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毒理学第08章.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037505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PT 页数:314 大小:5.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毒理学第08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4页
灾害毒理学第08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4页
灾害毒理学第08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4页
灾害毒理学第08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4页
灾害毒理学第08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灾害毒理学第08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毒理学第08章.ppt(3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界面,最剧烈,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自然资源含义与分类,定义:辞海对自然资源的定义为: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分类:自然资源可分为 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 水资源(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大气降水和水资源的补给却是有限的)土地资源、海洋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海底石油、天然气 B.潮汐能 C.滨海砂矿D.锰结核)不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永不枯竭资

2、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特点:自然资源具有3个特点:有限性。指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性。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整体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原则,1.可更新资源2.不可更新资源3.永不枯竭资源,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第一节,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广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它是由大气、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水文地质、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一)土地及土地资源的

3、概念,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不包括水域,它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土地资源,土地,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土地资源是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和存在的,人类一般不能生产土地,只能利用土地,影响土地的质量和发展方向。土地资源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并与其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基本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其基本用途和功能不能用其他任何自然资源来替代。,(二)土地资源的特性,(三)土地资源的功能与作用,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

4、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1 俄罗斯1,707.5万km2 2 加拿大997.1 万km2 3 中国 960.1 万km2 4 美国 936.4 万km2 5 巴西 854.7 万km2 6 澳大利亚774.1 万km2 7 印度 328.8万km2 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据调查,我国现有可利用荒地资源约1.25亿hm2,包括宜林荒地7600万hm2和宜农荒地3500万hm2,人均只有

5、0.06hm2和0.03hm2,其中我国的宜农荒地还不足世界宜农荒地的2%,而且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土地贫瘠,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我国的土地从平均海拔50m以下的东部平原,到海拔4000m以上的西部高原,形成平原、盆地、丘陵、山地等错综复杂的地貌类型。从水热条件看,我国的土地,南北距离长达5000km,跨越49个纬度,经历了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热量变化;东西距离长达5200km,跨越了62个经度,经历了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的干湿度变化。,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0104km2,

6、约占亚洲大陆面积的22,为全球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很少。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我国人均占有土地只有1.01hm2,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0.1hm2,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山地多,平原少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我国山地、高原、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而平原、盆地只占31。与世界上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如加拿大、美国、巴西等相比,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较大。农用土地比重小,分布不平衡我国土地面积很大,但可以被农林牧副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70,且分布极不平衡。,土地后备资

7、源潜力不大-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我国农业历史发展悠久,较好的土地后备资源已为数不多。据估计,今后可供进一步作为农林牧用的土地共约1.25108hm2,其中可开发为农地和人工牧草地的仅0.33108hm2左右。而质量好和中等的只占其总量的30,约0.1108hm2左右。,二、土地资源开发 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导致贫困威胁区域和全球性安全,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108hm2土地资源受到土地退化的影响,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达423亿美元,而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至3倍,甚至10倍。,全世界土地退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过度的樵采、放牧,甚至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8、,造成了水土流失。另外,由于在工矿、交通、城建及其他大型工程建设中不注意水土保持,也是使水土流失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153104km2发展至90年代的179.6104km2,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5.4104km2。因水土流失全国每年丧失的表土达50108t,其中耕地表土流失33108t。因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地生物或经济产量明显下降或丧失的土壤资源约37.8104km2。,(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是指地表在失去植被覆盖后,在干旱和多风的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景观的现象。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已有31.1104km2的土地成为沙漠化土地,

9、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9。土地一旦沙化,其发展速度迅速加快。土地沙化后的生产力将急速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二)土地沙化,盐渍化指土地中易溶盐分含量增高,并且超过作物的耐盐限度时,作物不能生长,土地丧失了生产力的现象。我国盐渍土面积之大,分布之广是世界罕见。从太平洋沿岸的东海之滨至新疆的塔里木、准噶尔盆地。从海南岛到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从海拔-152m的艾丁湖畔到海拔4500m高的西藏羌塘高原,到处都有盐渍土分布。根据农业部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普查资料统计,我国盐渍土的面积为5.2亿亩,其中盐土2.4亿亩,碱土1299.91万亩,各类盐化碱化土壤2.7亿亩。在5.2亿亩盐渍土中已开垦种植的为8652

10、.58万亩。,(三)土地盐渍化,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我国有36.6的耕地普遍缺氮,59.1的耕地缺磷,22.9的耕地缺钾。有50的耕地土壤有机质仅在0.52之间。除土壤养分退化外,由于重用轻养,耕作粗放,土壤结构破坏,耕层板结,土壤中水分、空气和热量等肥力因素难以协调,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总的来看,我国耕地肥力不足,部分地区土壤肥力下降趋势明显。,(四)土壤肥力下降,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工厂、矿山生产建设中污染物的排放,农业生产活动等引起的土壤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据报道,我国受污染的耕地土壤已近2000104hm2,另据统计,我国降酸

11、雨的面积已从1985年的175104km2扩大到1993年l280104km2,受害面积增加了100104km2。,(五)土壤污染主要为重金属、石油、农药污染,据估计,我国自1949年以来,由于工业、交通和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耕地累计减少4273104hm2,扣除开荒造田2633104hm2净减少1640104hm2。现有在册耕地9567104hm2,人均只有0.08hm2。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耕地总量和人均量还将进一步下降。,(六)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三、土地资源环境管理 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在规划时要特别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注

12、意土地使用的集约化程度和规模效益,保证农、林、牧等基本用地不被挤占。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标,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严禁过度的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防止土地退化,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和肥力下降等各种形式的退化。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目标,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一)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空间分布,调查水热条件、海拔、植被情况。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分类。目前可分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居住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湿地、水面以及未利用的土地等9大类。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效

13、率分析。所谓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土地利用效率指单位用地面积所产出的产值或利税或功效。,(二)对土地利用现状开展调查和评价,3.土地利用评价,其要点有:明确评价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土地利用评价的目的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可以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服务;有的是为确定土地税赋和防止流失使用;有的为地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由于目的不同,相应的评价原则与方法也不相同。确定土地利用评价的原则。选择土地利用评价的技术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这里所说的层次和体系指在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区)、镇(乡)、村等不同级别上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制定出各类土地的使用

14、安排。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不同部门、不同项目在土地利用要求上的矛盾。这里要协调的有国家的利益(包括眼前的和长远的)、部门或地区的利益、企业单位的利益和公众(特别是农民)的利益。,(三)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四)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保护的政策体系、运作机制和相应的制度体系,土地利用合理与否的标志在于:一是土地利用的总效益、总效率是否高?二是土地利用的效益能否持续,即是否能在用好地的同时做到养好地。这就是说土地利用政策的方向必须正确。一个好的土地利用政策能够调动各种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并激励他们自觉执行政策。因此土地利用政策要能恰当地协调政府部门、企业和公

15、众三者的利益关系,其中特别要注意巧妙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保护公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多项政策必须构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制度,机制,土地利用的总效益、总效率是否高?土地利用的效益能否持续?,政策的方向必须正确,政策,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第二节,一、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地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4亿km3,其中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的冰雪中.目前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和河床水.三者总和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77%.除去不能开采的深层地下水.人类实际能够利用的水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0.3%左右.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0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约8700亿

16、立方米.水资源人均27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居世界第88位.我国的淡水占全球的8%.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是的30%.我国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合理.如占国土面积过半.占全国耕地面积64%的长江以北只占全国18%的水资源.尤其是华北.人均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一)水资源的概念,本节所说的水资源,专指自然形成的淡水。其基本概念完全类似于上一节所说的土地资源。所不同的只是它的功能通过水量、水质及水能三个方面来表现。,水量,水质,水能,水资源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水体。这种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土壤水等淡水,个别地方还包括微咸水。地

17、球上这几种淡水资源合起来约为1065104km3,只占全球总水量的0.32左右,所占比例虽小,但其重要性却极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土壤水虽然不能直接用于工业、城镇供水,但它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所以土壤水属于水资源范畴。至于大气降水,它是径流、地下水和土壤水形成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补给来源。,(二)水资源的特点,循环再生性与总量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功能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三)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1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1012m3,列世界第6位。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8mm,年平均径流量为2.71012m3,地下水补给总量约0.81012m3,地表水和地

18、下水相互转化和重复水量约0.7104m3。但由于中国人口多,故人均占有量只有2632m3,约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平衡总体上说来,我国陆地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不同地区水资源量差别很大。,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全国的36;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5,而耕地却占全国的36.5。,我国地下水的分布也是南方多,北方少。占全国国土50的北方,地下水只占全国的31。晋、冀、鲁、豫4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地下水只占全国的10。从而形成了南方地表水多,地下水也多;北方地表水少,

19、地下水也少的极不均衡的分布状况。,3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的降水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故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均。长江以南地区36月(或47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60;而长江以北地区69月的降水量,常占全年降水量的80,秋冬春则缺雪少雨。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多雨年份与少雨年份往往相差数倍。如北京1959年的年降水量(1406mm)是1869年(242mm)的5.81倍。安徽(蚌埠站)1956年的年降水量(1565mm)是1922年(376mm)的4.2倍。,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我国平均每年被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108t,年平均输沙量大于1000104t的河流有115条。其中黄河年径流量

20、为543108m3,平均含沙量为37.6kg/m3,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6108t,居世界诸大河之冠。由于泥沙能吸附其他污染物,故水的含沙量大将会在造成河道淤塞、河床坡降变缓、水库淤积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增大了开发利用这部分水资源难度。,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 环境问题,(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是指水量、水质、水能发生了变化,导致水资源功能的衰减、损坏以至丧失。,河流、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水文条件改变较大,从而使调洪、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重、通航里程缩短,水产资源和风景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体健康和生

21、存质量,约束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量日渐枯竭,地面沉降现象屡见不鲜。我国河北沧州1973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为16km2,中心水位埋深33m,到1980年,漏斗已达2700km2,中心水位埋深为68m。这种现象还导致不少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下水质恶化,一些内陆碳酸岩地区也因此出现岩溶塌陷问题。,(二)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湖泊数量、面积,2.围湖造田,湿地减少,3.人口增加,工业、农业、生活的用水量与污水排放量均迅速增加4.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发 2013.11.22中石化青岛输油管线爆燃入胶州湾,三、水资源环境管理 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严格保护水源,包

22、括严禁在水源地和水源补给区砍伐森林、硬化路面,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加强对合理分配用水的宏观调控。在用水水量上注意在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等几方面的分配;在地域上注意上、下游的分配;在时间上要注意丰、枯期之间的分配。鼓励节约用水,提高水量的利用率。综合整治受污染的水体。不断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一)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水资源管理应把所辖地区的水(包括用水、污水、地表水、地下水、空中水、土壤水、雨水及农田排水等)以及水体周边的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进行统一管理。,(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因

23、此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都无权无偿开发利用属于国家所有的水资源。所以应确立水权观念,推进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比如可逐步开征资源税和排污税。,(三)树立水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水权观念,并将其引入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包含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联系和制约。水资源的总量减少或质量降低,都必然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对人民的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四)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行许可证制度,实现水量与水质并重管理 COD NH3-N,水资源利用中的安全保障,包括防止城市饮用水源地和供水系统受到突发污染事件的影响,保障供水安全。建设用水单位(家庭、企业和事业单位)内部的水资源循环和再利

24、用系统,如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冷却水循环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后再利用。在城市整体层次上,按水的自然循环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建设良性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在保障用水安全的基础上,满足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五)大力发展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和循环再利用系统,由于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必须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如修建水库、人工回灌等以解决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的情况,使水资源得以保存和均衡利用。跨流域调水则是调节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还应积极进行新水源的开发研究工作,如海水淡化、抑制水面蒸发、雨水收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等。,(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

25、开发新水源,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第三节,一、海洋资源的 概念和特点,71,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狭义海洋资源是指生存于海水中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如波浪、潮汐、海流等)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贮藏的热量,深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以及在深层海水中形成的压力差和海水与淡水之间的浓度差等。总之,指的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一)海洋资源的概念,广义海洋资源除去狭义海洋资源所指的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的地热,海上航运能力与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的功能等都包括在内。,1.种类多,储量大 2.开采技术难度高 3.地域差异性,(二)海洋资源的特点,开采海

26、滨沙石料,海上石油平台设置,地球上的生物量,海洋占43;矿物量,每立方千米海水中大约含3750104t;煤炭储量,1970年估计海洋的储量为整个地球上陆地全年开采水平的230倍。,海洋资源虽然储量巨大,但开采的技术难度极大,如矿物资源大多分散分布在很深的海底;化学资源多呈溶解状态,且相对浓度很小;能源的总量虽大,但能量密度低,能量转换率小等。,另外,海洋虽有可利用的广阔空间,但其建筑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储量巨大,能在许多方面弥补陆地上的资源不足,但海洋自然灾害如风暴潮、海浪、海岸侵蚀、地震、海啸和海平面上升等,不仅直接在海上和海岸对人类构成威胁,而且有些还会危及海岸带及周边

27、陆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三)我国海洋资源概况,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优越,拥有多种多样的海洋资源。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互相连接,给海上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潮下带浅海水面宽广,近海水域拥有众多渔场;大陆架中埋藏着丰富的石油。此外,还拥有举世闻名的潮汐和众多风景秀丽的滨海地区。,北海红树林,三亚红树林,河口生态系统,我国近海因地域差异,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 的环境问题,目前由于过度捕捞,已经引起传统鱼类种数减少,许多重要经济鱼类资源下降。许多海兽,如大海牛,1741年刚刚被发现时计有1500多头,27年之后,已被捕尽杀绝;鲸,全世界原有

28、440万头,现在只剩下几十万头。许多重要的鲸种,如北极露脊鲸、灰鲸、座头鲸等已濒临灭绝。,(一)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二)盲目围海造地破坏了海涂生态系统,据统计,每年入海的石油约1000104t,多氯联苯2.5104多t,铜25104t,锌390104多t,铅30104t,汞5000t。目前留存在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质已有约7.41017Bq。,(三)海洋污染 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对海洋污染明确定义为:“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其他各种合法活动、损害海水的正常使用价值和

29、降低海洋环境的质量等有害影响。”,三、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 基本内容和方法,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海洋资源需要从权益、资源和环境整体利益出发,实行综合管理。协调各部门、单位需求,合理安排开发活动的原则。海上、陆上开发活动统筹规划布局的原则。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一)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二)加强对海洋资源储量、功能的调查,建立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我国海洋环境复杂,资源储量和功能潜力都还不是十分清楚,这给海洋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应进一步加强海洋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及地质等基础情况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应以近岸及浅海大陆架海域为主,也要注意对

30、大洋的调查考察。另外,在调查海洋资源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高新技术建立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对各种海洋要素的动态发展演化趋势进行动态分析和模拟,为各级政府部门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方面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三)合理利用和精心保护近海海洋生物资源,逐步发展外海远洋渔业,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已遭受严重破坏的海区,除应保护产卵场、设立幼鱼保护区之外,还应对其中某些种类采取禁捕和增殖的措施。对于尚有一定资源数量的种类,则应加强管理,合理安排生产,控制捕捞强度。海洋水产增殖、养殖是今后增加水产品的重要途径。发展“海洋牧场”式的养殖不但可以减轻近海的捕捞压

31、力,而且可以实现高产、稳产的经济效益。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是开创海洋渔业新局面的一个重要举措,国家应对此采取鼓励和扶持的政策,促使其顺利发展。,福建省惠安县净峰镇渔家女在鲍鱼育苗场工作,广西防城港市渔民和游客满怀喜悦打鱼归来,(四)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考察队员采集浮游生物的场景,(五)建立海洋污染监控网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止海洋污染,(六)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红树林保护区,截止2006年7月31日,中国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59个,海洋特别保护区2个,为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贡献。,(七)控制陆地开发行

32、为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第四节,一、森林资源的概念与特点,(一)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和国家规划的林地等。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它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农田,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防治污染,庇护野生动植物等。,(二)森林资源的特点,空间分布广,生物生产力高。森林占地球陆地面积约22,森林的第一净生产力较陆地任何其他生态系统都高,比如热带

33、雨林年产生物量就达500t/hm2。从陆地生物总量来看,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总质量为1.81012t,其中森林生物总量即达1.61012t,占整个陆地生物总量的90左右。何谓森林的第一净生产力?第一性生产力是绿色植物呼吸后所剩下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即是总第一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剩下的能量或有机物质。单位:克/米年,结构复杂,多样性高。森林内既包括有生命的物质,如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也包含无生命的物质,如光、水、热、土壤等,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生物结构。再生能力强。森林资源不但具有种子更新能力,而且还可进行无性系繁殖,实施人工更新或天然

34、更新。同时森林具有很强的生物竞争力,在一定条件下能自行恢复在植被中的优势地位。,(三)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我国森林面积19.5亿hm2,森林覆盖率20.36%.1 自然条件好,树种丰富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多种多样,适合多种植物生长,故我国森林树种特别丰富。在我国广袤的林区和众多的森林公园里,具有丰富的动植物区系,分布着高等植物32000种,其中特有珍稀野生动物就达10000余种,林间栖息着特有野生动物100余种。种类的丰富程度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另外,我国是木本植物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115科、302属、7000多种;世界上95以上的木本植物属在我国都有代表种分布。还有,

35、在我国的森林中,属于本土特有种的植物共有3科、196属、1000多种。因此,从物种总数和生物特有性的角度,我国被列为世界上12个“生物高度多样性”的国家之一。,2森林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分布不均我国森林资源面积的总量很大,现有林地13370104hm2,蓄积量为101.37108m3,名列世界第七至第八位,居亚洲之首。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年木材消耗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9.8、11.5、17.6、和56.22。我国森林的空间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国有林区以及东南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我国几大林区中,森林资源的状况也不尽相同:东北、西南林区

36、主要是天然防护林、用材林的分布地,有林地和人工造林地则以南方集体林区为主。,3森林资源结构欠佳,采伐利用不便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在树种结构方面,针叶林比重过少,从而降低了林木经济生产价值,给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在林种结构方面,用材林的面积过大,防护林及经济林、特用林比重过少,从而影响着森林资源的多种功能的充分、持续的发挥;在我国目前的用材林的林龄结构中,幼林龄偏大,使得近期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偏少。,4森林风景资源多2011年底,全国森林公园2583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40个;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个;,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 环境问题,就我国而言,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毁林开荒、森林

37、火灾、更新跟不上采伐以及森林病虫害等问题,使得我国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出现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物生产力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日益脆弱、退化的现象,并在更大范围内引发出更多、更深刻复杂的环境问题。从2000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为代表的中国林业发展的六大生态工程,开始了传统森林工业向生态林业的战略性转变,我国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正在明显减少,总体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前进。,被毁灭的林区(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2006年3月来我国森林火灾呈爆发态势,2004年我国森林消防队伍人数超过500万,从世界范围来看,森林因其独

38、有的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属性,大多存在与我国类似的现象与环境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引发洪水灾害,印度和尼泊尔的森林破坏,很可能就是印度和盂加拉国近年来洪水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现在印度每年防治洪水的费用就高达1.4亿美元到7.5亿美元。1988年59月,孟加拉国遇到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淹没了2/3的国土,死亡1842人,50万人感染疾病;同年8月,非洲多数国家遭到水灾,苏丹喀土穆地区有200万人受害;11月底,泰国南部又暴雨成灾,淹死数百人。这些突发的灾难,虽有其特定的气候因素和地理条件,但科学家们一致认为,最直接的因素是森林被大规模破坏所致。,(二)引发水土

39、流失,导致土地沙化,由于森林的破坏,每年有大量的肥沃土壤流失。哥伦比亚每年损失土壤4108t,埃塞俄比亚每年损失土壤10108t;印度每年损失土壤60108t;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达50108t。近年来,我国长江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使长江干流和支流含沙量迅速增加。据长江宜昌站的资料统计,近几年来长江的平均含沙量由过去的1.16kg/m3,增加到1.47kg/m3,年输沙量由5.2108t增加到6.6108t,增加了27。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目前世界上平均每分钟就有10hm2土地变成沙漠。,2006年4月17日,北京突降浮尘,第三名:诱 哥德里斯(比利时),第一名:真相 格姆斯(土耳其)

40、,第二名:树 法 罗(斯洛伐克),葡萄牙第8届国际漫画节,“土壤沙漠化”主题组,告别 中国 罗琪,沙漠化 波兰 约瑟夫.本德伊查,(三)调节能力下降,引发 气候异常,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虽然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结果,但森林的破坏降低了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森林资源的破坏,还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水分、热量的能力,致使有些地区缺雨少水,有些地区连年干旱,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2004年01月09日,(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森林就保护了生物物种,也就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当前森林的破坏已使

41、得动植物失去了栖息繁衍的场所,使很多野生动植物数量大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五)森林覆盖率降低森林过度砍伐,覆盖率下降,三、森林资源环境管理 的内容与方法,(一)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双重性。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手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采育平衡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森林的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然而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森林长期得不到回报,森林资源的再生产的经费只能依赖国家财政中的公益性支出。,(二)实行森林资源有偿采伐,建立林业投入补偿机制,建立林业投入补偿机制是客观的要求。目前可从几方面先入手:依靠

42、森林生态和经济功能,从事有收入的生产经营项目。大型农田防护林、江河湖海防护林体系的森林生态效益的消费者,也应向国家缴纳补偿费。一些开发建设活动,降低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如开矿、采煤、采油、大型基建工程等,则除应规定缴纳征占用林地的有关费用外,还应对生态效益的损失进行补偿。,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大自然,希望到大森林、大自然中,去调节精神、消除疲劳,探奇揽胜,丰富生活,达到增进身心健康、愉悦精神的目的。因此森林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同时也给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神农架林区 张家界景区,(三)利用森林景观优势,发展森林旅游,自美国1872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

43、个国家森林公园后,各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森林公园。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森林公园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 673104hm2。泰国建立自然保护区265个,其中大部分都开展森林旅游业务。日本建立的森林公园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5,每年有8亿人次涌向森林公园。走向大森林,观赏大自然,巳成为这些国家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美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公园Yellow stone national park,Old Faithful Geyser,http:/,我国是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众多名山大川和丰富的森林景观。我国五岳历史悠久,闻名于世。在这些名山保留的文物古迹中,留下了历代帝王、

44、文人墨客的优秀诗篇与碑刻。一般名山的森林资源都保护得较好,一座名山就是一片林海。森林中奇峰怪石、奇花异草荟萃,是林业、地质、水文、天文、地理、生物等科学家考察的好地方,同时也是摄影家、文学家、画家汲取艺术营养的园地。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我国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九寨沟,彩林,翠海,叠瀑,彩林,其他,藏情,雪峰,http:/,森林旅游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筹集了资金,为森林利用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保证。森林旅游业可以把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管理于利用,既发挥了森林的生态、景观作用,又可以利用旅游收益来加强管理,增加投入,更好地保护和更新森林资

45、源。,个体承包制;通过租赁、兑换等形式使森林资源经营权重组;实行山林经营股份合作制。,(四)改革林业经营与管理的机制,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第五节,一、草原资源的概念与特点,草原是在温带干旱气候下,以丛生禾草为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区。它是半干旱地区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巨大能源库,同时也是丰富宝贵的生物基因库。草原适应性强,覆盖面积大,更新速度快,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功能,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另外,草地也是一种可更新、能增值的自然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并能提供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名贵药材、土特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草原资源的概念,内蒙古锡林郭乐草

46、原九曲,自然生态特性草原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物质性要素,也是一种条件性可再生资源。另外,草原还是一种环境资源,具有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功能。草原资源可分为草甸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等。,(二)草原资源的特点,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经济特性首先,草原资源是畜牧业的基础,是有经济价值的。其次,草原资源作为草原畜牧业的投入资源,具有明显的边际报酬递减趋势。再次,我国草原已进行初步开发,投入了一些资金、劳力和物质,有一部分劳动价值转移。,第一性生产草原资源的再生产,第二性生产畜牧业,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样。据农业部有关部分统计,我国有草地资源近4.0108hm2,共占国土面积的

47、40,为耕地及林地的3倍多;大部分牧区和草山草地都居住着少数民族,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老区和贫困地区;草原和草地大多是黄河、长江、淮河等水系的源头区和中上游区,具有生态屏障的功能;草地资源平均利用面积小于50,在牧业草原中约有2700104hm2的缺水草原和夏季牧场尚未得到合理利用。,(三)我国草原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二、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中 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有:草群变稀疏低矮,产草量降低;草质变坏,优良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加;生境条件劣化(旱化、沙化和盐渍化)。,(一)草场退化严重,荒漠化的草原(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宋莹摄),这颗主根直径达到3厘米的麻黄在沙漠里的生长期至少有20年了。但现在

48、,这颗“草原最后的卫士”被卖了2元多钱。摄影:茅硕 2004.,超载过牧,沙化是草原破坏到十分严重程度的一种情况。因为草原分布于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多在200400mm,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另外,这些地区风速较大,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在3m/s以上,许多地方一年中大风(8级以上)日数超过20天,个别甚至达到2个月,春季尤为频繁。植被一旦被破坏,地面去除了覆盖,沙随风起,就迅速发展为流沙地。所以草原沙化现象在开垦活动频繁的农牧交错区普遍存在。,(二)不少地方出现沙化,草原中局部地形低洼部分,在剧烈放牧的情况下,常导致土壤盐碱化。这种情况在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

49、十分常见。吉林省碱化草原的面积曾占该省全部草场面积的69.12。,(三)部分草场盐碱化,草原所在的地带尽管年降水量不高,但降雨集中,因此在草场被破坏,土地失去覆盖后,水土流失现象极易发生。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水土流失面积曾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2.4。其中最严重的是伊克昭盟的准格尔旗,全旗水土流失面积曾占总面积的60。,(四)水土流失加剧,草原资源破坏后,草原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大面积的减小,加上乱捕滥猎,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如黄羊、野驴、羚羊等数量大为减少。分布很广泛的狐、貉、狼和猛禽,数量也在急剧下降。与此相反,虫、鼠害却越来越严重,几乎年年都有发生。有时虫、鼠害发生面积达几万平方千米,成为草原的一

50、大祸患。为了灭鼠,大量使用农药,又造成牧草的农药污染。,(五)珍稀动植物减少,鼠、虫害增加,近年来,工矿业的发展已成为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露天煤矿的勘探和开采,会大面积破坏植被,剥离土壤,给当地自然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矿区的建设和矿物的外运也影响沿交通线的大面积草原,并经常给草原带来污染。,(六)工矿业发展引起草原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三、草原资源环境管理 的途径与方法,草原地区产业结构生态化原则和高增殖原则。对草原坚持养、用、管、建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完善草场经营 机制,使草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一)草原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原则,(二)促进草原地区生产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