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必修5第14课鸿门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粤教版必修5第14课鸿门宴.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5),可与广东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同步使用,湖南学海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本课件主要使用工具为office2003,Mathtype5.0,几何画板4.0,flashplayer10.0,垓下歌时不利兮骓不逝,力拔山兮气盖世,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鸿门宴,背景知识,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2、。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背景知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背景知识,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
3、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整体把握,听配乐朗读,分析课文结构:,第一
4、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一段,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欲王关中”。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
5、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具体研读,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学习课文第一段,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二段,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毋从俱死”。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
6、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不敢倍德”。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第三件事会见项伯,巧于逢迎,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夜归说服项羽(第四件事),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二段,2.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
7、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二段,3.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通过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8、3.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双方矛盾。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具体研读,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三、四段,1.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说说记
9、叙了几件事。,第一件事“刘邦谢罪,项王留饮”;第二件事范增举玦,“默然不应”;第三件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第四件事樊哙闯帐,“死且不避”。,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三、四段,2.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三、四段,3.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10、吗?,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项羽在刘邦来之前以“许诺”项伯“因善遇之”。因而在范增一再暗示他下令除掉刘邦时,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具体研读,4.司马迁为什么要详写鸿门宴上的座次?,学习课文第三、四段,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11、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5.“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三、四段,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5.“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12、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三、四段,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小结: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具体研读,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五、六段,1.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
13、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具体研读,学习课文第五、六段,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人物形象,刘邦:
14、圆猾狡诈,细心机警;随机应变,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勇毅果断;能屈能伸,细致周密。,人物形象,项羽:自矜功伐,豪爽直率;刚愎自用,胸无城府;沽名钓誉,缺乏远见;寡谋轻信,轻敌自大。,知识积累,1.通假字,(1)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2)距关。“距”通“拒”,把守。(3)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4)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7)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9)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15、座位。,知识积累,(1)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4)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5)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6)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7)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造册”。,2.词类活用,你还能找出这类型的词吗?,知识积累,3.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3)今人有
16、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5)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6)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知识积累,(1)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2)宾语前置句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客何为者?(为何)沛公安在?(在安)大王来何操?(操何),5.特殊句式,乌江亭 题乌江 王安石 杜牧 百战疲劳壮士衰,胜败兵家事不期,中原一败势难回。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今虽在,江东子弟多才俊,肯为君王卷土来?卷土重来未可知。,对比欣赏,欣赏:两诗都属
17、咏史诗,借古讽今,从褒贬不同方面规劝当朝统治者要从项羽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视频欣赏,A项,“鲰”应读“zu”。B项,“籍”应读“j”。D项,“栀(zh)”应为“卮(zh)”。,1.下列加点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飨(xin)士卒 说(shu)项羽 鲰(zhu)生B.籍(ji)吏民 戮(l)力 按剑而跽(j)C.披帷(wi)参乘(shn)刀俎(z)D.不胜杯杓(sho)目眦(z)奉栀(zh)酒,B。“会”皆为“正赶上”“恰逢”义。A项,“为”分别解释为“替”“做”。C项,“因”分别解释为“就”“趁机”。D项,“故”分别解释为“特意”“交情”。,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君为我呼入 君王为人不忍B.会其怒,不敢献 会天大雨,道不通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不如因善遇之D.故遣将守关 君安与项伯有故,“德”不是通假字,而是“倍”通“背”。,3.下列句中通假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B.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德”通“得”)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A、C、D三项均为被动句,B项为判断句。,4.找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若属皆且为所虏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吾属今为之虏矣D.行将为人所并,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