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尹师鲁第一书》汇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72465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尹师鲁第一书》汇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与尹师鲁第一书》汇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与尹师鲁第一书》汇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与尹师鲁第一书》汇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与尹师鲁第一书》汇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尹师鲁第一书》汇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尹师鲁第一书》汇总.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0与尹师鲁第一书欧阳修,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注释:三人:指作者自己、明月、身影。将:偕,和。无情:忘情,尽情。相期:指相约。邈:遥远。云汉:天河,此处指天上。,赏析:我歌唱时月亮徘徊,我起舞时影子零乱,清醒之时一起欢聚,酒醉以后各自分散。李白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由于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越发显出了诗人的孤独。也抒发了作

2、者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这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动写静,以热闹写孤独,取得了较强的艺术效果。,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准确翻译全文。2了解作者与尹师鲁的真挚情谊,体会作者以坦然的态度面对人生挫折的心境。,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本文是一篇书信。尹师鲁,即尹洙(10011047),字师鲁,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欧阳修在政治上、文学上的挚友,一生怀才不遇,郁郁以终。与,给;书,信。这是写给尹师鲁的第一封信。全文行文朴实,充满着温馨和理解,是对朋友最好的鼓励和支持

3、。2走近作者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3写作背景宋景嘉三年(1036)五月,范仲淹直言政事,贬饶州,朝廷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余靖、尹洙上书反对,也被贬逐。欧阳修在余靖家听到司谏高若讷讥讽范仲淹的话,义愤填膺,致书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朝廷,朝廷贬欧阳修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蔡襄于是作四贤一不肖诗,传诵一时。四贤,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指高若讷。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

4、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4基础字词(1)字音识记见绐(di)君贶(kun)惶迫(hun)沿汴(bin)绝淮(hui)郢(Y)柚(yu)老婢(b)枕藉(ji)鼎镬(hu)烹斩(pn)愚懦(nu),(3)词类活用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名词活用为动词,西去)始谋陆赴夷陵(名词作状语,从陆路)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动词的使动词用法,使惊诧)日知进道而已(名词用作状语,天天)益慎职,无饮酒(名词用作动词,做好本职工作)5特殊句

5、式(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状语后置)(2)其心欢戚无异庸人(省略句),2主旨感悟本文是欧阳修答复尹洙询问的,作者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为意,表达出旷达的胸襟。在贬所不效仿前人作穷愁文字,而是勤官慎职,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文中流露出对友人的牵挂与关怀,更是给一同被贬的朋友送去了最好的鼓励和支持。3句段剖析(1)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剖析:一个“嗟”字体现了作者对古风不存的深深叹息。用“砧斧鼎镬”这些极刑刑具的可怕与死不失义之士赴死“与几席枕藉之无异”的情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慷慨就义之士的视死如归,勇于承

6、担,不畏强权,义无反顾的气概。,(2)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剖析:告诫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严格要求自己,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勉励朋友要振作精神。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至。,4写作特点(1)叙议结合,情真意切。本文一开始记叙尹洙远行时不得相送,然后叙述临行时及行程中不得修书以致,及到夷陵方喜得作书以奉问,急切的问询中浸透浓浓的友情。而叙述自己生活尚算安定之言,也

7、可以看做是免去朋友牵挂之意。中间几段主要采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因尹师鲁信中疑问而一一作答。对被贬之事义无反顾,讽刺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呼唤正义之气的回归。谈论欢戚之情,表明自己迁谪并不认为就应当“戚戚”。结尾处言轻意重,希望朋友保重,又是记叙。,(2)语言平实,如话家常。被贬夷陵,这是宦海浮沉的大事,而欧阳修却如同叙家常,娓娓道来。一路长途奔波,“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及至夷陵,“方喜得作以奉问”,问家人情况“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六郎旧疾平否?”这些句子口语化极强,更见亲切。答尹师鲁信中三疑,是朋友间的推心置腹之言。对被贬一事义无反顾,古今对比,于平淡中寓

8、讽刺。表明当前心境也联系日常琐事,令人倍感亲切。结尾处的再三叮嘱,又让人在平常语言中体验到加倍的温暖。,5探究拓展(1)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且告诫友人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样,“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他勉励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文

9、中的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至。一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作者于信的开头几段详尽的叙述和询问,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的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2)笔调平易自然,亲切委婉。此文中不见欧阳修一贯的豪壮磅礴的气势,不见了大开大合的曲折,而代之以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细腻入微的表白、鼓励。作者在文中共用了12个“也”字,使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叙衷肠,直抒胸臆,委婉动听。作者的措辞也非常注意亲切平易,选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词,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果

10、、橘柚、大笋、灶门老婢等,这些词语浅白、通俗,可想见作者在写此信时其神态是那么的松弛、自然。另外,作者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的平易自然。,一、积累应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2)约使人如河上()(3)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4)六郎旧疾平否?(),(1)被欺骗。(2)到。(3)有德行。(4)治愈。,(5)颇有人以罪出不则见吊者()(6)日知进道而已()(7)感激不避诛死()(8)自言益慎职(),(5)劝慰、安慰。(6)提升。(7)感动发愤。(8)做本职工作。,2下列加点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A方喜得作书以奉词B果以此行为幸C白头奴足以往来D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D,祝,您,学业有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