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自然科学《天气》.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68124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自然科学《天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小学五年级自然科学《天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小学五年级自然科学《天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小学五年级自然科学《天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小学五年级自然科学《天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自然科学《天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自然科学《天气》.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天 气,牛津自然第九册第三单元,单元目录,海洋与天气大气层天气变化风云降水,空气中的水蒸气水循环气象观测变化的气候风化,海洋与天气,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库,覆盖着地球表面的70左右的面积。由于阳光的照射,海洋中的水不断地被加热、蒸发到大气中。海洋蒸发的水蒸气变成降水,为陆地补充大量的纯净的淡水。由于海水的流动,海洋能够调节不同海域水的温度,并通过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调节全球的气候。地区上的生物能够生活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与海洋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关系。,自然界中,水气经由三态变化,以及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不但可以提供陆上的淡水,而且也能平衡地球大气的热量。海水占地球水圈的绝大部分,海面水分蒸发

2、进入大气,随著大气对流到空中后冷却凝结为云,并可在陆地上产生降水,所以水循环可以视为一个天然的海水淡化过程。此外,水分蒸发时会吸热、凝结时会散热,水气本身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而云则是阳光的主要反射体,也就是说水循环过程也会影响大气的热能收支。,圣婴现象 圣婴现象是指每隔二七年,赤道东南太平洋海面异常增温,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现象。圣婴现象是大气与海洋交互作用的结果。圣婴现象发生时,赤道东风减弱、甚至吹起西风,原本的涌升流消失,海面温度升高 海温变化导致大气对流改变,气候也受影响。例如太平洋东岸平时较为乾燥少雨、西岸潮湿多雨,圣婴年则反之,造成东岸洪水成灾、西岸容易出现森林火灾一发不可收拾。海洋对大

3、气的影响 海洋对於大气的影响除了海流会影响气候以外,海温的高低也会影响大气的湿度和对流。以台湾冬季海流流况来说,南部与东部地区由於黑潮的影响,气温会比中国沿岸流流经的区域来得高。海温高低也会影响天气现象。例如水温必须达到摄氏廿七度以上的海面,才有机会形成台风。,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地处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温度的升高,使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失衡,从而导致气候异常。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

4、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海洋与天气,说一说,天气变化对人们活动的影响?,天气变化,你是怎么样适应天气变化的?,天气现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天气变化,无论你在何处,天气都会影响你的生活。在寒冷的冬天,人们穿厚厚的衣服,戴围巾、帽子和手套来保暖。天气 大气层中的空气时刻都在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不同的天气现象。天气现象主要包括气温变化、降水、刮风以及云的生成等。,上海气候环境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 16 左右。全年无霜期约 230 天,年平均降雨量在 1200 毫米 左右

5、,但一年中 60 的雨量集中在 5 至 9 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是上海气候的特征。冬、夏长,春、秋短,冬天约有 126 天,夏天约有 110 天,春、秋两季相加约 130 天。上海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 16 左右,7、8 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约 28;1 月份最低,月平均约 4。年降水量约 1100 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都可旅游,其中春、夏两季是最佳旅游季节。,季节 一年中,天气变化有明显差异时段,按冷暖变化划分,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按干湿变化划分,由雨季和旱季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区可能是不同的季节。当北半球是炎热的夏季时

6、,南半球却是寒冷的冬季。人们的生活、动物的活动、植物的生长,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明显的差别。,四季变化,天气变化,气温 如果你想知道天气有多热或多冷,可以用气温表测量。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测量气温时,气温表应当置放于遮荫处,不能直接放在阳光下。为了方便地测量一天中最高、最低温度,人们发明了最高、最低温度计。在炎热的夏季,上海的气温可高达35以上。在寒冷的冬季,气温可以低到0,甚至更低。当气温低于0时,池塘和洼地中的水就会结冰。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会发生变化,不同的日子、不同的地方气温也可能不同。,最高、最低温度计,摄氏度,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744)瑞典物理

7、学家、天文学家,瑞典科学院院士。受父亲影响,从事天文学、数学、地球物理和实验物理学研究。摄尔修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1742年创立了摄氏温标。同年发表了论文温度计中两个不动刻度的观察他把水银温度计插人正在熔解的雪中,定为冰点作为一个标准温度点;然后又把温度计插人沸腾的水中,定为沸点作为另一个标准温度点(这其中实际上暗含了正常大气压这个条件)。并把冰点和沸点之间等分100度,所以摄氏温标又叫百分温标。为了避免测量低温时出现负值,他把水的沸点定为零度,而冰点定为100度。到1750年根据他的同事M。施勒默尔的建议,把这种标度倒转过来,以冰点为零度,沸点为100度。开始人们称它为“瑞典温度计”,

8、大约在1800年人们才称它为摄氏温度计。194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根据“名从主人”的惯例,把百分温标正式命名为“摄氏温标”,以纪念摄尔修斯。摄氏温标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摄氏温度现在仍然是世界通用的温度数值表示方法。摄尔修斯对温度计的制作和改进,对促进热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练习,全球范围的气温,全球各地的气温差异很大,热带地区常年高温,温带地区四季分明,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气温的巨大差异使全球各处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景象。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白天的气温经常高达40。而在南极,那里气温通常都在40左右。,风,你知道风是怎样产生的吗?一些地方的气温高,空气热,另一些地方气温低

9、,空气冷。由于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的底部,这样,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风速和风向,风有两个重要的方面风从哪个方向刮来(风向),强度有多大(风速)。测量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测量风速的仪器叫风速计。在机场、海港的高处常挂有风向袋。风向袋既可以显示风向,又可以显示风速。,风向标、风速计和风向袋,风向标,风向袋,风速计,全球范围的风,各种各样的风吹向世界各个地方。北半球主要的风有季风、偏西风、极东风,季风,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

10、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实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季风在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在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海陆风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十公里,铅直高度达12公里,周期为一昼夜。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比海水热容量小得多,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因

11、此陆地上的气温显著地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高。陆地上空气柱因受热膨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空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然后下沉至低空,又由海面流向陆地,再度上升,遂形成低层海风和铅直剖面上的海风环流。海风从每天上午开始直到傍晚,风力以下午为最强。日落以后,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到了夜间,海上气温高于陆地,就出现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而形成低层陆风和铅直剖面上的陆风环流。海陆的温差,白天大于夜晚,所以海风较陆风强。海风对沿岸居民都有消暑热的作用。在较大的海岛上,白天的海风由四周向海岛辐合,夜间的陆风则由海岛向四周辐散。因此,海岛上白天多雨,夜间多晴朗。例如中国海南岛,降水强度在一天之内的最大值出现在下

12、午海风辐合最强的时刻。,强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是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按风力等级可划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强热带风暴的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24.532.6m/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011级。当热带气旋近中心最大风力为1011级时称强热带风暴(24.532.6米/秒)。一般民众通俗地将这几种热带气旋都统称为台风。,飓风,飓风和台风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称。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飓风在一天之内就能释放出惊人的能

13、量。飓风与龙卷风也不能混淆。后者的时间很短暂,属于瞬间爆发,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此外,龙卷风一般是伴随着飓风而产生。龙卷风最大的特征在于它出现时,往往有一个或数个如同“大象鼻子”样的漏斗状云柱,同时伴随狂风暴雨、雷电或冰雹。龙卷风经过水面时,能吸水上升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俗称“龙取水”。经过陆地时,常会卷倒房屋,甚至把人吸卷到空中。,弗兰西斯.鲍特发明的风力等级示意图,风的形成,设计实验,云,说说你对云的认识。太阳时刻在发光发热,如果没有阳光照射,我们的地球将变得十分寒冷。有些日子里,你看不到太阳,其实太阳只是被云遮挡住了。云有各式各样,有白白的、毛茸茸的,在天空高处;有暗暗的,厚厚的,离

14、地面较近气象学家对各种各样的云起了不同的名字,有利于我们方便地认识云。,层云,云体均勾成层,呈灰色,似雾,但不与地接,常笼罩山腰。,层云是在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夜间强烈的辐射冷却或乱流混合作用使水汽凝结或雾抬升而成。层云经常在日出后因气温上升,稳定层遭到破坏而随之消散。有时层云也会下毛毛雨或米雪。,雨层云,雨层云低而漫无定形,云体均匀成层,能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或灰白色,云底常伴有碎雨云。云层水平分布范围很广,常布满全天。云层厚度达4000-5000米。雨层云的下部一般由水滴或过冷却水滴组成。北方出现的雨层云中,上部常由冰晶或雪晶组成。,积云,积云个体明显,底部较平,顶部凸起,云块之间多不

15、相连;由空气对流、水汽凝结而成的云。,积雨云,积雨云多由水滴、过冷却水滴、冰晶、雪花组成,有时还包含有散粒、雹。在云内有强烈的上升、下沉气流区,可观测到速度为几十米/秒的上升、下沉气流,并经常出现起伏不平的云底。积雨云是对流发展的极盛阶段。发展成熟的积雨云常产生较强的阵性降水,可伴有大风、雷电等现象,有时还会降冰雹,偶尔有龙卷风产生。,高层云,云体均匀成层,呈灰白色或灰色,布满全天。,云体成均匀分布,灰白色或灰色,云底常有条文结构,多出现在锋面云系中,常布满全天。高层云一般由直径5-20微米的水滴、过冷水滴和冰晶、雪晶混合组成。,高积云 云块较小,轮廓分明。薄云块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云块

16、呈灰暗色,日、月轮廓不辩。呈扁圆形、瓦块状、鱼鳞或水波状的密集云条。成群、成行、成波状沿一个或两个方向整齐排列。,高积云由水滴或水滴冰晶混合组成。日月光透过薄的高积云常由于衍射而形成内兰外红的光环或华。高积云的成因与层积云类似。薄的高积云稳定少变,一般预示晴天,民间有“瓦块云,晒煞人”“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的说法。厚的高积云如继续增厚,融合成层,则说明天气将有变化,甚至会产生降水。,卷云 云体具有纤维状结构,色白无影且有光泽,日出前及日落后带黄色或红色,云层较厚时为灰白色。,云体具有纤维状结构,常成白色,无暗影,有毛丝般的光泽,多成丝条状、片状、羽毛状、钩状、团状等。卷云由冰晶组成。,卷层

17、云 云体均勾成层、透明或乳白色,透过云层日、月轮廓清晰可见,地物有影,常有晕。,云体均匀成层,透明或成乳白色,透过云层日月轮廓清晰,地物有影,常有晕的现象。卷层云加厚降低,系统发展,多预示有天气系统影响测站,故民间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说法。但是如果无明显发展,甚至云量减小,未来天气也不会有明显变化。,卷积云 云块很小,呈白色细鳞、片状,常成行或成群,排列整齐,似微风吹过水面所引起的小波纹。,你知道云和天气的关系吗?,“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

18、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晴。另外,有天气预兆的云在演变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季节性和地方性。此外,云的颜色也可预兆一定的天气,如冰雹云的颜色先是顶白底黑,而后云中出现红色,形成白、黑、红色乱绞的云丝,云边呈土黄色。,云,为什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样形成

19、的呢?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云是怎样产生的呢?,云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从河流、湖泊、海洋、森林等地方蒸发的水蒸气升到高空遇冷时,就会凝结成细小的水珠或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是我们看见的云。,云,当风吹动时,云就会飘动。如果风力强,云就飘动得快。气象学家通过观察云的形状和移动方式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你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冬天在室外呼气时,来自你体内的热空气与外面的冷空气相遇,你呼出的水蒸气会变成细小的水珠,像云一样。对着玻璃哈气,你有什么发现?说说其中的道理。,雾,雾实际上是接近地面的云。在雾中行走时,你可能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细小的水珠,你的头发、衣

20、服会变得湿湿的。雾和烟一样吗?为什么?,降水,降水有哪几种形式?雨、雪、霰和冰雹都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水,都称为降水。你喝的水实际上主要来自雨水。,雨,云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互相碰撞、结合时,它们会变大、变重,最后从云中落下来。这就是雨。降雨时间短的叫阵雨,一场阵雨可能是小雨,也可能是大雨。气象工作者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雨量器,雨量器由承水器(漏斗)、储水筒(外筒)、储水瓶组成,并配有与其口径成比例的专用量杯。,当我们在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广播时,常常会听到“小雨”、“中雨”、“中到大雨”等名词,这就是雨量的等级。雨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作用,而以积聚的深度来确定的。我国规定以

21、毫米为深度的单位。雨量的等级根据二十四小时内降雨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雪、霰和冰雹,在寒冷的冬天,水常以雪的形式从空中飘落下来。雪花实际上是包裹着细小尘埃的冰晶,都是六边形的。如果雪从空中飘落下来时开始融化,那么它就叫霰(俗称雪珠)。当云中的雨点结冰、融化、再结冰后落下来,就会形成冰雹。,雪,霰,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下降时常显阵性,着硬地常反弹,松脆易碎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夏天,在高山地区,天空里经常有许多过冷水滴围绕着结晶核冻结,形成了一种白色的没有光泽的圆团形颗粒,气象学上把这种东

22、西叫做霰,在不同的地区有米雪、雪霰、雪子、雪糁、雪豆子等名称。霰的直径一般在0.3到2.5毫米之间,性质松脆,很容易压碎。霰不属于雪的范畴,但它也是一种大气固态降水。,冰雹,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根据一次降雹过程中,多数冰雹(一般冰雹)直径、降雹累计时间和积雹厚度,将冰雹分为3级。1.轻雹:多数冰雹直径不超过0.5

23、厘米,累计降雹时间不超过10分钟,地面积雹厚度不超过2厘米;2.中雹:多数冰雹直径0.52.0厘米,累计降雹时间1030分钟,地面积雹厚度25厘米;3.重雹:多数冰雹直径2.0厘米以上,累计降雹时间30分钟以上,地面积雹厚度5厘米以上。,冰雹的危害,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国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空气中含有水蒸

24、气吗?你怎么能证明自己的想法呢?,问题:,空气中的水蒸气,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叫做湿度。湿度高意味着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热空气往往比冷空气含有更多的水蒸气。当湿度高时,云就容易形成。气象工作者通过测量湿度,预测云、雾、雨等天气情况。在北极,气温很低,大气中几乎没有水蒸气,湿度就非常低。,雨: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冰晶熔化成的小水滴落到地面成为雨 雪: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落到地面上 云: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漂浮在空中 雾:水蒸汽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 露:水蒸气在地面的植物上液化成的小水滴 霜: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 雹:随着云中的水气的

25、聚集,就会能够形成降雨,如果降雨过程中遇到冷空气的话就会形成冰雹.,露,如果在温暖的房间里拿着放有冰块的饮料,你会发现玻璃杯外侧凝结着湿湿的水滴。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冷的玻璃杯时凝结而成的水。露水就是这样形成的。只有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露水才有可能形成。即使没有下过雨,露也会使早上的草摸起来湿湿的。如果你凑近观察,你看到草上都挂着晶莹的露珠。当露蒸发到空气中,露珠也就消失了。,霜,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冰冷的物体时,会在上面凝结成小冰晶。冬天早上经常看到的霜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

26、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罢了。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露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是液体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固体 霜的形成温度较低。,清晨,在草地上、树叶上经常可以看到晶莹的水珠,就是露;在寒冷

27、的冬天,可看到白色的结晶,就是霜。露和霜是怎么形成的泥?日落西山以后,地表因辐射冷却,温度不断下降,靠近地表的空气温度也随之下降,当气温冷却到露点以下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在地面或贴近地面的一切物体上。这时,如果温度在0以上,水汽凝结就成为露;如果温度0以下,水汽就直接凝华成为冰晶,形成的就是霜了。在严冬,室里的水汽凝附在冰冷的玻璃窗上,就凝华成为美丽的窗花。露和霜的出现,常常预兆晴天。民间流传的谚语“露水起晴天”和“霜重见晴天”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露、霜主晴呢?这是因为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散热最快;没有大风,又不能把较高层大气的热量传下来。所以露和霜的出现作为天晴的预兆是有科学根据的

28、。秋天第一次出现的霜,称为初霜,春天最后一次霜,称为终霜。在天气广播中,有时会听到“霜冻”这个名词,常有人把霜冻和霜混为一谈,其实它们完全不是一回事。霜冻是指农作物在冷暖过渡季节,因为气温短时间下降到0或0以下而遭受的冻害现象。出现霜冻时不一定有霜;但有霜时,却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冻害现象。有时称没有霜的霜冻为黑霜。,雷,雷雨之前,在一些空气非常潮湿的地方会形成巨大而乌黑的雷云,云的快速运动产生大量的静电,当静电瞬间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闪电,听到了雷声。,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亿万年来,地球上水的总量变化不大。在地球上,水存在于海洋、河流、湖泊、池塘、洼地、土壤等处,大气层和生物体内中也存在着

29、水。所有的水始终不停地在循环运动着。来自太阳的热量推动水循环的进行。阳光加热地球,使水蒸发,在蒸发的过程中,水(液体)变成了水蒸气(气体)。,水循环,热空气带着水蒸气一同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热空气冷却,一部分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形成云。形成云的小水珠或小冰晶可能以雨、雪、霰、冰雹等形式从空中落下来,这样水又回到了地面上。一小部分水蒸气以露、霜的形式直接回到地面。,水循环,当水以各种降水形式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聚集在洼地、池塘和湖泊中,一部分渗透至土壤,一部分流入溪流江河,再流向大海。在整个过程中,水不断地蒸发到空气中,再通过各种方式回到地面。水就是这样不停地循环运动着。,小知识,海上内

30、循环挟带的水量最大,是海陆间水循环的近10倍。水循环从不停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在发生。,气象观测,气象工作者通过测定气压,拍摄云图,记录气温,测量降雨量,收集世界各地的气象信息,分析和研究收集到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天气。你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话或者报纸等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电视和报纸经常会展示一些气象图。,气象图,气象工作者将收集到的各种气象信息绘制成气象图。气象图用图片和符号显示出天气的各种情况。说说下列气象符号的意思。设计一组天气符号,并用这些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常见气象符号,晴天,多云,阴天,暴雨,大雪,大暴雨,大雨,小雨,中雨,雷阵雨,阵雨,小雪,中雪,雾天,气象符号,6级

31、大风,8-12级大风,霜冻,台风,冰雹,雨夹雪,扬沙,浮尘,沙尘暴,天气预报,气象图上的线和圈表示大气的状况,它们帮助气象工作者预测未来的天气。图上表示了各地区气压的高低。人们用气压计测量气压。高气压通常会带来好天气(晴天),而低气压往往意味着坏天气(下雨、刮风、下雪等)。气象台综合各种信息,通过大型计算机帮助,作出天气预报。,气象谚语,变化的天气,气候是某一地区,在一个较长时期的天气特征。有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对气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类的哪些活动会造成气候的变化?,温室效应,大气层能捕获来自太阳的部分热量,这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地球保持“温暖”。如果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发生变化,那么捕

32、获的热量就会跟着发生变化。捕获的热量过多,气温就会升高,全球将会变暖。,温室效应,绝大部分物体的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工厂、汽车排放的废气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增多是引起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如果大气层温度持续上升,地球上的一些地方可能会变成沙漠,北极和南极的冰会大量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一些靠近海洋的陆地会被淹没,一些低的岛屿将会消失。真个地球的气候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温度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破坏了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

33、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常见的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一些其他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小知识,臭氧层危机,臭氧层是大气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阻挡一些来自太阳的有害射线,如紫外线。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可能引发皮肤癌,还可能引起其他问题。科学家发现臭氧层中的臭氧正逐渐变少,在南极上空形成一个“空洞”,这意味着有害射线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臭氧层的变薄主要是由叫氟利昂的化学品造成的。老式冰箱和空调使用的制冷剂就是氟利昂,许多喷雾剂中也含有氟利昂。,臭氧危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1995 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值得庆幸的是臭氧层损耗是可以停止甚至进行自身恢复的。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并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风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