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65558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主 要 内 容,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公德缺失现象,现在社会上 有哪些缺失公德的现象呢?,您认为:,公德缺失的后果(车祸),2006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2006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共造成89455人死亡。三年以下驾龄驾驶人事故多、出租及旅游客运车辆事故上升重点整治酒后驾车、无证驾车、违法超速、客货车超员、超载等,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关于“公”的涵义“公”的五种解读:第一、(甲骨文)金文中的“公”主要有祖先、国君等义。第二、公”则有了一般性的政务和公务事务的意思。如左传中的

2、“公事有公利”,两个公都是指国家和政府。如现在我们称政府的工作人员为公务员,政府、官府称为公家,打官司成为“对簿公堂”。一般人们认为公是与公共事务和政府划上等号的。第三,传统中国思想中,公代表公共利益或者人民的福旨。这个观念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济世思想关系很深。如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这里,一张面值社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统治者照顾所有人的利益。第四,慈善布施的观念。第五,和睦相邻的观念。,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生活:开放性、透明性。直接或间接关系。,私人生活:封闭性、隐秘性。家庭个人内部。,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封闭性隐秘性,(

3、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传统范围: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医院、集体宿舍、集贸市场、商 场等。现代范围:证劵交易所、人才市场、电话甚至网络等虚拟世界等。,(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过去:生活在“熟人社会”,交往圈子小。现在:多在“陌生人社会”,交往圈很大。总体看,现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从而使社会生活协调地发展。且使交往越来越复杂化。,(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商场购物、歌厅娱乐 公园休闲、散步钓鱼 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 互联网冲浪、旅游参观,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

4、、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便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传统的交易方式:面对面。经营者、消费者。现代的交易方式:不见面。电子政务、网络经营。更需要共同遵守公共规则,从而协调每个人的行为,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公共社会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但是公共生活中依然可见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1

5、、人类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成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为了保证社会生活。,公共生活的主要内容 公共秩序:维持公共生活的前提条件,公共卫生:公共生活得以健康开展的必要条件,公共设施:公共生活可以顺利开展的物质条件,公共安全:公共生活得以安全进行的重要保证。公共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的核心内容。,2、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法律规范、宗教戒律、道德规范、生活准则以及其他规章、制度、条例和条令。其中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所包括的范围

6、最广、作用最大,两者相辅相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力量。,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现代化呼唤社会公德,文明古国遭遇公德危机随地吐痰、乱抛垃圾、乱穿马路、乱挤公交车、贪小利损坏公物(大树被砍、公物被盗等)、街头斗殴、邻里相争、自行车丢失等。思考:为什么?,不文明统计,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一)社会公德 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上,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二)特点1、继承性,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长期遵循、久而久

7、之形成的一种良好社会风气和习惯,因此它反映和维护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2、基础性。,从具体内容上看,社会公德反映的不是某些个人、团体、党派、阶级阶层的道德要求,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因此,它应当并且也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3、广泛性。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共同生活正常进行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适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任何人都应当把社会公德作为其行为的最低标准,所以,社会公德从其适用对象上看具有广泛性。,4、简明性 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很简洁明了。,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中共中

8、央在2001年9月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根据纲要的精神,我国现阶段社会公德基本要求主要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一)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接济的时候。,(二)文明礼貌,即行为文明、礼貌待人。文明行为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社会公德,去处理一般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人的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外部特征。礼貌待人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文明行为。生活礼仪社会礼仪 职业礼仪 校园礼仪涉外礼仪 场馆礼仪,需要强化教育的种礼仪:,生活礼仪围绕日常生活,以仪容仪表、尊老爱幼、邻

9、里和睦为重点。社会礼仪围绕社会交往,重点宣传保护环境、文明乘车、文明出行、文明游览、文明就餐等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职业礼仪着重宣传党政机关、执法部门、服务行业、窗口单位的仪态、服饰、语言规范等内容。校园礼仪以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涉外礼仪普及世界各国的礼节概况、生活习惯、禁忌习俗等外事礼仪知识。场馆礼仪在开会、欣赏文艺演出时,坚持做到手机不响、不大声喧哗等,在观看体育赛事时,纠正喝倒彩、投杂物等不良行为。,(三)保护环境,由于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加,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四)爱护公物,公共财物是劳动人们血汗的结晶

10、,是社会发展、改善社会成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爱护公共财物是爱护社会主义的物质财富。爱护公共财物,既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表现,更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必然要求。,(五)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纪律以及法律规范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自觉遵守纪律和法律。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1、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中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2、改革开放为社会公德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3、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公德的

11、主流和存在的问题。(1)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别挤了,别挤了!,(二)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1、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2、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3、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1、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消费成为消费又一热点,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等大大增加。,2、网络是把双刃剑 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对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危害。,3、大学生应当加强网络生活中的公

12、德自律,(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2)开展健康有益的网络交往活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3)理性对待网络生活,注意自身的身心健康。(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不逾矩”。,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公共生活准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一)指引作用 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不在于制裁违法,而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法的指引作用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形式实现,告诉人们可以作什么(授权性指引)、不得作什么(禁止性指引)、必须作什么(义务性指引)。,(二)预测作用

13、,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达到化解纠纷、减少犯罪之目的。,(三)评价作用,1、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2、法律评价的客体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3、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1)对国家机关极其公务人员要求“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对社会民众要求不能违法。(2)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不能相互替代。,(四)强制作用,1、法律强制作用是指运用

14、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法律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2、法律强制的主体由国家(主动主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被动主体)3、法律强制的手段是国家强制力。4、法律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五)教育作用,1、法的教育作用指的是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2、法发挥教育作用的实施方式:一是,通过法律的学习;二是,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三是,通过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的影响。3、法的教育的意义:有利于使法律获得人们内心才认同,自觉遵守。,二、公共生活中相关的法

15、律规范,(一)治安管理惩罚法2005年8月28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自2006年3月1日施行,共6章119条。,1、基本精神(1)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极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2)基本原则,第一、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第二、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第三、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2、主要内容,(1)何谓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

16、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共有四类110多种行为。,(2)治安管理处罚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根据不同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罚款处予200元以下、200到500元、500到1000元、3000元以下、5000元以下5个不同挡次。行政拘留按照不同的违法行为性质区分为5天以下、5到10天、10到15天、合并执行不超过20天。,(3)治安管理处罚程序,第一、调查程序。规定了告知权利、表明身份、回避等有关的程序。规定了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不得超过24小时。第二、决定程序。规定了有关听证程序,对治安管理处

17、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第三、执行程序。,(4)治安管理处罚的执法监督,规定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治安处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必须禁止的行为。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办理治安案件中的不严格执法或者违法违纪的行为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和控告。,治安管理处罚法于2006年3月起施行,从3月1日起,宠物扰民、在集贸市场强买强卖、强行乞讨、发黄色短信干扰他人生活等行为均将被视为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将按照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论处。,执法手段更加细化 与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新法加大了“执法程序”、“执法监督”在法条中所占的比例,各

18、单独开辟了一章,细分了拘留时限、罚款额度等各惩罚手段操作尺度。新法中“执法程序”章节所包含法条达26条,囊括了受理、调查取证、扣押赃款等各个执法环节,并设定了执法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情形,比如“行为人与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财产,应当登记,不得扣押”,“现场口头传唤行为人,,处罚范围更加具体 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种类只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新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限期出境”和“驱逐出境”。原条例规定处罚行为范围为8类73种,新法为5类238种,类别虽然缩减,但加入了100多种具体的情形,覆盖了一些近些年出现的社会新现象,比如宠物扑咬他人、噪音扰民、发黄色短信息、扰乱大型赛事比赛秩序等。,

19、(二)集会游行示威法,1989年10月3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共5章36条。,1、基本精神(1)立法目的: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2)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三是和平进行原则。,2、主要内容,(1)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于本法。,(2)集会游行示威的条件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须依照本法的规定向主管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第一、反对宪法确定基本原则的;第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20、;第三、煽动民族分裂的;第四、有充分根据认定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三)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共6章47条。,1、基本精神(1)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基本原则:一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三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2、主要内容(1)何谓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

21、、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3)我国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环境规划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四)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10月28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共8章124条。,1、基本精神(1)立法目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2)基本原则:一是依法管理原则;二是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4)对七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规定了拘留的处罚,对醉酒后驾驶或营运机动车的;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驾驶证被吊或暂扣的期间驾驶机动车的;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够成犯罪的;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够成犯罪的;违反交通管制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故意损坏、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尚不够成犯罪的;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2000年12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