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实词及阅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86948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实词及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文言文阅读(实词及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文言文阅读(实词及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文言文阅读(实词及阅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文言文阅读(实词及阅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实词及阅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实词及阅读).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考试说明在“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总的要求之下,按语文考试的能力层级分为“理解”级和“分析综合C”级两项。共列六条具体要求:理解B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分析综合C1.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2.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3.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以上六条具体要求说明: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比较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实词:解释正确与否。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2、虚词:比较虚词意义、虚词用法的异同 3、句式:特殊句式的判断与翻译4、考辨析从文中摘取的

2、信息,是否能完全表达人物的思想、性格、功劳、业绩等(注意文言散文:中心观点,事例,论证,作者的态度)5、考对归纳概括的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辨其正误6、考断句7、考句子翻译,常考题型,【】关于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第一点是“常见实词”即浅易文言文中常用与次常用的词,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词多义和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第二点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即词义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虽然一个词理性地看有若干个意思,可一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最恰当的应该只有一个,这就需要调出该词的有关义项比较判别,确定哪个义项

3、最恰当,这就是能力。,常见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本考点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主要包括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1、古今异义 包括单音词和貌似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双音词包括貌似现代汉语的双音词的单音词、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等。,【单音词】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 名称说法改变,江、河丈夫、劝币(古义:贡纳)复辟、谤日、舟,【方法】注重知识迁移课内知识的记忆(例2003高考11题)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对待】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邹忌讽齐王纳谏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

4、表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双音词】貌似单音词,实际双音词古今含义不同的双音词复词(偏义、同义),今齐地方千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悦亲戚之情话昼夜勤作息愿大王少假借之,【方法】1、锁定目标,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2、结合上下文推断3、记忆常用双音词的用法,道人道济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天宝中,郡中大水,绝食者千余家。,如:所以、于是、以为、然后,找出下面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作解释。1、今齐地方千里2、璧有瑕,请指示王3、于是相如前进缶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5、声非加疾也6、蟹六跪而二螯 7、空中而多窍 8、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9、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0、各抱地势,钩

5、心斗角 11、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2、古之学者必有师,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例如:存亡、公姥、作息、异同、国家等。,2、偏义复词,没有偏义复词的项是:9 其余各句的偏义复词是:1存亡(只取“亡”之意)2饥穰(只取“饥”之意)3缓急(只取“急”之意)4出入(只取入之意)5长短(只取长之意)6云霓(只取云之意)7园圃(只取园之意)8得失(只取失之意)10耳目(只取目之意),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

6、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例“畔”: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力”的“爪牙”是用其本义;“祁父,予王之爪牙”,这里是用“爪牙”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义。,【方法】1、明确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2、记忆少数词义3、将古汉语单音词组成双音词,并代入,本义和引申义之间有对应关系或具体到抽象、或由实而虚;一般是并列或者递进的。,顾:顾吾念之【但是】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其余与现代汉语类似的可不记),间间隔、间隙

7、、间断、离间、中间至井口,得间奔真州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之,4、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里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字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方法】1、“说不通”时要考虑通假2、结合上下文推断3、记忆课文中的通假字并迁移,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不过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尔。”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

8、陛下不能将兵,而能将将。”,不否禽擒,实词活用,5,实词活用 实词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数词活用,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为使动,名词活用为意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如:“天雨墙坏”(名词“雨”充当“天”的谓语,用作动词:下雨)“以地事秦”(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主要形式【名词宾语】-【副词名词】-

9、【能愿动词名词】-【名词补语】-【所名词】-【前后有相同结构】-【叙述句中无动词谓语】-【两个以上名词连用】-,籍吏民,封府库江水又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今王鼓乐于此置人所罾鱼腹中孙讨虏敬贤礼士 深山中则四月花布囊其口,(2)名词直接作状语,“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日食饮得无衰乎”(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吾得兄事之”(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象对待兄长那样)“道芷阳间行”(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小路)“其一犬坐于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象狗一样),(3)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自身活用为动词,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长肉)舍相如广成

10、传舍。(使住在),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名词的意动用法 也是必带宾语,自身活用为动词,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意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二)形容词活用,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与苍梧太守有旧,欲往投之,(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不是表示事物的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在句中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其家甚智其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笼养之,昂其值,(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

11、,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不耻下问成以其小,劣之,(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其特点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4)形容词用作动词例:亲贤臣,远小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活用意动,(三)动词的活用,项伯杀人,臣活之毕礼而归之不战而屈人之兵,(1)动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作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一般属使动用法,(2)动词的意动用法 其特点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这种用法多数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例:天下皆亡之

12、,(3)动词用作名词 一是从动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动词作名词时,这个动词应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二是从动词出现的环境来判断。动词用作名词常出现在并列结构之中。三是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活用形式(1)动词处在“其”“之”之后时,这个动词用作名词。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竭其庐之入(收人的财物)(捕蛇者说)(2)无标志性词语,例如:追亡(逃跑的人)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古人对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收获),(四)数词活用,(A)数词可活用为动词 良马期乎千里 六王毕,四海一,(C)数词可活用为名词

13、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故知胜者五,(B)数词可活用为形容词 用心一也,再见,分析综合文章内容,1、准确地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解答这类问题须注意,有时几个句子都与题干要求有关联。要做到:1、认真疏通文章字面意思 2、分析清楚题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排除干扰项目 3、抓住关键词语,(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御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正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

14、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2、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我们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准是选对还是选错,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如:1996年第18题的题干:“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若只看到”刚直抗上,是无法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把“举动”加进去,才能排除干扰,选出正确项。,(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阅读文后出示的注释,有的是为解决知识问题,有的实际上是在为考生作提示,用它

15、来帮助理解文意。由注释,可知人物的优劣。,(3)借助注释,巧解题目,解题时,如果我们能了解选项设置模式,仔细排除干扰,就会提高命中率。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见错型有:夸大事实,使考生在解题时被迷惑,错选答案。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相杂,以假扰真,(4)析差异,排除干扰,3、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1)文中筛选法: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

16、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2)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3)抓住题眼法 这里说的题眼指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解答须审读题,明确要求,抓住题眼,综合归类,找出答案。(4)排除干扰法 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a.夸大事实,导致谬误;b.偷换概念,混淆是非;c.正误夹杂,真真假假。,【】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第一步:整体阅读 1、集中心思稳

17、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特别提示: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不要在个别词句上纠缠。,第二步:细读题目 1、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正确项。,特别提示:要善于联系已有知识,实现知识迁移。,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 最后一题较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另外一项的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能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特别提示:应

18、该尊重原文,不可以偏概全。,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特别提示:此法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熟练运用,可少走很多弯路。,树立历史的观念 掌握系统的知识 善于联系、归纳 适量进行综合训练,厚积薄发 有的放矢,常见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在阅读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是“之”、“以”、“及”、“乃”、“然”、“也”、“矣”等常用文言虚词和“如”、“抑”、“相”、“见”、“某”、“是”等一些特

19、殊的文言虚词(它们是实词和虚词兼具的多义词)。因此,我们要重点掌握“之”、“其”、“以”、“则”、“而”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并注意一些多义词的虚词用法。18个虚词,一词多类异用:之、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为、所同类异词:若、乃、而、其、之句末虚词:者、也、乎、矣、焉、与,表示各种语气关联虚词:a.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然、固、则、而;b.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常见的几个双音节虚词:,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莫不是”。否则:“不是这样就”的意思。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译为“怎么样”。然后:顺承连词

20、,可译作“之后”或保留。然则:可译作“既然这样那”。虽然:可译作“虽然如此”。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恐怕”,与“乎”构成反问语气。,常用固定用法疑问,何以?何所?奈何?如何?奈何?孰与?安乎?独耶?何为?,根据什么?凭什么?所的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拿怎么样呢?与相比,哪个更?怎么呢?难道吗?为什么?,常用固定用法反问,何哉(也)?何为?何之有?如之何?岂(其)哉(乎、耶)?安哉?不亦乎?非欤?宁耶?顾哉?,怎么能呢?干什么呢?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哪里呢?哪里呢?哪里呢?不也是吗?不是吗?哪里呢?难道吗?,常用固定用法感叹,何其也!直(特)耳!惟耳!一何亦哉!何如哉!,怎么那么啊!只不过罢了!只是罢了!多么啊!也真是啊!该是怎样的啊!,常用固定用法揣度,无乃乎(欤)?得无(微)乎?其欤?庶几欤?,恐怕吧?该不是吗?不是吗?或许吧!,常用固定用法选择,与其孰若欤(耶)抑欤其,其也?,与其哪如(不如)是,还是?是呢,还是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