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节日大家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传统节日大家谈.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名称一览表序 民族名称 汉语拼音 序 民族名称 汉语拼音1 阿昌族 Achangzu 2 白族 Baizu 3 保安族 Baoanzu 4 布朗族 Bulangzu 5 布依族 Buyizu 6 朝鲜族 Chaoxianzu 7 达斡尔族 Dawoerzu 8 傣族 Daizu 9 德昂族 Deangzu 10 东乡族 Dongxiangzu 11 侗族 Dongzu 12 独龙族 Dulongzu 13 鄂伦春族 Elunchunzu 14 俄罗斯族 Eluosizu 15 鄂温克族 Ewenkezu 16 高山族 Gaoshanzu 17 仡佬族 Gelaozu 18 汉族
2、 Hanzu 19 哈尼族 Hanizu 20 哈萨克族 Hasakezu 21 赫哲族 Hezhezu 22 回族 Huizu 23 基诺族 Jinuozu 24 景颇族 Jingpozu 25 京族 Jingzu 26 柯尔克孜族 Keerkezizu27 拉祜族 Lahuzu 28 珞巴族 Luobazu,29 傈僳族 Lisuzu 30 黎族 Lizu 31 满族 Manzu 32 毛南族 Maonanzu 33 门巴族 Menbazu 34 蒙古族 Mengguzu35 苗族 Miaozu 36 仫佬族 Mulaozu37 纳西族 Naxizu 38 怒族 Nuzu39 普米族 Pu
3、mizu 40 羌族 Qiangzu41 撒拉族 Salazu 42 畲族 Shezu 43 水族 Shuizu 44 塔吉克族 Tajikezu 45 塔塔尔族 Tataerzu 46 土家族 Tujiazu47 土族 Tuzu 48 佤族 Wazu49 维吾尔族 Weiwuerzu 50 乌孜别克族 Wuzibiekezu51 锡伯族 Xibozu 52 瑶族 Yaozu53 彝族 Yizu 54 裕固族 Yuguzu 55 藏族 Zangzu 56 壮族 Zhuangzu,回族的开斋节,满族的虫王节,藏族的雪顿节,藏族的望果节,壮族的歌婆节,朝鲜族的流头节,苗族的花山节,傣族泼水节,彝族
4、 火把节,壮族的铜鼓节,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苗族的“芦笙节”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芦笙节”。这几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
5、欢腾喜庆的气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在春节之后,春耕之前,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节日前,青年们常常把自己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芦笙节时,母亲们通过对青年们的歌舞技艺的现场观察,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劳动好坏,帮助子女选择好对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
6、。“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和篮球比赛等。,京族的“哈节”“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它是住在南海北部湾几十个海岛上的京族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据传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借传歌为名,动员大家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群众喜爱。后来,人们建了“哈亭”,以唱歌和传歌的方式纪念和赞美这位歌仙。于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哈节里唱的歌,称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专人演唱,平时一般不唱。“唱哈”的角色有三个,一个男的称“哈哥”,专司操琴伴奏;两个女的称“哈妹”,轮流演唱。歌声婉转,琴音柔和,别具一格,饶有风味,歌词内容多受汉族诗词歌赋影
7、响,或咏唱传统故事,或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叙说历史人物,或颂扬友谊与爱情,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京族人民很重视“哈节”。每到节日,他们清扫屋院,穿起盛装,兴高采烈地云集在“哈亭”听“哈”。,毛难族的“庙节”庙节是毛难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每到庙节,毛难山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面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饭团,象征硕果累累,五谷丰登。这一天,男女老少新装艳服,提着用一种叫“发多”树叶包着的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去走亲访友,妇女们也欢天喜地带着儿女回娘家。毛难节的来由,一是向天神乞求风调雨顺;二是祭奠传说中毛难山乡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三界公。过节时,各家各户还要给自己的
8、耕牛吃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表示对牛一年辛苦的慰劳。,白族的“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三月街”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成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交易市场,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解放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的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泼水节”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达到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内容,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