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2.4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44123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2.4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古诗文阅读.2.4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古诗文阅读.2.4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古诗文阅读.2.4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古诗文阅读.2.4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2.4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2.4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讲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诗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从整体上把握、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热点1 概括内容主旨,(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江 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解题点拨】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该题,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句的关键性词语,联系全诗,整体把握。由“几问津”“忙于我”可知作者奔波

2、忙碌;由“客愁”“孤枕”可知作者孤身在外;由“乡国梦”可知作者思念家乡,由“交游落落”可知作者朋友很少。抓住以上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情感,那么“客愁”的内容自然能够抓住。,【阅卷手札】,天天忙碌,一生奔波。朋友稀少,无处游玩。,没有概括出作者“孤身在外”这一点,忽视题干中“客愁”这一关键信息。进而没能点出客愁另一个方面的展示“思念家乡”。失2分。实际得分:2分。,阅卷人点评:审题不细心,没抓住“表现在哪些方面”的关键信息,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在具体解答时没有结合诗中词语分析“客愁”的具体展现。没有结合诗词的内容分析,使得分析成为无源之水。此为答题大忌,需注意。,请你组织答案:_满分答案:奔波忙碌(

3、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一、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 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二、结合时代特点,洞察作品中所表现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打上印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

4、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宋诗、宋词和明末清初诗歌,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再如,同样是离别之作,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一种离别的哀怨,而盛唐送别诗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三、利用暗示信息,聚焦诗歌创作的微环境,探寻蕴涵在诗歌中的情感态度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暗示信息的范围:别人的评价、诗歌的标题、诗前的小序、诗后的注释。暗示信息的作用:这些内容,有的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信息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都是至关重要

5、的,因此解读诗歌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答题步骤】第一步,认定诗歌题材,整体把握内容。如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诗、咏物寄兴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为“句(联)写了”。第三步,揭示主旨或诗人的感情。,分析思想情感就是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热点2 分析思想情感,三年5考 高考指数:,(2011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 河 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

6、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5分),【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应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整体把握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能看到作者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从下阕“寂静”“孤灯”“酒醒”“夜永”能看到作者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答题思维轨迹:,读全词找意象,析意象找修饰语,总结特点品味情感,结合注释深化理解,结合

7、内容分析鉴赏,【阅卷手札】,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孤寂心情。,考生能整体把握作者寄寓在词中的思想感情。得3分。但解答时没有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来分析。失2分。实际得分:3分。,阅卷人点评:在做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等类型的题目时,应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来具体分析。否则会导致架空分析,有空洞之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满分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我来阅卷和点评】,参考答案:我的分析:该考生能结

8、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来分析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情感。得4分。但在组织答案时没能扣住问题来回答,因为问的是作者心情,应先总结出心情,再具体分析。该答案得分:4分。我的点评:组织答案时应该扣住问题来回答。目的明确,问的是什么内容,应先总结出来,再具体分析。不要架空分析,力避空洞。,一、把握内容和观点态度的“三抓”抓关键内容,主要抓诗题、抓关键词语和题材等。(1)抓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

9、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词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题材 古诗按题材分成若干类,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思乡诗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别诗写离愁别绪,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咏史诗则借古人写己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熟悉了古诗的题材,便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二、品味语言、意象,领会景物蕴涵的情感 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10、”,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三、剖析结构、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梳理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廉颇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四、借助背景、动机,把握诗人的内在情感 诗言志,词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11、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五、抓住注释内容,提取诗歌暗示信息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直接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列表如下:,注释分类,所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相关诗句,介绍作者,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的描绘,分析所涉及的诗句或词语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揭示情感。第三步,挖掘出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在把握诗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

12、。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主要包括:,热点3 评价观点态度,三年1考 高考指数:,观点态度,对事件、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岁 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解题点拨】本

13、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全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答题思维轨迹:,整体感知寻背景词句,结合诗人生平志向想原因,联系注释明背景晓原因,结合诗句分条剖析,【解题指南】第一步:整体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岁尾年末,杜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偏偏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饱经战乱的人民再一次遭受战乱之苦。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用“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犯”“动”暗示敌人来犯的气势,

14、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情况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用反问“济时敢爱死”,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最后一句,【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寂寞壮心惊”,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和悲愤。自己为朝廷所弃,作客他乡,报国无门,但作者是不甘心这样寂寞的,所以才会有“壮心惊”的心情。第二步:知人论世,结合注释和典故,品味作者的情感。结合注释,可知作者作本诗时,雪岭临近三州已被吐蕃攻占,当时杜甫客居阆州。这样就明白了国家时局艰危

15、,杜甫是客居他乡,孤独寂寞。“请缨”,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而关心国家的人却被弃置不用。寂寞之情,壮心无处可报,怎能不心惊!第三步:结合上述分析,将概括内容梳理成完整答案。,【阅卷手札】,西南边境发生战争,朝中无忠臣良将为国分忧;国家多难,自己报国无门,寂寞忧愁。,分析了“寂寞壮心惊”的外因且内容较全面,得2分。没有分析内因,失1分。没有点出作者的情感,如“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等,失1分。实际得分:2分。,请你组织答案:_满分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

16、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杜甫居成都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时节,

17、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生,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六。要正确地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所表露的对生活的态度,即思想感情,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思想感情是欣喜的。因为诗的注释给我们提供了杜甫写这首诗时的特定背景诗人“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联系这一背景,再结合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创设的意境,答案也就不难得出了。,2.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这样的诗词,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入手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如

18、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者用简略的文字“万口传”来描述了李杜诗作的魅力及影响,然后又通过后面的两句诗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愿望与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两个理趣句,它隐含的意义是深刻的。理解了这一层,那么对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愿望与主张也就明确了,即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创作应超越前人的愿望,表现出文学创作要创新发展的主张。,3.从诗的意境着手 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泳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红树

19、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天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中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红树”、“青山”、“绿草”、“落花”构成暮春既缠绵又酣畅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眷恋春景的情感,从这组意境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4.借助诗歌中典故,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

20、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诗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5.准确概括,全面归纳,不挂一漏万 对诗词作品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6.恰当评价,因事论诗,不机械套用 评价观点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

21、要防止“想当然”式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如有的同学一提到辛弃疾,马上就想到抗金报国、收复失地、怀才不遇,如果在分析他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时,也用这个观点去套,就会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分析:概括诗人的观点态度,结合相关的诗句或词语具体分析。第二步客观评价:用历史的眼光去客观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附口诀:概括内容评主旨,人物事件不可缺。诗人语言有特色,表达技巧要结合。标题序言和注释,暗示信息分外多。整体阅读抓背景,知人论世多揣摩。不夸大来不缩小,恰当评价才准确。表面意思分析到,深层内涵再挖掘。整合答案有步骤,盲目套用也不可。,【

22、想一想】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交流一下吧!【拓展延伸】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是怎样表达的。,1.概括内容要全面,一定根据题目要求答题,不要有遗漏。2.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评价,不要离开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3.在头脑中理清答案后,再去阅读原诗,重新审读诗歌的标题、小序、注释等暗示信息。最后再验证自

23、己的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4.答案要有条理,如果是结合表达技巧综合考查,要先分析表达技巧,后概括内容,分析评价观点态度。,(一)概括内容主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_【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主要看意象和关键词,由前四句的“峥嵘”“幽篁”“阿童”“老觳觫”等意象可知前四句分别写了石、竹、牧

24、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为第一层次;由第三联关键词语“爱”可知,全诗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了对感想的抒发,后四句可为第二层次。,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阙 题 唐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刘眘(shn)虚:生卒年不详,江东人。浅析本首诗歌的旨趣。答:_,【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主旨的能力。回答这道题,主要看本诗描绘了哪些内容,品味词语的冷

25、暖色彩。从“春”“香”“幽”“清”等词语的暖色上可以看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从“闲”“深”“幽”等词语中可以看到此居处的恬静、幽雅。居住在恬静、幽雅的山水之间,情趣当然高洁。答案:这首诗写深山居处的恬静、幽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歌句句写景,而情寓景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生活情趣。,(二)分析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注】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根据作品简要分析。答:_【解析】此题考查分析

26、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这道题,先要结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去理解全词,如“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怨。“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其次结合对古诗词语言的赏析去分析,如“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中的“凄凉”表现了作者的厌倦、孤寂。,答案: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作者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

27、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4.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塞 下 曲 李 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注】伏波: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为抵御北方民族的侵犯,宁肯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而还。定远:东汉定远侯班超年迈时曾在西域上书皇帝,说“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这首诗运用马援、班超等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三)评价观点态度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偶 成 萧立之雨妬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

28、放纸鸢。有人说这首诗的主题是斥责朱门大户只知享乐,不顾民生疾苦,你认为呢?结合最后两句加以说明。答: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干已给出了作者的态度,要求结合后两句分析说明。解题时,先判定是否,再抓住最后两句中“城中岂识”“却恨悭晴”以及“农耕好”“放纸鸢”等关键词语理解、分析。原句意思为“下雨了,城中的人不懂得农家盼雨之情,只恨没有晴天,放不了风筝。”句中“岂识”“却恨”形成对比,写出了人们对雨的不同态度,从而突现了主题。答案:同意这种说法。从诗的最后两句看,农人对雨急切盼望,下雨了好去耕田;而城中富贵人家却恨老天吝啬晴天,耽误了他们去放风筝。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斥责了那些只

29、知玩乐,不识农时,不顾民生疾苦的人。,一、高考题组6.(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及诗歌内容的理解。上片首句以议论开篇,“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开篇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其悲慨已见,可谓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对画线

30、句子进行赏析要注意首先分析句子的形式特点,再分析这种形式或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答案: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7.(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好 事 近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赏析“蓑”“

31、映”的妙处,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理解词意,品味“白蘋、红蓼、新绿”的意象,二是唤起自己对“蓑”“映”的形象体验,二者结合,自能体会其用字之传神生动。作答时一般先结合对作品的体验理解进行描述,然后评说其达到的效果。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有沽酒处便为家”表现出陆游的洒脱和以酒为伴的特点;“菱芡四时足”表现出生活的简单、无

32、求,“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表现出其随流东西,处处无家又处处是家的豪放旷达情怀。本题较简单,作答其实就是对下片的翻译理解,只是在翻译的基础上要正确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8.(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雨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

33、,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二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

34、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形容事物含混不清。”“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的。,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二、新课标地区模拟题组9.(2012辽南协作体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悲 秋 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

35、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答:_答案: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概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10.(2012晋中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注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

36、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注】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2)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

37、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而“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11.(2012宝鸡模拟)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幽居初夏 陆 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

38、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12.(2012抚顺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 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

39、传春秋时楚国有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

40、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涵了诗人哪些情感?答:_答案: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诗人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别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13.(2012运城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临 江 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

41、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不好。“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表示的是结果;而“渐”字则生动地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有了层次感,更能体现一个动态的离别过程,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以及愈来愈深的离愁。,(2)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_答案:“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等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离愁别绪,“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作者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42、,“淡云孤雁远”“残灯孤枕梦”表现出作者孤寂凄凉的伤感之情。,14.(2012吉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北阙:指帝宫。青阳:指青天。,(1)这首诗是在诗人心情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答:_答案: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之悲,世态炎凉之苦,年华已逝之哀,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2)请简要分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答:_答案:这句诗的妙处就在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松下的月光(

43、月光透过松树)照进窗内,增加了诗人的空虚,给诗人一种更加清冷、寂寥(孤寂)之感。这样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耐人寻味)。,15.(2011陕西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李 白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注】此诗是李白晚年在永王李璘(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幕府中的作品。赞颂永王率兵东征。三川:黄河、洛河、伊河,比喻洛阳一带。北虏:指“安史之乱”的叛军。永嘉:西晋怀帝的年号。永嘉五年,匈奴攻破西晋都城洛阳,大肆杀伤抢掠,中原人纷纷向南逃避。但用:使用。谢安石:东晋时代的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秦国君主率领百万大军从北方大举

44、南侵。当时隐居在东山的谢安被任命为大都督,打败了敌人。静胡沙:彻底打败敌人。,(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混乱局面。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后效力的情况。(或:李白赞颂永王东征,表明自己的雄心抱负),(2)有人称赞本诗构思精巧,抑扬有致。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前两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两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

45、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注】小宇:小屋子。婆娑:优美。严子陵:汉代隐士。少有高名,与光武帝同学。光武帝即位后思慕他,召至宫中,他却执意归隐。孟光台:指孟光举案齐眉之事。台,指食案。孟光,东汉文学家梁鸿之妻。梁鸿与妻隐居霸陵山中,不仕。倒大:非常大。,这首元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答:_【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结合对古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去分析,如以“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池塘”等事物表明景物的优美、恬静,以此反衬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严子陵”“孟光”两个典

46、故,反映作者孤独的心灵在历史深处找到知音,运用古代贤者的形象反衬出作者失意落魄,透露出作者对于人生深深的失望和无奈。还要结合篇中关键词语分析,如“醒时”“醉后”表现出作者痛苦的内心。,答案:开篇“蹉跎”一词慨叹一事无成。“醒时”“醉后”表现出作者痛苦的内心。结尾一句,对不得用世的感慨进行反讽。全曲以“叹世”为题,抒写了曲折的心态和情感变化历程,透露出作者对于人生深深的失望和无奈。,2.(2012周口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府 乔 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注】

47、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名门望族、富贵豪门。荒甃(zhu):坍塌的砖块。,(1)这首曲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曲的内容作答。答:_答案: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这种感情主要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寓景中,情景交融。乱云、老树、夕阳均沾染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将作者胸中的“悲国情”化作了眼前的“衰败景”,让人体味到作者的悲伤情感。,(2)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答:_答案:对比,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等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

48、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等作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体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表现了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故国哀思(或黍离之悲)。,3.(2012辽宁省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题张十一旅舍 韩 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1)分析“五月榴花照眼明”一句的艺术特点。答:_答案:侧面描写,从榴花给人的感觉来写榴花,用字生动传神。榴花能照耀人眼,而且使人眼睛一亮,那榴花的鲜艳美丽,就可想而知了。,(2)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谈)答:_答案: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抒发了自己怀才

49、不遇,有才华但不被赏识重用的慨叹。,4.(2012银川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题。宿甘露僧舍注 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

50、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银山拍天”写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豪迈、进取的情怀。,(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答:_答案: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