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五章中央银行.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62505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0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第五章中央银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货币银行学第五章中央银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货币银行学第五章中央银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货币银行学第五章中央银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货币银行学第五章中央银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第五章中央银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第五章中央银行.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中央银行第一节 概述,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现代银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银行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中央银行进行管理的。这导致金融市场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银行券的发行问题。各家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银行券,市场上流通银行券种类繁多;而且有的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倒闭,这些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则将立即作废。因此,迫切要求有一家有权威的机构来统一银行券的发行。,中央银行的产生,2、票据的清算问题。每家银行每天都会收到大量其他银行的支票,如果每家银行靠自己去清算则费时费力。因此,要求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组织进行票据的清算。3、最后贷款人的问题。银行在经营中经常有可能出现资金调度不灵的情况。因

2、此,要求有一家权威机构能够集中各家银行的准备金;那么当某一家银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该权威机构就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帮助银行度过难关。,中央银行的产生,4、金融监管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一个权威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随着英格兰银行的不断发展,英国政府不断赋予其各种特殊的权利。到了1844年,政府规定英格兰银行独享货币发行权,这标志着英格兰银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二、中央银行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中叶至1843年,为初创期。这时中央银行的特点是并未完全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相结合的私

3、人所有的金融机构。典型例子是英格兰银行。2、1844年至20世纪30年代。这是中央银行发展完善的时期,主要的西方国家都建立了中央银行。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3、二战以后,凯恩斯的理论要求政府必须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各国纷纷加强对中央银行的控制,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完善。,三、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见教材第206页)。1、属于国家所有 2、属于半国家性质3、属于私人股份资本,中央银行的类型,四、中央银行的类型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单独建立一个机构,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它又可分为:(1)一元式:只建立一家中央银行总行,并实行总分行制。如我国就是这种形式。(2)二元式:指建

4、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而地方享有其独立的权利。例如美国的美联储体系就是由12家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所组成。,中央银行的类型,2、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指一个国家没有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例如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就属此类型。3、跨国的中央银行体制:指多个国家共同组成一家中央银行。典型的例子是“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发行的欧元是目前欧盟中十多个成员国唯一流通的法定货币。,中央银行的类型,4、准中央银行制度。指一个国家没有中央银行,而中央银行的职能由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机构来部分地行使。例如中国香港的金融管理局,负责对香

5、港金融市场运行的监管。但是香港的金融管理局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利。(港元的发行由三家商业银行负责,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支持独立论的观点:央行若受制于政府,就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政府可能更注重短期目标的解决,而这样的短期解决方案可能在长期有不良后果。反对独立论的观点:货币政策必须和财政政策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只有把这两种政策置于同一个机构的管理之下,才能防止两种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美国的美联储的独立性很大。美联储的最高领导层是“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理事会有7名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批准。但理事会成员任期14年,每2年更换1人,因此总统在一届任期内对理

6、事会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总统未经国会授权,不得对联储发布任何指令。美联储需向国会报告工作,对国会负责。但美联储的收入是自己解决的,因此不必象其他政府机构一样为了申请经费而有求于国会。因此,美联储的运行不受国会制约。联储的独立性是优是劣尚有争论,但它是独立性较大的中央银行模式的典型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六、中央银行的性质:特殊的金融机构和特殊的国家管理机关。主要表现在:1、中央银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2、中央银行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3、中央银行在制定货

7、币政策时有相对的独立性。,七、中央银行的职能可以概括为 1、发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惟一的现钞发行机构。同时,中央银行还要负责调控货币供应量,并保持币值的稳定。,中央银行的职能,2、银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一般不与普通的工商企业发生业务往来,而只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这一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集中存款准备。其最初目的在于保证商业银行应付客户提现的能力。但随后,中央银行又发现通过调整存款准备率可以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2)最终的贷款人。(3)组织全国的票据清算。,中央银行的职能,3、国家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执行货币政策,并为国家提供各种服务。这

8、一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代理国库 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直接给财政以贷款(一般只限于短期)或购买国家公债保管国家的外汇和黄金储备 指定并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八、中央银行的业务: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反映在它的资产负债表中。见教材第221页。1、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负债是形成中央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有:(1)流通中的货币。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购买有价证券以及收购黄金外汇等途径投入市场,从而形成流通中的货币,成为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债务。(2)各项存款。其分为两类:政府和政府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3)其他负债。即除以上负债以外的负债,如对国

9、际金融机构的负债等。,2、中央银行的资产 中央银行的资产即其资金运用,主要包括贴现与放款、各种证券、黄金外汇储备和其他资产。(1)贴现及放款。贴现及放款,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财政部门的借款等,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项目。(2)各种证券。主要是指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中央银行握有证券并进行买卖,其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通过买卖证券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对货币供求进行调节。,(3)黄金外汇储备。中央银行担负着为国家管理外汇和黄金储备的责任。(4)其他资产。即除以上三项外,未列入的所有项目之和。主要包扩待收款项和固定资产等。,第二节 中央

10、银行与货币供应,一、基础货币的概念(教材第197页)基础货币(H)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它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C)。H=R+C,二、基础货币是原始存款的来源,是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源头。中央银行发行现钞 公众将其存入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 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出数倍的存款货币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 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出数倍的存款货币,所以说存款货币是由商业银行创造的,但是创造存款货币的源头基础货币(原始存款)却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源与流”的关系),三、货币供应量的表达式 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为 H,H就成为

11、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源头,即原始存款。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出的存款货币量 D=H.d(d为货币乘数)前面我们已经得出了货币乘数的表达式,故可得 D=H.1/(rd+e+k+t.rt)而社会上(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数量 C=k.D(回忆一下现金漏损率k的概念)而货币供应(Ms)等于存款货币加上现金。由此可得:Ms=C+D=H.(1+k)/(rd+e+k+t.rt),Ms=H.(1+k)/(rd+e+k+t.rt),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货币乘数m为:m=(1+k)/(rd+e+k+t.rt)比较:这个货币乘数和前一章学的乘数 d=1/(rd+e+k+rt.t)有何区别?前一章学的乘数是从

12、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分析。它表示了商业银行创造出的存款货币是吸收的原始存款的多少倍。这里的乘数是从中央银行的角度分析问题。它反映了货币供给量是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量的多少倍。,Ms=H.(1+k)/(rd+e+k+t.rt),四、央行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1、央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引起基础货币(H)的增加,故会引起货币供应Ms的增加。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如果央行是向商业银行购买的,则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Ms增加。如果央行是向公众购买,则公众将现金存入商业银行,同样引起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反之,若央行向市场售出债券,

13、则会引起Ms的减少。,Ms=H.(1+k)/(rd+e+k+t.rt),3、购买黄金外汇。如果央行是向商业银行购买的,则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Ms增加。如果央行是向公众购买,结果也相同。4、央行增加对财政的贷款。财政部支用后,将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Ms增加。5、央行增发通货,一般应导致Ms增加。,第三节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的概念:指中央银行为了调控经济、达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措施。,二、货币政策的目标:1、物价稳定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之间的冲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菲利浦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

14、:反映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对此的一种解释是要增加就业就必须增加货币供应,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而这将很可能导致物价上涨。若要降低通货膨胀,就必须减少货币供应,而企业的投资规模将被压缩,从而导致失业增加。,失业率,通胀率,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三、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确定了目标之后,就需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去实现该目标。1、三大一般性政策工具:这些工具的运用将影响整个经济、金融领域;它们没有专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三大一般性政策工具,(1)法定准备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就可以调节货币乘数,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法定准备率工具被认为是效

15、果最为猛烈的工具。由货币供应表达式可见:Ms=H.(1+k)/(rd+e+k+t.rt)由于rd位于分母,所以它的微小变动将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巨大变化。例如,rd从 7%变到8%,货币供应量将出现很大的变化。同时,法定准备率的变化又会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因此,存款准备率工具只有在需要进行大的调整时才会动用。,三大一般性政策工具,(2)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数额,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供应以及货币供应量。由 Ms=H.(1+k)/(rd+e+k+t.rt)若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会减少向央行贷款,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减少,也即说明基础货币(

16、H)投放减少,货币供应减少。,三大一般性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此政策工具的缺陷在于“主动权”不在中央银行手中。例如央行提高再贴现率,意图紧缩货币供应。但商业银行还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从而使央行的意图不能实现。此政策的优点在于“告示作用”。因为央行的再贴现率被人们视作“基准利率”。央行调整再贴现率将使市场清楚地理解央行的政策取向。相对存款准备政策,该工具应用的频率相对更高。但它也不能过于频繁地运用,因为这样将使市场利率波动过大。,三大一般性政策工具,(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央行买入债券,就相当于投放出去基础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反之,则减少货币供应。公开市场

17、业务的优点在于主动性完全在央行手中,而且使用起来非常灵活:买卖多少证券都可以灵活决定。因此,央行可以日常使用该工具不断地对货币供应进行微调。,2、选择性货币政策性工具:这些工具针对的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种类的信贷活动,而不是影响整个金融市场。主要包括:(1)间接信用控制:其特点在于作用过程是间接的,要通过市场供求发挥作用。具体包括消费信用管制、房地产信贷管制、优惠利率、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2)直接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具体包括:直接对利率进行控制(如规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利率的最高限)、信用配额、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等。,选择性货币政策性工具,

18、(3)道义劝告与窗口指导:中央银行可以对各商业银行发出通告,或者召集各银行负责人举行面谈,劝告其帮助执行政府的政策。例如,房地产投机盛行时,央行可以劝告商业银行减少房地产贷款。央行的道义劝告与指导没有法律效力,但一般各银行都会听从央行的劝告。,四、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又是如何影响经济的呢?对此,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1)凯恩斯的观点:认为利率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影响利率水平,然后影响其他经济变量。,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凯恩斯的观点,例如,在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的时候,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

19、运用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使利率水平下降、企业投资增加;投资需求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从而使得社会的总产出和总收入增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弗里德曼的观点,(2)货币学派的观点:认为传导机制不是通过利率。当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影响货币供应量后,货币政策是通过其他相关资产的价格以及真实财富作用于经济的。具体包括:a 汇率渠道 b 股价渠道 c 信贷渠道,五、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从工具的使用,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即所谓的“时滞”。时滞是评价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依据。如果时滞过长,则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影响时滞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的基本情况、经济的规模以及央行对经济

20、的了解情况等。,六、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的存在,从工具的使用,到最终目标的实现,要经过少则数月,多则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面,中央银行如何判断货币政策工具是否有效?因此,中央银行必须设立“中介指标”。央行将通过随时观察中介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的选取必须满足如下标准:(1)可控性(2)可测性(3)相关性(4)抗干扰性(5)适应性,中介指标体系又何以进一步分为操作目标(近期目标)和效果指标(远期目标)。操作目标一般包括: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效果指标包括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常用的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1)利率 用利率作

21、为中介指标的优点在于:可控性好、相关性好、可测性强。但其缺陷在于: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作为政策变量很难区分开,给央行的判断带来干扰。(2)货币供应量 优点:可控性和相关性都好。货币供应量作为内生变量和政策变量可以区分开。但其缺点在于:随着货币与非货币的界限日益模糊,很难确定统计货币供应量时采用哪种口径。,七、货币政策的执行原则:是“相机抉择”还是“单一规则”?凯恩斯学派赞成“相机抉择”,认为市场经济没有自动调节或稳定的倾向;而且货币政策的时滞是短暂的。因此,中央银行应相机采取措施来稳定金融和经济。例如,经济过热时可以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低迷时可以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学派则主张“单一规则”

22、,即中央银行只需要确定一个固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然后每年照此执行即可。其理由为:在经济繁荣时,固定的货币增长率低于货币需求增长率,因此具有自动使经济降温的作用。而在经济不景气时,固定的货币增长率又会高于货币需求增长率,从而可以自动刺激经济恢复。同时,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很长,“相机抉择”的做法往往不能稳定经济,却反而会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制造者。,八、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两者都是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影响经济;但两者作用效果有时有区别。例如,经济低迷时,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立即增加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利率降低后,企业却未必会立即增加投资(经济低迷时,企业可能对

23、未来前景不乐观)。又例如当经济过热时,若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则会遇到许多阻碍(政府支出中有相当部分是福利支出)。而此时货币政策的效果则相对更快。,九、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1988年,我国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主要由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我国实行了强力的紧缩政策。结果,在总需求下降的同时,由于企业缺乏生产资金,导致总供给也下降。结果是缺口依旧如故。随后,过分的紧缩又使经济陷入衰退之中。“软着陆”:1993年又开始出现通胀。此时,我国只针对房地产和开发区投资进行了紧缩,而企业正常的生产资金供应并没有影响。从而,既抑制了过热,又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实现“软着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24、“稳健的货币政策”:受到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波及,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指的是指导思想,即货币政策应使经济平稳的增长。实际上,从1998-2003年,货币政策可以说是稳中偏松。而从2003年-2007年可以说是稳中偏紧。,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2007年开始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有过热的苗头,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08年开始货币政策的基调是明确的“从紧”。在货币政策运用中我们考虑到了:1、减少总需求的时候,应避免减少总供给。2、需求过旺主要是由投资需求引起,所以应重点抑制投资需求。3、对局部过热的行业,如钢

25、铁水泥等,要收紧。而对其他行业,如农业、高科技产业等,还需继续支持其发展。,2008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形势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通货膨胀压力逐渐缓解;但是金融危机引发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减缓。为此,我国决定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央行也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与积极财政政策相配合,积极支持扩大内需。,但同时也要看到,劳动力成本、资源能源价格上升是长期趋势。而且为应对金融危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注入的流动性在未来经济好转后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因此,货币政策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因此,现在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

26、说是“近防通缩远防通胀”。,十、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1)存款准备金制度(2)再贷款、再贴现(3)公开市场业务(4)利率政策 今后,改革的方向将是央行的调控应逐步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责目前主要有: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主要监管职责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对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