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昆仑情世代兵团人.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071370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巍巍昆仑情世代兵团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巍巍昆仑情世代兵团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巍巍昆仑情世代兵团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巍巍昆仑情世代兵团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巍巍昆仑情世代兵团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巍巍昆仑情世代兵团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巍巍昆仑情世代兵团人.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巍巍昆仑情 世代兵团人,进校师训部、职成教党小组,新中国屯垦戍边 100位感动兵团人物,新中国屯垦戍边 100位感动兵团人物,四十七团老战士事迹简介:四十七团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解放战争时期是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这支部队曾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进疆后,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创造了我军进军史上的奇迹。十五团进驻和田后,部队立即抽调骨干派往各县,宣传党和人民军队宗旨,为建立新的人民政权做了大量的群众思想工作。到各地进行人民政权建设,并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减租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新

2、生的人民政权。听党指挥、英勇善战、保卫边疆,热爱祖国是四十七团的灵魂,建设边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他们的本色。在在令人色变的“死亡之海”,他们用青春和汗水、热血和生命,用一生的坚守和执着,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壮丽乐章。2007年当选首届“感动兵团人物”。,第一节 四十七团由来,1938年1月,七一九团成立。抗战时期,七一九团主力开赴抗日前线后,先后经历了云水庄战役,马兰庄战役,邵家庄伏击战,陈庄战斗以及保卫陕甘宁边区党中央的战斗,在战斗中,广大指战员奋勇杀敌,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毛泽东、朱德的命令,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开赴

3、延安的南泥湾地区,在随时保持战斗准备的前提下,以南泥湾为中心屯田开荒,发展生产。七一九团驻在与南泥湾接壤的九龙泉和史家岔,在这里“背枪上战场,锄荷到田庄”,执行打仗、生产、做群众工作这三大任务。,第二节 横穿大漠,和田暴乱,1949年2月1日,七一九团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五师第十五团 1949年9月25日、26日,国民党驻新疆部队和新疆省政府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领导,和平起义。为快速接管新疆,10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大军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通过空中运输、汽车机动、徒步行军的方式,向新疆和平进发。10月12日,十五团1800多名指战员从玉门出发,顶风雪、冒严寒、穿戈

4、壁,经过48天的艰苦行军,于11月28日抵达阿克苏。然而,正当他们与各族人民欢庆阿克苏解放之际,突然接到了一项特殊的命令:迅速向和田进发,进驻和田,结束那里的反动统治,解放和田人民。新疆虽然和平解放,但战火的硝烟并没有熄灭,在和田,国民党残余势力企图破坏和平,民族分裂势力也加紧了武装叛乱的步伐。为了粉碎顽固分子、反动分子的破坏,切断外逃的唯一通道,快速解放和田。,第二节 横穿大漠,和田暴乱,从阿克苏到和田有三条路:一条是沿迪化(乌鲁木齐)到和田的公路经喀什、莎车到和田;第二条是经巴楚顺叶尔羌到莎车再到和田;第三条是沿和田古道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和田。前两条路沿途有人有水,两条是土路,但要绕一个

5、很大的马蹄形,路途都在一千公里以上,需要一个月左右。为了争取时间早日赶到和田,粉碎敌人暴乱阴谋,十五团选择了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条路。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人们习惯地叫做“死亡之海”。拥有世界上最细小沙粒的塔克拉玛干曾因扬起的沙尘,吞噬了楼兰古城、尼雅文化,也使众多的探险者葬身茫茫沙海。这一场前无古人的穿越,英雄脚步的豪情,伴随着艰辛的泪水。进入沙漠腹地,接踵而至的是从未见过的龙卷风,飞沙让人睁不开眼睛,站不稳脚。官兵们白天抵御狂风,而夜晚只能就地宿营,烧火抗寒。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十五团官兵吃沙枕土,星夜兼程,他们在有盐碱滩水的地方,灌满一壶碱水,而这些水有时也难以

6、喝到自己的肚子里。水壶里的水冻成了冰,战士们把水壶掖到衣服里面,用自己的体温温水。,第二节 横穿大漠,和田暴乱,十五团1800名官兵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二节 横穿大漠,和田暴乱,如今住在四十七团老干所的张远发,在穿越沙漠中是一名机枪手,这挺机枪连同子弹、背包等足有四五十公斤,他将这挺机枪从阿克苏一直扛到和田,从没换过人。他最喜欢唱军歌,一首接一首还不重样。问他到底记得多少首?他总是说百十首吧。军歌,军歌声不但能鼓舞士气和斗志,而且有时还能成为迷路人的路标。这不是想像,这就是十五团在大沙漠行军中发生的真事。十五团经过18天、790公里的艰苦行程,粉碎了敌人的暴动企图,巩固了人民政权。第一野

7、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习仲勋特别通令嘉奖:“十五团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原漠荒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第三节 和田屯垦,昆仑山筑路,在完成解放和田的任务后,十五团又发扬南泥湾精神,在昆仑山下开展大生产运动,屯垦和田。,开荒战士用独轮车运土,第三节 和田屯垦,昆仑山筑路,原始地貌,第三节 和田屯垦,昆仑山筑路,“开荒实在是太累了,累得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老战士张万斌回忆说,“那时我们一天要在地里干十多个小时,两头不见太阳,也不回营房睡觉,干得实在困了,倒头就在地里睡着了。刚开始,我们都是用坎土曼挖地,地里红柳根、草根盘根错节,一坎

8、土曼下去,震得手都疼。战士手上打满了血泡,连坎土曼把子都染红了。第二天,我们都要到河边去洗血把子,河水都是红的。不洗把子,直粘手。第二天挖地时,连长问大家手疼不疼,战士都喊不疼。咋不疼呀,战士在挖前都要活动一下双手,慢慢适应后,才去挖,不然,连皮带肉扯下一大块,那更疼。”由于地太难挖,每个战士身边都放着一块石头,坎土曼秃了,就用石头打磨,快卷刃了,就用石头砸平。等把地开完了,战士们手中的坎土曼磨得只剩下巴掌大一块了。,第三节 和田屯垦,昆仑山筑路,再说当时的作息吧。每天天麻麻亮,就出工了,早上饭、中午饭都在地里吃,天黑得看不见人影了才收工,回连队吃了饭,又要加班干活。不加班的时候,连队要开会。

9、那时候,加班干的活比现在一天干的还多,除了刮风、下雨,哪有过休息天?“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要问军垦战士想的是什么,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我最大的欢乐”这些打油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十七团老战士在创业时期的艰苦程度和开拓精神,是兵团精神在他们身上的生动体现。,第三节 和田屯垦,昆仑山筑路,乌鲁瓦提水库主坝,第三节 和田屯垦,昆仑山筑路,干渠提闸放水,第三节 和田屯垦,昆仑山筑路,整齐的条田,第四节 维护地区稳定,胡锦涛总书记用“中流砥柱”评价建设兵团在反对分裂、维护地区稳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四十七团就是和田地区打击分

10、裂实力、维护地区稳定的中流砥柱。和田地区历来是民族分裂分子活动最猖獗的地区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反动思潮的拥护和宣扬者买卖提.依明,就组织成立了所谓的“民族革命委员会”,并且利用这个组织篡夺了墨玉县农民起义的领导权,与沙比提大毛拉等分裂分子狼狈为奸,于1933年2月20日在和田成立了分裂政权“和田伊斯兰政府”,尽管这个分裂政权只是昙花一现,但是造成的危害是深远的,许多淳朴的维吾尔族群众被宗教狂热所蒙蔽,甘愿做分裂分子的炮灰。使和田的反分裂斗争变得异常的艰苦和持久。从解放初到1957年,他先后策划了大小40余次暴乱,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第四节 维护地区

11、稳定,2000年1月4日16时30分,墨玉县喀尔赛乡几都克村发生抢枪事件。14名暴徒以做“乃玛孜”为借口,趁干警不备,发动突然袭击,抢走枪支3枝,胁迫人质5名。5日凌晨4时,团里接到了“一四”事件的通报后,立即制定了应急措施:全团民兵处于战备状态,加强重点地区防范,在交通要道值班,各连队领导亲自带班。凌晨7时,副团长黄然、艾白率领派出所、武装部的同志到几都克村了解情况,并送去慰问品。当发现前方指挥部通讯、交通不便,食宿条件差时,主动提出将前方指挥部迁往团机关。5日9时,指挥部迁往四十七团机关。6日凌晨5时,四十七团民兵应急连按照“前指”部署,组成两道防线进行堵截。一队民兵79人在一连正北方向3

12、0公里处执行堵截任务,防线长达十五公里。另一队民兵120人,沿6连以东到喀尔赛乡几都克村一线堵截,防线长10公里。,第四节 维护地区稳定,民兵们在零下20的严寒中,风餐露宿。到8日14时,战斗胜利结束,在军、警、民的联合打击下,击毙暴徒9人,击伤3人,捣毁了暴徒在沙漠中建立的巢穴。被暴徒胁迫的三名人质和打散的两名干警成功救回,还救出三名无辜小孩,抢走的枪支也全部找回。一四抢枪事件的顺利解决,展示了团场民兵的战斗实力,显示出兵兵在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巨大作用。,第五节 民族团结,四十七团所处地区居住着汉、维、蒙、回等四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数较多,团场自成立以来,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事

13、关大局的工作来抓,团场和地方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关心融洽,实现了“边疆共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在“两个离不了”思想指导下,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盛。,和田新玉歌舞到团场慰问演出,第五节 民族团结,老战士刘来宝和维吾尔妻子努尔莎汗 努尔沙汗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双双去世了。十三四岁,她就去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的一位汉族干部家里看孩子。大约是1958年,经师供应科科长的介绍,她认识了四十七团当时叫昆仑农场的炊事员、甘肃籍老兵刘来宝。订婚礼物是一块黄底的花布料,努尔莎汗用这块布缝了一件小褂,作自己的新嫁衣。在老团部的一间办公室里,茶叶末沏的带咸味的茶,几小包方块糖,维族少女和汉族老兵在来道

14、贺的干部职工的祝福声中完成了婚礼。那一年,努尔沙汗不到17岁,刘来宝38岁。婚后,她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了丈夫的姓。他们在地窝子里安下了家。一个小橱柜是老兵最“值钱”的家具。添了一张木床,是找木匠打的。她嫁给了屯垦戍边的战士,也把自己的人生献给了屯垦戍边的事业。最初她被分在基建连,从备料干起,一天要打650块砖坯。她累得直哭,可没有想过离开丈夫也没有想过离开兵团。她在昆仑山下的采矿连下过煤矿。怀第一胎时,直到临产她还在地里干活,孩子生在地上,是个女孩,只活了半个月就死了。,第五节 民族团结,后来她一直没有再怀孕。一天,一位老乡来找她,说有一对河南夫妇要回老家,孩子多,养不起,最小的女孩,6个半月

15、,想送人,问她要不要。她不想要,她还那么年轻,想自己生。老乡再三跟她说:“你养上吧,那娃娃可怜哩。要不你先去看看”她不忍心再拒绝,就跟了老乡去了。一看到孩子,那样瘦弱的一个,母爱涌了上来,她把这个汉族孩子抱回了家。“文革”里,地方上掀起一股挑动汉维结合的夫妻离婚的风潮。有人找到刘努尔莎汗,让她和刘来宝离婚。她坚决不离。就像是要宣告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家坚不可摧,他们在1970 年生下了二女儿。两年后,又生下了第三个女儿。养女长大了,刘努尔莎汗把养女的身世告诉了养女,还让养女带着礼物,去河南老家看望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兄弟姐妹。养女在和田成了家。她对养女说,如果她的生身父母愿意,就把他们接到和田来养老。这个维吾尔族女士从来没有见过大海,胸襟却像大海一样宽广。,结束语,四十七团老战士浴血奋战,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屯垦戍边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精神概括为三句话:“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不妥之处,请指正!,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