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与营养案例分析基础知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77520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1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病与营养案例分析基础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慢性病与营养案例分析基础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慢性病与营养案例分析基础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慢性病与营养案例分析基础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慢性病与营养案例分析基础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病与营养案例分析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病与营养案例分析基础知识.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慢性病与营养案例分析基础知识,1,主要内容,概述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和诊断依据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慢性病监测营养调查营养监测,2,一、概述,(一)慢性病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WHO定义的三组疾病中,第一组疾病为传染病、营养不良性疾病与母婴疾病,第二组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三组为伤害。,3,(二)慢性病流行基本特征发病隐匿,潜伏期长,难治愈,容易被忽视。多因素致病。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等三大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水平不断上升。患病率高,增长速度快(农村城市),发病

2、呈低龄化趋势。死因谱发生巨大变化:慢性病已成为最主要死因,其占总死亡的比例持续上升。2004-2005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数的82.54%,湖南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数的80.66%。,4,(二)慢性病流行基本特征 20042005年我国死因回顾调查显示(前十位死因顺位):全人群: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城市: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农村: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

3、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围生期疾病。,5,(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6,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面向全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慢性病预防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害因素,防止慢性病发生。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是: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二级预防(三早预防):通过筛检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控制慢性病发展。三级预防(临床预防):防止发生病残,促进康复,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慢性病是可预防、可控制的疾病,预防效果优于单纯治疗。,(四)评估,过程评估:项目的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项目完成情况。效

4、果评估:慢性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不健康行为改变率,慢性病患病知晓率、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慢性病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应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进行成本效用与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指应用健康水平指标,分析与评价慢性病预防控制的成本与效果。成本效益分析常用效益成本比率,将干预效益现值总额与成本现值总额之比,表示每投入1元可减少某种慢性病的发生而产出的效益为多少元。,7,二、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和诊断依据,(一)高血压 1.概述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血管损害的疾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2002年我国成年人患病率为18.8,估计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2亿

5、多。,8,2.诊断标准,在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降血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分级见表1,高血压危险分层见表2:,9,表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10,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级,结合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情况等影响预后的因素确定危险分层,将危险量化为低危

6、、中危、高危、很高危四层(表2)。低危层: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中危层: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者。高危层:高血压12级同时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伤者;或高血压3级而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很高危层: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13级合并糖尿病等临床相关疾病者。,11,表2 高血压危险分层,12,3.诊断依据,病史现病史及诊疗经过既往病史: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测量血压实验室检查:常检测血脂、血糖、血清尿酸、红细胞比容和肾功能等。,13,4.临床分型,根据能否找到肯定的病因,高血压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90的患者不

7、能找到肯定的病因,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病因是多因素的,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在比例上遗传因素占40,环境因素占60。继发性高血压是指有某些确定的疾病和原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其主要疾病和病因有肾病、内分泌疾病、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等。,14,5.基本特征,高血压临床表现一般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有头痛、头胀等,部分患者无症状,仅在偶测血压或普查时被发现。起病方式大多为缓慢渐进。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的波动,冬季血压较高,夏季较低,夜间较低,清晨后血压迅速升高。高血压常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高于非高血压人群;高血压和高尿酸存在互为因果;高血压病血压升高不仅与心

8、输出量和血管阻力有关、还与血液黏度有关,血细胞比容是影响全血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分布:一般为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我国从南方到北方患病率呈递增趋势。地区分布:经济发达地区与国家一般比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尚未开发的山区与岛屿人群患病率较低。欧美国家成人患病率一般在10-20%之间,美国为20-30%,非洲多数国家为3-10%之间。,15,5.基本特征,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钠盐与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也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

9、不饮或少饮者。有一定的遗传基础,与直系亲属血压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间有差异,我国苗族患病率最低(7.7%)。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低于50、40和lO。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从1992年的32.4%提高到2005年的48.4%,治疗率由22.6%提高到38.5%,控制率由2.8%提高到9.5。而美国在2000年上述三率分别达70%、59%、34%。,16,6.并发症,高血压因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成为脑卒中、心脏病及肾脏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致死致残率高。常见并发症:(1)高血压危象:若血压急剧上

10、升(180/120mmHg),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2)高血压脑病:过高的血压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较多引起脑水肿,表现为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抽搐。(3)脑卒中。(4)心力衰竭。(5)慢性肾衰竭。(6)主动脉夹层: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17,7.重要危险因素,国际上公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是:高钠低钾膳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和精神紧张。高钠低钾膳食: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食盐摄入量12克/日,蔬菜水果摄入少。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INTERMAP)中,反映膳食钠、钾量的24h尿钠/钾比值。我国人群在6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2-3。超重或肥胖:B

11、MI24kgm2者发生高血压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腰围男性90 cm或女性85 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长期过量饮酒:过量饮酒可使血压明显升高;精神紧张:长期从事过度紧张的工作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遗传因素:高血压患者多有遗传因素,研究显示双亲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是双亲正常者的5倍。年龄增长还存在一些可能或不确定的危险因素:缺乏体力活动、A型性格、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等。,18,8.预防,一级预防:针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防止高血压发生。二级预防:对高危人群实施干预,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降低发病风险,以及高血压的早期发现

12、、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定期随访和测量血压,使血压达标,减缓对靶器官的损害,预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19,(二)糖尿病,1.概述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和(或)胰岛素功能缺陷引起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所致。病程长者可引起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伴发多系统损害,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损害,引起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疾或早亡。,20,依据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75g葡萄糖口服负荷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11.1

13、mmol/L均可诊断为糖尿病。血糖水平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为糖调节受损(IGR)期。以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判断时,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以OGTT后2小时血糖水平进行判断时,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11.1mmol/L为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6.1mmol/L且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则可视为正常者。,21,2.诊断标准,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表3 糖代谢状态分类(WHO 1999),22,3.诊断依据,病史现病史及诊疗经过既往病史:高血压史(病程和治疗情况),心脑血管病发生的时间、治疗情况,

14、巨大儿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血糖异常史(IGT或IFG)等。家族史:血缘亲属中特别是一级亲属中有无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检测静脉血浆葡萄糖。,23,4.临床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在妊娠期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不包括妊娠前已被诊断为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有8个亚型。,24,5.基本特征,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起病急,其胰岛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有酮症倾向,需要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多在40岁以后发病,发病缓慢,以胰岛素相对不足为主,多伴有胰岛素抵抗,常有家族史。糖尿病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多尿、烦渴和多饮是由于

15、血糖升高后尿糖排出增多引起渗透性利尿所致。易饥饿、多食是由于糖利用障碍,组织能量供给不足所致。体重减轻及乏力是由于组织糖利用障碍引起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增加所致。值得注意的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至少有半数糖尿病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在检测血糖后发现而确诊。,25,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4.0%-6.0%,其他类型糖尿病更少。20072008年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2型糖尿病流行特征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在社会经济低的人群中更常见,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地位高或生活富裕的阶层更常见。我国城市高于农村,省会城市最高、贫困农村最低。患病率有性别差异,我国20

16、10年全国DSP点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患病率男性(10.2%)高于女性(9.0%)。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并出现发病年轻化趋势。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有家族史的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26,6.并发症,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综合症,出现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症(HHS):严重高血糖而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出现脱水和意识障碍。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无氧酵解葡萄糖产生乳酸大量蓄积。,27,6.并发症,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最基本的检查是尿常规

17、,检测有无蛋白尿;还应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肌酐浓度。每年都应做肾病变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失明:主要危险因素为病程、血糖控制不良、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应每年做1次眼科检查。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损害最为常见。应每年筛查1次。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是下肢动脉病变,表现为狭窄和闭塞,1020有间隙性跛行表现。在病例机制上与动脉血栓性疾病有共性。糖尿病足:是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截肢,大约85的截肢是由足溃疡引起的。糖尿病足基本发病因素是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其中末梢神经病患者感觉缺乏,失去足的自我保护作用,容易受到损伤。,28,7.危险因

18、素,1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度小于60。环境因素:自身免疫(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等)、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牛乳喂养(牛乳清蛋白多肽)以及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度高于60,2型糖尿病较1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环境因素: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摄入过多,肥胖病,胰岛素抵抗,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等。,29,8.预防(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对糖尿病高危人群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降低发病风险,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对新诊断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严格控制血糖的策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三级预

19、防: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30,(三)脑卒中,1.概念 脑卒中是一组以突然发病的、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为共同特点的脑血管疾病。2.临床类型和特征 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后者包括栓塞性脑梗死、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31,2.临床类型与特征,(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神经系统局灶性功能缺损。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患、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因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TIA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发病突然,局

20、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具有反复性、相对固定性、24小时内完全恢复的特点;TIA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症状:颈内动脉系统TIA表现: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眼动脉交叉瘫痪,病变单眼一过性黑蒙或失明;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表现:眩晕,平衡失调;无意识丧失的跌倒发作(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病史。,32,2.临床类型与特征,(2)脑梗死指因脑部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临床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

21、调。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中老年多见,由动脉炎所致者中青年多见。(3)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急性期病死率高达3040。常有头痛、呕吐、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脑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33,2.临床类型与特征,(4)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等情况下急骤发病。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积血部位、脑脊液循环受阻程度,主要症状有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性呕吐,可有短暂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34

22、,3.诊断依据,病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患病期间血压和血糖控制情况。临床表现危险因素:了解患者吸烟和饮酒情况,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有直接的剂量效应关系。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CT扫描、磁共振MRI)。,35,4.危险因素,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以上者),性别,种族和家庭遗传性。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吸烟及酗酒、缺乏体力活动、不合理膳食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36,5.预防,一级预防: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普及脑血管病预防知识,定期检测血压,改变身体活动过少、休息时

23、间不规律、和膳食不合理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脑血管病。对高危人群实行群体干预和个体化指导,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发病风险,防止发病。二级预防:脑血管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救治,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救治效果。三级预防:对于已发病的患者,找出发病原因,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防止复发。,37,(四)恶性肿瘤,1.概述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群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据WHO国际癌症研究署的统计,世界各国常见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全人群发病顺位前三位恶性肿瘤为肺癌、乳腺癌、大肠癌,死因顺位前三位的恶性肿瘤是肺癌、胃癌和肝癌。我国全人群前5位发病的肿瘤排序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

24、。,38,2.诊断依据,病史根据主诉,询问现病史及治疗经过;相关病史:药物过敏史、既往病史、家族史;生活工作状态、环境及个人爱好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39,3.危险因素,目前认为7080的恶性肿瘤是内外环境致癌因素和遗传易感因素长期、多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导致细胞内直接致癌物蓄积、遗传物质损伤、原癌基因突变、抑癌基因失活、DNA复制调控失败等一系列细胞异常事件,在经过启动、促进和演变三个阶段后,形成恶性肿瘤组织。常见危险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电离辐射,粉尘),化学因素(来源于烟草、饮酒、饮用水、食物、药物与职业化学致癌因子)和感染因素。,40,4.预防,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25、:WHO认为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的总癌死亡率。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干预相结合的策略,消除相关危险因素,如控烟、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消除和降低职业场所致癌物暴露、控制感染等,预防癌症发生。二级预防:癌症早诊早治,阻断癌变进展。三级预防:运用综合干预方法,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存质量。包括规范诊治、随访医疗活动,开展个性化治疗,随访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运用医药、心理、营养和行为的方法,帮助患者在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晚期病人实施止痛和姑息治疗。,41,三、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一)调查目的1.掌握目标人群某种或某几种慢性病患病率及其分布情况2.提供慢性病致病因

26、素的线索3.确定慢性病患病的高危人群4.为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二)调查内容1.慢性病患病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1)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2)慢性病患病情况;(3)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情况: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等;2.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测量等;3.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血脂等。,42,表4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据内科学(7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43,(三)调查方法,运用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系统分析。1.现况研究慢性病调查中常用现况研究。现况研究是流行病学调查中最基础性调查方法,属于描述流行病学一种,在某一

27、时点或短时间内完成,也称为横断面调查。通过利用常规监测记录或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分组,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获得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现况研究的种类有普查和抽样调查。后者常用。抽样调查是从某一人群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用样本调查结果推断总体。,44,2.病例对照研究,(1)为分析流行病学一种。以确诊的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各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的关联。(2)OR(比值比):表示病例对照研究

28、中疾病与暴露间联系强度的指标,即暴露组患病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OR1为正关联,OR1为负关联。计算公式:OR病例组的暴露比值/对照组的暴露比值ad/bc(3)统计推断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关联。OR的可信区间(CI):95CI或99CI不包括1.0,即可认为OR值在0.05或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45,3.队列研究,分析流行病学一种。通过测量及比较一组或多组研究队列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RR(相对危险度):是反应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效指标。RR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对照组发病率或死亡率 Ie/Ioa/n1c/n0,

29、46,(四)调查表的设计,1.设计要求:科学严谨,所包含的信息应能满足调查的需要,具有可操作性。设计应经过初稿专家讨论修改预试验再次修改的过程。2.调查表的内容知情同意书;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姻、文化程度等;行为危险因素: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体重控制等;健康状况: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情况,主要慢性病家族史;身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47,(五)调查步骤,1.调查前的准备:制定调查方案;制定质量控制方案;设计、打印调查表;组建调查队伍,开展人员培训;准备调查物质;抽取调查对象。2.现场调查:采取集中调查或入户调查或两者

3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包括数据的录入、核对与清洗。利用统计软件对慢性病和行为危险因素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4.质量控制: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方案,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48,(六)调查报告的撰写,报告内容应涵盖:调查背景;目的;方法;内容;质控与评价;统计方法;调查结果;主要发现和建议等内容。,49,四、慢性病监测,(一)慢性病监测定义 慢性病监测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慢性病的发病、患病、死亡信息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资料,整理、汇总,分析慢性病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定期报告监测结果的过程。(二)慢性病监测的目的、意义 开展慢性病监测,是动态掌握监测地区居民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

31、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确定慢性病预防控制优先领域,制定政策和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重要基础。,50,(三)慢性病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内容:围绕慢性病流行状况、人群行为与意识、社会环境因素,开展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脑卒中与心肌梗死病例报告。抽样确定监测点。监测报告:每年度出具一份监测报告,内容与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相同。,51,五、营养调查与监测,(一)营养调查1.营养调查目的 了解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健康情况,评价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为营养监测与营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国家制定营养政策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营养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家庭基本情况登

32、记、个人健康情况问卷、身体活动调查问卷)、膳食调查、体格测量、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和营养相关疾病的临床检查。,52,3.营养调查方法,(1)调查样本:可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方法抽取。(2)常用膳食调查方法称重法:调查37天,对每餐所吃主副食的生重、熟重及剩余食物称重,根据实际用餐人数计算每人每天食物数量。方法准确,但比较耗费人力物力。记胀法:适用于集体单位,通过查账或记录各种食物消耗总量和用餐人日数,一般统计1个月,每季1次,计算出平均每人每天食物消耗量。方法简单,节省人力物力。,53,3.营养调查方法,(2)常用膳食调查方法膳食回顾法:3天24小时膳食回顾,对各

33、种主副食摄入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包括在外就餐),获得个人每日食物摄入量。方法简单易行,所得结果粗略。化学分析法:收集调查对象一日膳食中所摄入的主副食品,测定营养素含量;食物频率法:收集被调查对象过去较长时间如过去1周及1年内各种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以获得个人长时间食物和营养素平均摄入量。调查得到的膳食食物量要通过食物成分数据库(食物成分表)计算统计出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54,3.膳食调查方法,(3)体格测量:测量身高、体重、上臂围、皮褶厚度等常用营养评价指标,专题调查时可选用头围、胸围、腰围、臀围、坐高等指标。(4)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用以发现临床症状出现前的营养素缺乏。检测指标

34、有:蛋白质、血脂、钙、磷、铁、锌等矿物质,维生素A、D和B族等多种维生素。(5)营养相关疾病的临床检查:根据体征症状判断营养不足或过剩所致的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和进展。,55,(二)营养监测,1.概念 营养监测是指长期动态监测人群的营养状况,同时收集影响人群健康的有关社会经济等方面资料,探讨从政策上、社会措施上改善营养状况和条件的途径。2.目的 了解和掌握食物消费的变化和居民营养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有的放矢的解决营养问题,预防疾病发生。,56,(二)营养监测,3.内容营养数据的收集:人口普查资料;政府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卫生部门常规收集的资料;监测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营养素和食物摄入情况,体格检查和生化检验数据等。营养监测的数据分析。营养监测资料的信息发布和利用。4.监测对象和监测点的选择:随机抽取。5.营养监测指标的确定:常用指标有健康指标、社会经济指标、食物行为与生活方式指标。,57,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