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山不老(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山不老(一等奖创新教案)20*青山不老(教案)教学目标1 .说说文中的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教学重点说说文中的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教学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教学准备课件资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I出示图画,兴趣导入课件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同学们,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在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沉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的毕生心血和执着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
2、一下这位老人吧!(板书课题:青山不老)II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I)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2)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2 .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3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设:课文记叙了一位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故事。(板书:创造奇迹)【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III聚焦“奇迹”,感受伟大1 .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画
3、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二2 .交流反馈。(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抓住“十五年”“三千七百亩”等数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老人植树的时间长、数量多。(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引导学生抓住“如臂如股”“劲挺”“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体会树的勇敢和坚强。3 .这个“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呢?(1)关注大环境,体会创造奇迹之难。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结合图片及资料,了解晋西北大环
4、境的恶劣。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盘踞之地风吹沙起(相机板书:大环境恶劣)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通过画面对比,发现大环境变化之大。参天杨柳绿色的波浪粼粼的波光(2)关注小环境,体会创造奇迹之难。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利用关键词罗列老人的生活条件、每天的生活作息。生活条件:屋子简陋年老孤独生活作息:早晨进沟上山,晚上抽袋烟睡觉。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概括“十五年”里发生的典型事件。五位老汉离世;老伴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相机板书:小环境艰苦)联系生活,展开推测:这十五年里还可能发生了什么?(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交流点拨:作者用大环境和
5、小环境侧面衬托创造奇迹之难。感悟“奇迹”的了不起,体会“老人”的伟大。【设计意图】围绕“奇迹”设计阅读话题,层层递进。在丰富感悟的同时,学习侧面衬托的写作方法。IV交流研讨,感悟精神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2 .先小组内讨论交流,后进行汇报。(结合学情可做如下引导)(1)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觉得“不会老的”指什么?预设1:结合文中描写青山的句子,抓语句谈体会:不老的是青山,因为山上的树会越来越多,年年长大,常青常绿。预设2:结合山沟大环境的变化谈体会:从山沟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如今青山的环境越来越好,是不会老的。(2)问题:这青山上的绿树
6、,这绿色的奇迹,是谁凭着什么创造的呢?预设1:老人凭着自己的双手,更是凭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创造的。预设2:老人凭着要造福子孙后代的坚定信念创造的。3 .师总结:老人在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仍坚持植树造林,创造出了人间奇迹。“青山不老”中的“青山”,表面上是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象征着老人的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无私奉献和造福后代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板书:无私奉献、造福后代)【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教学难点的突破。通过小组研讨交流等方式,结合关键语句,逐层深入探究,感悟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4 .当堂检测:建议使用小册子的“随堂练工5 .课后作业:建议完成的练习题。板书设计大环境恶劣青山不老一一创造奇迹无私奉献造福后代小环境艰苦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教学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的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不足之处: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