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汉语课1.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47637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4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差不多先生传汉语课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差不多先生传汉语课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差不多先生传汉语课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差不多先生传汉语课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差不多先生传汉语课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差不多先生传汉语课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差不多先生传汉语课1.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差不多先生传,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今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毕生提倡白话文学,阐述宣扬科学文明,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对我国近代学术思想影响很大。,作者简介,关于传记文学,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传记的特点:(1)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2)一般采用叙述

2、和说明的表达方式。但在叙述人物事迹和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可适当加以议论、描写和抒情,以增强作品的生动性。(3)叙述时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来写。(4)无论写哪一类传记,都应该注意搜集和掌握人物的 历史资料,以事实为根据。,差不多先生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都知道。他姓差名不多,各省各县各村都有叫这个名字的。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嘴上,因为他是很多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3、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好。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细呢?”,生词,1差不多(形)相差很少;相近。例:这两种颜色差不多。姐妹两个长得差不多。两个汉语班的水平差不多。(副)表示接近;几乎。例:我们差不多把所有的地方都找遍了,还是没找到他的钱包。快走,火车差不多要进站了。他走了差不多五里山路。,代表,(名)受委托代替个人、团体或政府办事或表达意见的人。例:他自信、活泼、有很多新鲜的想法,他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代表。,分明,(形)清楚。黑白分明/是非分明/爱憎分明/态度分明/公私分明 例:远处传来了一阵歌声,可是歌词听不太分明。(副)明明;显然例:你不告诉我文件的内容,分明

4、是不相信我。,讲究,(形)讲求重视对很讲究 例:1)她对居住环境很讲究,要求整洁安静、交通方便。2)虽然他是个富有的人,可是他对衣食住行一点儿也不讲究。,(动)讲求重视,搭配:讲究穿着/讲究卫生/讲究实惠 例:我讲究品牌,总是花很多钱去买一件东西;妈妈讲究实惠,总是花一点儿钱去买很多东西。练:1)他对吃很讲究,2)我们国家的菜讲究的是3)我对不太讲究,但是对很讲究。,记性(名)记忆力。记性好/没记性,凡,(副)一切;所有。表示在某个范围内没有任何例外,多用于书面。凡都/没有不/就例:1)凡事都要经过考虑再做决定。2)凡(是)来过这个地方的人,没有不爱上这里美丽的风景的。3)凡(是)做错了事情,

5、就应该受到批评。,练:,1)凡事只要就能做好。2)她是音乐天才,凡(是)听过一遍的歌,她都3)凡(是)你给我的礼物,我没有不4)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凡是 我全部都,何必,(副)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表示说话人认为某种事情或行为是没有必要的,一般用于反问句。例:1)你打个电话给我就行了,何必自己跑一趟呢。2)老朋友了,何必为这点小事生气呢?,练:,1)路又不是很远,?2),何必花钱买呢?3)这次比赛其实并不重要,你们何必?,练习:,1、你不是已经买辞典了吗?为什么要再买呢?,2、他的家并不贫困,不用去打工。,3、那里不冷,不用带那么多衣服。,4、这个道理很简单,为什么一定要向他解释呢?,你不是

6、已经买辞典了吗?何必再买呢?,他的家并不贫困,何必去打工呢?,那里不冷,何必带那么多衣服呢?,这个道理很简单,何必向他解释呢?,精细,(形)物品精密细致;人精明细心。例:1)这件工艺品十分精细。2)她每个问题都会反复考虑,做事非常精细。,第一部分的课文(1-3段),一、读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2)为什么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嘴上?3)差不多先生相貌如何?4)差不多先生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二、课文中的重点:,(一)修辞手法 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语言一种方式。1)她很漂亮。2)她长得好像仙女一样。(比喻)3)她的相貌可以说是

7、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夸张)4)你是春天的雨水;你是夏天的微风;你是秋天的薄雾;你是冬天的阳光。(排比),(二)修辞手法“设问”,5)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中国人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肯努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设问)解释:在说话或写文章时,虽然心中早有答案,却故意问一个问题,然后由作者自己回答;设问的作用是引人注意,让人思考。练:请你找出13段中的设问句,(三)修辞手法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练:(1)请你找出13段中的排比句(2)完成排比句:1)我不会忘记可爱的同学们

8、;我也不会忘记;我更不会忘记。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日子一直都在我的心中。2)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是;是。3)我从小就梦想着;梦想着;梦想着。但这些梦想都还没有实现。,他小的时候,他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上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问他:“古城西安在哪一个省?”他说在山西。老师说:“错了,是陕西,不是山西。”他回答:“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银行里工作,他既会写又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经理生气了,常常骂他。而他只是笑嘻嘻地赔不是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了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

9、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情,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经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铁路部门也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用来构成反问句,表示肯定,有强调的意思。例如: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你不是已经去过上海了吗?怎么还要去?你不是不喜欢那个公司吗?为什么还去那儿工作?他不是已经说过了吗?何必再问呢?你这不是分明在骗人吗?我可不帮你。,“不是吗?”,练习:,1、_?怎么又吃这么多?2、你怎么会在

10、这里?_?3、你应该早点儿起床,_?4、你怎么又开始抽烟了?_?,他既会写又会算,只是总不精细。表示同时具有两方面的性质或情况,一般连接两个并列的形容词或者动词性成分。例如:她既漂亮又温柔,没有人不喜欢她。我们既要肯定成绩,又要看到不足。她既懂英语,又懂汉语,找起工作来比较容易。他既饿又冷,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既又”,练习:,1、_,怎么会出这种事呢?2、我们去学校门口儿的饭店吃饭吧,_。3、_,的确是个好学生。,既又(连)可以连接两个句子,也可以连接两个词。例:1)她既能跳,又能唱,选她最合适!2)跟中国人交流,既能提高汉语水平,又能了解中国文化。练:1)在大超市买东西,既 又 2)你既

11、又,结婚以后怎么办啊!3)南京既 又,就去南京学汉语吧!,算,(动)计算数量的多少。例:1)刚才我算错了,我又算了一遍。2)钱的事情一定要算清楚,“亲兄弟明算账嘛”。,笑嘻嘻,(形)形容微笑的样子。笑眯眯/笑呵呵/笑哈哈,赔不是:向人认错;道歉。,例:1)既然你做错了,就应该向(给)他赔(个)不是。2)是我太没礼貌了,我给你赔个不是吧。,撇,(动)汉字的笔画,“丿”。例:1)“千”只比“十”多了一小撇,可是意思却大不一样了。2)中国俗语说:“这件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呢”。猜猜看这是什么意思?,搭,(动)乘、坐(车、船)例:1)我决定还是搭火车去广州。2)他迟到是因为搭错了车,应该坐8路车,他却上了

12、9路。3)我曾经搭过他的车,他开得太快了,真让人害怕。,从容,(形)不慌不忙;镇静。例:1)心里虽然很紧张,可是还是从容地回答了教授的问题。2)我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我们可以从从容容地吃一顿饭。,白,(副)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例:1)爸爸的话都白说了,她一句也没听进去。2)今天我去王老师家,可他不在家,我白跑了一趟。3)原来你在图书馆啊,我真是白担心了。,部门,(名)组成某一整体的部分或单位。搭配:教育部门/文化部门/交通部门/法律部门,未免,(副)表示不以为然,“实在不能不说是(怎么样)”的意思,常和“太、过于、有点”连用。例:1)这么点钱你也不愿意花,未免太小气了吧?

13、2)你才考了四十几分,未免太让人失望了!练:1),你未免太懒了。2),未免有点儿夸张了。3)这件衣服还挺新的,你就打算扔掉,4)明明是3600,你却写成了360,你,一面一面,例:1)一面吃饭,一面看书不是好习惯。2)中秋夜,全家人坐在一起,一面吃月饼,一面赏月。比较:“一面一面”和“一边一边”1)意思一样,可以换用。2)“一边一边”也可以说“边边”。如:边走边说/边做边学/边唱边跳,第二部分课文(47段):,(一)读课文后回答问题:1)这几段一共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几件事情?哪几件?2)你觉得差不多先生的想法有道理吗?3)在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差不多”先生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

14、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

15、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一时(名/副)短时间;临时。,(名)例:1)这种事不急在一时,要慢慢来。2)困难是一时的,别放弃希望。(副)1)她一时着急,就拿错了包。2)小方一时生气,把他的衣服扔在地上。3)他的名字,我一时想不起来。注意:(1)“一时”用于形容词前,后面有使主语遭受不良后果的句子。(2)“一时”用在表示否定或消极意义的动词前。练:1)妈妈叫我去超市买白糖,我一时2)我一时,你可以借给我看几天吗?3)他一时生气,4),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5)那孩子一时顽皮,,焦急(形

16、)非常着急。,搭配:焦急的样子(目光、旅客)等得很焦急/找得很焦急焦急地问/焦急地寻找感到焦急/焦急得不得了例:1)运动员们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比赛的最后成绩。2)重要的文件丢了,大家焦急万分。,好在,(副)表示具有某种有利的条件或情况。例:1)我有空再来,好在我家离这儿不远。2)好在有你帮我,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练:1)自行车突然坏了,好在2)钱包丢了,好在3)好在你没有告诉她,不然 4)好在你伤得不重,要不,法号,(名)法名。指出家的当僧尼等后由师父另起的名字,与“俗名”相对。,名声,(名)社会上流传的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评价。搭配:好名声/坏名声 名声好/名声(气)大名声(气)响公司的名

17、声/他过去的名声例:1)过去,女人离婚就会有坏名声,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于是,(连)连接小句,表示承接关系,暗含因果关系。例:1)刚来中国时,我只认识她一个朋友,于是常找她聊天。2)现在电影电视上的女明星都很 瘦,于是很多女生都开始拼命地减肥。,从此,(副)从说话人所指明的时间起,表示某种情况从某时开始发生或出现。例:1)他1943年来到中国,从此他就一直住在中国。2)我们毕业后就分开了,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他。练:1),从此我再也不敢乱吃东西了。2),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3),我就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三部分课文(8-11段),(一)回答问题:1)差不多先生为什么会死?2)差不多先

18、生的名言是什么?3)大家认为差不多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课文中的重点:,1(课文)他得了急病,要马上找医生,等不得了。可能补语:动词不+趋向/结果补语 动词得+趋向/结果补语例:1)他又长高了,这件衣服可能穿不下了。2)十年不见,我已经认不出你了。3)南京的变化太大了,好多地方我都找不到了。,看得开/看不开想得通/想不通例:1))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要看开一点,想通一点,就不会太难过了。2)我一直想不通,她为什么不愿意出国留学呢?,修辞手法反语,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一般是把“不好的东西”说成“好的”,形成讽刺,更加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例:1)给我这么多工作,你

19、对我真好啊!2)把别人的作文抄一遍交给老师,他可真聪明!,思考: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有人说作者为差不多先生写传是崇拜差不多先生、赞美差不多先生,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认为作者对他所刻画的差不多先生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品读课文 1、2段和11、12段,分析阐述你的观点。,文章主旨,本文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行文思路,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文章首先介绍差不多先生,并说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其次以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事,来叙述差不多先生的个性和思想;最后写差不多先生的行为思想影响深远,以此为讽刺。差不多先生实际上并无其人,作者主要是借用这个虚构人物的言行,针砭国人做事不肯认真、敷衍苟且的通病,以期望国人能知所警惕和改正。,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一般方法:,诵读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抓议论句。抓开头或结尾。,拓展延伸,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甚至自己身上,你是否偶尔或经常将差不多先生的名字挂在口头呢?是否也有这位“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呢?让我们来找找身边的“小差不多先生”。对此,有什么要告诫的话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