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43857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0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所谓“古典时期”是相对于公元前8至6世纪的上古时期而言的,大体上指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40年代马其顿统一希腊以前的100多年,这是希腊城邦制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的三个突出的特点,首先从地域来看,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主要是雅典哲学。其次从内容上看,希腊哲学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最后从方法上看,这一时期的希腊哲学以逻辑论证为主要手段,早期自然哲学那种直陈宣称式的方法被日益严密的逻辑推理所取代。,第一节 智者的启蒙,所谓“智者”,古希腊语为sophistes,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例如“七贤”。但是到了公元前

2、5世纪时,“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显然,“智者”与“哲学家”(philosophos)不一样,虽然两者都与“智慧”(sophia)有关,但实际上他们所理解的“智慧”是不同的。前者自称“有智之人”,后者则认为自己是“爱智之人”。,一、普罗泰戈拉,(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二)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三)社会生成论,二、高尔吉亚,批判(巴门尼德)存在论的三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第三,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第二节苏格拉底的德性论,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出生在雅典,父亲是石

3、匠,母亲是产婆。自师从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尔克劳(Archelaus)接受了哲学教育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爱智”的事业。,一、认识你自己1,反自然哲学: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agathon)。2,反“智者学派”:智者们虽然注重社会和人生问题,扭转了哲学研究的方向,但是却高扬个体,推崇感觉,导致了对普遍、理性和确定性的贬低或否定,由此走向了诡辩论或怀疑主义,因而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更违背了哲学爱智慧求知识的初衷。,二、德性即知识 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所谓“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

4、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arete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三、“是什么”的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即,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这一问题的哲学意义:1,从本体论上说,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中普遍性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并且是其存在的根据。2,从认识论上看,知识与意见有别,唯有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即确定的、普遍的本质,我们才能形成知识。3,从方法论上看,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的问题,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原则确定了

5、基本的形式。,四、助产术 1,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dialectic)。A,“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B,“归纳”是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C,“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也可以看作是狭义的助产术。D,“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但苏格拉底从未下过一个绝对的定义,预示了哲学问题的永恒性,因而“辩证法”意义在于“过程”。2,苏格拉底对哲学发展的影响:A,柏拉图 B,黑格尔,第三节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史上一般把苏格拉底的其他学生所创立的派别统称为“小苏格拉底学派”,以区别于柏拉图这个大门派。小苏格拉底学派虽然一致认为最高的德性善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在究竟什么是善的问题上,却

6、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主张。在这些学派中,思想特色鲜明,对后世哲学有直接影响的有三个,即麦加拉派、昔兰尼派和犬儒派。,一、麦加拉派:善即存在,麦加拉派在阐释苏格拉底的思想时深受爱利亚学派的影响,并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它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把善等同于巴门尼德的存在;二是能言善辩,提出了不少著名的辩题。,二、昔兰尼派:善即快乐,昔兰尼派的特点:一是快乐原则;二是实用倾向。,三、犬儒派:善即节欲,犬儒派的创始人是安提斯塞尼(Antisthenes,约公元前445360年)犬儒派的另一重要代表是西诺普人第欧根尼(Diogenes,约公元前404323年)。安提斯塞尼虔信苏格拉底,并从他那里学会

7、了忍耐,并着意摹仿他对情感的冷漠,由此开创了犬儒的生活方式。他把苏格拉底的善理解为节制、禁欲。第欧根尼是安提斯塞尼的学生,他是实践犬儒派哲学的典型,并自号为“犬”。,第四节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柏拉图的著作主要有: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家、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未完成)等篇。(以

8、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一、理念(idea),柏拉图的“理念”(idea),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理念的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

9、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理念派生事物的两种方式:一是“分有”二是“摹仿”,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分离学说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分离学说具有存在论和认识论两方面的含义。,柏拉图对分离学说的论证:(一)“线喻”(二)“日喻”(三)“洞喻”,三、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一)回忆说(二)灵魂转向说(三)灵魂学说,四、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一)对理念论的反思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第二,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第三,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第四,关于理念、神和我们的关系问题。,

10、(二)巴门尼德篇中的八组假言推论 在这八组假言推论中,前四组假设如若一存在,研究它将产生什么结果,后四组假设如若一不存在,研究它将产生什么结果。柏拉图对推论的小结:如若一存在或者如若一不存在,则相对于自身或相对于其它的,既完全是一切又不是一切,既表现为一切又不表现为一切。,(三)智者篇中的通种论 理念之间的关系有而且只有三种可能情况,即全部能结合、全部不能结合、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柏拉图对存在、不存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种)进行考察,得出了结论:存在、不存在、相同、相异可以互相结合;这四个理念与运动、静止也可以互相结合;但运动和静止不能互相结合。这就证实了前面所说的

11、第三种可能:有的理念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理念分有说的意义:柏拉图将理念之间的结合也称为“分有”,从八组假言推论到“通种论”所建立起来的理念分有学说,是柏拉图对理念论作出的重大修正之一。它不仅克服了巴门尼德等人把存在与不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贬低不存在的僵化观念,而且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探讨了作为一般和抽象存在的范畴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存在与不存在、相同与相异等范畴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推动了辨证思维的发展。,(四)划分法,划分法是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出的另一修正。划分和概括是辨证法的两条途径。柏拉图的划分法实质上是二分法(这也是他建构整个哲学体系的方法论特点),即将一个总的东西划分为二,再将其中的

12、一个划分为二,一直这样二分下去,直到所需的定义。,(五)四类存在,把存在分为四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的第三个重要修正。在后期的斐利布篇中,他提出了四类存在的观点:第一类是无定(apeiron),即没有界限或规定的东西。第二类是有定(peras),即有规定和定量。第三类是前两类的混合。第四类是原因,亦即使混合得以产生的产生者。,五、摹仿创世论,摹仿创世论是柏拉图宇宙生成学说的核心内容,在他的著名对话蒂迈欧篇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柏拉图的宇宙生成学说有两个基本前提。,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

13、全书式的思想家。求学、游学与办学,构成了他单纯而平凡的履历,热爱智慧并播散知识,贯穿着他伟大辉煌的一生。,一、方法论与知识观,(一)方法论第一,历史批判法 第二,概念分析法 第三,经验归纳法 第四,问题探索法,(二)知识的等级 哲学作为最高的知识具有三个特征或条件:其一,因好奇而生。其二,因闲暇而生。其三,为自由而生。,(三)科学知识的分类1,亚里士多德以知识的目的为依据,将所有知识分成三类:(1)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思辨)知识”(theoretike);(2)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praktike);(3)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创制知识”(poietik

14、e)。,2,在理论知识中,又以对象的不同再分为三种:(1)研究运动而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物理学(自然学);(2)研究不运动但也不分离存在(即在质料中)东西的是数学(但他承认有些数学对象是可以分离存在的);(3)研究不运动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第一哲学(即神学),亦即我们所说的“形而上学”。,二、本原原因论,(一)本原和原因 所谓本原(arkhe),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原因比本原复杂得多。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原因”(aitia),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他详细区分了各种不同的原因。,(二)四因说 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1)“质料因”(h

15、ule),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它的首要含义是“载体”。(2)“形式因”,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morphe)。(3)“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4)“目的因”,原文直译为“所为了的那东西”。,四因说变二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目的亦是形式(因为形式即是其所是,只有获得了形式才算达到了目的)

16、,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如房屋建筑的动力是建筑师,而建筑师之能建筑的原因在于他有建筑技术),所以,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应。这样,四因就变成了二因。,(三)潜能与实现,(1)潜能指事物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而要实现出来,靠其自身又是无能为力的。(2)“实现”(energeia,通常译为“现实”,它是个合成词,直译为“在活动中”)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3)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亦即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

17、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三、运动论,(一)运动的本质、种类和形式“潜在的事物作为潜在存在的现实就是运动”。(二)运动的条件:地点与时间(三)运动与运动者,四、存在实体论,(一)存在论 亚里士多德断言:“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这门科学就是第一哲学,亦即后人所说的“形而上学”。,(二)实体论(1)“实体”一词的希腊语原文是ousia,它 除有“实体”(英语substance)之意外,还有“本质”(英语essence)之意。(2)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人”

18、)和种(如“动物”)是第二实体。(3)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质料是没有规定的潜能,因而不能独立存在,不是“是其所是”意义上的实体;形式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所以是实体。,(三)神学,(1)三种实体:非永恒的动者;永恒的动者;永恒的不动者。(2)“第一哲学”研究的就是永恒的不动的实体,这种实体说常被看作“神学”。(3)永恒而不动的实体,是完全的现实性和无质料的纯形式,是永恒运动的原因,即第一动者。它也是最高目的,是善。神是无质料的纯形式、无潜能的完全现实、不动的第一动者、万物的终极目的、“独立于可感事物而存在”的最高实体,它永恒、至善,以自己为对象,充满永恒的生命活力,但又“没有

19、体积、没有部分,不可分”,也“不承受作用,不被改变”。,五、灵魂论,(一)灵魂的本质及其与躯体的关系 首先,灵魂被视为形式、现实性、实体或本质。其次,他否定了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把灵魂限定在“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范围内再次,他比较好地处理了灵魂与躯体的关系。一方面,灵魂是精神性的东西,不是物质或物体,另一方面,灵魂又不能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任何一个生命物体,都是由作为形式的灵魂和作为质料的躯体结合而成的,也只有在和躯体的结合中,灵魂才能发挥作用。,(二)灵魂的等级和功能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的等级分为三类:植物灵魂(营养灵魂)动物灵魂(感觉灵魂)人类灵魂(理智灵魂),六、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区别:一是基本风格不同。柏拉图是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狂热追求恒真、至善、尽美,并企图以此服务于政治,匡正现实。亚里士多德则是理智的现实主义者,因而以平和的中道为标准,且尽量不介入政治。二是知识背景不同。三是治学方法不同。四是哲学的思路不同。五是崇尚的境界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