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兰花.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28130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兰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兰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兰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兰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兰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兰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兰花.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兰花景观花卉欣赏论文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机械制造 授课教师: 浅谈兰花 花卉是美的象征,体现着人们的精神文明。花卉既可以绿化、美化环境,增加局地小气候,又可以令人赏心悦目,自然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给人予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 兰花,兰香,“清”,“幽”,“远”,“超”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兰花的香让人百闻不厌,兰艺的美让人百看不倦,人们用花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日趋普遍。卉已悄悄地步入都市人的生活。城市里的绿化带、马路两边,节假日等一些喜庆日子,都不少了花卉的装饰,美化城市,增添节日气氛,花卉能给人们创造一个幽美、清新、舒适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的环境,给

2、人以美的享受。在喧嚣的都市里无疑给人增添一种别样的的风趣。房子里摆上几盆盆栽,既可以净化家中空气,又可以在下班后休闲时浇花修剪一番,在劳累后能如此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在热闹喜庆的日子里,美丽鲜艳的花卉更是增添不少气氛,让人们在节日的喜庆里心情更加美好,更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 兰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它以叶秀花香著称,不论何种兰花,都带有宜人的幽香它的香气浓而不烈,香而不浊。 余亚飞诗赞道:“路旁草簇有兰花,不露英姿不显华。待到幽香熏肺腑,始知卉苑隐葩 ” 。兰花散发的幽香,撩人而带神秘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花卉的香气不能比拟的。所以兰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兰花,属兰科,是单子叶植物,为多年生草

3、本。高20一40厘米,根长筒状。叶自茎部簇生,线状披针形,稍具革质,2至3片成一束。总状花序,花被2轮,肉质状,内轮3瓣中,2瓣向上直立,下方一瓣唇形,向外反卷,上具紫红色斑或无,雄蕊和花柱合生成合蕊柱,花色由黄褐至浅黄,以不具褐色的纯颜色者为 贵异。萌果三角形,种极小。 兰花通常分为中国兰和洋兰,中国兰主要产于亚洲的亚热带,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山区、西南、华南和台湾各地亦有分布;洋兰大多产在热带和亚热带林区。 中国兰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极具观赏价值:其叶铁线长青,其花幽香清远,发乎自然,被人们称为“第一香”、“国香”。 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它幽香清远,一枝在

4、室,满屋飘香。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 兰的叶终年常绿,它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姿态端秀、别具神韵。中国自古以来对兰花就有看叶胜看花之说。它的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 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兰花受到如此推崇,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兰香之高雅超过了其它花卉,这是人们不以凡花俗草视之的本源。黄庭坚在谈到兰花时,对“国香”二字解释道: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日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日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日“国香”。故兰得“国香

5、”之名不是偶然的。当然,凡是香气都是好的,都为人所喜,但花卉之香各有不同,给人们的感受是细腻而具体的,所以人们各有偏好。但兰花之香似乎集众香之长,得到古今中外的一致公认,这是事实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 其一是“清”。所谓清者,即不浊之谓,既无刺鼻之弊,又无脂粉之气,格调高雅。古人有“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如”的歌颂。沐浴在兰香之中,世尘全消,如对明月,如临清泉真仙界中人也。然而兰香之清,不是“淡不可收”,而是“当门己芬馥,入室更芳菲”,清而不淡,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呵! 其二是“幽”。幽者,即不明之意。所以幽香也称暗香。“香来无觅处”,初则有久则无,远或有近却无,使人留恋不已,余韵无穷。

6、明代李日华求之不得,有感于诗:“懊恨幽兰自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这正是兰香的优点。古人描写兰香有余味时说:“似往己迥,如幽匪藏”,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味平直便没有意思了。所以,兰香虽能袭人拂衣,却又 断续无不可拘求,也正是那种“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的境界才恰到好处。所谓“花香不在多”,只知追浓艳之香的人,是无法理解其中的妙意的。其三是“远”。兰香不仅“在室满室,在堂满堂”,古人歌颂兰香的诗句中常有“兰生林樾问,清芬倍幽远”、“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之类的佳句,可知兰香在林满林、在谷满谷了。 在山区采过兰花的人都有一种体会,就像陆游在他的诗中所写

7、的:“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获”,因为兰香往往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的。兰香与其他花卉之香比较,在这点上可谓有神奇之功。当然,三秋桂子,也能香闻十里,但那往往是花开满树的时候,以一寸之茸、寥寥数朵的兰花也馨香四远,实在惊人! 其四是“超”。花开在群芳竞发之时,浓香繁纷何止千百?但兰香却能“笃实而辉光,芳搴出乔林”。这超凡出众,卓然不群的原因,首先是与“清、幽、远”的特点分不开的,但“清、幽、远”三字却不足以尽兰香之妙,兰香还有其不可言传而令人陶醉的“味外之旨”。比如清高而温和,有典雅之致,无冷逸之僻,不染世尘,不远世人,有一种亲切感,但又“临之已非”,不可捉摸。这种境界就是兰香在众香中相对的超越性。

8、据专家讲,兰香很难用人工的方法仿制,足见其功能独到是有其内在的科学原因的。兰香之微妙处无可比拟,只可名之谓“超”,示其大意而已。兰花之所以受文人喜爱,除了它有“四德”之誉,更有“三善”之美。元代诗人吴海在友兰轩记中写道:兰有三善:国香一也,幽居二也,不以无人而不芳三也。夫国香则美至矣,幽居则蕲于人薄矣。不以无人而不芳则固守而存益深矣,三者君子之德俱矣。兰之“三善”,实际上是寓意文人之“三善”。兰花既有“四德”之美,又有“三善”之誉,称“王者之香”是当之无愧的。 在兰香面前,一切花卉之香都黯然失色!这绝不是文人的多情或夸张,即使革命的老前辈感受也一样,董必武同志有诗道,“一朝花发幽香吐,浓郁繁纷

9、莫入门”。朱德元帅的诗日:“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世世代代的人民,就是为了这高贵的兰香而爱兰花的,几千年来,一如既往。现在江南的农村,许多人家的堂前篱下窗口房顶都养着兰花。在春季妇女头上,牧童的手中也时有花朵出现,近来更是爱兰成风, 在小镇和城市的街头巷尾、店铺花市,兰花生意相当兴隆,肩负手携,充篮盈筐,可谓盛矣!在这些人中,有多少是知道什么“屈大夫之清风”的呢?所以伟人名流的爱兰,不过是提高了兰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使它具有了特殊的审美价值,而最大的光荣应该归功于兰花本身。在爱兰的人看来,兰花理应为“四君子”之首,因为“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菊

10、有叶面啬香,唯兰独并有之”。兰花成了无瑕之璧,是涵盖一切声色之美的“全德品”。这当然不无偏好,但兰花确实具备了特殊的条件才赢得了特殊的评价!不但中国人民喜爱和崇尚兰花,世界各国人民也一样。委内瑞拉把“五月兰”尊为国花,人民视兰花为“神奇、梦幻般的花朵”,看见兰花如见“天使的微笑”,其崇兰之风亦不下中国。在东南亚、欧洲等各国,兰花都有极高的地位,有的国家还设兰花评审委员会,施行各种奖励,其盛况可想而知。 当然,要全面地欣赏兰花,必须具有一定文化涵养,因为兰花和人的关系,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起码的历史知识,就只能简单地欣赏,诗情画意也就少了。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兰生幽

11、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不与瑶草争宠,但求清风常逢。中国古代有太多写兰的诗歌,无数历史名人皆酷爱兰花。 传说2400余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游说诸国没被重用,在回家的路上,嗅到兰花的幽香,停下车来,对着兰花唱歌之前,感慨地说了一句,“兰当为王者香草。”自此,“王者香”成了中国兰花的代名词,“不以无人而不芳,不易清寒而萎缩,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成了我国历代爱兰、赏兰、写兰、画兰、养兰、赏兰人永恒的话题。到了唐代以后便从赏兰香的基础上兼赏兰的色彩并格外推崇素心兰;到了宋代赏兰就开始行视定位;到了元代、明代开始把兰花的结构拟人化,把侧萼片喻为肩瓣,把核心柱喻为鼻

12、把花瓣喻为人眉,把唇瓣喻为人舌,并用人的形态动作来比拟花机之形态;到了清代赏花人把赏花推到顶峰,创立了瓣型学说,规范了兰花的艺术标准。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看解,看叶胜看花。”这是明代诗人张羽的咏兰诗句,说了我国自从明代把赏兰的视点侧

13、向赏叶。因为兰之叶,常年绿茵茵。它那狭长而适中的绿叶如同少女的蛾眉,恰似明媚的新月。这风韵绰约,冰清素雅,摇曳多姿,迎风起舞的绿环,生机隽永翠绿常驻,尤其是那英姿挺秀,刚柔兼备,参差错落,向背穿插,高昂低回顾盼应答的叶态,更令人销魂,因而古代诗人曰:“浅见摇竹环,凉露滴苍玉”、“看叶胜看花”。 屈原遭遇穷困,被长期流放于沅湘一带,但其志不变,其行更廉,“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他将这种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将这种比兴手法作了新的发展,这就将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一伴,融铸一炉,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在选取香花异草

14、中,屈原特别选取了兰,因此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追求。 记得

15、十年动乱期间,就有人对兰花的“文化性”表示怀疑。理由是鲁迅讲过:“灾区的农民不会想到去种兰花”,这当然是笑话了,在鲁迅的时代,灾区的人民急需解决的是如何填饱肚子,此外什么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都谈不到,岂独“不会想到去种兰花”?但我们要正确的理解鲁迅先生这句话,这话并没有说兰花本身有何不好,而是:“急者不得,缓者非所务也”,当彼时彼地,“椒焚桂折”、民不聊生,连鲁迅自己也无种兰花的条件,所以他在一九三一年送日本小原君携兰归国的诗中写道:“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意思是让远方的日本朋友将这芳馨的兰花带去吧。这里环境恶劣,无法种兰花了。 鲁迅先生对兰花的评价是:“独托幽岩展素心”。如以此喻人,有多少人能当得起这句话?这不是很高的评价吗?不爱兰花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来的。 兰花,隐士也,君子也,圣洁也,当之无愧的花魁也!断续无定,不可拘求,也正是那种“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的境界 在今天,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都渐渐提高了,正当的爱好,高尚的情操,正是值得大大提倡的,种兰、画兰、赏兰,都是善行雅事,应该受到尊重,这也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