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思想史,周 庆,赫尔巴特的生平,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出生于德国的奥登堡,父亲是当地的律师兼议员,他幼年受过母亲良好的教育,12岁时进古典文科中学读书,18岁时入当时德国哲学革命的中心耶拿大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其以后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
2、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泰洛齐,对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18021808年,赫尔巴特任哥廷根大学教授,讲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课程,还积极从事研究和著述:1802年,裴斯泰洛齐直观教学ABC。1804年,对于裴斯泰洛齐教学方法的评价。1806
3、年,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8年,他完成了实践哲学概论。这是赫尔巴特在教育理论创建上最富有成就的时期。,1809年,赫尔巴特接任康德继任者的席位,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直至1833年。为了使教育理论与实践“携手并进”,他设立了一个实验学校,并首创教育科学研究所。赫尔巴特亲自为几个经过挑选的儿童上课,示范他的学生,然后他的学生又运用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讲课。用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为理论提供根据,并发展理论。,赫尔巴特又撰写了大量心理学著作,如心理学体系、心理学教科书科学心理学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这个时期是赫尔巴特从事教育科学事业的鼎盛时期。,1833年,赫尔巴特辞去哥尼斯
4、堡大学教授的职务,又回到哥廷根大学讲授哲学和教育学。1835年出版了教育学讲义纲要,进一步发展了普通教育学中的思想,完善了他的教育学体系。1840年,他写成了心理学研究,1841年编撰了哲学辞典。同年8月14日,突然逝世。,评价:赫尔巴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德国大学中任哲学、教育学的教学工作,并以哲学、心理学为基础致力于建立科学教育学,他为教育科学事业的建设,整整奋斗了44年,为教育学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百年诞辰时为其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他认为,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
5、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和影响,便构成宇宙间变化万千的各种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不过是“实在”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万事万物,而绝不是“实在”本身。因为,“实在”是不变的和不可认识的。赫尔巴特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建立了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体系。,三、教学思想体系,1、教育性教学思想 赫尔巴特
6、认为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育性教学”: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赫尔巴特写道:“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又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教育性教学”的含义。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还是教学。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
7、须进行教学;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就无从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知识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他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即强调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依赖于教学。他指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即“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他不承认有“无教学的教育”,同样也反对“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
8、持一致。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学校教育一方面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一方面是通过知识传授进行智慧的启发,但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密切相关地体现在形成学生观念体系的整个过程之中。赫尔巴特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把自己的全部教育学说也概括为“教育不能离开教学”。,(3)“教育性教学”的意义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学家们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教育和教学被规
9、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深刻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使教育与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而在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方面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例。,他的突出贡献就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他揭示了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并且强调了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在当时和今天都是正确的。,局限:赫尔巴特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学当作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有时说是最重要的途径),视知识的增长和品德的提高是无条件的同步运动。他没有认识到德育
10、和智育是各有相对独立性的,他毫无根据地以教学来取代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且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情绪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这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道德训练 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教学是通过提供观念塑造
11、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而训练则直接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训练则能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它的道德力量更加持久、顽强和坚定。实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以及儿童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训练的方法具体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儿童遵守规则。二是赞许(奖励)。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三是责备。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惩罚。谁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失去享受;谁做坏了事,谁就没有资格享受;谁不节制,谁就得到苦药;谁讲话,谁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种每个人都听不到他讲话
12、的地方去;如此等等。这种惩罚“可以起告诫与使人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2、教育心理化思想,赫尔巴特: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达到个人的知觉状态,构成心之内容。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在赫尔巴特看来,灵魂通过肉体接受许多感觉,进一步形成观念,这样,在人的意识中就聚集着无数的观念,其中一些观念
13、由于力量较小而被抑制,沉降于“意识阈限”之下,而另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强,则浮于“意识阈限”之上,这些就是当时支配人的意识的观念。,观念的运动、矛盾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全部内容。由此,赫尔巴特认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的科学,即研究观念的出现、结合、消失的科学。如,一些观念相互协调便产生愉快的情感,反之,相互抵触则产生不愉快的情感。某一观念的力量超出了另一观念,则为欲望或愿望。愿望和达到愿望的观念相结合,就是意志。记忆是各种观念的活动或游戏。回忆是被抑制的观念重新呈现于意识阈限之上。遗忘是观念被抑制到意识阈限以下。注意和思维是把许多观念集中于某一事物上面,观念的积极活动则产生兴趣。,综上,赫尔巴特把任何一
14、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动。他认为,教育必须不断扩大儿童的观念,扩大儿童观念主要靠通过教学传授知识。通过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使儿童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增强感情,培养意志。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有同化作用,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统觉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赫尔巴特的观念心理学已过时,但他所提出来的一系列心理学问题,诸如意识阈限、下意识、观念、统觉等等,直到今天仍然被现代心理学所广泛运用。赫尔巴特毕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并努力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寻
15、求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3、教学的阶段论与教学方法,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他把教师比作“建筑师”或“园艺师”,主张教师应通过一种“艺术”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建造儿童的心灵。赫尔巴特一生以大部分精力探求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他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是以其多方面兴趣理论为基础的。在吸收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过程中,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兴趣。“兴趣是在注
16、意中展开的”,随后,“荡漾于期望之中”然后再进入探索新事物本质阶段,最后表现为实际应用新观念的行为。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兴趣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适应,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1)明了 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白 杨 礼 赞,1.白杨树是 树,白杨树的外形,笔 直 的 干笔 直 的 枝,白杨树的外形,丫枝一律向上,紧
17、紧靠拢。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白杨树的气质,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扰,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白杨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 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我要高声赞美
18、白杨树!,礼赞白杨,(2)联想 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3)系统 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是统觉的继续。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而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
19、当的位置上。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4)方法 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被他的追随者德国的齐勒尔(18171882)赖因(1847-1929)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学、联系、总结、应用。,五个教学步骤:(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2)提示:讲授新教材;(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4)总括:得出结论、
20、定义或法则;(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这个学派试图把教学阶段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学能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界初盛行于欧美各国;清末传入中国,曾对中小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4、教学的类型与原则,赫尔巴特提出三种教学方法: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综合教学法,成为传统教育形式的代表教学法。,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教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保持集中注意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叙述教学的简练性。他说:“开始时特殊点的清楚是主要的,所以简短的语句是最适宜的”但更
21、为重要的则为直观,他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分析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唤起已有的观念,使之与新观念建立联系。综合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5、课程论,在赫尔巴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是中心。他对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1)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 赫尔巴特重视多方面兴趣,视之为教学的“较近的目的”,是达到教学的最高目的的基础,是培养德行不可缺少的步骤。,多方面兴趣?就是观念的广
22、泛的大规模的活动。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活动”在赫尔巴特看来,通过教学把学生意识中的观念广泛地激发起来,构成广阔的思想范围,可以影响情感和意志,形成完美的道德性格。他说:“多方面兴趣道德性格的力量”,所以,赫尔巴特特别强调教师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多方面兴趣的形成,有赖于认识多方面的事物,掌握多方面知识。为此,赫尔巴特主张设置多种课程,通过各门学科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赫尔巴特分兴趣为六种,两大类,并根据六种兴趣设置了相适应的学科。(1)经验的兴趣: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由感觉而得来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兴趣,与之相适应设自然(博物)、物理、化学、
23、地理等科目。(2)思辩的兴趣:是通过思考探索事物间的关系、规律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等。(3)审美的兴趣:评价、判断自然、艺术和行为美丑的兴趣,与之相适应有文学、绘画、音乐等学科。,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因为思考问题,一不小心跌倒在一个水坑里。一个婢女就嘲讽他说:“真可笑,你连身边的事情都看不到,却总是想那些没用的事情。”泰利斯一时竟无法反驳。泰利斯是后来用实际行动驳斥了那名庸俗的婢女。他夜观天象,知道来年的橄榄将获丰收,他事先租赁了当地全部的榨油坊。果然,他的知识没有欺骗他,橄榄丰收了。于是泰利斯便将榨油坊高价出租,获得了一笔巨大的利润。泰利斯的行为证明,哲学家如果想
24、发财是很容易的,可惜,他的志向并不在于此。亚里士多德对泰勒斯的这个故事曾经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点评:“哲学家如果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他的兴趣并不在这里。”而黑格尔的评语更是毫不客气:“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泰利斯的行为证明,哲学家如果想发财是很容易的,可惜,他的志向并不在于此。亚里士多德对泰勒斯的这个故事曾经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点评:“哲学家如果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他的兴趣并不在这里。”黑格尔的评语更是毫不客气:“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4)同情的兴趣:在与一定范围的人接触中,愿与人共享苦乐的兴趣,通过本国
25、语、外国语(古典语和现代语)等学科来培养。(5)社会的兴趣:愿与较广泛的人接触,关心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历史、政治、法律等。(6)宗教的兴趣:重视和亲近神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赫尔巴特把上述六种兴趣分为两类,前三种归为一类,称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后三种归为一类,称历史的或同情的兴趣。他认为,各种兴趣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的,这就是说,某一学科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兴趣,但对其他几种兴趣同时也产生影响。各门学科所提供的范围广泛的观念,通过统觉在儿童心灵中组成统一体,形成多方面的、匀称的、和谐的、完美的性格。赫尔巴特还认为,学校类型多样化,也能激起多方面兴趣,因而他主张
26、除多设古典中学外,还应设置城市学校和初等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沙雕,技术美的审美,赫尔巴特适应德国逐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日益繁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拟订了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它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门类多样,安排系统,为现代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6、教学管理思想,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赫尔巴特之所以重视管理,他认
27、为儿童有一种“不驯服的烈性”,它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既会扰乱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计划,也会“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甚至走向“反社会的方向”。因而,必须自幼加以管理,使之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克服他的烈性,“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管理儿童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1)惩罚的威胁。赫尔巴特说:“一切管理制度首先采取的是惩罚的威胁”。“惩罚的威胁”,就是事先警告儿童,不守纪律必受惩罚,强迫他们就范。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两种危险:首先是一些本性顽强的儿童蔑视一切威胁,仍然为所欲为,使威胁不发生效用;其次是数目更多的本性软弱的儿童承受不起威胁,也会产生不良后果。,(2)监督。监督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可
28、是必须运用得当,否则必然造成极大的危害。赫尔巴特说:“拘于细节与经常的监督,对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均同样是一种负担,因此双方面易于以欺骗相结合”。同时,在经常监督的压力下成长的人们必然缺乏创造的能力,果断的精神,自信的行为和多才多艺。,(3)命令和禁止。这要与威胁、监督配合运用。无论命令或者禁止都应明确、具体,发出之后即不再收回,要求儿童绝对服从。(4)惩罚。在实践中违反禁止和命令的事情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则采用惩罚。如剥夺自由、禁止用餐、关禁闭、打手板、使用惩罚簿等。,(5)做功课或进行活动。赫尔巴特说:“无论如何儿童一定要有事做;懒散会导致做坏事与不受约束”。他认为,功课是最好的管理方法。此外,手工劳动、野外活动也可使儿童不再去做无谓的事情。(6)权威和爱。赫尔巴特重视权威的作用。他说:“人心屈服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心的出乎常轨的活动,因此在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权威可以有很大用处”。,赫尔巴特为了克服存在于儿童身上“不驯服的烈性”和“盲目冲动的种子”,为了防止儿童的意志倒向“反社会的方向”,提出了一整套管理儿童的方法,以培养维护德国当时社会秩序的人,这显然是保守的。然而,他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如威胁和监督可能产生的弊端及其危害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研究管理和教育方法仍有启发意义。,本章结束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