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虚实关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42019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之虚实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诗鉴赏之虚实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诗鉴赏之虚实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诗鉴赏之虚实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诗鉴赏之虚实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之虚实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之虚实关系.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由虚实 赏意境,本课涉及两个概念:虚实、意境,虚实关系,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近者为实,远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中国画中的虚实,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也叫艺术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实”是指画面中的实景、真境。,八大山人:花、石、鱼,蛙声十里出山泉,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中国诗词里的虚与实,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

2、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一)虚实相生,实眼前之景虚言外之意,“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实相生,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实例探讨:诗歌中的实与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

3、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议论为虚,想象为虚,实例探讨:诗歌中的实与虚,夜 雪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虚境:彻夜无眠,内心孤寂,实境,景宜显情宜隐,注:诗人谪居江州时作。,实例探讨:诗歌中的实与虚,(二)实中见虚,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常与离思相关,如:“折梅逢驿站,寄与陇头人”、“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此句拈出梅、柳、草,乃是实中寓虚,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有无穷的韵外之致。,实中见虚,实例探

4、讨:实中见虚,游园不值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虚:,景中有情,不得进门的遗憾;怦然心动的愉悦;满园春色的想象;,景中有理,景中有人,其园主人隐士乎?,“美好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的哲思。,实例探讨:实中见虚,(三)化虚为实,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贺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无形体、无质量的“愁”往往被诗人词人“物化”为有形体感和

5、质量感甚至可以车载斗量的东西,这就是化虚为实,它大大加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颀),归纳小结:化虚为实,(四)意境高下,“意境”也叫“境界”。“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朱光潜)意境的两个构成要素:实眼前之景 虚言外之意(情),“意境高下”就看诗歌是否做到了“虚实相生”、“情景相融”。,意境高下,实例探讨:由虚实赏意境,登鹳雀楼(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境阔,下:有实无虚,高:虚实相生,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境阔大,由景入理:登高才能望远,比较下面两首诗,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为什么?,楼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意境高下,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总结,“虚实相生”乃是诗中真品“实中见虚”方显读诗真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