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2005年3月12日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新华时评: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努力进行法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改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循环经济稳步推进绿色创建取得进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根本出路。今年上半年,我国环保部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举办了9期清洁生产审核师培训班,组织编制了10个行业清洁生产标准,主持论证通过了6个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试点省市,组织制订了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循环经济市评价指标体系,启动了重点行业和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编写工作。各地大力开展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等创建活动,出现了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实践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已有8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循环经济省、市示范达到5个,生态工业试点达到1
3、4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达到47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到166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达到79个。与此同时,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创建活动也取得进展。今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第三批绿色学校,自此我国的绿色学校达488所。环保总局还联合教育部和全国妇联首次对112个绿色社区和100个绿色家庭进行表彰。绿色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贯彻了循环经济理念,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建立环保长效机制提供支撑,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年2月,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等十个省市
4、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现在试点工作已进入数据调查阶段,11月份将进入全面核算阶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联动严查违法排污,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迅速部署环保专项行动,加大重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重点解决危害健康、群众反应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国环保专项行动共出动人员81万人次,检查企业6万多家,立案查处企业4896家,结案3736起。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对保护区内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现
5、在大部分地区秸秆焚烧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除专项行动外,环保部门通报了晋陕内蒙古宁交界区域电石铁合金焦化行业环境污染问题,并对陕西武功县东方纸业集团污染渭河案等9个环境违法案件进行挂牌督办,目前已经处理了部分相关责任人,一批重点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今年1月18日,环保总局宣布停建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13个省市的30个未经环评程序违法开工的项目,其后又公布了46家未上脱硫项目的火电厂名单并指出要严肃环保法律法规,有效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后环保总局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法开工项目。今年以来,环保总局梳理评估了重点流域水污染
6、防治“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督促未动工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通过运营市场化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在淮河太湖流域全面推行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建立以排污申报为基础、排污许可证为主导的水环境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落实总量削减目标;加快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工作,尽快实现全国联网监测;为推动我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环保总局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进行了调查,初步摸清了水源地水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管理以及相关立法等情况,为下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排污行为的监管执法打下了基础;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坚持以碧海计划为载体,在继续抓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同时,组织开
7、展了长江口、珠江口等重点海域碧海行动计划的编制,部署了沿海省市的碧海行动工作,连续开展了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深化生态保护工作推进农村污染治理,环保总局把农村环保列入工作重点,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为抓手,以先进带动后进,举办了小城镇领导干部环保现场培训班,来自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4名代表参加了培训;重点指导各地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并举办了首届有机食品论坛。在摸清土壤污染、生物物种底数等方面取得突破。江苏省、沈阳、南京和广州等市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监测的试点工作,完成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监测试点工作总体方案;组织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并进行了协调和督促检
8、查;开展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核查工作;有关自然保护区监管、畜禽养殖业污染、土壤污染、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制订工作取得初步进展。“圆明园防渗事件”标志着环保公众参与达到一个新高度。从叫停到听证、环评、评审直至决策的全过程,环保总局都依法向社会公开,借此推进环境决策民主化的进程。上半年,环保总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草稿),中华环保联合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开征集公众对编制国家环保“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活动,各地专家为规划提出了近6万字的意见和建议。环境保护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进程中,难免会遇到体制、机制、法制、经费等难点问题。下半年,环保总局将集中力量筹备开好第六次全国环保会议,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的工作方向;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强化规划和新上项目环境监管;落实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各项部署;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核与辐射环境监管;编制好“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加快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加强能力建设和基础工作。环保部门将抓住难得的机遇,着眼长远和全局发展,把着力点放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制度、措施和规划上来,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使环保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0、的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从概念到行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国家环保总局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近日组织召开了环境友好型社会专家座谈会,来自经济、社会、法律、环保、企业等领域近20位著名专家和学者围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外延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历史必然,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党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审时度势,符合中国国情,
11、顺应时代要求,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参事叶汝求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日益加大。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魏复盛说,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正当其时,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中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基本以农业人口为主,农业生产落后,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目前,我国高能耗、高物耗产业集中发展,高污
12、染问题无法回避。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绝大部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却处于世界前列。这些都决定我国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也就是必须选择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说,从环境管理研究的角度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产生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战略演变的成果。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从上世纪60年代问题的末端治理,发展到80年代的源头治理或过程控制,到现在以环境、经济、技术手段综合治理。从企业环境管理看,清洁生产概念最初也是集中在生产源头和过程如何减少消耗、降低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到1992年提出21世纪议程时延伸到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此后出现环境友好
13、型企业的概念。“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体现了解决环境问题战略思想的演变,广泛涉及环境技术、经济发展方式、文化理念的转变。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徐云说,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紧张得多,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我们不可能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这些都决定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说,中央明确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把环境保护摆上了
14、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这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丰富,叶汝求参事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系统工程,是政府各部门和经济、社会各层面都需要去做的事情。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复合体,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这个复合体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
15、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齐建国说,资源利用率提高、废弃物减少的外部表现就是环境质量的改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基础性工作就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也就标志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任勇副主任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丰富,把全面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法规政策、科技、文化有机地纳入一个体系,它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体现。”他说,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改变经济活动中资源能源的利用方式。徐云博士认为,环境是资源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关注生产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
16、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说,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密不可分。资源利用率高了,排放量减少了,环境污染自然就减轻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从概念到行动,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如何使其从概念到行动,是我国今后必须研究解决的课题。他们在座谈会上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王金南总工程师说,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状态,要创造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特别是要建立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
17、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部长林家彬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强政府引导,推进绿色GDP指标体系的研究和试行工作,优先开展对资源环境的核算,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二是建立科学完备的环保法律保障制度。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常纪文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其制度创新和完善涉及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要规范环保相关的市场准入和政策扶持,建立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玉歆说,要加快制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对应的环境标准,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切实为环保执法扫清体制障碍。三是建立
18、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务院参事叶汝求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要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环保部门在推广“绿色创建”试点示范活动中做了很多工作,生态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全国优美乡镇和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创建活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四是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齐建国研究员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资源,这一工作的主体是企业、
19、消费者和政府,而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最为关键。当前,政府部门应该在四个领域大力推进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市场价格不敏感、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非营利部门;因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存在大量制度性浪费的领域;“炫耀性浪费”和“形象性过度消费”领域;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资源领域。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王维平说,要充分利用市场规律,以财税、价格等经济政策推进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五是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金涌教授认为,我国
20、目前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不转变生产方式,资源环境将难以为继。科学技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意义重大。要努力建立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体系,以企业为基础,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六是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说,要引导公众从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角度认识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环境文化,培养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形成一种主流的社会舆论:环境友好
21、型社会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水平高的标志,是我们的理想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就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访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 编者按: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主编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以下简称“知识读本”)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本全面介绍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领导干部知识读本。该书分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内涵、发展规律,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和国内外经验。日前,记者就该书出版背景及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等情况采访了解振华局长。,记者:有人说,循环经济是2005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如同“知识经济”
22、一样,它已经跻身于中国主流的经济概念,并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国内最早的循环经济倡导者,您如何看待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解振华:在我国,循环经济从一种理念转化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历时仅有几年时间。江泽民同志2002年10月16日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讲话中指出:“只有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23、,努力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正式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推行如此之迅速,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四个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
24、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但是,中国经济面临着城市化加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并由重化工产业主导、就业压力巨大、资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总量增大等一系列挑战,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凸显出来。到2020年,只有实现以GDP衡量的单位经济产出污染排放总量降低到2000年水平的1/4以下,生态环境的产出效率提高到2000年水平的4倍以上,才能保证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
25、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甚至是灵魂,循环经济做好了,新型工业化就入门了。因为新型工业化不仅需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同时,我们必须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因为高新技术产业也有资源消耗和污染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形式。这也表明了循环经济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记者: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的进展如何?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表现出哪些特点?解振华:1992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一直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
26、施。1993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转变,开始推行清洁生产。从1994年开始按照经济健康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要求开展生态示范区试点。1996年,张家港市初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成为国家第一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999年,海南省按照构建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的规划建设生态省。从2000年开始,我们在借鉴德国、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生产领域环境污染突出的特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老典型,推广新试点,开始了具有中国特
27、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经过努力,初步形成了三个大层次的实践模式: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国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已有400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有一些企业被命名为环境友好企业。在工业集中地区,把上游的废料作为下游的原料,并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建设生态工业园,全国试点已达14个。在区域层次,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理念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不同范围、不同区域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了生态省建
28、设规划并已经实施。有47个城市(城区)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城区)称号,166个地区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79个乡镇成为环境优美乡镇。一些社区学校从推广可持续消费和生态文明入手,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细胞工程。这些典型示范,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实践了循环经济,初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实践证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环保工作由环保部门抓环保向全社会推环保的转变,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由被动环保向主动环保转变,把环境保护作为结构优化的重
29、要内容,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与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相比,我国的循环经济涵盖范围有所增加。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主要集中在静脉产业,而我国的循环经济不仅包括静脉产业,而且包括动脉产业。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投资率高,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浪费大,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必须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出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相应地削减废物的产生量。因此,我国的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记者: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哪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有哪些应对措施
30、?解振华: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的系统实践时间较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探索。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在观念认识方面,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其根本原因是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片面政绩观作怪。另外,一些同志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要么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或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要么将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外延无限扩大,任务不明确,实践无抓手。许多消费文化、价值观也带有很强的物质享乐主义和不可持续消费
31、的特征。在制度方面,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财政金融规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成为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法律与政策方面,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严重缺位,管理体制尚没有明确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没有普遍形成。另外,我国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循环经济依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将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快立法,引导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规范化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的企业在经济
32、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环境标志、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积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扩大绿色产品的消费市场需求,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二是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加强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创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试点和示范单位能够通过持续改进,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三是加强环境执法,严格环境准入,促进企业、产品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四是建立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加强示范园区环境管理,制定再生资源产业环
33、保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推进和规范各类社会废弃物和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五是加强宣传,广泛传播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记者:国家环保总局基于什么考虑组织编写知识读本?解振华:我局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中,我们感觉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需要加深理解。编写这样一本书就是希望进一步系统推动循环经济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可以帮助广大干部更好了解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循环经济。这本书的作者基本囊括了国内循环经济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包括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全国人大环资委、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20多位国内循环经济研究领域的院士和知名专家,历时半年时间完成初稿编写工作,先后修改8次,再邀请包括9位院士在内的3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对该书进行了两次审阅后方才定稿。我们力求以通俗的语言从理论上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内涵、发展规律,扼要阐述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和国内外经验,以期使大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循环经济有一个概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