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42990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内容结构,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五W法,When 什么时间Who 什么人Where 什么地方Why 为了什么目的What 在从事什么活动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进行描述,而是要探索不同活动的时空特点及其规律,并据此提出改进外部设计的建议,6,(一)时间要素,分析从活动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持续过程,一般需要每天固定时间和时段,并持续若干天进行观察;平时与周末、周日可能有质的变化;季节性的差异。“春升夏扬秋煞冬藏”历时性的差异:历史进程中的物质变迁。,4,大连五四广场的物质环境变

2、迁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90年代末对大连五四广场进行回访,发现80年代中期的花架、灌木、乔木和向心布置的座椅,连同老人“围圈扎堆”的活动模式都已不复存在。广场已改建成以磨光花岗石硬质铺地为主、草地为辅,实际上白天是马路对面银行的前奏和陪衬,入夜是中年人的舞场。与在场少数自带板凳的老人交谈,他们都能回忆起当年广场上“夕阳无限好”的盛景:唱京戏、打扑克、聊大天、带儿孙、找熟人、结新友,坐上半天也不觉得累。,大连五四广场很滑,如果滑倒摔伤了找谁负责?,(二)活动人群,首先了解从事活动的个人和群体的背景资料,如性别、年龄、职业、出行方式等,必要时还应通过问卷了解其他社会文化背景,但不应涉及个人隐私;以特

3、定的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比较容易入手;“7岁男孩的一天活动”“苏州园林的游园路线”群体可界定为出于同一行为目的,或具有同一行为倾向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群体还可按人数分成以下几类:,特小群:23人,活动范围一般较小,动作相对较少,目的易于辨别。“占多数”恋爱 争斗 谈话 相骂 下棋等小群:37人,活动范围较大,动作相对较多。聚餐 祭祀 出游 访友 运动 小组活动中群:78人以上,至数十人不等,心难齐,往往“三心二意”,易于分解为更小的群体。开会 聚餐 劳动 打拳 联欢 郊游 大群:数十人至百余人不等。“群集行为”上课 做操 参观 行军 祷告 特大群:百人上,有组织的活动。候车、看球、联欢,

4、(三)活动场所,对场所应作全面了解,包括场所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社会 物质组成因素;如:场所本身的面积大小,空间组成,总体形态以及人工和自然组成因素;周围环境中的建筑、道路、交通、自然和社会因素,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等;应着重了解与活动密切相关的部分,如铺地、小品、绿化、照明、室外家具、各类设施等。,4,(四)活动目的,目的出于动机,动机来自需要。目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也可能有一系列的目的,这些复杂的动机和目的是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的产物,一般较难完全了解清楚,只能适可而止。,(五)活动研究,应结合活动群体,分析群体人数、组织状态、聚集方式、活动强度、参与程度、设施使用情况、活动进程和结果。活动的聚集

5、方式和参与程度反映了多种多样的“众生相”。主动表演(做广告 耍猴)主动参与(加入别人组织的街头舞会)被动参与(随人流,凑热闹)主动旁观(坐在台阶上观看)被动旁观(路过活动人群无意中一瞥)活动类型和内容的把握还应注意潜在的因素。,活动研究的核心是综合上述五方面,了解特定群体在特定时空中的活动规律或固有模式。活动研究的注意事项:1)研究时,不仅要从环境心理角度考察存在哪些行为场景,更要从设计角度考察物质环境及其组成要素是否适合人的特定活动。2)了解哪些被正常使用;哪些被使用者自行改造使用;哪些被使用者兼作它用;哪些为使用者带来不便甚至损害。设施功能的多样性,关于“兼作他用”,“兼作他用”现象的普遍

6、性:花台当作坐椅;草地当作床铺;雕塑当作靠背;花池当作垃圾桶;路牌当作晾衣架;喷泉当作洗脚池;台阶当作观众席,环境的“提供”一旦符合生态知觉,现场又别无选择,就有被兼作他用的可能性。,启示,设计人员应该从中得到启示:鼓励合理的他用,提倡一物机动多用;防止不合理甚至有害的他用。如:加宽花池的边沿作为“坐墙”;提供动物雕塑供儿童抚摸或骑坐;铺设起伏的草地供人躺卧;设置浅水池让人濯足和戏耍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了解人的需要和使用特点,以便改进城市外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二、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行为习性,它是人的生物、社会和文化属性(单独或综合)与特定的物质和社会环境长期、持续和稳定地

7、交互作用的结果,几乎下意识地体现在行为中。1.动作性行为习性2.体验性行为习性,1.动作性行为习性,(1)抄近路(2)靠右(左)侧通行(3)逆时针转向(4)依靠性,抄近路:目标明确或有目的移动时,“泛文化”解决方法:A 设置障碍(围栏、土山、矮墙、绿篱、假山、标志等)B 满足(斜街、对角线),4,靠右(左)侧通行中国右侧通行日本、香港左侧通行 逆时针转向(流线分析)符号、标志、前导物(如走在前面的人)和空间限定等物质手段对转弯倾向的影响;将物质手段排除后,是否存在纯粹的“转弯倾向”偏爱,5,伴随着强目的下意识行为:一种本能的行为,如灾难发生的紧急状态下,伴随逃命这一强目的行为而产生的左拐弯习性

8、,人完全意识不到为什么要左拐弯而不是右拐弯,这种行为习惯一旦与建筑设置的环境发生关联,建筑师就不得不认真对待。如果防火楼梯设计成右拐弯,人遇灾疏散,行动就会变慢;如果展览会场的布置顺序是右拐弯,也会不知内情的人无意中逆道参观,打扰秩序。,启示,依靠性,观察表明,人总是偏爱逗留在柱子、树木、旗杆、门廊和建筑小品的周围和附近,这些依靠物对人有一定的吸引半径“空间庇护瞭望”人偏爱有所凭靠地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间。建筑、城市等的选址:相地背倚、背负、面对背山面水扎大营;前朱雀,背玄武,左青龙,右白虎,BACK,5,2.体验性行为习性,(1)看人也为人看(2)围观(3)安静与凝思,看人也为人所看,

9、“三月初三妙玄观,侬来看看我,我来看看侬”“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启示:“看人也为人所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于信息交流、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的需要。,2,通过看人,了解到流行款式、社会时尚和大众潮流,满足人对于信息交流和了解他人的需求;通过为人所看,则希望自身为他人和社会所认同;也正是通过视线的相互接触,加深了相互间的表面了解,为寻求进一步交往提供了机会,从而加强了共享的体验。,分析,围观、看热闹 古人人情总好奇 现代人看看热闹启示:看热闹现象遍及四海,既反映了围观者对于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公共交往的需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复杂和丰富刺激,尤其是新奇刺激的偏爱。,

10、在外部空间,围观之所以特别吸引行人,还在于这类行为具有“退出”和“加入”的充分自由,多半不带有强制性。时下许多人热心于有组织的街头宣传、表演和咨询,正是下意识地认识到了街头聚集和围观所产生的轰动和传播效应,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广义的学习过程。,分析,安静与凝思Being lost in thought 寻求安静是对繁忙生活的必要补充,也是人的基本行为习性之一。城市不同尺度的环境中能引起凝思的场景很多:观鱼、赏花、问月、听涛、登高望远、曲径踱步、坐看云起、仰望星空、欣赏水景,在环境设计中,运用各种自然和人工素材隔绝尘嚣,创造有助于安静和凝思的场景,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应激,并能与富有生气的场景整

11、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启示,3 行为习性的差异,情境差异在不同情境中,即使同一种行为习性也可能表现各异:回头路、归巢本能、逛公园特殊情境中往往具有特殊的行为习性 红地毯效应:越是维护良好的环境越是为人们所爱护 垃圾桶效应:越是受到污损的环境越易为人们所污损,群体差异 同一行为习性在不同群体中具有明显的差异 如看人也为人所看:在中青年群体中表现最为典型。老年人更多地主动“看人”、“看街”,或者一切可看的事物,并重视和顾忌“为人所看”。学前儿童往往更主动地“为人所看”,甚至在客人或家长面前主动表现自己。,关于抄近路,3,BACK,文化与亚文化差异害羞与自我表现,1、设置有利于公众接触和交往的外

12、部空间2、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3、兼顾私密性活动4、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5、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三、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城市步行街和广场是讨论得最多的外部空间。城市中,还有必要设置小型的公共广场和其他活动中心,以便就近容纳公众的公共活动。,坐凳围合的户外交往空间,布拉格广场,2.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吸引居民合理使用外部空间,并参与其中的公共活动。影响生气感的主要因素有活动人数、活动模式、行为特点、空间与建筑特征以及自然要素等。C.Sitte认为:人们希望城市广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形状限定明确,从周围界面向内收敛并形成一种内心倾向。外部公共空间中公众使用的建筑应以开敞为主,敞廊、花架

13、、亭子、水体、绿化等。,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同时没有安全的顾虑;舒适的高度、宜人的宽度,安全的呵护,成就了一处生机勃勃的行为场所。,3.兼顾私密性活动,方法:形成隔绝(视听隔绝)视觉:地形、植物、墙体构筑物、假山等 听觉:土山、石壁、围墙、水声 注意:外部空间中往往无法过多设置屏障等实体,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沿着较大的主要开敞空间的周边,设置一系列大小不等的、穿行人流相对较少的小空间,为使用者作出抉择提供方便。,提供控制 个人和群体希望不仅能控制自身向外输出信息,而且能控制来自他人的信息。途径:A 保持视听单向联系:视听屏障尽可能具有单向的穿透性,即需要看人而不为别人所看;B 设置过渡性空间:缓冲

14、带、半公共半私密性空间 C 设置物质或象征性提示:植物、高差变化、铺地、灯具、坐凳等 D 留有退路或余地:因外部空间具有“外”、“公”两大特点,其中的私密性活动较易受到外来干扰,故建设用于私密性活动的空间应留有退路或余地,以便避免干扰和及时转移。,7,4、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公共”与“私密”相对而言,并无绝对的划分标准,出于需要,人们在外部空间从事私密性、公共性程度不同的活动,并形成相应的行为场景。,私密性半私密性半公共性公共性,行为习性因情境、群体和文化而异,没有一个外部空间可以满足各种行为习性,成为全能冠军。外部空间设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某些行为习性,做到合情合理,适可而止。,5、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课程结束!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