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会计学第二章内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会计学第二章内容.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会计学在中国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工学、农学、医学、文学、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5类: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管理,11门类、71类、249学科,6学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第二章会计核算方法第三章流动资产第四章非流动资产第五章负债第六章所有者权益第七章费用、收入与利润第九章财务报表编制第十章财务报表分析,第一章 总论,1、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历史;2、理解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3、理解会计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4、重点掌握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5、理解会计要素
2、的确认和计量。6、了解会计规范。,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发展与定义,一、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二、会计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条件2、发展规律3、发展阶段:古代会计(-1494)、近代会计、现代会计(1950s-)。,第二节 会计职能、目标与服务对象,一、会计的职能,(一)会计的反映职能特点:1会计反映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2会计反映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连续的反映3会计反映具有完整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二)会计的监督职能其特点:1会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价值指标控制、分析和考核各单位的经济活动。2会计监督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后
3、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前监督。,二、会计目标 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三、会计的服务对象 要求:区分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和外部的使用者,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一、会计基本假设(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所作的规定,它规定了会计为谁核算的问题。在确定会计主体时,还要注意企业会计主体与企业法律主体的区别。(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能持续、正常地生产经营为前提,它是对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所作的规定。,(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在会计主体无限期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人为地规定会计信息提供的期限。它也是对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所作的规定。(四)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在会计上反映时应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且假定币值不变。,二、会计基础 两种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以实际收到或付出款项的日期为基础,确认各期收入和费用。在权责发生制下则是以收款权利和付款责任来划分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两种会计基础区别、损益计算例题,某企业6月份发生以下有关业务:1、销售商品50000元,其中30000元暂欠,20000元收存银行。2、支付本月水电费1000元。3、预付下半年仓库租金40000元。4、收到去年提供的劳务收入款600元。5、应计本月劳务收入800元。6、本月应负担年初已付保险费2000
5、元。7、上月已收款的定货本月发出5000元。,损益计算表,业务号,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收 入,费 用,收 入,费 用,1,2,3,4,5,6,7,合计,50000,20000,1000,1000,40000,600,800,2000,5000,55800,3000,20600,41000,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共确定了8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客观性 相关性 明晰性 可比性 及时性 实质重于形式 重要性 谨慎性,1、相关性,2、客观性,又称有用性 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6、.,又称真实性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应尽量做到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横向可比,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二是纵向可比(又称为一致性),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3、明晰性又称可理解性4、可比性,5、及时性会计报告的报送期限:月报:6天
7、 季报:15天,半年报:60天,年报:4个月,6、实质重于形式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应用:1、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归属的判断;2、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子公司是否属于会计主体的判断。,是指应该根据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的影响程度来决定会计核算的精确程度及会计报表内容的详略程度。对于可能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重点说明。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程序,采取简便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合并反映。对某项会计事项判断其是否具有
8、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重要性需要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确定。,7、重要性,8、谨慎性亦称稳健性,是指在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得高估资产或收益,同时不得低估负债或费用。应用: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金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固定资产按加速折旧法提取折旧注意:企业不能漫无边际地滥用谨慎性原则,不允许设立秘密准备金或超额准备。,第五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一、会计要素及其关系式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经济特征所划分的类别,是会计用以反映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因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
9、类。,(一)会计要素,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资产可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可以进一步分为:长期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房地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按其偿还期限长短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长期负债)。3、所有者权益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4、收入 是
10、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按其归属不同可分为生产费用(再进一步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利得:是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损失:是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6、利润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
11、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二)会计等式资产权益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2),(三)经济业务类型(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总额增加;(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总额减少;(3)资产内部有增有减,总额不变;(4)权益内部有增有减,总额不变。,利润计算公式,(1)利润本期收入、利得(进)-本期费用、损失(缴)(2)在发放红利前利润期末资产(存)-本期经营资本(该)(3)本期利润本期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盈利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12、(如:业主投资)(4)本期经营资本(负债、业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本期利润期末资产-期初资产,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核算程序: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一)会计要素确认 1、资产的确认条件(1)符合资产定义;(2)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该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2、负债的确认条件(1)符合负债定义;(2)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3)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4、收入确认的一般条件,(1)符合收入定义;(2)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金额能够可靠计量。5、费用确认的一般条件(
13、1)符合费用定义;(2)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3)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金额能够可靠计量。6、利润的确认条件,(二)会计要素的计量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第六节 会计规范,一、会计法二、会计准则三、会计制度,资产计量方法三种:1、历史成本,2、市价,3、两种计量方法混合采用,部分资产采用市价计量,部分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一、收付实现制 收入=116000;费用=43000+25000二、权责发生制 1、历史 成本 收入=116000;费用=43000+25000+40000 2、市价 收入=116000+40000;费用=43000+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