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卢锋第24讲.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15059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0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24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24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24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24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24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24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原理-卢锋第24讲.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1,第24讲、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的货币供求解释2)货币数量论3)超速通货膨胀4)菲利普斯曲线5)通货膨胀的总供求解释6)通货膨胀的影响和治理参考阅读: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第37-38章,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2,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称为通货膨胀。我国80年代以来发生了四次通货膨胀。,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3,通货膨胀的货币供求解释,通货膨胀表示流通中货币过量增长。结果一是物价水平上涨,二是单位货币贬值。什么因素决定货币价值?回答是供求关系。假定

2、货币供给被中央银行决定。决定真实货币需求量因素之一交易动机;名义货币需求与物价正相关。由于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存在反向关系,所以名义货币需求与货币价值存在反向关系。经济含义:物价上升时,人们仍需要利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如果实际交换物品和劳务数量不变,或变动幅度小于物价上升幅度,人们对名义货币需求量会上升。,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4,货币供求解释的图形表达,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5,货币供给增长的影响,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6,货币数量论,上述分析实质是从货币数量过多角度解释通货膨胀,

3、理论性表达就是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根据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存在的货币供应量决定了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因而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主要原因。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到处是一种货币现象”。,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7,交易方程式之一,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用一个定义式表达货币与价格之间联系。钱会被花掉,并且钱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被多次换手,换手次数代表货币流通快慢。利用宏观数据可以计算一国经济中流通的货币一年内购买物品和劳务的平均换手次数,称作货币流通速度(vel

4、ocity of circulation),表示一年内一个国家货币存量被用于购买经济中的产出量的平均次数。用M代表货币供应量,GDP表示名义产出量,则有交易方程式:V=GDP M,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8,我国2000年货币流通速度,2000年我国GDP为88190亿元,现金(M0)流通量为14653亿元,广义货币(M2)为134610亿元,依据公式(1)计算,M0的流通速度为6.0,M2的流通速度为0.66。换言之,现金平均每年被换手6次,广义货币每年换手不到0.7次。,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9,交易方程式之二,把名

5、义GDP表示为真实产出数量(Q)与一般物价水平(P)的乘积,交易方程式改写为:V=PQ/M它表明一国货币流通速度等于真实产出数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乘积除以货币存量。假设存在只有一种商品窝窝头的原始经济,总的货币供给为100元,窝窝头产量为1000斤,每斤窝窝头平均价格0.5元,那末利用可见交易方程式,货币流通速度为(1000 0.5)/100=5,即一年中每元钱在交易中被换手5次。,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10,交易方程式之三,货币数量论的又一表达:P=VM/Q采取这一表达,原因在于古典经济学家通常相信,货币流通速度大体是稳定的。另外他们还相信,在充分就业条件下

6、,经济增长步幅也是稳定的。因而货币供应量变化会表现为价格水平变动。现代货币学派(modern monetarism)改造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这一传统。他们的核心观点是:货币供应量增长在短期内决定产出水平,在长期决定物价水平。,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11,货币数量论的经验研究,从货币数量角度解释价格变动的一个前提,是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大体稳定。这一假定是否符合实际?经济学家对此进行大量经验研究,发现各国不同时期货币流通速度有的确实比较稳定,有的虽然存在长期下降趋势,但是短期内波动不大。给定流通速度大体不变或趋势比较平稳的条件,货币学派强调的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关

7、系,在长期确实具有成比例对应关系。,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12,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13,经济货币化解释,经济货币化指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的经济活动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比例。成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早已经完成了货币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经济或计划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经历体制转型。自给经济转变为交换经济,计划协调的经济逐步融入市场经济,意味着经济运行需要更多货币媒介手段。货币增长既要满足真实产出和价格上升对媒介手段的需要,另外要满足经济货币化进程对货币额外增加需

8、要。仅看名义GDP增幅与货币增幅关系,就会发现二者出现越来越大差距,形成货币流通下降现象。,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14,可以把年度物价上涨幅度不超过10%的通货膨胀称为温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百分比超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是严重通货膨胀;物价年上涨幅度达到三位数或更高的,称为超速通货膨胀或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也有经济学家把不会显著改变相对价格和收入分配的通货膨胀称作温和通货膨胀(modest inflation);把年上涨率超过50%或者100-200%的称为奔腾通货膨胀(galloping inflation),年率超过1000%的

9、称为超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分类,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15,20年代初德国超速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在1922年1月至1923年11月不到两年间上升了100亿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富翁在1922年初拥有300万马克的德国政府债券,第二年末他的全部财富还买不到一块糖果。匈牙利40年代超速通货膨胀: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物价上升幅度最大的通货膨胀。在1945年7月至1946年7月的一年间,这个小国的物价指数从100飙升到接近400(1027)。以1英寸高度表示物价指数上升100,表达这个年通货膨胀率的纵轴坐标高度,相当于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超速通货膨胀,经济学原理第

10、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16,超速通货膨胀环境下,一般物价水平可能每年上升几百或几千倍,由于一年内经济中真实产出增长通常难以超过10%,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也比较有限,因而相对于超速通货膨胀的物价上升水平来说可以忽略不计。由于货币数量论涉及的四个因素中,有两个可以假定相对不变,因而物价水平猛涨必然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相同数量级的飙升。经济学家对历史上发生的多次超速通货膨胀进行了大量经验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与一般物价变动之间确实存在紧密联系。因而,货币数量论关于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的的立论,在超速通货膨胀场合得到有力证实。,货币学派观点的论证,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

11、CER,2002秋季,17,中国40年代超速通货膨胀,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18,中国超速通货膨胀解释,导致这次超速通货膨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战争环境使当时国民党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增大,面临严重入不敷出的财政不平衡危机,因而有动机通过滥发钞票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30年代中期进行的法币改革,为政府通过发行钞票应对财政危机提供了现实可能,最终把内外交困的国民党政府推上了超速通货膨胀的不归路。,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19,从货币量与物价关系对通货膨胀分析,暗含了区分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的古典二分法,是从长期解释通货膨胀

12、现象。然而,在经济分析的短期场合,物价变动与产出增长水平以及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关系,与导致短期产出变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因素存在联系。,长期与短期分析,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20,菲利普斯曲线(1),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AW.Phillips)发表论文,通过分析英国近百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数据,发现二者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上升,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下降。解释是存在很高失业率时,工人们可以选择的其它工作机会比较少,不会强烈地要求工资上涨;较高失业率意味着较低利润率,企业主会更有力地抵制工人

13、要求涨工资的压力。,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21,菲利普斯曲线(2),这一发现后来被发展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反向关系。这一转换背后实际上暗含了对企业定价行为的一个微观经济学假定。假定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幅度大体稳定,又假定依据企业在平均劳动成本之上比例加成定价,那末价格水平就会与工资率同比例变动,则有:物价变动率=平均劳动成本变动率=工资变动率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例如,工资率上升4%,劳动生产率增长1%,则平均劳动成本上升3%,物价水平上升3%。,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22,菲利普斯曲线(3),如果微观层面有足够多企业依据

14、上述原则定价,使平均工资率变动与一般物价水平具有紧密联系,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就会表现出反向关系,表现为 the Phillips curve。它对决策者提出了一个两难问题: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必须接受一个较高的失业率;为降低失业率,又必须接受一个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23,通货膨胀的总供求解释,菲利普斯曲线从劳动力市场角度揭示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现在把观察对象扩展到整个产品与劳务市场,利用总供求分析框架来研究通货膨胀根源。在总供求框架中,其它条件不变时,任何移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物价水平变动。依据移动总需

15、求和总供给曲线因素不同,我们可以把短期通货膨胀分为两大类: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24,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当总需求从AD1移动到AD2时,经济均衡点从E1移动到E2,真实产出从Y1上升到Y2,一般物价水平从P1上升到P2。居民消费,投资需求,政府支出,投资增长等,都可能成为原因。另外,预期变动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自我实现,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25,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给定短期总供给曲线AS1,均衡产出与价格水平组合为Y1与P1。假如某种外生因素变动使成本提升,总供给线向左上方移

16、动到AS2,新产出价格组合成为Y2和P2,造成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上升导致的成本上升,是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因素。,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26,不同解释观点的关系,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总是货币现象;从总供求关系角度分析通货膨胀原因,则把通货膨胀与经济运行中不同结构因素联系起来。前者揭示了通货膨胀涉及的长期关系,对超速通货膨胀现象特别具有解释力;后者分析了通货膨胀涉及的短期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物价水平与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及其可能展开机制。二者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27,不同解释观

17、点的关系,两个分析视角并非绝对矛盾。我们可以说:人的死亡“永远而且到处”都是和心脏停止跳动现象联系在一起,因而一切拯救患者措施归结为防止或阻止病人心脏停止跳动。然而,可能导致心脏停止跳动的实际原因多种多样:意外摔伤大出血?慢性病导致心力衰竭?自杀行为?有必要具体分析这些原因。从需求、供给、体制、预期等不同角度分析为什么货币供应量会上升?政府为什么难以抵挡增发货币压力?有助于认识和治理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到处”是货币现象论断也并行不悖。,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28,超速通货膨胀的影响,超速通货膨胀必然会带来灾难性恶果。这时预期自我实现机制决定了通货

18、膨胀必然会加速进行,政府则不得不增加印钞维持局面。经济好比一辆在荒原中不断自我加速的汽车,除非有外部提供的强大制动力使汽车减速,它将在某个时点落入悬崖或撞向绝壁,导致货币体系崩溃,经济系统瓦解,甚至政府更迭。超速通货膨胀必然是恶性通货膨胀。,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29,一般通货膨胀的影响,收入再分配效应:对债权方不利而对债务方有利。对依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不利:领取救济金,退休金和依靠转移支付生活的居民,最容易受到通货膨胀危害。效率损失:“菜单成本(menu costs)”、价格误读、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学原理第24讲“通货膨胀”卢锋,CCER,2002秋季,30,通货膨胀的治理,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收入指数化政策控制收入再分配作用。对恶性通货膨胀要“重病用猛药”,采取各种收入、价格管制措施,引入物品数量配给制,甚至包括货币改革措施。当然,对战争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首先要结束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