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证培训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格证培训题.ppt(1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两学培训,第一章 学科指南:心理与心理学,第一节 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心理的实质)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一、心理的产生(一)心理与脑1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联的。来自进化论的证据,来自个体发生史的证据,来自生理解剖学的证据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心理活动与脑密切相联。,2大脑产生心理现象的机制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剌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发射(“望梅止渴”)巴甫洛夫 操作
2、条件发射斯金纳,3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及规律(1)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与抑制。兴奋:大脑皮层细胞从相对的静止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分别转入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神经活动从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分别转入相对的静止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2)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第一,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和集中。扩散:一个部位兴奋引起其他部位兴奋。如相似的事物相混淆、脾气发作时表现出不理智的行为动作等集中:兴奋与抑制过程从扩散所及的周围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和集合的现象。如相似事物的分辨,多余动作的消失 等,第二,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
3、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现象,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如当专注于一个对象时对其他对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二)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1)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2)人的心理反映受客观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1)心理反映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2)人的心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1)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2)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3)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对客观现
4、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能动地进行的。人的心理也正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仅有人的大脑和客观现实并不能产生人的心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不断检验与修正,人的心理才能逐步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并在反映过程中得到发展。,二、心理的发展,(一)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动力心理发展。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死亡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这种不间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称之为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心理发展的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3)心理发展的程序性。(4)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2心理
5、发展的动力青少年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由此引起他们的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便构成其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1)新的需要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比较活跃的因素。(2)原有的心理水平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比较平稳的因素。(3)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二)心理发展的条件,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人的机体从父母身上所获得的一些天赋特质,是人体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
6、点等等。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发展遵循若干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如身高、体重、发音器官、性成熟等。随着生理成熟,心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2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一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物环境,在母体环境中,营养及温度、药物、幅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二是人出生以后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
7、植物资源等。,(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成为的行为因素(3)社会环境因素。会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教育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4)学校教育是引起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环节。教育是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的环节。新的教育要求,代表着新的发展水平的方向
8、,为了完成新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就要不断改变自身的身心活动,这样就使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得到逐步提高。,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1)主体活动因素。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2)非智力因素。,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科学的产生心理科学的诞生是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二、心理科学的发展行为主义产生于1913年,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精神分析或称心理分析,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
9、年代初,创始人马斯洛主要代表有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或称认识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创始人是纽厄尔、西蒙和奈瑟。,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主要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如下图),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注 意,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1)心理学的科学性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近于社会科学的性质,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自然科学,也
10、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社会科学。(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的事实2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 3探索心理现象的机制4阐明心理现象的本性,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2实验法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将要调查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设计成问题,让调查对象回答,以此来搜集研究资料的方法。,第二章 学科体系:心理学基础知识概览,第一节 感性认识过程一、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
11、中。(一)注意的外部表现1集中注意时的表现,2注意力涣散时的主要表现(1)情绪上的变化。厌烦:教师的无意义的重复或冗长的文词、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拖堂等因素引起学生厌烦。(2)行为反应。一是反抗或淡漠:以不听课或捣乱的方式加以反抗;二是寻求承认和注意:在上课时可能故意搞恶作剧以寻求教师或同学们的注意来寻找存在的感觉。,(二)注意的种类,(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
12、指向不同的对象。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二、感知觉,注意是认识过程的门户,是智慧的窗口,但它只是一种心理特性,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感知觉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开端,是有机体与客观环境联系的初级形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一)什么是感知觉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二)感知觉的种类感觉分为两大类: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感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知觉:按起主导作用的感觉通道划分:视知觉、听知
13、觉等;按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觉,三、记忆,(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记忆的心理过程,从信息论观点来看,所谓记忆,也就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种类1从记忆内容角度分类,2从记忆时间角度分类,约2秒鲜明形象时间短量大易衰退明显例子:视觉后象,1分钟内时间短量有限72个组块复述可保持,永久性时间长量无限保持方式:言语和表象,(三)记忆过程1什么是识记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识记的种类:(1)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来
14、分,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时是否理解材料来分,可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2什么是保持与遗忘(1)保持。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2)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3什么是再认与回忆再认是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认出来的过程。回忆也叫再现,是当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能把它重新反映出来的过程。回忆的种类:(1)根据回忆是否有一定的目的和是否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可以把回忆区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2)根据回忆时是否有中介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四)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快)这是指识记速度的快慢,即
15、识记效率,一般以在一定时间内能识记多少事物来衡量。2记忆的持久性(牢)这是指对于已经识记的事物能保持的时间长短。3记忆的精确性(准)这是指在再认、回忆识记过的材料时,能正确无误,没有任何歪曲、遗漏和附会 4记忆的准备性(活)这是指善于及时地、迅速地从记忆中回忆出当时所必需的知识经验。,第二节 理性认识过程,一、想象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其基本材料是表象。(一)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是不同的。记忆的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重现,而想象的表象则是某种新形象的形成。,(二)想象的种类根据产生想象时
16、有无预定的目的分,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梦属于无意想象。做梦的原因一般有这样几方面:(1)身体内部的某些生理变化。如胃腔空时,人们往往梦到自己到处找餐馆。(2)外部刺激的作用。如睡觉时,室外风刮树叶的沙沙声,可使人梦到下雨。睡觉时把手压在心脏跳动的部位,就会发生恐怖的梦景。(3)“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引起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使这部分细胞不易抑制,也能构成梦景。,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是想象的高级形式。(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
17、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幻想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二、思维,(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特点。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人脑对事物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或者说是指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脑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或者说是人脑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
18、借助于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思维的基本过程一般表现为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及具体化。(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水平和凭借的不同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动作)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表象)抽象逻辑思维(语言、概念),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划分(1)集中思维。集中思维也叫辐合思维或求同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时,才会有集中思维。(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如果某问题有多种正确答案,思维过程就要指向不
19、同方向,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划分(1)常规思维。它是指人们用常用的方法和固定的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常规思维的创造水平很低,容易功能固着,有时也会形成不正确的认识。(2)创造性思维。它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鸡兔同笼问题:25个头,80只脚,问鸡兔个多少?,(三)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敏捷性它指善于迅速地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2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考虑问题,全面地考虑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抓住事物的主流,深入事物的本质的思维能力。,3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
20、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从各方面检查自己的设想和别人的意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能力。4思维的逻辑性它是指善于遵循逻辑顺序考察问题,所作推论具有充分的逻辑依据的思维能力。所提出的问题论点明确、条理清楚、结论得力。5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指能够从实际出发,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机智地解决问题。,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一、情绪情感过程(一)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同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表现的态度体验。人的表情动作一般分为三种:(1)面部表情。这是指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2)姿势表情。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身段表情”,是指身体
21、各部分的表情动作。(3)言语表情。这是指在语言的音调、节奏、速度方面的变化。,(二)情绪情感的种类,1主要的情绪类别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分,把应激、激情、心境归为情绪的基本形式。(1)应激。应激是人们为应付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2)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3)心境。心境是一种平静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2主要的情感类别,由社会需要所引起的高级情感,从性质和内容角度分,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1)理智感。理智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2)道德感。道德感是一个人对
22、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3)美感。美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或人的言行、思想和意图是否符合人的美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二、意志过程,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一)什么是意志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行动是由客观现实制约的。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1)人的意志行动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来源于客观的,是具有物质基础的。(2)人的意志的目的能否达到,行动能否成功,决定性的因素是行动目的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因此,人的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
23、冲突,意志行动首先要确立目标,但是目标确立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就是心理冲突。常见的心理冲突可以归为四类:1双趋冲突亦称接近接近型冲突。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2双避冲突亦称回避回避型冲突。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人们想要回避的,而人们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3趋避冲突亦称接近回避型冲突。它是指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亦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接近回避型冲突所混合成的一种复杂模式。,(三)意志的品质在意志行动的过程中的意志品
24、质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1意志的自觉性这是对行动目的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动符合于行动目的的品质。具有自觉性的人,有行动的独立自主性,表现为一方面不轻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建议而能倾听和接受意见中的合理的部分。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2意志的果断性这是关于明辨是非,并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3意志的坚韧性这是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性或执拗。坚持不合理的意见或行动,4意志的自制性这是善于控制自己情感
25、,支配自己言行的品质。自制性这种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迫使自己去执行已采取的决定,即积极克服执行中的困难。二是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冲动的行动,能忍耐克己,克制不利于达到目的的心理障碍,三、个性心理,(一)个性倾向性1需要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在大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种类: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2动机所谓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是用以说明有机体为什么作出这样或那样行为的原因,即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的作用是:唤起个体的行为,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维持、增强或减弱行为的强度。,3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
26、的种类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二)个性心理特征,1气质(1)什么是气质。气质是先天的,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个性心理特征。,(2)气质的类型。,多血质:反应速度快,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和兴趣易于转移,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情感支配且情感体验不深刻。具有明显的外倾性。在上述诸特征中,活泼好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胆汁质:反应迅速,行为敏捷,热情主
27、动,精力旺盛,性子急,易冲动,刻板,不灵活。具有外倾性。在上述诸特征中,急躁冲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粘液质:反应迟缓,做事稳重,沉默寡言,忍耐自制,镇静沉着,情绪不易外露,不灵活,可塑性差。在上述诸特征中,稳重安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抑郁质:反应速度慢,易紧张、疲劳,情绪容易波动且体验深刻、强烈而持久,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发觉的细小事情,多愁善感,缺乏自信。在上述诸特征中,多愁善感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某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属于几种气质类型的混合。只是混合的比例不同。气质无所谓好坏。,2性格,(1)什么是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8、。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它是表现一个人的社会性及精神面貌的主要标志,因此在个性中起核心作用。,(2)性格类型。现在常见的分类有向性说。从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角度来分析,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外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和兴趣,开朗活泼、不拘小节、善于交际;内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沉静、深思熟虑、反应缓慢、适应环境较困难、交际面窄、较孤僻。,(3)性格的结构特征。第一,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基本上可分为:对待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第二,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对自己行为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
29、的个人特点 第三,性格的情绪特征。指情绪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方面或人对情绪的控制方面的特点,第四,性格的理智特征。指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方面的个体差异。,第二编 教学心理,第三章 获得知识:感性认知过程与教学第一节 注意与教学一、注意的规律(一)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很多,但可以把它概括为两大类: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个体的主观状态。,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强刺激已引起注意(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这主要是指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显著差别,(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5)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6)刺激
30、物的情绪色彩。一些带有理智的、美学的和道德的情感色彩的对象,对产生无意注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饱和的颜色、和谐的声音、芳香的气味、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故事都会陶冶人的感情,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2人的主观状态 同样的外界刺激物,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而不能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这是由于人的主观状态不同而造成的。(1)人们的需要、兴趣和态度。(2)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二)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教学方法方面(1)课堂教学情境的组织和控制情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2)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在明确活动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对活动还要合理地组织,才能很好地保持
31、有意注意。第一,将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结合起来。第二,提出问题和提出自我要求。,2对学生的要求方面(1)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2)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的作用。(3)引起期待。对一定对象的期待,在吸引注意时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4)要求学生要有克服内外干扰的意志努力。,二、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1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以防无关刺激的干扰。(1)教室:外环境和内环境(2)教师:仪表、服饰、动作。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新颖性、生动性。(2)教学内容必须难易适度、新旧联系。,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
32、 提问、演示、实验、练习结合;看、听、读、写、想结合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语言技巧:清晰、简明、生动、抑扬顿挫板书技巧:清晰、布局合理、直观、对比处理偶然事件的技巧 5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上课时满怀信心,神采奕奕,兴致勃勃,就能感染学生,使得学生的精神振作,注意集中,(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2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学习兴趣3正确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必须紧凑,教学进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启发性问题把注意的对象与实际的活动结合起来。4锻炼坚强的意志力(1)组织学生从事锻炼注意力的活动。(2)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如守纪律、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3)培养坚强的
33、班集体。少数意志薄弱的学生也会受到影响,(三)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如要引入新课应该利用引起无意注意规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到关键的重点和难点就应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三、青少年注意的特点及良好注意力的培养,(一)青少年注意的特点1青少年注意的一般特点 小学低年级无意注意占优势,小学高年级有意注意逐渐取代了无意注意的优势地位。2青少年注意品质的特点(1)注意的范围不断扩大。(2)注意力逐渐趋于稳定。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可以集中注意30分钟左右。在组织好的教学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保持注意3045分钟。,(3)注意分
34、配能力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到的对象较少,高年级逐渐可以同时注意到多种对象和多种活动。(4)注意转移的能力逐步提高。小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比较差,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还不善于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高年级这种能力得到加强。,(二)青少年良好注意力的培养,1协调左右脑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活动。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发学生的想象,变换朗读形式、给诗文配画等;电教手段和多媒体的运用是协调左、右脑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2运用讨论方法,增强群体注意力 3知行统一,凝结学生注意力,第二节 感知觉与教学,一、感知觉的规律
35、(一)感受性的变化与发展 影响感受性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刺激物持续作用和分析器的相互作用。1刺激物的持续作用由于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适应现象表现于除痛觉外的所有感觉中 2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强烈的声音会使牙疼得更加厉害;食物的颜色和温度会影响味觉;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是感觉间的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丧失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加以弥补,3联觉现象。这是一
36、种感觉兼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不同色调引起冷热的感觉色调的浓痰产生远近感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人从复杂纷繁的环境刺激中,把某些刺激或事物区分出来予以优先反映,对其他刺激或事物不加理会或不予注意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在主观方面:主要是个人的职业意识、知识经验、当时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需要和情绪状态等。(2)在客观方面: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的活动性。,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某一事物时,把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的特性,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当前事物时,总是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当前
37、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表示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1)知识经验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2)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3)实践活动的任务、情绪状态和定势,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和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保持相对不变。,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首因律 在社会心理学中,把第一印象即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所获得的印象,称为首次印象,认为首次印象在人们的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印象好,继续交往的积极性就高,反之,亦然 构成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包括一个人的外表和言语,其中尤以外表即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风度最为重要 对课堂
38、教学而言,老师要上好第一次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开好第一次班会等,以此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利于今后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开展。,(二)经验律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作出正确估量(2)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处理好获得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关系。(3)要特别注意言语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应当把直观与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强度律强度律要求感知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强刺激容易被感知,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四)差异律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人们要获得良好的感知,就必须把所要感知的对象与背景区别开,去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五)组合律
39、感知对象各部分的合理组合,是从背景中分化出对象的重要条件。例如,教师讲述时,语速要快慢适当,句逗分明,使每一个完整的句子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用停顿和间歇来掌握词语和了解词义。,三、青少年观察的特点与直观教学,(一)青少年观察的特点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态。研究表明,青少年观察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无意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再由有意性、目的性向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全面深刻、系统而细致的良好观察力。1观察目的性的发展2观察精确性的发展3观察持久性的发展,(二)根据青少年观察的特点进行直观教学1在观察之前,要指导青少年做好观察的准备工
40、作(1)有关知识的准备。(2)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观察的计划。2在观察过程中,要指导青少年积极参与观察活动(1)重视主观精神状态的作用,培养积极的观察态度。(2)灵活运用五项基本功。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地运用“讲、写、做(教态、手势和表情等)、画(图画等直观教具)、演(演示和实验)”五项基本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活动 3在观察之后,要指导青少年做好总结工作(1)及时作好观察记录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2)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例如,怎样进行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怎样进行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等。,第三节 记忆与教学,一、记忆规律(一)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1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
41、务。(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具体形象与抽象)。(3)识记方法与态度。怎样去组织材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识记这些材料。(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2影响再认的因素(1)再认是否迅速而准确的条件。第一,对原事物识记的精确性和巩固性。第二,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第三,是否有各种线索。线索指的是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2)再认时出现错误的可能原因。第一,由于事后缺少复习,使保持的内容发生变化,因此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第二,由于联系泛化而认错对象。泛化指条件反射建立初期
42、,不仅原条件刺激本身,且与其相类似的一系列刺激也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3影响回忆的因素回忆时发生困难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第一,在回忆时经常发生的干扰是:一种占优势的活动或情绪状态,由于负诱导而引起抑制,妨碍回忆。解决的办法是转移注意,休息或先做其他事情,过一定的时间后,抑制解除时需要的经验还会再现。第二,由于回忆中有错误,或选错了中介性联想。此时应该尽量多寻找意义的线索或参考材料,(二)遗忘的规律,1导致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此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失的结果。(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认为记忆痕迹本身不会消退,而是因为新旧经
43、验彼此互相干扰而产生抑制所致。干扰性抑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或回忆后学习的材料所起的干扰作用。二是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和保持先学习的材料所起的干扰作用。,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3制约遗忘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人们最先遗忘的是对自己没有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自己需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占重要地位的材料。(2)识记材料的性质。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遗忘得快;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保持时间长
44、;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3)识记材料的数量。,(4)学习的程度。若以100%的学习程度为人们当且仅当会背诵,即恰能成诵;则学习程度为150%时,即学习次数较恰能成诵时多1/3,遗忘得较少,识记效果最佳;低于此程度,记忆效果下降,但学习程度超过150%,记忆效果并不随之而显著增长。(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遗忘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所制约,如个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学习、记忆方法和环境条件等,二、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增强记忆力的要素(1)平心静气。(2)消除疲劳。(3)坚定信心。(4)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5)对记忆的对象要有兴趣。(6)强烈的动机可以促进记忆。(7)和愉快的事情相联
45、系就容易记忆。(8)某种程度的刺激,能赋予脑细胞以新的活力,(9)细致的观察有助于记忆。(10)理解是记忆的前提。(11)形象能加深记忆(12)边预想边记忆。(13)熟能生巧。(14)联想有助于记忆。(15)不会休息就不能很好记忆。,(二)增强记忆力的方法(自学),三、青少年记忆发展的特点与有效地组织复习(一)青少年的记忆发展的特点1青少年的记忆已达到人生记忆的高峰2青少年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3青少年的意义识记逐渐占优势4青少年的逻辑记忆占优势,(二)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如:旧知识的引入导新课、课后总结、练习。单元复习、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2
46、合理分配复习时间(1)集中复习。多用于分散复习后的单元复习、考前复习(2)分散复习。把一份完整的材料分布在几个时间内复习 一般来说,对无意义的、数量较多的材料的复习,技能的练习,分散比集中优越;当材料较难又抽象、并缺乏兴趣和需要时,则以分散复习为好;,(3)时间分配的条件。视具体情况灵活分配,一般数量多、难度大、抽象的材料时间分配较多。3要合理地安排复习材料。性质相类似的材料、困难的材料要间隔复习。4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5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6要合理用脑劳逸结合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和抑制,有助于保持头脑清晰,消除脑细胞疲劳。长时间学习一门课程,不如交替学习不同课程的效果好。内容相似
47、的课程不要紧挨着复习。,第四章 运用知识:理性认识过程与教学,第一节 想象与教学一、想象的规律想象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有意想象形成的条件方面。(一)再造想象形成的条件1要能够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再造想象是由一定的语言和实物的标志所引起的,所以如果对词和实物的标志不理解,则无法进行再造想象。2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二)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3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 4积极的思维活动5灵感的作用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
48、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二、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青少年想象发展的特点1青少年的想象具有较强的有意性2青少年想象的现实性有所增强 3青少年创造想象的水平明显提高,(二)青少年想象力的培养 1保护和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 2丰富青少年的表象储备并扩大他们的知识经验 3提高学生对于语言和文字的理解能力4加强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活动5学会进行创造想象的一些基本方法(1)粘合法:(2)漫画法:强调、突出、夸张事物的某个部分、某种特点(3)模特法:文学家、画家、雕刻家以生活中的特殊人物和现象进行创造想象(4)典型化:从现实中提炼出典型人物的形象、性格及故事情节(5
49、)绘图法:主要是用在机器发明、楼房、工程设计等方面(6)假想法:,第二节 思维的规律,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问题解决的策略2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1)知识经验。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以及知识的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可能是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2)知识表征的方式。例如,解几何题可以通过画图来表征事物和数量间的关系。,3定势、功能固着的作用,(1)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2)功能固着。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
50、固定地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将蜡烛象壁灯一样立在墙上。,4动机、情绪的作用,5人际关系、个性的影响,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是与他的灵活性、创造性、意志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的,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过程,(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1新颖性和创见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标志2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图式只有通过有效的发散思维将已获得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