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续).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002152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续).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论教育作用 三、论教育目的 四、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一、生平与教育活动,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被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一、生平与教育活动,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二、论教育作用,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在政治上,他主张“施仁政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二、论教育作用,2、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怜悯)、羞恶、恭敬和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这四种倾向即构成”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它是人心固有的,不是通过学习从外界获得的。因此他断定”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二、论教育作用,不过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

3、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三、论教育目的,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所谓“明

4、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四、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一)持志养气 孟子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立志问题上,孟子提出修身而养气的观点。“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四、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二)动心忍性 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四、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三)存心养

5、性人人虽然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是善端要形成实在是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四、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四)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一)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

6、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二)盈科而进 这里指学习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第五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论教育作用三、论教育目的与内容四、教学思想五、

8、论教师,一、生平和教育活动,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学大师。也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被誉为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现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部分为荀子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后学撰写的内容。李斯,二、论教育作用,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

9、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二、论教育作用,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三、论教育目的与内容,荀子在劝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目的和内容。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士培养为圣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才。,三、论

10、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特别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籍,而尤重礼乐。“学至乎礼而止矣。”“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四、教学思想,(一)注重“积”“渐”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四、教学思想,(二)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段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

11、过程的统一,学习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思想。,四、教学思想,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通过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形成不同的感觉,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故云:“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荀子正名),四、教学思想,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荀子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新事物。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他看来,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份,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

12、知”才能称得上“明”。这是教与学不可违背的“法则”。,四、教学思想,(三)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特别重视良好的思想方法和学习心态。他看到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只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因此,荀子提出了“解蔽”之法,这便是“兼陈中衡”,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四、教学思想,(四)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荀子教

13、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所谓“虚”,即“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就是不一心二用,不以另一项注意妨害这一项注意。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五、论教师,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国将兴,

14、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五、论教师,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之高,自然不是人人可以作教师的。“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五、论教师,按照这样的教师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荀子主张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做到“师云而云”“言不称师谓

15、之畔,教不称师谓之倍。”,第六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三)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1、大学教育的目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2、大学教育的学习程序“八条目”(1)格物、致知(2)诚意、正心、修身。(3)齐家、治国、平天下。,(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1、人生哲学:中庸。2、教育内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人生修养的基本途径:循性而行和积极学习。4、知识获得的基本环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循性而行和积极学习,(1)循性而行:就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

16、外部世界的体认,即“自诚明”或“尊德性”。(2)积极学习:就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或“道问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就是广泛的学习,“审问”即对博学中的内容详尽设问置疑,“慎思”即对审问的内容谨慎思考,“明辨”即通过慎思而明辨真伪是非,“笃行”即将明辨的结论付诸切实的实行。,(三)学记中的教育思想,1、教育功能: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 学制(学校系统、学习年限)、视学、教育规范(示敬道、官其始、孙其业、收其威、游其志、存其心、学不躐等)、考试制度3、教学原则,3、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4)豫、时、孙、摩。(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思考题,(,简答题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影响。2、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3、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