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20137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他的是现存五十多首,多以山林胜景为题材。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你找到这些景物了吗,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身临其境 深刻感悟,清 晨

2、入 古 寺,初 日 照 高 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潭影空人心,山光悦鸟性,万 籁 此 俱 寂 但 余 钟 磬 音,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 以动写静,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

3、“”,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答: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答:写出了禅院

4、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5、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得一刹那成为了永恒,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

6、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

7、状态。,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

8、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气势恢弘,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诗人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的两句是,。看到国家因战乱未平,多灾多难,诗人不禁老泪纵横的诗句是,。,课文背诵我会写,(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走进中招,(

9、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4)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5)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

10、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这首诗是三四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像。写出了洞庭湖壮阔和气势恢弘的特点。,(6)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亲朋失去联系,而且自己年老多病,孤单寂寞;更重要的是国家风雨飘摇,天下到处兵荒马乱。是个人的颠沛流离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促使着诗人“凭轩涕泗流”。,7.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

11、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8.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10.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1.赏析颔联“吴

12、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1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答: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1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

13、的情感?答: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1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答: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15.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答:

14、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16.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答:写洞庭湖的佳句:(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7.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15、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D,(2)“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

16、饮清露”的品格之高。,(3)三、四两句诗实际在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4)诗中“饮清露”和“居高”的描写,刻画了蝉,的形象特点。,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分别概括诗中孤雁和野鸦的形象特点。,离乱飘泊中孤独痛苦的失群者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2)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实际上融入了自己怎样的情感?(“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离乱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显出诗人对同伴的无

17、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3)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

18、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2)体会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凄迷意境、伤感氛围;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乍、才”二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3)颈联写“游子”“佳人”的作用是:“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4)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

19、感?游子的乡愁旅思(借鹧鸪啼声哀怨凄切),(5)因为郑谷为齐己的诗改动一个字(“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被人称为“”。(一字师),破 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 词以寄之,辛弃疾,破 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总结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怀念战斗生活,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词人形象。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0、,(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4)“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6.词人自称这首词为“壮词”,结句却用“可怜白发生”收尾,满含着一种悲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词人在这首

21、词中表达了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理想。然而由于朝廷统治者苟且偷安、昏庸腐朽,使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自己白发已生,年岁蹉跎,种种理想,尽成空梦,因而以“可怜白发生”收尾更增添了词的悲壮色彩。,7.对破阵子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8.下边对这首词

2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9.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

23、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10.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11.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爱国词人辛弃疾时刻不忘抗金大业,多少次梦回抗金战场,在破阵子一诗中,他写道“,。”诗人想象着战斗的场面:“,。”然而“,”的壮志难酬,只落得“”的慨叹。,破阵子中运用对偶,描写战前准备的句子是,。,破阵

24、子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1.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力尽不知热,但

25、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A,2.如何理解诗中“力尽不知热”一句的内涵?3.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

26、实?4.诗的末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不是真的“不知热”,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6.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是:,.表现作者内心感受(主旨句)是:,.描写割麦勤劳辛苦的句子是:,;反映官府对贫困农民残酷剥削的诗句是:,。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的诗句是,.直接提示赋税繁重使农民困苦不堪、劳

27、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7.古代农民的生活是艰苦的,观刈麦一诗中“,”直接写出了麦收时节农民的辛苦;“,”则是通过农民的反常心理来表现他们所受的煎熬。,8.观刈麦中表现“五月人倍忙”场面的句子是,;用贫妇人贫困的原因讽喻封建赋税和土地兼并的句子是,。,9.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借此揭示了什么?,一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勤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赋税的繁重,10.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忍着,可见处境十分艰

28、难。,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1)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B 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C 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D 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2)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

29、,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现在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4)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答:随风而去的“征蓬”和

30、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5)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6)首联中的“单车”、“属国”都是的代名词,这一联扣题,表明了诗人出使边塞的任务 使者,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7)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个短语是、(出汉塞 入胡天)

31、(8)点明将士们以身许国守卫边疆的诗句是。都护在燕然(9)诗人反复写边塞地名或山名的用意是什么?答:意在描写西域领土的广大,带有赞赏的意味。含蓄的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内心幽怨之情。,(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从下面两个评价中,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句诗作赏析。评价一:红楼梦中香凌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若说再找出两个字替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评价二: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语言角度:一个直字写出孤烟直上云霄的形态。在大漠的背景下,使景物显得简单纯净,直入人心;圆字

32、写出落日形状,把黄河之长,大漠之大衬托的苍茫辽远。诗中有画有画一样的构图:上是落日,中是烽烟,下是河流;近是烽烟,远是夕阳,更远处是无边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有画一样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色彩丰富:黄沙漫漫的大漠,橘黄色的夕阳,泛着白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烟,色彩丰富而富于变化。,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解释下面的词浯。历历:乡关:(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

33、、江西滕王阁;(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选出表述不恰当的一句(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

34、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3)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4)赏析“带月荷锄归”一句(结合本诗说说陶诗的风格),归隐之心愿(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厌恶官场、喜爱田园(颇为无数仕途不顺的文人欣赏),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归耕图。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语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5)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