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古诗文练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90640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古诗文练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期末古诗文练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期末古诗文练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期末古诗文练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期末古诗文练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末古诗文练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古诗文练习.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期末古诗文练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G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用“”为文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3分)10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1)略无阙处(2)乘奔御风(3)良多趣味(4)属引凄异 11|翻译下面句子。(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空谷传

2、响,哀转久绝。12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2分)13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1)毫无(2)飞奔的马(3)真(或实在)(4)接连不断,(1)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2)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长很久才消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凄婉幽美,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

3、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9.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略无阙处()(3)晴初霜旦()(4)哀转久绝()10、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3分)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B绝:哀转久绝 群响毕绝 C故:故渔者歌曰 两狼之并驱如故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11、根据文中意思,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2、用原文内容填空。(3分)文中从侧面渲染了山峰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是:,;表现江水

4、凶险的语句是:,;能总评写出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树木特征的句子是:,13、文中第三自然段中写“高猿长啸”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14、这篇散文写景的顺序是什么?通过对三峡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什么?(3分)15、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冬、秋季的景物特色(3分)夏:_ 春冬:_ 秋季:_,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景物。,(1)即使 快(2)通“缺”(3)早晨(4)消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清荣峻茂,运用侧面描写,渲染了秋天的萧瑟、凄凉,B,险,秀,凄,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不见曦月()(2)或王命急宣()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5、。(4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得1 分)原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有时,阳光,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 B或王命急宣 自非亭午夜分 或以钱币乞之C不以疾也 D故渔者歌曰 能以径寸之木 故外

6、户而不闭6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更直接写出了山的高耸陡峭。C“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势浩大,险恶;而“或王命急宣”等句侧重于写水流速度快,从而印证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D“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三峡深秋的凄婉幽美,渲染了凄清肃杀的气氛。,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69题。(10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7、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句子。(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4、全文只用了十来个字,先正面描写,后又用竹柏的倒影来衬托月光,写出了月光 的特点,创造出宁静淡雅的美好意境。从邀友赏月的情形看,苏轼并未完全消沉,这可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2分)16、对“闲人”该如何理解?(2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显其中。,18、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念无与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8、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B.相与步于中庭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C.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20、翻译下列句子。(2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1、本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22、本文第段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3分),想,思考 睡 共同,一起 清澈透明,B,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本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惆怅与自我

9、排遣的特殊心境。(,第一问:描写庭中月色。第二问:运用比喻手法,以“积水”比喻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写月影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巧妙地表现出宁静淡雅的境界。,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124题。(10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10、吾两人者耳。21解释加点的字。(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念无与为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 2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3(用原文填空)甲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中作者月下抒怀的句子是:。(2分)2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又有所不同,试加以简要分析。(2分)答:,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11、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2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

12、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和“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之美”,乙文描写了“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的语句中。(4分),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13、久,千里共婵娟。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17、翻译下列句子:(2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 _18、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乙文中写中庭月色美景的句子是:甲文中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想到;一起;端起酒杯;只。,只不过少有像我俩这样闲人罢了。(意思对即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4、盖竹柏影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20、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

15、李后主亡国之痛;两篇文章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乙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甲文中苏轼面对中秋圆月,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亲人的美好祝愿。,C,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

16、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可爱者甚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 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0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21本文赞扬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则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3,多;亲近而不庄重。,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喜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

17、”等,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种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要点: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自身。,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18、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3分)10、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答:_,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由的幸福生活的追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_(2)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_(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_(4)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_(5)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友谊之道进行辨证的分析。_,读刘禹锡的秋词回答下列问题(共4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一鹤排云上”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一种 的精神。请选择“排”字或“引”字,说说在诗中用这一字的妙处。(2分),拟人 积极向上(

20、勇于进取),排,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直冲云霄引发的豪迈乐观之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3、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全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的愿望。(3分)24、诗中“僵”、“孤村”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2分),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南宋王朝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僵”、“孤”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不自哀”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21、,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2结合句中炼字,谈谈你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2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表达对长江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而逐渐消失,翻涌的江水奔入茫茫无际的原野依旧滔滔东流。“随”与“尽”配合,“入”与“流”配合,写出了群山逐渐消失、长江由近而远的动态。,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2.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1

22、分)2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1分)答:_ 2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_,春 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8下面的诗歌出自诗圣杜工部笔下的是(1分)()A石壕吏 B早寒江上有怀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D野望9下面对杜甫的春望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春望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B颔联运用夸张和互文手法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进行生动描写,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C颈联中“家书抵万金”

23、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D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家人的感情。10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2分,不超过60字)答:,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A,B,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下面对登岳阳楼(其一)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

24、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然后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B颔联中,“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徙倚湖山欲暮时”写出了作者徘徊在山水之间,欣赏这美丽动人的晚景的喜悦之情。C颈联的“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望岳 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25、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8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2分)19千百年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直被人们传诵,今天也能让人产生共鸣。请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_,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26、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王肃孔子家语)注释“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益:长进。损:减损。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说:谈论。视:看,比照。化:融和。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1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无丝竹之乱耳 之:

27、赐好说不若己者 好说:,品德高尚 助词,不译 喜欢谈论,1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A日子 B白天 C每天,一天天地 D太阳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14【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15【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涉

28、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和爱莲说的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分),C,所以君子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诸葛庐 子云亭,示例一:我认为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示例二:要广交朋友,即使是最坏的人他身上也可能具有一点长处,我们应善于取长补短,但是在不良的环境中一定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良好本色。示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