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4投资体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12902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5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4投资体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4投资体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4投资体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4投资体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4投资体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4投资体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4投资体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第四章 投资体制,本章内容,第一节 计划投资体制 第二节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 第三节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涵义与构成要素,1.涵义:是指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社会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方式、方法。投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投资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主体如何确定、投资方式如何选择、投资领域中的利益关系如何处理、投资管理权限和职责如何划分,以及投资管理机构如何设置等问题。,2.构成要素:(1)投资主体结构(核心要素)投资主体的各个层次及其结构,以及他们在决定权限方面的关系。(2)投资方式投资主体筹集资金的渠道和方法以及资金运用方式。(3)投资利益关系投资领域中所发生的

2、各类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是各类经济实体间的分工协作及经济利益联系的表现。,第一节 计划投资体制,计划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特点和主要弊端 1979年以来投资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尝试和展开,一、计划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确定以3年时间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时期。在此期间,人民政府致力于接管官僚买办资本,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统一财政经济管理,以及随后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这都需要有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我国经济体制重要内涵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存在着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公司合营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

3、种经济成分,这决定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逐渐壮大,决定了国家投资占主导地位。形成了财政拨款、公私合股投资、银行贷款投资及赎买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1951年3月和1952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先后颁发了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和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1)确立了由中央各部分配投资的体制(2)制定了对基本建设项目按投资限额管理的办法(3)规定了先设计后施工的基本建设工作程序(4)监督管理建设投资的专业银行交通银行,一、计划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2、“一五”时期(1953年-1957年)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规

4、定:在“一五”期间,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在投资体制方面,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投资体制。(1)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2)中央政府各主管部门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权也实行集中管理,从人、财、物的调度到设计施工,以至生产准备的安排,都由中央政府管理(3)在计划管理的条块关系上,强调以条条管理为主,以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部门分配投资体制(4)投资建设资金由国家财政无偿拨款(5)建立统一的投资建设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6)建设投资统一由专业银行办理拨款和监督,一、计划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5、3、大跃进时期,投资体制第一次行政性分权(1958年-1960年)1958-1960年为三年“大跃进”时期。1957年,我国提前和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提前实现。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投资体制方面主要进行了如下调整:(1)下放投资审批权限(2)计划管理的条块关系上,改为块块管理为主(3)试行投资包干制(4)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初次撤并(5)投资管理制度弱化,一、计划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4、经济调整时期,恢复中央集权的投资体制(1961

6、年-1965年)国家针对当时经济混乱局面,提出并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投资领域,恢复集中统一的投资管理体制。(1)加强基本建设计划和立项的集中统一管理(2)重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恢复和重建投资管理规章制度(3)严格自筹资金管理(4)制定了划分基本建设投资和各项费用的标准(5)严格施工管理(6)组织设备成套供应(7)恢复财政驻厂员制度(8)恢复建设银行建制,一、计划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5、十年动乱,投资体制的第二次行政性分权(1966年-1976年)这一时期的整个经济都转上了备战的轨道,形成了以“三线”建设为中心的投资结构和投资布局。在投资体制方面,扩大地方对基本

7、建设投资的管理权限,实行第二次投资大包干与“工改兵”。(1)提出“块块为主”的计划体制及扩大地方对基本建设投资的管理权限(2)再次实行投资包干制(3)“工改兵”(4)建设银行又一次撤而复设,一、计划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6、1977-1978拨乱反正时期,整顿基本建设投资体制 一是在全国开展基本建设财务大检查,严肃财经纪律;二是明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计划,控制投资规模;加强建筑施工的财务管理,促进经济核算;加强拨款监督。三是总结建国以来的成功经验,发布一系列文件,重申必须按规定的建设程序办事。1977-1978年,我国的投资管理体制,一直是以高度集中统一的直接控制为主,并且主要是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

8、办法管理为主,可称为投资分配制,其基本特征是订计划、批项目、分投资。,二、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特点和主要弊端,1、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特点:(1)在投资主体方面,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并且又以中央政府投资主体为主,政府投资包揽了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建设(2)在建设项目决策方面,投资决策的权限高度集中在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手中(3)在建设资金渠道方面,基本上是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的单一渠道,采取按部门和按地区切块方式分配(4)在投资运行方面,“条”(各部门)“块”(各地区)分割严重,投资要素(包括资金、投资品和劳动力)流动性很差,或者基本上不流动(5)在投资计划管理方面,基本上是单一的指令性计划方式

9、和行政性的调控(6)在投资风险责任方面,基本上没有任何风险责任约束,无论是全国性的投资总量、结构、布局安排的决策发生失误,还是某个具体建设项目决策或设计、施工发生失误,都难以追究责任,二、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特点和主要弊端,2、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弊端:(1)抹煞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2)形成了投资需求的“饥饿症”(3)限制了社会资本的形成(4)容易产生投资决策的随意性(5)降低了投资的效率和质量,三、1979年以来投资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尝试和展开,1、19791985年的第一阶段改革(1)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2)为重点建设推出新的投融资举措(3)下放项目审批权限(4)简化审批手续(5)

10、实行承包责任制(6)从1985年起,将国家预算内拨款投资改为用银行信贷方式进行管理,即“拨改贷”。(7)进行金融改革开放资金市场(8)在特区内对外资实行开放政策,三、1979年以来投资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尝试和展开,2、19881991年的第二阶段改革(1)对重大的长期的建设投资实行分层次管理,加重了地方的重点建设责任(2)扩大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使企业成为一般性建设的投资主体(3)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保证重点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能够按照合理工期组织建设(4)成立国家专业投资公司(5)强化投资主体自我约束机制,改善宏观调控体系(6)实行招标投标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三、1979年以来

11、投资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尝试和展开,3、1992一1996年的第三阶段改革(1)明确规定了投资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2)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组建国家开发银行(3)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逐步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4)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的初步到位与运行,第二节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市场经济国家投资体制 我国当前处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一、市场经济国家投资体制,1、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1)投资制度安排以市场投资决定机制为主、政府调控为辅(2)在为投资体系服务的融资制度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高度发达(3)收益风险特征完全内部化于投资者本身(4)投资主体结构具有民间投资

12、为主的特征 2、市场经济国家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1)调控方式的间接化(2)政策措施的多元化(3)调控政策安排的系统化,二、我国当前处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1、转型期中国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1)投资制度安排具有混合型特征:市场型、非市场型与行政型投资制度的混合(2)投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全对称(3)收益风险特征具有非完全市场化特征(4)为投资体制服务的融资制度的安排具有政府控制的特征(5)投资主体结构和投资主体行为存在较大的变异 2、中国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1)调控方式的行政性(2)调控范围的单一性(3)政策安排的孤立性(4)政策效应的刚性,第三节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指

13、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总体目标: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进

14、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调控方式,完善调控手段;加快投资领域的立法进程;加强投资监管,维护规范的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二、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1、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1)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2)规范政府核准制(3)健全备案制(4)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5)鼓励社会投资(6)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7)规范企

15、业投资行为 2、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1)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2)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3)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4)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合理划分审批权限(5)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进建设实施方式(6)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二、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3、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1)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2)改进投资宏观调控方式(3)协调投资宏观调控手段(4)加强和改进投资信息、统计工作 4、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1)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2)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3)加强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4)完善法律法规,依

16、法监督管理,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投资体制的相关知识,一共分为三节。第一节详细介绍了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相关的计划投资体制的发展历史沿革,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特点和主要弊端以及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所进行的市场取向的投资体制改革情况。第二节主要是对中外投资体制进行比较分析,既分析了市场经济国家投资体制的情况,又对我国当前处于转轨时期的投资体制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节详细分析了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本章关键术语 投资体制 计划投资体制 投资体制改革 体制比较 指导思想 主要措施,1、简述我国计划投资体制的发展历史。2、简述我国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特点及其弊端。3、比较分析中外投资体制的异同点。4、论述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发展历程。,本章思考题,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