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第4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第四章概要,第一节 相关概念,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教学策略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方法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相关概念-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概念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
2、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相关概念-教学策略的概念及特点,概念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施良方,1996)“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
3、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相关概念-教学策略的概念及特点,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制定依据:1)从学习目标出发 2)根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3)符合学习内容4)适合教学对象特点5)考虑当地教学条件的可能性,相关概念-教学策略的概念及特点,相关概念-教学方法的概念及特点,概念广义的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切手段、途径和办法的总称,即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包括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狭义的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
4、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本书中的教学方法是狭义的教学方法,第二节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一、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直观教学;裴斯泰洛尔:“教学要素”理论、提出以练习的方法实现感性印象向理性观念的转变二、赫尔巴特的四段(或五段)教学过程模式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基础上作出概括和总结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同这四个阶段相
5、对应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他认为上述四个阶段决定着各种课堂教学的顺序。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第二节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三、五环节教学模式(凯洛夫)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加以改造,提出一种新的五段教学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课外延伸,组织上课,四、杜威学派的探索,“从做中学”以经验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第二节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五、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伯尔)1)知识学习 接受 Vs 发现 意义 Vs 机械2)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习内容:教师/教科书告诉学生,学生:
6、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建,同化,五、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模式指出如果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同化”,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获得关于新知识方面明确而稳定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在这一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具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获得了知识
7、的心理意义。,第二节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五、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需要预先准备的先行组织者,第二节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第二节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十、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十一、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
8、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与他人的充分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此模式主要用于情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第三节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布鲁纳,学科结构中心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认为不应强调增加教材的量,而应按照学科内容自身的体系结构即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发现中学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布鲁纳强调说,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由学
9、生自己将所学教材组织成最后的形式,通过归纳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意义”,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发现式学习步骤:,第三节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2、支架式教学策略顾名思义,你觉得定义是什么?案例分析:澳大利亚“伟治 柏克小学”利用“支架式教学策略”进行的自然课的教改试验思考:情境是什么?支架是什么?教师提供了些什么帮助?学生是如何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第三节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法的间接理论基础: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至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
10、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3、抛锚式教学策略(实例式教学策略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的弹性理论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以下简称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CTGV工作的
11、重点是利用影像作为“锚”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这种影像的设计全然不同于通常教育中使用的影像的设计。大部分传统的教育影像基本上是由礼堂图象支持的讲座,它所强化的是教学的“知识传递”观,即假设知识是由专家传递给新手的,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第三节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第三节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3、抛锚式教学策略(实例式教学策略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锚:有情节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要设计得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抛锚: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思考: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关键是什么?该策略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
12、么?,抛锚式教学的方法,搭建脚手架主动学习 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解答 由学生担任教学的指导者 发展有关体验的表征 学生自己生成项目 智能模拟 合作学习,第三节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定义:在教学中,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避免内容过于简单化,同时使用知识富有弹性,以灵活适应变化的情境,增加知识的迁移性。盲人摸象,理解片面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
13、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学习者获得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第三节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这种理论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强调: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 比较异同:讲授完一个知识内容后让学生多次回到该知识点做相关的练习 对同一个内容从不同侧面去了解,最后再针对该知识内容设计一套评价练习,随机进入教学策略设计,第三节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5、启发式教学策略比较: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
14、法 VS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启发式教学策略?在你的学习生涯中,你印象深刻的一次启发式教学是什么?,第三节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7、基于Internet的探索式学习策略 探究式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 案例讨论基于Internet的探索式学习四个基本要素: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第四节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1、协作学习的概念: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
15、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小组形式参与,共同的学习目标最大化的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关键词,一、协作学习理论依据很多理论可以作为CSCL 研究的理论基础它们基于共同的和具有潜在意义的假设,即个体是在有意义的环境中有目的地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能动参与者。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是有机体自我调节的适应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用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2、情境化学习理论:情境化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
16、的情境中,环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整体的一部分。情境化的学习理论坚持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当置于一个真实度很高的情境中;二是学习需要社会交互与合作。因此说学习是情境、文化和学习活动共同功能。,第四节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1、协作学习的概念 有效协作学习的条件分工合作 各自尽力,密切配合 社会互动,学会沟通 必要指导,既适合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即以教为主),又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即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第四节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2、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第四节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2、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
17、同伙伴,1、协作学习过程由教师组织引导,2、两种情况的教学策略设计 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 学习主题事先未知,3、分析一次经历过的课堂讨论(教师和学生分别做什么),第四节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2、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师生角色扮演 1、“学习者”和“指导者”、前提不同的学生对学习问题有“知识上的差距”、难点如何衡量和认识 这种知识上的差距,情境角色扮演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去理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主题的要求,第四节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2、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
18、求,教师的注意事项 恰当选择竞争对象,巧妙设计竞争主题,既要避免学生产生受挫感,又能巧妙利用学生不愿服输的心理刺激其进一步的学习。,基于竞争策略的网络协作学习,一般是由学习系统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第四节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2、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基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的协同学习。,第四节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2、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一位伙伴,互相
19、支持、互相帮助,第四节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3、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小组小项目: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小组选择学习方式:传统环境计算机支持下进行汇报学习过程总结该种学习的特点,第四节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3、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CSCL与传统CL的比较CL指传统教室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传统教室环境是在集体讲授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只是以集体形式接受学习,也就是说传统教室环境不是为协作学习服务的。CSCL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能够充分发
20、挥协作学习的优点,更能够实现传统教室环境下无法开展的协作学习方式。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特点突破了范围的限制CL交互的可控性附属角色的隐藏复杂低层工作的简化全面展现问题情景在线资源教师的角色转变,协作学习的设计原则,1、要建立起协商群体2、教师提出问题要具有可争论性3、学习过程可控4、讲究学习效率,第五节 研究性学习设计,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特点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实施
21、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重心在于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第五节 研究性学习设计,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特点研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学习的实践性专题(或问题、项目)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觉和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习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基本原则 学习过程研究的结果 知识技能的应用掌握知识的数量 全员参与少数学生竞赛得奖 亲身探索性实践活动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