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56227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先秦诸子: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儒家,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

2、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

3、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二、宣扬民本思想。三、提倡仁政。,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性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墨家,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道家,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庄

4、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

5、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法 家,先秦的诸多经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先秦诸子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说是绝后的。,儒家思想及其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

6、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n:编纂。),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修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

7、明行者则而行之。”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解释为语助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jnghngxng,高山,人们仰望;宽广的大道,人们沿着它伸引的方向前进。,论语名言警句,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8、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4、朝闻道,夕死可矣。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

9、它为乐的人。),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仁者乐山,是因为仁者喜能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智者善应事,动如脱兔(行动敏捷);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忧故寿。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愁,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1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失礼教的东西不看,有失礼教的传闻不听,有失礼教的话语不说,有失礼教的事情不做。)1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与这相反。),19、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诗书礼乐之文结交朋友,以朋友辅助为仁,可谓得其交友之道。)2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23、言必信,行必果。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所谓“君子不骄”就是一个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没有骄矜之气;而一个人处处张扬,处处表现出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神闲,这就是小人。),2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2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

12、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28、既来之,则安之。29、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30、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3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3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

13、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1.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翻译: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

14、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正面描写,2.长沮(j)、桀(ji)溺(n)(1)耦(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

15、:“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chu)。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i)。(5)之:与。(6)辟:同“避”。(7)耰:音,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2【译文】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

16、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17、?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孔子并没有落入下风,他考虑的是天下众生,境界实际上更高远。,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话有两层意思:(1)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告诉长沮、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蕴含着对众生的深切关怀。(2)自己之所以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天下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告诉长沮、桀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2【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

18、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3.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之,不得与之言。,【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殆(di):危险。()趋:快

19、步走。(4)辟(b):通“避”,躲避。,【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蓧(dio)(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

20、”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3)而食(s)(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4【注释】(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2)蓧:音,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4)黍:音,黏小米。(5)食:音,拿东西给人吃。,1、后:名词活用

21、作动词,落在后面。2、“芸”通“耘”,除草。3、见:通“现”,使拜见。4、明日:第二日。5、“反”通“返”,回去。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7、洁:使洁。8、乱:使乱。9、仕:做官。,【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

22、到了那里,老年男子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4【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

23、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5.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注释】(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5【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24、1、掌握下列通假字。(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2)桀溺:“桀”通“杰”,形容高大。(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4)而谁以易之:“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6)植其杖而芸:“芸”通“耘”。(7)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1)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表修饰你表并列罢了表顺承表顺承表转折,(6)杀鸡为黍而食之(7)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而谁与易之,(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4)已而、已而,(5)趋而避之,2、重点虚词“而”:,3、古今异议词:(1)遇丈人: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2)明

25、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4、词类活用:(1)子路从而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2)孔子下(名作动,下车)(3)植其杖而芸(使动)(4)止子路宿(使动)(5)不仕无义(名作动)(6)欲洁其身(使动)(7)歌而过孔子:名作动。(8)而乱大伦:形使动。(9)杀鸡为黍而食之:动使动。,思考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提示: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孔子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

26、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提示: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提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拓展阅读课外语段,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27、。”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注】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愈:胜过,强些。,【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说话做事过分不中和,子夏保守迟缓不到位。”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贤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不中和和迟缓不到位是一样的。”,“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適:,意为亲近、厚待。莫:疏远、冷淡。比:亲近、相近、靠近。,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也没有绝对的条条框框,就是依照是否符合“义”来作取舍的衡量。,【译文】君子对于天下

28、的人和事,没有绝对如此的标准,也没有绝对不可如此的标准,就是依照义去衡量。,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注释】(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2)狷:jun,拘谨,有所不为。,【译文】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

29、,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注释】(1)有子:孔子的弟子。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2)和:和谐、协调。(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