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17604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突破(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考点突破(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考点突破(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考点突破(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考点突破(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突破(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突破(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1.考查范围: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考查形式:对于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出现较多,代表高考命题方向的上海,每年都涉及实用类文本,且考查方向与新课标地区的考纲要求一

2、致,即重点考查新闻、传记、访谈、调查报告。考查知识点也相对集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文本结构,鉴赏与文本特征有关的技巧方法,理解语言特色,探讨文本的疑难点。科学类文章阅读以选择题形式命题。选文篇幅在800字左右,主体部分有四五段,表达方式以说明或议论为主,内容知识含量大,信息密集。所设置四个题目的考点明确,分别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断”。所设置的四个题目的解题区间分明,一般是:第一题的解题区间在文本开头;第二题的解题区间在文本中间部分;第三题的解题区间在文本后部;第四题的解题区间散在全文

3、。,1.复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各种实用文体的不同特点,阅读训练体裁要全,将文体特点和高考考点结合起来解读。2.及时关注社会热点、科技动态,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建立联系。3.积极探索试题规律,总结做题经验,处理好整体观念和局部信息之间的关系。4.阅读训练过程中,严格对照评分标准,寻求差距,总结规律,解决答题规范化问题。5.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同时,积极进行快速阅读训练。,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科技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特指科学概念,有其明确的界定范围,一般采用下定义的方式考查,明确概念的基本方法就是考查概念的组成要素,既不能增多,又不能减少。社科类

4、文章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指文中的一些基本术语,但这些术语不具有规范性、普遍性和概括性。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术语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科技文中的重要句子涉及对全文内容的重要判断,对于我们从中得出结论或者明确作者的观点至关重要。理解重要句子关键在于对句子中的重要词语的理解和科学界定,同时还要和文中其他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确认,而社科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则往往是文章的主要观点或局部要点,这些观点和内容要点是作者阐述的中心,并大多以概述的形式出现。,(2008湖北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题目。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

5、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

6、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

7、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 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

8、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

9、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1.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C.湿地通常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找准答题区间,仔细阅读并标出与题目四个选项有关的语句,采用认真比对的方法,如果有意思上的差别,或说法上的变化,或将原文准确的表述变得

10、模糊,或相对变得绝对等均属错误。解析:A项错,错在把原文中“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绝对地理解为“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B、C、D三项在原文中都有明确的表述。答案:A,2.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

11、水慢慢排出。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解题指导:本题考查正确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勾连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然后对照各选项,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得出正确答案。解析:B项错,“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对照第三自然段可知“所有”说得太绝对了。答案:B,(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题目。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

12、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

13、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

14、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本来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

15、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

16、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考查的两个句子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解答本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主旨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本文的中心是DNA分子技术。从“本质”这一角度看,结合下文可知“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是“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而第二段则从“其他方面”的角

17、度DNA发展的角度列举大量事实证明:“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答案:“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二 筛选整合信息,根据内容推断 所谓“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文本阅读最核心的能力,“筛选”是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主次、正错、冗余区分,或者按照一定要求,迅速从材料中挑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归类、概括,从而形成抽象的理性认识。与科技文不同的是,社科类文章的筛选整合信息往往更加注重信息的整合能

18、力,同时涉及到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考查。“根据内容进行推断”,实质是基于原文信息所作的推理,主要考查原文信息是否可靠,结论是否正确,推断是否合乎逻辑。推断时要注意首先明确推理的依据是否正确、可靠,然后考查推断的结论是否切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否合乎科技常识,是否合乎逻辑规则。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借助论说文的相关知识,从推断观点和原文论据两个方面进行把握,看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2008全国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题目。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气魄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

19、,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 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

20、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

21、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

22、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辨别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分为筛选和搜索两种形式,对于筛选,我们一定要把选项和文中相关叙述进行仔细比对,注意中间细微的词语差别,然后再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确认。解析:A项,周髀算经“传说”出自周人之手,但不可以绝对地说成“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B项内容在第三段开头;C项内容在第三段后半部分;D项内容在第四段。答案:A,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

23、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不符合实际天象。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解题指导: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将推断前提弄错,往往“张冠李戴”,一般文中经常出现干扰性信息或相似性概念,使我们作出错误判断。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文章内容作推断和想象的能力。经过与原文语句比较,C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造

24、成的只是“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而“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是平面盖天图“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造成的。故C项错误。答案:C,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题目。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也许有人会问,煤和石油,一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为什么要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

25、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只是由于古植物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送入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方式将煤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煤灰形

26、成残渣排出。第二步进行催化反应。将制取的原料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出一种成分为铁、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32、柴油21、石蜡烃47。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就如刚开采出来的石油一样。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烷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粘度、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摘编自周清春煤是怎样变成油的?),1.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B.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C.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的。D.“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我们需要掌握全文大意以及重要语句,要细心找出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警惕选项陈述内容的变化,原文中是“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而选项A的表述是“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用已然换未然。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