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史-积极心理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22957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2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心理学史-积极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西方心理学史-积极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西方心理学史-积极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西方心理学史-积极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西方心理学史-积极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心理学史-积极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心理学史-积极心理学.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心理学史,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吕小康,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7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了发展危机。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科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理念、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价值等多个方面。“主流心理学的困境引发了众多的争吵与冲突。在困境面前,许多心理学家另辟蹊径,开始寻找一条不同于主流心理学的道路,因而导致了心理学的多元化趋势,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话语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生态心理学、解构主义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主体心理学、意识心理学、多元文化心理学和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等不同形式的心理学(叶浩生,2006

2、:14)。”,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倡导者: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1942)1998年,塞利格曼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运动。2000年,塞利格曼及其同事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杂志上刊登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传统心理学消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并不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流派,而是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Martin Seligman对此前主要是指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任务的心理学研究的评价。在他(Seligman,2000)看来,

3、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领域内经常出现的词汇就是病态、强迫、焦虑、抑郁等消极的字眼,心理学工作者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人类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方面,却很少提及与研究幸福、乐观、宽容、希望等人性中积极正向的品质。,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消极特征,Myers(2000)对1887-2000年间的心理学摘要进行了一个搜索,结果发现关于生气(anger)的文章有8072篇、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文章有70856篇,而在同一时期关于高兴(joy)的文章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文章有2958篇、关于生活满意(life satisfacti

4、on)的文章有5701篇,前者与后者之间的比约为141。,组织行为学家Luthans(2002)利用计算机对当代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发现近375000篇研究论文是有关人的负面特征的,而只有1000篇涉及人的各种积极概念或能力,两者的比例高达375:1。,早期科学心理学的三项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消极心理学的这种研究取向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因而也将难以实现心理学研究的应有价值和社会使命。实际上,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问题,为什么早期的心理

5、学偏重于“问题解决”的“消极心理学”,而20世纪末的心理学家却提出“积极心理学的口号”?,“消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在心理学兴起那段时间,正值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时代的不安定使得人们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问题方面。20世纪10-60年代,整个西方社会经历了很多危机,其中包括了经济大萧条、工人失业、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创伤事件。当时的心理学面对更多的是人类的精神和心理问题,诸如焦虑、压抑、忧郁等,当时的社会迫切需要心理学大显身手为人们解决心理疾苦问题。,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社会背景社会生活的稳定化与世俗化,人们关心的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创伤等“重大的负面问题”,而且还包括“如何在正常的生活中过

6、得更好”这种更为普遍的问题。追求和体验幸福是21世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人们不再聚焦于往常提到的种种精神问题,而是追问: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怎样会更快乐?归根结底一句话:如何促进正常人的心理更加健康的发展?这是人类成长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课题来源。所以,当代心理学的任务也应该从最初以治疗人们的精神或心理疾病为重点转向为帮助普通人生活的更充实、更幸福这个主题上来。,专业背景心理治疗的医学化:从精神病理学到精神药理学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使得心理治疗的领域不断缩减,原本属于精神分析或其他疗法的“心理问题”,不断被精神药理学取代。传统心理学中的心理治疗领域被不断压缩,

7、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精神病学史(爱德华肖特,2008),“如果没有弗洛伊德,那么我们能为心理疗法提供什么呢?可供选择的心理疗法有着相近的成功率。人们选择的是人际关系疗法、小组疗法、家庭疗法、心理剧、催眠术,还是麻醉综合法,真的似乎不太重要了。这些患者的康复机率几乎差不多。正如心理学家Hans Eysenck所指出的,更令人气馁的是,统计研究暗示,这些疗法中没有一个显著地超出了运气。(肖特,2008:406407),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每当一种精神障碍被医学化时,它就从精神病学里消失了。随着百忧解(氟西汀)成功故事的增多,这种感受也加深了,即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病不过如此它们是可以治疗的疾病,而

8、非性格缺陷。弗洛伊德在瑞士的一位追随者宾斯万格,其患有精神疾病的亲戚被另一位年轻的药理学取向的德国医生(Fritz Flugel)治愈。宾斯万格感慨道:Fritz,你用2片药,摧毁了我花费50年时间建立的精神动力学城堡。1980年,宾斯万格诊所宣布关闭。,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早期研究: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1967年的偶然发现将一个大笼子隔成两个小笼子,一个有电击,有个没有电击,实验者原来希望狗在听到与电击关联的声音后,能迅速地跑到没有电击的笼子中。但结果却很不成功。拉响蜂鸣器后,狗不但不会从打开的笼门处逃跑,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

9、1975 年,塞利格曼开始用人当被试,结果发现,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在人身上同样会发生。许多人存在的抑郁等心理问题,在于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人格”,这只是一种对现实“无可奈何”的信念,而并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启示:,如果消极的情绪和动机是可以习得的,那么积极的情绪也应该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所以,心理学也应该去关注和研究积极情绪的习得。这对于后来他转向研究人性的积极品质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乐观,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父亲在自己屋前的花园里割草,他的小女儿尼奇在一边玩着。这位父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他割草时也是如此埋头割草、专心致志。他的女儿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她

10、在旁边又唱又跳,还不时地把父亲割下的草抛向天空。父亲对女儿尼奇的行为不耐烦了,于是对这尼奇大声地训斥了一声。尼奇一声不响地走开了,可不久她又走回到花园,并且一本正经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想和你谈谈!”“可以啊,尼奇!”爸爸回答。,“爸爸,你还记得我在过5岁生日之前的情况吗?你常说我在3岁到5岁之间是一个经常爱抱怨和哭诉的人,那时的我经常要对许多事情抱怨和哭诉,也不管这些事是要紧的还是无关紧要的。但当我过了5岁生日后,我就下决心不再就任何事情对任何人抱怨和哭诉了,这是我迄今做过的最艰难的一件事,不过我却发现,当我不再抱怨和哭诉时,你也会停止对我吼叫和训斥。”,启示,作为父亲,如果总是采用消极的态

11、度对待女儿,总是注视着孩子身上的缺点,而看不到她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这是父母的失职。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如果总是用消极的心态去生活,那么生活永远都是乌云笼罩的,如果总是注意到人类身上的缺点、问题和病症,就永远不可能发现人性中追求自我实现的积极力量和潜在能量。过去的心理学忽视了人类身上本来就存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倾向性,那是一种让自身生活充满阳光的体验和情绪。就像他的女儿尼奇一样,每个人都希望生活中没有抱怨、指责、抑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积极发挥自己的内心潜能,积极寻找促进他们生活幸福的动力以及自我实现的途径。,在和尼奇对话的那一刻,我才将幸福视为主要目标。西克斯森特米哈伊将幸福视为

12、自己的终极目标。我此前却将幸福视为一种微小的现象,只是工作表现优异的副产品。塞利格曼,积极的内涵,“积极”并不是“消极”的对立面不能认为人们不是消极就是积极,大多数人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而不是处在消极或积极的一端。“积极”是动态的“积极”本身也不是一个固定结果和最后结局,积极状态就是一个行为过程,包括对过程的体验。“积极”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养。“积极”是现实的,而不是空想的。,“积极”具有文化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场域、不同的文化视角对于何谓“积极”的理解不尽相同。单就某一种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人们对于何谓积极品质的理解也会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层次

13、,人的积极品质与积极力量爱、勇气、热情、韧性、创造力、好奇心、正直、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制力以及智慧积极的情绪体验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希望和乐观以及快乐等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的组织研究促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宽容和美德的社会组织,提倡积极的制度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人们更加积极的生活提供保证,,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根据主体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主观评价。两个构成维度生活满意度个体对其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个人对其总体生活满意程度做出的判断和对重要生活领域(如:工作、婚姻、学习、健康、人际关系等)满意

14、程度的判断情感体验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快乐、愉悦、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三个特征,主观性其评估的标准是个体自己设定而非他人的标准;稳定性是对长期而非短期生活质量的评判,因而是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对情感和认知的一种综合评价,主观幸福感表现了个体对生活所产生的主体水平的、较为稳定的并且是一种更为全面和综合的体验,如果是短暂的和片面的生活体验并不能真正体现个体整体的幸福感状态。,三个衡量指标,体验到快乐的情绪较低水平的消极体验较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客观的自然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灾害、气候状况等人类不控的因素,这方面较少进入研究领域;社会因素包括

15、社会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社会经济地位、就业状况等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指健康状况与性别差异。心理因素人格特质、耐性、乐观、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路径,早期研究研究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维度、结构、内容和指标问题,制订更有效的问卷与量表来测查人类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程度。后期研究探讨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以便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度指数。比如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工作性质、文化境遇、人格特征、性格类型、期望水平、生活事件、认知方式等因素对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影响作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16、单一测量法最早测量主观幸福观的心理学方法,它一般适用于大规模的调查测量中的子调查项目,如测量某个国家的幸福度指数等。单一测量法的测量工具比较简单,与工作满意度测量中的单一测量法相同,就是简单地询问:“你现在有多幸福?”、“你对你的生活有多满意?”或“总的来说,你觉得你的生活怎么样?”。,总加测量法,核心假设是主观幸福感是由多维度、多因素构成的,因此,在设计就应当将这多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在内,然后再对被试进行施测。Pavot&Diener(1993)“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etion with Life Scale,简称SLS)Argyle(2001)“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Revise

17、d Oxford Happiness Scale,简称ROHS)Fazio(1977)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简称GWB)刑占军(2002,2005)“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1.你的总体感觉怎样?1 精神很好2 精神不错3 精神时好时坏4 精神不好5 精神很不好2.你是否为自己的神经质或“神经病”,感到烦恼?1 极端烦恼2 相当烦恼3 有些烦恼4 很少烦恼5 一点也不烦恼3.你是否一直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或感觉?1 大部分是的 2 一般来

18、说是的 3 控制得不太好 4 有些混乱 5 非常混乱4.你是否由于悲哀、失去信心、失望或有许多麻烦而怀疑还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1 非常怀疑2 相当怀疑 3 有些怀疑 4 略微怀疑 5 一点也不怀疑5.你是否正在受到或曾经受到任何约束、刺激或压力?1 相当多 2 不少 3 有些 4 不多 5 没有6.你的生活是否幸福、满足或愉快?1 非常幸福 2 相当幸福 3 满足 4 略有些不满足 5 非常不满足,7.你是否有理由怀疑自己曾经失去理智、或对行为、谈话、思维或记忆失去控制?1 一点也没有 2 只有一点点 3 有,不严重 4 有,相当严重 5 非常严重8.你是否感到焦虑、担心或不安?1.极端严重

19、2.非常严重 3.相当严重 4.有些 5.很少9.你睡醒之后是否感到头脑清晰和精力充沛?1 几乎天天 2 相当频繁 3 不多 4 很少 5 没有10.你是否因为疾病、身体的不适、疼痛或对患病的恐惧而烦恼?1 大部分时间 2 很多时间 3 有时 4 偶尔 5 无11.你每天的生活中是否充满了让你感兴趣的事情?1大部分时间 2很多时间 3有时 4偶尔 5无12.你是否感到沮丧和忧郁?1大部分时间 2很多时间 3有时 4偶尔 5无13.你是否情绪稳定并能把握住自己?1大部分时间 2很多时间 3有时 4偶尔 5无,14.你是否感到疲劳、过累、无力或精疲力竭?1大部分时间 2很多时间 3有时 4偶尔 5

20、无15.你对自己健康关心或担忧的程度如何?1非常关心 2较关心 3一般关心 4不怎么关心 5根本不关心16.你感到放松或紧张的程度如何?1非常放松2较放松3一般4 较紧张5非常紧张17.你感觉自己的精力、精神和活力如何?1无精打采2 缺少点精神3 不好不坏4 较有精神 5 精力充沛18.你忧郁或快乐的程度如何?1非常忧郁 2有点忧郁3 不确定4.比较快乐5 非常快乐,个体内部心理特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影响关系自尊、认知方式、动机、期望、生活事件的解释、文化标准、人际关系质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体特点与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之间的关系。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题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因素的关系主

21、观幸福感与身体健康状态的关系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主观幸福感与个体人格特性的关系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因素,Happiness,发现:不同的经济收入水平与不同的情感体验之间具有关系。对于经济收入超过社会总体平均水平的民众来件,经济条件对他们的积极体验并不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之间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但对那些低于或者刚好处于社会平均生活线的民众来讲,经济收入与他们的消极情绪呈现显著的相关,经济条件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大关系。结论:经济条件是人们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经济收入中等水平之上的生活具有较少的金钱压力,不会感到生活拮据,也能够较为轻松的应对生活中的

22、物质需要、教育休闲需要等。相比而言,收入水平较低必然会具有更多的生活压力,容易引起焦虑情绪。,积极的人格特质,特质是人格心理学用来说明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长久的性格特征。人格心理学家一直试图利用较少的、概括性强的特质维度来解释人格的差异,并先后提出了多种特质理论,比如大三、大五、大七等人格理论。以往人格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对特质维度的认识都是从两个极端水平入手的,即积极对应消极。,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特质的两种极端表现,或者封闭、压抑、恐惧、怨恨、自卑、高傲,或者快乐、幸福、宽容、仁慈、谦逊。以大五人格理论为例,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以及尽责性都是从两个极端入手来进行分析的。每一种特质维度都可

23、能存在两种不一样的表现,比如外倾性本身包含着两种意思,意指个体是活跃的、好交际的、善谈的,相反则是封闭的、退缩的、保守的。,而积极心理学则明确否定这种做法,转而强调对积极人格特质进行关注。他们提出了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等良好品德,并指出每一种品德所具有的积极力量。智慧可以提供给个体对认知事物的需要和兴趣,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提高判断力。勇气则激发人们朝向正直、诚恳、勇敢、勤奋的动力。,乐观,乐观的儿童(Seligman,1985)心理免疫学/Penn 韧性研究项目:Mind如何影响身体免疫系统Jonas Salk:如果今日我是个年轻的科学家,我依然会做免疫研究。但我不会研究如何使孩

24、子们的身体得到免疫,相反,我会像你那样来研究。我希望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免疫,我想看看这些心理上得到免疫的孩子,能否更好地抵御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乐观,测量工具单维模型 乐观和悲观是单个维度的两极,即一个人要么就是乐观者,要么就是悲观者,而不可能同时既乐观又悲观。生活取向测验LOT-R(Scheier,Carver,&Bridges,1994)二维模型 乐观人格倾向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特质所组成的,人可以同时具有乐观水平和悲观水平 扩展的生活取向测验(ELOT)(Chang,Zurilla&Maydeu-Olivares,1994),解释风格模型(Seligeman&Peterson,1992)

25、,言语解释的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of Verbatim Explanations,简称CAVE)步骤从个体日常的言语素材(如演讲、谈话记录、日记、信件、E-mail、作文、心理门诊的病历等),选取有关“积极和消极事件及其因果关系”的解释的内容;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对这些材料进行内部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纬度的分析,从而确定个体的解释风格。CAVE评估法的运用条件比较严格,首先要保证两步骤的工作都是经由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完成;其次,这些专业人员对被试的情况及测量的结果要一无所知,否则会出现很大的倾向性误差。,乐观(LOTR),1非常赞同 2较为赞同 3中立 4较不赞同

26、5很不赞同1.在结果不确定的时候,我常常希望最好的结果 2.我很容易放松下来3.坏事到我头上总是应验的4.我对未来总是很乐观5.我从朋友那里得到很多乐趣6.对我来说,保持繁忙状态很重要7.我几乎不指望事情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8.我不会轻易感到烦恼9.我几乎不指望好事会落到自己头上10.总体而言,我估计发生在自己的好事会比坏事多,乐观(LOTR),1非常赞同 2较为赞同 3中立 4较不赞同 5很不赞同1.在结果不确定的时候,我常常希望最好的结果 2.我很容易放松下来3.坏事到我头上总是应验的4.我对未来总是很乐观5.我从朋友那里得到很多乐趣6.对我来说,保持繁忙状态很重要7.我几乎不指望事情会按自

27、己的意愿发展8.我不会轻易感到烦恼9.我几乎不指望好事会落到自己头上10.总体而言,我估计发生在自己的好事会比坏事多,自我效能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既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只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的三层内涵:它是对能否达到某一表现水平的预期,其产生在活动发生之前;它是针对某一具体活动的能力知觉;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否达到某个目标或特定表现水平的主观判断。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种活动。,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王垒(199

28、9),0完全不同意 1很不同意 2较不同意 3有点同意 4比较同意 5完全同意在一些事情上,我做得比别人更好我担心自己不容易适应新环境通常情况下,我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感到满意我对自己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非常自信我更喜欢选择相对困难点的任务和工作我很有雄心,相信自己能获取很高的成就在面对困难的工作时,我没有自信我能轻松处理危机状况下的问题不管事情有多难,只有尽自己所能,我就能成功,积极的社会组织,在个体水平上,不但要研究个体的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还要致力于改变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充满乐观和希望。在社会层面上,要致力于建设积极的社会制度和组织,不断完善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努力让社会变

29、的更美好、更健康、充满活力,为促进人类全面的、积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应激研究的新取向,“应激”一词系英语文中“stress”一词翻译而来,有些文献中也译成更通俗的“压力”。“在科学文献中,它时而被用来指导致应变或生理、社会和心理系统紊乱的紧张性刺激物(如外力、压力、逆境和要求);时而指对刺激物的紧张性反应(如Selye所提出的生理和生化方面的变化;还可被用来指介于刺激物与对它的反应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梁宝勇,2006:5),应激研究的三种不同路径,第一条路径是把应激作为自变量加以处理,重点探讨紧张性刺激物的特征,即应激源;第二路径是把应激作为因变量加以探讨,研究的重点在有机体对刺激物

30、的反应,即应激反应;第三条途径是把应激作为介于刺激物与生理心理反应、即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的中间状态和中介变量,将前因和后果联系在一块进行思考。,综合定义(梁宝勇,2006:11),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的实际上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外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实际上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外环境要求”就是“应激源”(stressor),“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就是应激的表现形式或“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积极应激管理,在现有应激研究中,多数研究关注的都是应激的来源、应激的消极后果和产生消极应激的各种因素。社

31、会和企业最关心的应激问题往往是“如何减轻应激”、“如何将应激变为动力”等等,“应激”成为了消极影响的代名词。对人类积极心理的研究倾向也应当对工作应激的研究产生影响(Nelson&Simmons,2003)。存不存在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应激呢?如果存在,它们的存在形式有哪些?对提升工作满意度能直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积极应激是对应激源的积极反应,由积极状态的出现表示;消极应激是对应激源的消极反应,由消极状态的出现表示。积极的应激反应,即积极应激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一种愉快参与的感受,反应了个体感到有热情、主动和清醒的状态。有意义、可掌握性、希望是积极应激可能的指标。,建立积极应激与消极的双重管理机制,应激管理,消极应激管理,积极应激管理,降低消极应激反应,控制消极应激源,诱发积极应激反应,增加消极应激源,降低躯体应激反应,降低认知应激反应,降低行为应激反应,提升工作意义,增加员工对工作的认可度,改善与下属关系,增强员工工作的自由度,增加员工对工作的控制度,提高团队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