要渲泄情感就得唱、跳。,“予击石拊石,百曾率舞。”尚书尧典 一群原始狩猎人披着各种兽皮,用石头相击,或用手击石打出节奏,然后身子也随之动了起来。这

2、就是原始部落的守猎人在获得猎物后,举行的一种舞蹈,常常表现为一种祭典与庆贺的仪式,这种仪式一直到现在。只是从原始到了自觉,从简单到了复杂,从低级到了高级,从原始的需要成为艺术的追求。,“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原始舞蹈与歌唱相伴,这就是歌舞与音乐的结合。在原始氏族中,图腾是他们的共同信仰物,大多是为其祖先或保护神面而加于崇拜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原始人在祭典活动中常模仿其形象、动作、声音和花纹来舞蹈。古代舞蹈中有一种“禹”步,就是模仿蛇的动作的;商殷时的“踏高脚就是模仿凤来舞蹈的,这种踏高脚一直流传到现在。,2、傩舞 上古时代的傩舞对后来的

3、舞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淮南子记载了古代傩舞的情景:“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的方相,后面跟随着幼童百二十人和人扮的十二神兽,把恶鬼如魑魅魍魉驱逐出去。这种舞蹈初具较大规模,成为群众性的广场舞蹈形式。人们带着恐怖的假面具,穿着奇怪的服装,狂叫呐喊。其中不泛表演技巧和歌唱的成份。不但在原野广场演出,还在宫廷演出。,3、宗教祭祀活动 到了奴隶社会,宗教祭祀活动就成为崇拜祖先,崇拜上帝、崇拜自然神的一种礼俗。产生了以祭祖活动为职业的巫觋,他们是神和王的传达人。由他们主持来求雨、宁风、驱邪、除灾、治病。这些活动大多要举行盛大的歌舞。当然是为奴隶主所利用。如在宫廷里,奴隶主利用巫觋(xi,

4、男巫)和这些活动来为他们歌功颂德。如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汤乃命伊尹作大,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后来宫廷里有大舞,也叫武舞和韶舞、文舞,都是宣扬贵族统治者的“文治武功”的舞蹈。,4、腊祭 在民间有“腊祭”,即每年十二月慰劳万物和农民暂得休息的祭典。孔子曾对腊祭有过解释:“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农民终年劳作,只有腊祭这天是他们欢乐的日子。另一种祭典在每年三月上旬举行,参与者在水边沐浴,用香草熏自己的身体,男女相互对歌,表示相互的友情和爱意。诗经的宛丘与东门之扮所描绘的即此情景。这种形式不仅仅是男女自由择配,而在古代还是一种巫风。掌管这事的人就是“女巫”。当时担任“巫”的人是群

5、众中很有威信的人。后来奴隶主或贵族派人采集民间歌谣,编成了国风,用他们的礼乐观点将这些民间祭典纳入他们的规范中来。所谓“家为巫史”就是这个时代。,5、俳优 从事歌舞乐和杂戏的艺人的总称,即后世的演员。春秋战国时期,在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宫廷内专供统治者调笑取乐。韩非子难三:“而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俳优作为宫廷弄臣,其职责是以歌舞谐谑对君主进行谏劝,即所谓优谏,在民间则以其伎艺娱人。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俳优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娱耳目乐心意者。”,6、巫舞“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无亵慢淫荒之杂。”王逸在九歌序

6、 说明”巫舞“的歌舞特点,是来自民间的祭舞。“巫舞”的歌词内容不仅仅有歌唱神的故事,表达神的形象和动作以及祀神人的感情与愿望,也有借以娱人。屈原的九歌是吸取民间歌舞的基本元素写成的。九歌中描写的服饰很美,有乐器、有对舞、群舞,有抒情舞也有执戈的舞蹈;有对唱、齐唱。,先秦以后,娱乐性歌舞艺术成为主要的歌舞形式,表现的内容及形式都有了很大进步,逐步向综合性戏曲发展。,二、汉唐时期,与前相比,汉代歌舞规模较大,形式渐趋复杂多样。汉代歌舞之风极盛,宫廷里设有“黄门工倡”,即宫中的乐工、舞人。达官贵族之家多蓄养歌舞伎人,当时称为“倡”或“歌舞者”。除作为宴享的乐舞之外,还有一种礼仪性的社交舞蹈,称之为“

7、以舞相属”。,1、汉代百戏,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期称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改称为杂技。百戏源于夏商,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形成,两汉时期广泛发展。西汉之前主要在宫廷表演,东汉在民间广为流传。百戏包括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2、角抵,角抵是一种竞技类活动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禁止民间私藏兵器,作为徒手相搏斗的角抵兴盛起来。汉代,民间出现了一种由“蚩尤戏”发展而成的两个人在公开场合表演的竞技活动,已经具有后来摔跤的基本特色,并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汉代角抵活动十分普及,尤其是在冀州一带民间,经常有这种游戏活动:“其民三三两两,头戴兽角相抵,

8、名唤蚩尤戏。”从这一记载中将角抵称为“蚩尤戏”,以及角抵时要进行化妆的情况来看,很明显角抵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富有娱乐性的游戏活动。汉书武帝本纪中也有关于角抵戏的记载,据载当时的角抵戏规模宏大,轰动京城,老百姓们甚至宁愿跑几百里的路去观看助威,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角抵游戏的喜爱。东海黄公中的角抵表演,加入了简单故事,增强戏剧性。,3、唐代歌舞,唐代歌舞繁兴,较之前的歌舞:内容上故事性更强;表演形式上,在以歌舞为主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了其它表演技艺,如说白、动作等。歌舞至玄宗朝而达到极至,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律,热爱歌舞的风流天子是大家熟悉的,正是他创造了秦王破阵曲和霓裳羽衣曲,而且秦王破阵曲被誉为

9、大唐的国歌。,唐代有两种酒筵歌舞 一种是艺术观赏性质的酒筵歌舞,歌舞伎和观赏者这两种不同的身份。在这种歌舞中,节目是预定的,其内容主要是曲子歌唱和曲子舞蹈。另一种是酒筵游戏性质的歌舞。在这种歌舞中,饮酒者同时是表演者,节目是临时确定的,其歌词大都是即兴创作的作品。“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齐歌送清觞,起舞乱参差”的诗句描写了当时酒筵重视歌舞艺术的风格。到中唐酒筵歌舞便遍布城乡,呈现出空前的盛况。所谓“处处闻管弦,无非送歌声”,所谓“歌酒家家花处处”、“纷纷醉舞踏衣裳”,是当时酣歌醉舞景象的写照。,这种景况导致了酒筵艺术成分的改变:过去作为宴饮辅助内容的歌舞,现在变成了酒筵上的主要节

10、目。在唐代初、盛二期,常见的酒筵歌舞是自娱性的独歌独舞。此外,参军戏、俗讲等随着叙事文学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并趋于成熟。,总之,从先秦到汉唐,与戏曲有关的各种表演艺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彼此间不断交融,逐步向综合性的戏曲演进。到了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得以汇合,并与叙事文学相结合,形成了戏曲。,第二节 戏曲的形成与宋金杂剧,宋代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1、演戏场所瓦市(瓦斯)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北宋汴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等都有不少瓦市。都城纪胜:“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瓦市中搭有许多棚,以遮蔽风雨。棚内设有若干勾栏。大的瓦市,

11、有几十座勾栏,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各种伎艺,可容观众数千人。,2、宋代大曲,大曲在唐代还是纯粹的歌舞乐曲,发展到宋代,逐渐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在宋代的杂剧中,就有一部分以大曲演唱的节目。这种节目,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是利用大曲的形式咏唱故事,在大曲原有的标题之上往往再冠以故事性的标题。如唐有薄媚大曲,宋有西子薄媚、错取薄媚、郑生遇龙女薄媚等;唐有六幺大曲,宋则有莺莺六幺、崔护六幺等。其二,多是摘遍的形式。宋代所用的大曲,并不拘泥于唐大曲原有的完整形式,而是按照实际需要,只摘取其中的若干片段,称为“摘遍”。大曲的曲调是戏曲曲调的来源之一。,3、诸宫调 一种说唱艺术,因集若

12、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故名。诸宫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以唱为主。,西厢记诸宫调,北宋末年是诸宫调的鼎盛期。诸宫调虽然产生于北方,随着宋朝南渡,也传到了南方,遂有南北诸宫调之分。南北诸宫调的区别主要是曲调腔谱的变化。据研究者的意见,南诸宫调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北诸宫调则是琵琶和筝。董解元西厢记就是北诸宫调,所有又称为弦索西厢;南戏张协状元中有一段诸宫调曲词即是南诸宫调。现代诸宫

13、调作品保存最为完整者为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残缺不全者为刘知远诸宫调。诸宫调的出现,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此外,唱赚、说话、影戏等表演艺术汇集一起,在瓦舍勾栏内同台演出,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催生了一门新的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成为中国戏曲的雏形。,4、宋杂剧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南宋时期,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

14、“艳段”、“正杂剧”、“杂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南宋吴自牧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剧名二百八十个。,宋杂剧,5、金院本,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其内容、形式、脚色以及“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的艺术特点,也与宋杂剧一脉相承。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A、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B、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宋杂剧与金院本虽然

15、在艺术体制上不够完善,但它们开了中国戏曲的先声,为其后宋元南戏与北曲杂剧的发展完善打下了基础。,第三节 宋元南戏与元杂剧,一、宋元南戏1、南戏 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其音乐-南曲,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意义: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南戏的产

16、生 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2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注:赵闳夫是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他发榜文禁止南戏演出,说明当时南戏的影响已经较大了。)徐渭南词叙录中有:“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可见南戏大约在宣和之后即由温州的艺人创立,到宋光宗朝已流传到都城临安(今杭州),盛行于浙闽一带。到南宋末年,南戏已扩展到江西南丰等处,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至咸淳(12651275),

17、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可知当时戏文颇受民众的欢迎,但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宋 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宗室勋戚、文武百官纷纷南迁。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为行宫”(温州府志),甚至把太庙也迁来温州(见宋史)。北方士绅平民,纷纷随之来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内骤增一半。城市消费人口与日俱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众多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使得南曲戏文得

18、以孕育、萌发。,3、南戏演唱特征,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初期南戏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但还没有形成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与北曲的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同。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杂剧一秀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演唱形式的灵活多变,不仅可以调节演员的劳逸,活跃场上气氛,而且有利于表现各个角色的思想感

19、情,有利于刻划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在结构方面,它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则需要一天甚至多日。,4、南戏的角色 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角色皆为配角。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元之类的人物。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为青年女子。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末:末本有正副之分,而南戏只有副末,在戏中作用

20、: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大致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5、南戏剧目,自宋元以来,有名目留存的南戏共238种,有残文佚曲流传的约为130多种,但现有完整剧本流传的仅19种。早期南戏作品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三本戏文张协状元、小孙屠和错立身。其中张协状元是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南戏剧本,其开场的满庭芳词中写道“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占断东瓯盛事,诸宫调唱出来因”。其主要内容:书生张协赴考遇盗,得贫女相救,后结为夫妇。张协中状元后,虽拒绝枢密使王德用的招赘,但贫女寻夫至京,嫌她“貌陋身卑,家贫世

21、薄”,不肯相认,竟于赴任路上剑劈贫女。后贫女为王德用收为义女,终于重圆。此剧与久已流传的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作品一样,写男子发迹负心主题。贫女勤劳善良,严斥张协忘恩负义,楚楚动人;而张协则心狠手毒,名利熏心,但最后大团圆结局,削弱了作品的感人力量。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贯串主线清晰,曲文质直浅近,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气息,提供了不少早期南戏的戏曲史料。,现存南戏中,以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与琵琶记影响最大。这些戏目的出现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后走向兴盛时期。,荆钗记,二、元杂剧,1、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

22、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丰富了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元杂剧,元杂剧,元代街市图 元杂剧演出壁画,元杂剧脸谱1,元杂剧脸谱2,2、元杂剧的题材内容A、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B、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

23、反抗斗争。C、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5、反映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状况。,窦娥冤图片,墙头马上剧照,西厢记,3、元杂剧的艺术特色,A、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B、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主线突出。C、人物性格刻画鲜明。D、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4、艺术形式,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A、“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

24、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 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此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话或者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B、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

25、,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C、杂剧角色 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

26、、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D、主唱 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E、宾白 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

27、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F、科介 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第四节 明清传奇,参见教材p44-46.,第五节 花部的兴起与京剧的形成,参见教材p47-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