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目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的目的.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本章教学要求,理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全面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理解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依据与分类、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的问题。,重点现代教育目的的概念,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认识各育的关系。难点现代教育目的科学分类,现代教育目的的当代转变现象。,本章重点难点,第一节 现代教育目的 内涵与功能,现代教育目的的概念,一、现代教育目的的内涵,广义: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它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它是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
2、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的根本问题。狭义: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学校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国家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概念,(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教育方针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的规定,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联系:在内容上,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个部分。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三)现代教
3、育目的的特点,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第一,宏观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第二,预期性,第三,强制性,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第四,时代性,此外,教育目的是客观性的主观表达,兼具主观与客观的特征。,(四)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第一层次,学校培养目标。由于各类型学校的性
4、质及各个教育层次中的需求和任务是不同的,学校教育要因校制宜。,第二层次,课程目标。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第三层次,二、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教育目的的内容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对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受教者身心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的规定。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定位、定点。身心素质、社会价值,定性指明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提示教育目的的本质;定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作出凝练概括;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定点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例如,年月 规定
5、了“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其中德、智、体全面发展,指的是受教育者所要形成的身心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的是受教育者所要承担和发挥的社会职能(即社会价值)。,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一切教育过程都是走向教育目的过程,教育过程的每一步,都应当成为走向教育目的的每一步。,教育目的蕴含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形成了一种吸引力,促进教育为达到理想目的而努力工作,直至成为现实。,第一,激励功能,(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功能,能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
6、政策和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第二,指导功能,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是检验、评价、衡量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第三,评价功能,第二节 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分类,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一)生产力的影响,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二)生产关系的影响,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如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7、、发展速度的不均匀性和个别差异性)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三)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以制定教育目的主体为标准的分类1.外在教育目的和内在教育目的,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正规的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作为个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非正规的目的),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是内隐的,不明晰的,故称为“内隐的教育目的”。,内在教育目的,指立法与执政部门、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它带有强制性。,2.指令性教育目的
8、和指导性教育目的,指令性教育目的,那些不拥有政治权力的部门和团体制定的,它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只能是指导性的教育目的。,指导性教育目的,(二)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标准的分类,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1.个体本位论,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这种理论的观点,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2)社会本位论,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其
9、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这种理论的观点,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也都有片面过激的一面。个人本位论者 强调个体的个性化,认为教育应着力于增进个体的价值和能动性。一般说来,社会活力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有赖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分析,但也应看到能动性与随意性、创造性与破坏性的区别,看到个性跟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进步趋势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如果不加限制地抽象笼统地提倡人的个性化,有可能驱使人们无节制地追逐个人的利益,使个人自身丧失主体性,沦为个人需要和利益的奴隶。”,社会本位论者 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这无疑是
10、有道理的,任何社会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延续和繁荣,都会对其社会成员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规范,使它们认同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但也应看到,以社会规范个性跟压制个性是不同的,培养个体的整体意识跟把个体消融于整体之中是不同的,对社会的凝聚力跟对社会的消极适应是不同的。社会本位论恰恰忽视了这些差别,他们主张的社会化不是跟个性化统一的社会化,而是非个性化的社会化。,从根本和普遍的意义上讲,其实并没有必要把人的个性化跟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应使二者尽可能达到某种统一,当然,这种统一应该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是超历史的、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统一。,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斯宾塞看来,教育
11、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3)生活本位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根据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斯宾塞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这是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出发点。,斯宾塞提出带有功利色彩的所谓“个人完满生活准备”说的教育目的论,其出发点为“个人生活”,只是在个人生活中注入社会内容。,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 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为未来生活的准备。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著名观点“
1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和积累。,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个人经验 的不断扩大和积累。,教育即生长,学校必须呈现现实的生活。学校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学校生活作为简化的社会生活,就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随着儿童的成长,再从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学校即社会,“应然”的教育目的,3.以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为标准的分类,概念,教育目的制定主体以成文的、合乎规范的形式所规定并表述的教育目的,其
13、特点是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权威性、统一性等。,指教育过程的当事人在理论层面进行理解、贯彻、执行的教育目的,其特点是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实然”的教育目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科学分类,无论从主体因素、价值因素还是从存在方式因素出发进行的教育目的分类,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蒂,对教育目的进行科学分类的最根本依据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条件,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意义,它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
14、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他们都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旧式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危害作用,明确提出了改造旧式分工的伟大理想。,进步性,第二,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张,已经不再仅仅限于统治者内部,而是扩大到了劳动者,甚至着眼点已经主要转移到无产阶级的发展问题上来。,第三,他们不仅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而且初步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并开始认识到了肉体和精神、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核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措施。,还缺乏科学基础,仍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具
15、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他们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只要通过教育就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看不到影响人的发展的其他社会因素和条件。但这些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局限性,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明人的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统一的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一定社会关系中来说明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而且还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最后,
1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全人类解放出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个人能力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而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主张教育目的的确立应该以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作为基础,既要依据社会需要,又要依据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既要体现社会目的,也要体现个人目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体现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的辩证统一,是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解放前的教育方针清末,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中学以忠孝为本、以经
17、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科学和艺能为主,以培养所需实用人才。,民国初,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宗旨。,新中国的教育方针,解放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第一阶段,1957-196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阶段,“文革”期间。虽仍用毛泽东在1957年的提法,但实际工作中已背离了这一要求。,第三阶段,1978年以来,1995年中华人民
18、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阶段,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建国以来,对于教育目的的表述虽然在字面上有所不同,具体内容也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利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性质,保证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19、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它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这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4)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第一,科技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而推动科技进步,又取决于整个民族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原因分析,第二,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巨大发展,也包括思
20、想、道德、文化、观念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从根本上又依赖于整个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这种意义上说,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三、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1.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的概念,在我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等众多内涵,此有别于西方仅仅规定为道德教育的德育。,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它反映了教育目的在道德领域方面的要求。,德育任务,对受教育者的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道德标准的规定和要
21、求,我们所说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方面的内容。,德育内容,说服教育、榜样示范、自我教育等。,德育方法,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2.智育,概念,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智育任务,具体体现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各门学科中,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任务各不相同。,智育内容,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概念,3.体育,嗖,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武术、游泳等。,体育内容,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发育、增强体
22、质;掌握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体育任务,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4.美育,概念,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三大类,具体讲一般包含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电视、电影、戏剧等。,美育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任务,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5劳动技术教育,概念,有工业、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公益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23、;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的技能。,任务,有人提出单列“心育”概念;也有学者认为,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综合体现,可以不必单独列为一育,相应地主张用“心育”代替“劳动技术教育”。,不同声音,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一方面,“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因为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1.正确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
24、响、互相促进的。所以,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五育中的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2.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某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地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亦被学校指定为留法预备生。按照计划,他先要在北京进行为期一年的法语学习,然后直接从北京出发赴巴黎留学。但半年之后,他却从北京休学返回了原先所的地质学院,失去了留学的机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位研究生
25、虽然在学习上是佼佼者,但缺乏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往,由于学校离家不远,母亲可以经常来校给他送吃的、穿的、用的,帮他洗衣、补衣、拆洗被子。母亲出于对儿子的溺爱,,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动手,使他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来到北京后,由于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他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晚上躺在床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法国,如果真的去了那里,该如何生活?一去数年,如果身体有什么不好,那怎么办?家里的情况怎样?带来的衣服破了,被子也该洗了,可妈妈怎么没有来呀!他经常失眠,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
26、抽搐。神经生理学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休学后,这种压力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三)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而培养目
27、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3.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培养目标,要以总的教育目的为依据,结合中小学的性质和具体培养任务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确定。,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级人才奠定基础。,四、教育目的的实现素质教育,审视应试教育1.应试教育的理解
28、,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概念,束缚了教育视野、局限了思维;弱化了学生能力、导致片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加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危害,2.应试教育的基础,首先,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有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次,应试教育也是当前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再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最后,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这就是“应试教育”批而不亡的原因。,章锐 安徽籍一高三学生 父亲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
29、子不会掉一滴泪”我想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父亲,但没有真正恨过,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 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我不清楚自己是怎样走到今天这种地步的。五年级是痛苦的开端:我考入了强化班,父亲开始注重我的名次。六年级,我曾想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父亲,但没有真正恨过,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这学期父亲本来不准备让我上学,许多人说情,我又上了学,但上学只是等死。我的心理已经承受不了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想问:下一步,我该怎么办?下一步,我该怎么办?,倡导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根据社会经
30、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它是现代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它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性质,教育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的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哪怕这种教育是无可挑剔的);,进一步理解,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教育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分等划类的考试等量
31、化评价方式不是教育评价的惟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质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个性健全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 突出主体精神 面向全体 关注终身发展,特点,全民性 整体性 主体性 合作性 活动性,素质教育具有,首先,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向人的完善、全面发展的转变。其次,是对当前应试教育消极后果的积极纠偏。最后,它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主体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要求。,2.素质教育的存在基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
32、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建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建立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素质的新教学观;确立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生观。,(四)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更新观念,发展的观点 主体的观点 活动的观点
33、 辩证的观点 个性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 质量的观点,应坚持的观点,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使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化;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教育家气魄的校长队伍;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之中;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构建素质教育体系,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2.简述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3.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4.当代教育的目的观发生怎样的转变?,问题思考,5.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6.谈谈你所理解的“素质教育”?,赶快行动吧!,参考书籍王天一等编: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法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黄葳:主体性教育论,贵州人民出版社;陈磊:素质教育新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