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ppt课件第四章调味剂和增香剂.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35389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添加剂ppt课件第四章调味剂和增香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食品添加剂ppt课件第四章调味剂和增香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食品添加剂ppt课件第四章调味剂和增香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食品添加剂ppt课件第四章调味剂和增香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食品添加剂ppt课件第四章调味剂和增香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添加剂ppt课件第四章调味剂和增香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添加剂ppt课件第四章调味剂和增香剂.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调味剂和增香剂,1、调味、增香的机理2、调味剂3、食用香料、香精,第一节 调味、增香的机理,味蕾,食品有味成分,味蕾,一、味感,大脑味觉中枢,味感,味蕾是味的感受器官,由4060个椭圆形的味觉细胞组成,味觉细胞紧连味神经细胞,二、呈味条件只有溶于水或唾液的呈味物质才能刺激味蕾,干燥的呈味物质如果放在干燥的舌面上是感觉不到味道的。唾液是呈味物质的天然熔剂,而且还可以洗涤味蕾,使其更精确地辨别味道。唾液的分泌量和成分与食物的味道、水分含量有关。如鸡蛋黄,口腔中可分泌出大量富含酶的唾液,而对于醋、口腔只分泌较少量酶的唾液三、呈味速度与阈值(Critical Threshold,CT)味道的感

2、受快慢和敏感不同:速度:快 慢 敏感:高 低 咸味 苦味 苦味 甜味通常用阈值表示呈味物质的敏感性,阈值越低,表示感受到某种物质味道的最低浓度越低,即其感受性越高,几种物质的呈味阈值,酸 甜 苦味(七味)鲜 咸 辣 涩,独立的味道在味觉神经中有独立的传递路线,因而是主要的调味剂,物理性的刺激作用,不作为独立的基本味道。辣的感受是由于刺激触觉神经引起的痛觉,酸新陈代谢(加快)甜热量、温暖(补充)苦有害物质鲜蛋白质咸体液平衡(恢复),味道象征一定的物质信号:,合理利用这些基本知识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可充分发挥各种调味剂的作用,制造出味道可口诱人的食品,四、食品的呈味物质,(1)酸味与酸味物质,1、酸

3、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起的味感,H+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2、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不呈正相关关系。,呈酸机理,3、酸味物质的阴离子对酸味强度有影响 有机酸根A-结构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则亲脂性减弱,酸味减弱;增加疏水性基团,有利于A-在脂膜上的吸附,酸味增强。,1、醋酸2、乳酸3、柠檬酸4、葡萄糖酸-D-葡萄糖内酯的水溶液加热可转变成葡萄糖酸。,主要的酸味剂,(2)甜味与甜味物质,呈甜机理,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称为(-CH2-,-CH3,-C6H5)可被味觉感受器类似的亲脂部位所吸引,其立体结构的全部活性单位(AH、B和,A和B是相距0.250.40nm的电负性原子,H为氢原子)都适合与感

4、受器分子上的三角形结构结合,位置是强甜味物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是对糖的甜味作用是有限的。,-D-吡喃果糖甜味单元中AH/B和之间的关系,氯仿,邻磺酰苯亚胺,葡萄糖,(3)苦味与苦味物质,苦味机理,大多数苦味物质具有与甜味物质同样的AH/B模型及疏水基团。受体部位的AH/B单元取向决定了分子的甜味和苦味。沙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AH与B的距离近,可形成分子内氢键,使整个分子的疏水性增强,而这种疏水性是与脂膜中多烯磷酸酯组成的苦味受体相结合的必要条件。,1、茶叶、可可、咖啡中的生物碱 2、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中的律草酮或蛇麻酮的衍生物(-酸和-

5、酸),其中-酸占了85%左右。,苦味物质,3、柑橘中的苦味物(糖苷)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脱苦的方法:酶制剂酶解糖苷,树脂吸附,-环糊精包埋等。,4、氨基酸及多肽类,5、盐类 苦味与盐类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离子直径之和有关。离子直径小于0.65nm的盐显示纯咸味 如:LiCl=0.498nm,NaCl=0.556nm,KCl=0.628nm 随着离子直径的增大盐的苦味逐渐增强 如:CsCl=0.696nm,CsI=0.774nm,MgCl2=0.85nm,(4)鲜味与鲜味物质,鲜味物质,1.味精(谷氨酸钠)L-型谷氨酸钠是肉类鲜味的主要成分;D-型异构体则无鲜味。,2.鲜味核苷酸 主要的

6、呈鲜核苷酸:肌苷酸,鸟苷酸。肉中鲜味核苷酸主要是由肌肉中的ATP降解而产生。酵母水解物也是鲜味剂,其呈鲜成分是5-核糖核苷酸。,(5)咸味与咸味物质,阳离子产生咸味,阴离子抑制咸味,氯化钠和氯化锂是典型咸味的代表。钠离子和锂离子产生咸味。,较复杂的阴离子不但抑制阳离子的味道,而且它们本身也产生味道。,(6)辣味与辣味物质,呈味机理,辣味刺激的部位在舌根部的表皮,产生一种灼痛的感觉,严格讲属触觉。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定味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味作用的疏水基团。,1.热辣味(hotness)口腔中产生灼烧的感觉,常温下不刺鼻(挥发性不大),高温下能刺激咽喉粘膜。如:红辣椒中的辣椒素,胡椒中的胡椒碱

7、。,2.辛辣味(pungency)冲鼻的刺激性辣味,对味觉和嗅觉器官有双重刺激,常温下具有挥发性。如:姜、葱、蒜等。,辣味强度排序:辣椒、胡椒、花椒、姜、葱、蒜、芥末 热辣 辛辣,(7)涩味与涩味物质,呈味机理,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缔合而产生沉淀或聚集体而引起的。难溶解的蛋白质与唾液的蛋白质和粘多糖结合也产生涩味。,主要涩味物质是多酚类的化合物。单宁是最典型的涩味物:缩合度适中的单宁具有涩味;缩合度超过8个黄烷醇单体后,其溶解度大为降低,不再呈涩味。明矾、醛类也具有涩味。,涩味物质,五、不同味觉间的作用1、增效甜味剂中加入适量咸味剂,会感到其甜味更强烈一些鲜味剂在有食盐存在

8、时,其鲜味会增加。这也是味精经常掺入NaCl,谋取暴利的原因2、消杀食盐、奎宁、盐酸之间,将其中任两种以适当浓度混合,结果会使其中的任何一种比单独使用时的味道更弱酸味与甜味同样如此3、变调尝过食盐或奎宁后,再饮无味的纯水,也会稍感甜味4、协同(相乘)味精与核苷酸共存时,会使鲜味成倍增加,而不只是单单两者相加,五、嗅感食品的风味通过嗅觉来实现。悬浮于空气中的食品挥发物质的微粒,刺激鼻孔的嗅觉神经,传输至大脑中而引起的感觉,1、嗅感阈值人的嗅觉对于气味的感觉敏感、迅速人鼻从嗅到气味物质到产生感觉,约需0.20.3s人的鼻子对于某些气味物质的敏感性是现代高灵敏度气体检验仪器所望尘莫及人对各种气味的敏

9、感性可以用气味阈值来量度气味阈值:刚刚能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或挥发性物质在水中的浓度,几种物质的气味阈值浓度,嗅觉阈值的范围相当宽广,约有8个数量级有些香气物质的阈值浓度极低,在食品中含量甚微,以至很难用已有的分离方法从食物中得到并鉴定其结构实际食品中各香气成分对总体香气的贡献不仅与其浓度有关,还与其呈香强度有关。有的组分含量很低,对总体香气的贡献却很大;反之,有的组分含量很高,对总体香气的贡献则很小,2、嗅觉特性(1)敏锐人的嗅觉相当敏锐,一些嗅感物质即便在很低的浓度下也会被感觉到。训练有素的专家能辨别4000种不同的气味(2)易疲劳、适应和习惯香水虽芬芳,但久闻也不觉其香。这说

10、明嗅觉细胞易产生疲劳而对该气味处于不灵敏状态(3)个性差异大不同的人嗅觉差别很大,即使嗅觉敏锐的人也会因气味而异(4)阈值会随人体状况变动当人的身体疲劳或营养不良时,会引起嗅觉功能降低;人在生病时会感到食物平淡不香,说明人的生理状况对嗅觉也有明显影响,3、嗅觉理论(Theory of olfaction)(1)立体化学理论(Amoore,1964)化合物立体分子的大小、形状及电荷有差异,人的嗅觉的空间位置也有差别。(2)膜刺激理论(Davis,1967)气味分子被吸附在受体柱状神经薄膜的酯质膜界面上。(3)振动理论 气味特性与气味分子的振动特性有关。,(1)水果的香气成分 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

11、酸为前体物经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催化)。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醇类,此外还有酯类、萜类、酮类,挥发酸等。,4、食品的香气物质,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种酯类,内酯及-宁烯等;红苹果则以正丙己醇和酯为其主要的香气成分;柑橘以萜类为主要风味物;,菠萝中酯类是特征风味物;哈密瓜、西瓜和甜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壬二烯醛类。,蔬菜中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主要是生物合成。(1)葫芦科和茄科 具有显著的青鲜气味。特征气味物有C6或C9的不饱和醇、醛及吡嗪类化合物。如:黄瓜、青椒、番茄等,(2)蔬菜的香气成分,(2)伞形花科蔬菜 具有微刺鼻的芳香,含量最高的为萜烯类化合物。如:

12、胡萝卜、芹菜、香菜等。(3)百合科蔬菜 具有刺鼻的芳香,风味成分主要是含硫化合物(硫醚、硫醇)。如:大蒜、洋葱、葱、韭菜等。,(4)十字花科蔬菜 具有辛辣气味,最重要的气味物也是含硫化合物(硫醇、硫醚、异硫氰酸酯)。如:卷心菜、萝卜、花椰菜、芥菜等。,(5)其它 蘑菇主香成分有:肉桂酸甲酯,1-辛烯-3-醇,香菇精。海藻香气的主体成分是甲硫醚,还有一定量的萜类化合物,其腥气来自于三甲胺。烤紫菜的香气的产生有麦拉德反应参与。,主要是微生物作用于蛋白质、脂类、糖等产生的。(1)酒类 主要是酵母菌发酵。白酒中的香气成分有300多种,呈香物质以各种酯类为主体,而羰基化合物、羧酸类、醇类及酚类也是重要的

13、芳香成分。,(3)发酵食品的香气成分,(2)酱油 酱油类利用曲霉、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酱油香气的主体是酯类,甲基硫是构成酱油特征香气的主要成分。(3)食醋 是酵母菌和醋酸菌发酵,乙酸含量高达4%,香气成分以乙酸乙酯为主。,(4)水产品的气味,新鲜鱼的淡淡的清鲜气味是内源酶作用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生成中等碳链不饱和羰化物所致。熟鱼肉中的香味成分是由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产生的。淡水鱼的腥味的主体成分是哌啶,存在于鱼腮部和血液中的 血腥味的主体成分是-氨基戊酸。,熟肉香气的生成途径主要是加热分解。因加热温度不同,香气成分有所不同。肉香形成的前体物有氨基酸、多肽、核酸、糖类、脂质、维生素等。肉香中的主要化

14、合物有内酯类,呋喃衍生物,吡嗪衍生物及含硫化合物等。,(5)肉类的风味,鸡肉香主要是由羰基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构成。牛、羊肉的膻气源于脂质中特有的脂肪酸。如:羊肉中含有4-甲基辛酸和4-甲基壬酸。,新鲜乳香气的主体成分是二甲基硫醚,含量稍高就会产生异味。此外,还有低级脂肪酸、醛、酮等。乳中分离出的-癸酸内酯具有乳香气,现已用作人工合成的调香剂和增香剂。,(6)乳及乳制品的风味,酸奶中丁二酮是其特征风味成分。奶酪的风味在乳制品中是最丰富的,有酯类、羰基化合物、游离脂肪酸等。,第二节 调味剂,一、酸度调节剂(Acidity Regulators)定义:维持或改变食品酸度的物质。亦称pH调节剂分类:酸

15、味剂、碱剂、盐类(具有缓冲作用)我国已批准许可使用的酸度调节剂有: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石酸、磷酸、乙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NaOH、K2CO3、Na2CO3、NaHCO3、柠檬酸钠、柠檬酸钾、柠檬酸一钠等17种。作用:调节食品pH值、控制酸度、改善风味,其它功能特性。特点:以有机酸及其具有缓冲作用的盐为主。因有机酸多是食品正常成分,或参与人体正常代谢,安 全性高,使用广泛差距:与国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缺少各种有机酸的盐类,1、酸味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食品pH值在56.5,一般无酸味感觉,如果pH值小于3时,则酸味感较强,3.0 4.0 5.0,无机酸 有机酸,pH,无机酸和有机酸

16、的酸感阈值范围,无机酸、有机酸以及酸性盐在水溶液中解离出H+。在同样pH下,有机酸比无机酸的酸感强酸味剂的阈值与pH的关系:无机酸3.43.5,有机酸3.74.9但酸味感的时间长短并不与pH成正比。解离速率慢的有机酸酸味感维持时间久,而解离速率快的无机酸酸味会很快消失,2、酸味剂的功能(1)控制食品体系的酸碱性(2)防腐作用(3)改善食品风味(4)阻止氧化或褐变反应(5)护色作用,3、酸味剂的使用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酸味、敏锐度和呈味速度:柠檬酸、抗坏血酸、葡萄糖酸、L-苹果酸:令人愉快的、兼有清凉感的酸味,但味觉消失迅速DL-苹果酸:略带苦味的酸味,在某些饮料和番茄制品中比柠檬酸更受

17、欢迎,酸味的产生和消失都比柠檬酸缓慢富马酸:较强涩味,酸味也比柠檬酸强得多,并能维持更长的酸感,如代替柠檬酸,用量可降低25%,但它在低温时溶解度较小,故适合于热饮食品,如用于胶姆糖则可获得较持久的风味感磷酸和酒石酸:较弱涩味,在乳饮料、可乐类饮料和葡萄、菠萝类制品中产生“天然酸味”的感觉醋酸和丁酸:较强刺激味,在泡菜、合成醋、干酪等中有强化食欲的功能,琥珀酸:兼有海扇和豆酱类风味,常被用于一些复合调味品的配制乳酸:酸味柔和,具后酸味,与醋酸合用于泡菜,可提供柔和的风味,并提高制品的防腐效果酒石酸:带有较强水果风味,比柠檬酸强10%葡萄糖酸内酯:只有在水中缓慢水解为葡萄糖酸后,才产生酸味和酸的

18、作用,因此其酸化作用是渐进的,有利于蛋白质的缓慢凝固磷酸:虽为无机酸,但其解离度不比有机酸高多少,而所产生酸味强度约为柠檬酸和苹果酸的22.5倍,因而在一些软饮料中得到广泛使用。酸味剂与甜味剂之间有消杀作用,两者易互相抵消,故食品加工中需要控制一定的糖酸比,常用的酸味剂 CH2COOH(1)柠檬酸(Citric Acid)|别名:枸橼酸 HO CHCOOH编码:GB01.101;INS330|性状:CH2COOH无水柠檬酸为白色晶体,一水柠檬酸为无色半透明晶体,会风化和吸潮。1%水溶液的pH为2.31,pK13.14,pK24.77,pK36.39。毒理学依据:LD50:大鼠口服6730mg/

19、kg体重。GRASADI:无需规定。代谢: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体,参与体内正常代谢。,作用:改善食品的风味和糖酸比。功能最多、用途最广的酸味剂。酸味圆润、滋美,入口即可达最强味感,但后味持续时间较短,与其它酸如酒石酸、苹果酸等复配,可使产品风味丰满,模拟天然水果、蔬菜的酸味产品酸味的调整。许多食品原料常因品种、产地、收获期的不同,造成成熟程度不同。常用柠檬酸来调整产品的酸度,使其达到适当的标准来稳定产品的质量。螯合作用。在食品工业中,柠檬酸是使用最广泛的螯合剂,尤其对铁、铜具有较强的螯合作用。Fe3+、Cu2+是含类脂物食品(含油食品)的氧化变质、果蔬褐变、色素变色的因素之一。杀菌防腐。一般有害微

20、生物在酸性环境中不能存活或繁殖,对一些高温杀菌会影响质量的食品,如果汁、水果及蔬菜制品,常添加柠檬酸以减少杀菌温度和时间,从而达到保证质量的杀菌效果。,使用:柠檬酸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汽水和果汁:其用量可按原料含酸量、浓缩倍数、成品酸度等的不同来掌握。一般汽水为1.21.5g/kg,浓缩果汁13g/kg。果酱和果冻:其用量以保持制品的pH值在2.83.5较合适糖水水果罐头:除可改进风味外,还有防止变色、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一般使用量为:桃23g/kg;桔片13g/kg;梨1g/kg;荔枝1.5g/kg。糖水宜现用现配。蔬菜罐头:鲜蘑菇和清水笋的预煮液或罐头汤汁中加入0.50.7g

21、/kg,有利于蔬菜罐头的调味和品质保持。水果硬糖:414g/kg。果味冰棍和雪糕:0.50.65g/kg。婴幼儿食品(谷物为基料):25g/kg(以干基计)。干酪和冰淇淋:23g/kg(与柠檬酸钠并用),还具有稳定和乳化的作用。油炸花生:油脂中添加0.015%,可作为抗氧化剂的增效剂。注意事项:柠檬酸不应与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同时添加,必要时可分别先后添加,以防止形成难溶于水的山梨酸或苯甲酸结晶,影响食品的防腐效果,(2)磷酸(Phosphoric Acid)别名:正磷酸化学结构:H3PO4 98.00性状:食用级磷酸通常浓度在85%以上,无色无臭透明浆状液体,其稀溶液有愉快的酸味,酸味度是柠檬

22、酸的2.32.5倍,有强烈的收敛味与涩味。pK11.96,pK26.70,pK312.32。毒理学依据:LD50:大鼠口服1530mg/kg体重GRASADI:70mg/kg体重代谢:参与机体正常代谢,磷最终可由肾及肠道排泄。,使用:酸味剂、螯合剂、抗氧化增效剂。磷酸可在复合调味料、罐头、可乐型饮料、干酪、果冻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在饮料业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和酸味可用于可乐香型碳酸饮料,在酿造业可作pH调节剂,在动物脂肪中可与抗氧化剂并用,在制糖过程中作蔗糖液澄清剂及酵母厂作酵母营养剂等。在美国磷酸是食品工业中用量仅次于柠檬酸的酸味剂。可乐饮料:0.20.6g/kg。也可用于某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汁

23、中部分代替柠檬酸。干酪:以磷计为9g/kg。虾或对虾罐头:0.85g/kg。蟹肉罐头:5g/kg(单独或与二磷酸二钠并用,以P2O5计)。糖果、烘焙食品和食用油脂的抗氧化剂:0.1g/kg(单用或与柠檬酸异丙酯混合物、柠檬酸单甘油酯并用),二、甜味剂(sweeteners)1、分类:目前世界上使用的甜味剂近20种,摄入糖过多所造成的危害已为人们所认识,因为对新甜味剂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有些品种如三氯乙酸等已在一些国家被批准使用,来源,天然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营养价值,营养性甜味剂,非营养性甜味剂,化学结构和性质,糖类甜味剂,非糖类甜味剂,糖醇其它,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天然甜味剂

24、,人工合成甜味剂,甜菊糖甘草、甘草酸二钠、甘草酸三钾钠竹芋甜素等,糖精、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酸钾三氯蔗糖,蔗糖果糖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果葡糖浆淀粉糖浆,寡果糖异麦芽酮糖,在我国不作食品添加剂,而视作食品原料,甜度与蔗糖接近,因热值较低或与葡萄糖代谢过程不同,而有某些特殊用途,甜度高用量少热值低,有些不参与代谢过程,常称为非营养性或低热值甜味剂,2、甜味的强度(1)相对甜度甜味剂甜味的高低、强弱称为甜度。甜度的测定到目前为止还只能凭人们的味觉来判断,不能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定量测定因为蔗糖为非还原糖,其水溶液较为稳定,常被选用为标准,与蔗糖比较来得到其它甜味剂的相对

25、甜度,各种甜味剂的相对甜度,(2)影响甜味强度的因素浓度的影响随甜味剂浓度增加甜度增高,但不一定是线性关系许多糖的甜度随浓度增高的程度比蔗糖大,粒度的影响粒度不同的同一种甜味剂往往会产生不同甜度的感觉蔗糖有大小不同的晶粒,粗砂糖粒径0.5mm,绵白糖粒径0.05mm,当糖与唾液接触时,晶粒越细接触面积越大,溶解速度越快,能很快地达到较高浓度,故口感绵白糖比粗砂糖甜。实际上,将它们配成相等浓度溶液时,它们的甜度相等,低浓度时呈现甜味,高浓度时往往出现苦味,一些非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温度影响蔗糖、葡萄糖等溶液的甜度在温度变化时几乎没有变化温度对果糖甜度有影响。设5时5%蔗糖溶液的甜度为1.00,因

26、此,以果糖作为食品甜味剂时,应当考虑该食品的进食温度,不同温度时5%果糖溶液的甜度,介质的影响甜味剂处于不同的介质中,其甜度也会有一些变化柠檬汁中:540时,果糖的甜度与同等浓度的蔗糖大致相同添加增稠剂(如淀粉或树胶):能使蔗糖甜度有所提高添加食盐或酸:对糖的甜度有影响,但缺乏规律性 甜味剂之间的影响将不同的甜味剂混合,有时会互相提高甜度,3、甜味剂的作用(1)口感甜度是许多食品的指标之一,也是任何人都能接受的味道。为了使食品、饮料具有适口的感觉,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甜味剂(2)风味的调节和增强“糖酸比”是饮料中风味调整的重要一项,酸味和甜味相互作用,可使产品获得新的风味,又可保留新鲜的味道(3)

27、不良风味的掩蔽甜味与许多食品的风味是互补的,许多产品的特殊味道是由风味物质和甜味剂的结合而产生的,4、各类甜味剂的特点(1)糖醇糖醇的分子结构特点为多元醇类化合物。可以单糖为基本单元进行聚合。只有低聚糖才有甜味,甜度随聚合度的增加而降低,直至消失可由相应的糖加氢还原制得 产品形式:糖浆、结晶、溶液口味好,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引起龋齿,可调理肠胃,世界上广泛采用的甜味剂之一。在人体中或不被消化吸收,或不需胰岛素,有的还能促进胰脏分泌胰岛素(如木糖醇),故糖醇是糖尿病人理想的代糖品,(2)非糖天然甜味剂这是从一些植物的果实、叶、根、茎等提取的物质,也是当前食品科学研究中正在开发的一类甜味剂低热量甜味

28、剂,甜度一般为蔗糖的几十倍至几百倍,并带有后味甘草:后苦味甜菊糖:后涩味,(3)合成甜味剂具有甜味但属非糖类,其甜度比蔗糖高十至几百倍。不具任何营养价值,在我国许可使用: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4)天然物衍生化甜味剂由一些天然物经过合成所制成的高甜度的安全甜味剂。例如:天门冬氨酸衍生物具有甜味的天门冬氨酸衍生物的分子结构条件:衍生物中天门冬氨酸必须具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衍生物中的氨基酸必须是L-型的;与天门冬氨酸相连的氨基酸必须是中性的;与天门冬氨酸相连的氨基酸羧基端必须酯化。这类甜味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 COOCH3 苯丙氨酸甲酯|H2NCHCO NHCHCH2-ph|天

29、门冬酰 CH2COOH,天门冬氨酸甲酯衍生物的分子量大或酯基分子量增大,都会使甜度下降,*以蔗糖的甜度为1,一些天门冬氨酸衍生物的甜度,这类甜味剂在体内分解为相应的氨基酸,是一种营养性的非糖甜味剂,无致龋性,缺点热稳定性差,性状:二肽衍生物,白色结晶性粉末,强烈甜味,甜味阈值为0.001%0.007%。在酸性条件下分解成单体氨基酸,在中性或碱性时环化为二酮哌嗪,温度升高,水解速度加快,毒理学依据:LD50:小鼠口服10.0g/kg体重GRASADI:040mg/kg体重代谢:本品进入机体内很快就分解为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甲醇,经正常途径代谢,排出体外使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

30、60-1996)规定,可按正常生产需要适量用于各类食品中,罐头食品除外。若用于需高温灭菌处理的制品,应控制加热时间不超过30秒。阿斯巴甜在pH4.2左右最稳定,与甜蜜素或糖精混合使用有协同增效作用,对酸型水果香味有增强作用。配制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心血管症的低糖量的保健食品阿斯巴甜最大缺点是热不稳定性,限制应用范围(焙烤、油炸,或需高温长时间加工),合成甜味剂乙酰磺胺酸钾(Acesnlfame Potassium)别名:安赛蜜,双氧恶噻嗪钾,性状: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易溶于水,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味质较好,无不愉快的后味。对热、酸很稳定,毒理学依据:LD50:小鼠口服2.2g/

31、kg体重GRAS致突变试验:骨髓微核试验及Ames试验证明无致突变ADI:015mg/kg体重代谢:本品不参与任何代谢作用。在动物或人体内很快被吸收,但很快通过尿排出体外,不提供热量使用: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甜味剂混合使用。在与阿斯巴甜(1:1)或环己氨基磺酸钠(1:5)混合使用时,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糖精钠(Sodium Saccarin)别名:水溶性糖精,2H2O,性状:味浓甜带苦,甜度为蔗糖的200500倍,一般为300倍,毒理学依据:LD50:小鼠口服17.5g/kg体重 NOEL:小鼠口服500mg/kg体重 ADI:02.5mg/kg体重糖精自1879年应用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2、但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其对鼠有致癌性问题后,美国即从其GRAS名单中删除。直到1993年再次对其进行评价时,认为对人类无生理危险,并制定ADI为05mg/kg体重在我国除了规定了糖精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之外,还规定婴幼儿食品不得使用糖精,三、增味剂(Flavor Enhancers)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我国历来称之为鲜味剂。增味剂大致分为“氨基酸类”和“核苷酸类”两大类鲜味,也是一种基本味,原因:鲜味的受体不同于酸、甜、苦、咸4种基本味鲜味不影响任何其它味觉刺激,而只增加其各自的风味特征,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它也不能由具有上述4种基本味的化学品混合所产生目前我国批准许可使用的有谷氨

33、酸(Glu)钠、5-肌苷酸钠、5-肌苷酸二钠、5-呈味肌苷酸二钠(主要由5-鸟苷酸二钠和5-肌苷酸二钠组成)、琥珀酸二钠等5种国外除Glu钠外,尚许可使用L-Glu、L-Glu铵、L-Glu钙、L-Glu钾。近年来许多天然鲜味抽提物层出不穷,如肉类和酵母抽提物,动植物蛋白水解物,与Glu钠、5-鸟苷酸钠和5-肌苷酸钠等以不同的组合和比例,制成适合不同食品的复合鲜味剂,第三节 食用香料、香精,一、食用香料1、定义:能够用于调配食用香精,并使食品增香的物质2、作用:不但能够增进食欲,有利消化吸收,而且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提高食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3、特点:是一类特殊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多、用量少、大

34、多存在于天然食物中4、分类:按来源和制造方法等不同分为三类:天然香料天然等同香料人造香料天然等同香料和人造香料都属于合成香料范畴,合成香料范畴,天然香料:用纯粹物理方法从天然芳香植物或动物原料中分离得到的物质,通常认为安全性高a.香辛料(Spice)各种具有特殊香气、香味和滋味的植物全草、叶、根、茎、树皮、果实或种子,如桂皮、茴香和胡椒等,用以提高食品风味。因其中大部分用于烹调,故又称“调味香料”。不少香辛料已有上千年的食用史。在正常使用范围内无毒性问题。按美国香辛料协会(American Spices Association)的定义为:“凡主要用来供食品调味用的植物,均可称之为香辛料。”,b

35、.精油(Essential Oil)以芳香植物不同部位的组织(如花蕾、果实、种子、根、茎、叶、皮等)或分泌物为原料,采用压榨、冷磨、萃取、水蒸汽蒸馏、吸附等方法,提取得到的由萜烯、脂环族、脂肪族等组成的混合物。精油成分十分复杂,多的可达数百种。其含量常因原料的栽培地区和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香味亦可有明显不同。精油的提取方法,最普遍的是水蒸汽蒸馏,亦常采用溶剂萃取。戊醇、己醇花蕾乙醇、丙醇酚类化合物甲苯含芳烃化合物的精油含氯溶剂含胺类化合物世界上精油品种在3000种以上,其中具有商业价值的约数百种,适用于食品的约百余种。在各种精油中,中国生产的桂皮油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c.酊剂(Ti

36、ncture)用一定浓度的乙醇,在室温下浸提天然动物的分泌物或植物的果实、种子、根茎等并经澄清过滤后所得的制品,d.浸膏(Concrete)用有机溶剂(如石油醚)浸提香料植物组织的可溶性物质,最后脱脂、浓缩得到的膏状物质,e.香树脂(Resinoid)用有机溶剂浸提香料植物所渗出的带有香成分的树脂样分泌物,最后经除去所用溶剂和水分的制品,f.净油(Absolute)净油是指植物浸膏(或香脂、香树脂及水蒸汽蒸馏法制取精油后所得的含香蒸馏水等的萃取液),用乙醇重新浸提后再除去溶剂而得的高纯度制品。也有的经冷冻处理,滤去不溶于乙醇的蜡、脂肪和萜烯类化合物等全部物质,再在减压低温下蒸去乙醇后所得的物质

37、,属高度浓缩、完全醇溶性的液体香料,是天然香料中的高级品种。如玫瑰净油。,g.油树脂(Oleoresin)用有机溶剂浸提香辛料后除去溶剂而得的一类天然香料,呈粘稠状液体。主要成分为精油、辛辣成分、色素和树脂,有时也含非挥发性油脂及部分糖类。油树脂为天然香辛料有效成分的浓缩液,其浓度约为香辛原料的10倍。如黑胡椒油树脂等。,天然等同香料(Natural Identical Flavoring Substances)用化学合成方法得到或天然芳香原料经化学过程分离得到的物质。这些物质与人类消费的天然产品(不管是否加工过)中存在的物质,在化学上是相同的。这类香料品质很多,占食用香料的大多数,对调配食用

38、香精十分重要。,人造香料(Artificial Flavoring Substances)人造香料是在供人类消费的天然产品(不管是否加工过)中尚未发现的香味物质此类香料品种较少,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且其化学结构迄今在自然界尚未发现存在基于此,这类香料的安全性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在我国凡列入GT/T14156食品用香料和编码中的香料,均经过一定的毒理学评价,并被认为在一定剂量条件下对人体无害随着科技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有些原属人造香料的品种,在天然食品中发现有所存在,因而可以列为天然等同香料。例如,我国许可使用的人造香料己酸烯丙酯,国际上现已将其改为天然等同香料,二、食用香精食品的加香(增

39、香),除烹调外,单独使用香料的情况不多,因为各种食品的独特风味是由许多风味成分相辅相成而形成的,如鸡肉的风味成分达220种,花生350,可可323种,咖啡450种。单体香料根本无法使人在感官上得到满意的效果,所以人们采用不同香料模仿天然香味。这就产生了食用香精定义:由芳香物质、溶剂或载体以及某些食品添加剂组成的具有一定香型和浓度的混合体芳香物质:即天然香料、天然等同香料和人造香料溶剂:可为食用乙醇、蒸馏水、丙二醇、精制食用油和三乙酸甘油酯等。含量通常占50%以上,这些溶剂可使香精成为均一产品并达到规定的浓度载体:可为蔗糖、葡萄糖、糊精、食盐、SiO2等,主要用于吸附或喷雾干燥的粉末状食用香精中

40、。食用香精在形态上可以是液体或浆状,也可以为粉末,1、食用香精的分类,按用途分类饮料用糖果用焙烤食品用酒用调味料用方便食品用汤料用茶叶用,按香型分类柑桔型香精(如甜橙、柠檬香精等)果香型香精(如香蕉、草毒香精等)薄荷型香精(如薄荷、留兰香香精等)豆香型香精(如香荚兰、咖啡香料等)辛香型香精(如肉豆蔻、肉桂香精等)乳品型香精(如牛奶、白脱、乳酪香精)肉香型香精(如牛肉、鸡、鱼类香精)坚果型香精(如杏仁、花生等)酒香型蔬菜型焙烤型香精,按香料组成分类单体香料通常是指薄荷醇、香兰素等具有单一化学成分的香料。从没有经过人为调和的角度看,人们有时也会将精油等天然香料叫做单体香料。单体香料只在某些特殊情况

41、下才直接作香料使用,常作为调合香料的原料。调合香料由于单一化合物的香气很难满足实际要求,因而人们常将各种原料经过巧妙配合后,配制出符合一定目的要求的香料按剂型分类可分为液体(含乳液、浆状)和固体(含粉状、块状),按性能分类即按食品的组织结构和生产工艺条件不同分类水溶性香精也称水质香精。将各种天然或合成香料调配而成的香基,再溶解于4060%的乙醇(或丙二醇等其它水溶性溶剂)中,必要时再加入酊剂、萃取物或果汁等制成特征:在一般用量范围内透明溶解或均匀分散,具有轻快的头香,香气飘逸,但对热敏感适用:以水为介质的食品,如汽水、果露、棒冰、冰淇淋、酒类等,油溶性香精也称油质香精,是普通的食用香料,通常用

42、植物油等作溶剂将香基进行稀释而成特征:香气浓郁、沉着持久,香味浓度较高,相对不易挥发,具有香感强硬的体香香韵适用:较高温度操作工艺的食品加香,如糖果、饼干和糕点乳化香精将油性香料加入适当的乳化剂、稳定剂使其在水中分散为微粒而成。乳化剂通常用阿拉伯胶的天然胶质特征:外观呈乳浊液状,香气温和,有保香效果,而且由于它在水中的分散性产生浑浊作用,可以加入着色剂。但历时安定性较差,应防止腐败变质适用:需要混浊度的果汁和果味饮料等,粉末香精粉末香精是以乳糖一类物质作为担体,将香基混合后附在担体面上制成特征:使用方便,历时安定性强,易吸湿结块,要防止腐败变质微胶囊香精制备方法:先将香基制成乳化香料后,再经过

43、喷雾干燥制成粉末特征:香料被赋形剂包围覆盖,稳定性、分散性较好。对香精中易于氧化、挥发的芳香物质,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延长加香产品的保质期适用:粉末状食品的加香,如固体饮料、果冻粉,2、食用香精的功能辅助作用如高级酒类、天然果汁等一些食品,由于香气不足,需要选用与其香气相适应的香精来辅助香气稳定作用天然产品的香气,往往因受地理、季节、气候、土壤、栽培、采收和加工的影响而不稳定。加香后可对天然产品的香气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补充作用某些产品如果酱、果脯、水果蔬菜罐头等,在加工过程中可损失其原有的大部分香气,需要选用与其香气特征相对应的香精进行加香,使香气得到补充,赋香作用某些食品本身没有什么香味,

44、如硬糖、汽水、饼干等,通常选用具有明显香型的香精,使成品具有一定类型的香味和香气矫味作用某些食品具有令人难以接受的气味,通过选用合适的香精矫正其气味,使人乐于接受替代作用又称仿制作用。直接用天然品有困难时(原料供应不足,价格成本过高,或加工工艺困难等),用相应的香精来代替或部分代替,3、香精和香料的使用原则使用该类食品添加剂时,注意使用的温度、时间和香精香料的化学稳定性,须按符合工艺要求的方法使用,否则可能造成效果不准或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预备试验由于香精香料的配方、食品的制作条件千差万别,很有可能香精香料加入后,未达到预期目的可能原因:受其它原料的影响受其它添加剂的影响受食品加工过程的影响受区

45、域性人群的感觉影响故要确定香精香料的最佳使用条件后,才能成批生产食品,计量由于香精香料作用十分灵敏,加少影响效果,加多会适得其反。故香精香料的使用量要控制得当。香精虽为液体,但为了控制用量,计量时一般要采用重量法,这样可排除比重和温度不同所引起的误差添加时条件控制时间香精香料易挥发,对生产工艺中需加热或脱臭、脱水处理的食品,应尽可能在后期加入,搅拌均匀,使其均匀分散温度香精香料虽不宜在高温条件下使用,但也不是使用温度越低越好。低温香精溶解性下降,不易赋香均匀,甚至发生香精分层而析出结晶等现象。如生产果汁粉时,水溶性香精可在调粉时添加,挥发食品生产中尽量减少香精香料在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因为香精香料在开放系统中损失比在封闭系统中大,香精香料在食品加工后期添加也可达到减少香精香料在敞开体系中暴露时间的目的稳定性增香剂中各种香料、稀释剂等,除容易挥发外,一般易受碱性条件、抗氧化剂、金属离子等影响。因此要防止这类物质与增香剂的直接接触。因为这类物质会引起香料的氧化还原、聚合、水解而变质。如果这类物质必须添加在食品中,一定要分别添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