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第12章病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72650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4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第12章病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医学基础》第12章病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医学基础》第12章病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医学基础》第12章病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医学基础》第12章病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第12章病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第12章病机.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病 机,目的要求 1、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2、掌握邪正胜负与虚实病机的关系。3、掌握阴阳盛衰与寒热病机的关系。4、了解精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5、了解脏腑经络失常的基本病机。6、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7、了解疾病转归和疾病复发。,第一节 发病机理,一、疾病的本质 人体形气神的异常。二、中医传统的疾病观 1、邪正交争的疾病观 2、阴阳失调的疾病观,(一)邪正交争的疾病观,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1)什么是正气?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和能力的总称。它包括精、气、血、津液(或称气血阴阳)和各组织

2、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2)什么是邪气?邪气-是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如六淫、疫疠、七情、外伤、瘀血、痰饮等。,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素问遗篇剌法论中说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皮肤屏障(卫气)与外邪入侵:抗邪入侵。(2)正气抗邪与发病中止:驱邪外出。(3)正虚邪侵与疾病发生:正虚程度与感邪轻重成正比。,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外邪侵入人体的途径和时机:途径:一是皮肤,一是口鼻。时机:正气虚弱(乘虚而入):素体虚或一时虚。(2)外邪侵入对人体的损伤:破坏组织结构:如外伤等 扰乱生理功能:如六淫、七情等(3)邪气伏藏与疾病的关

3、系:如温病,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g400g为宜。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关键在于平衡。食物多样化才能摄入更多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本保证。粗细搭配有利于合理摄取营养素。,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水分多、能量低。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成年人

4、每天吃蔬菜300g500g,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g400g,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注意合理烹调蔬菜。,3.正邪斗争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变化、转归及病证的虚实变化,(1)正邪斗争关系到疾病的发生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正气强盛:抗邪有力 邪气不得侵入不发病外邪入侵正气奋力驱除邪气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发病 邪气过于强盛正不抵邪发病,3.正邪斗争的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变化、转归及病证的虚实变化,(1)正邪斗争关系到疾病的发生(2)正邪斗争关系到疾病的变化和转归 正胜邪退 邪盛正衰 邪去正虚 正虚邪恋 邪正相持,(3)邪正斗争关系到病证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虚实变化

5、A、虚实错杂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B、虚实转化 a.由实转虚 b.因虚致实C、虚实真假 a.真实假虚 b.真虚假实,二、中医传统的疾病观,阴阳失调的疾病观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平衡而产生的变化。,1、阴阳偏盛(1)阳偏盛(2)阴偏盛,2、阴阳偏衰(1)阳偏衰(2)阴偏衰,3、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4、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2)阳盛格阴,5、阴阳亡失(1)亡阳(2)亡阴,三 病变机理,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2、脏腑功能的失调3、生理物质的变化4、病理产物的产生,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变”,P159 是指人体的生理物质与脏腑产生风、寒

6、、湿、燥、火(热)五(六)种不同特性的病理变化。又称“内生六淫”。为与外来六淫区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风,1、病机特点:(1)善行数变、主动,(2)与肝关系密切关,故又称“肝风”或“肝风内动”。2、临床表现:以动摇症状为主眩晕、振颤、抽搐 3、形成机理:(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1)肝阳化风,原因:情志不遂,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特点:肝肾阴亏于下,肝阳升而无制,亢而化风表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卒然仆倒。,(2)热极生风,原因:邪热炽盛特点:热盛伤津,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失濡养。表现:高热神昏,痉厥抽搐,颈项强直

7、,目睛上吊。,(3)阴虚风动,原因:热病后期阴亏,久病伤阴。特点:阴液耗竭,筋脉失养,内生表现:筋挛肉目闰,手足蠕动,(4)血虚生风,原因:生血不足,失血过多,久病耗血。特点:肝血不足,血不荣络,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手足拘挛不伸。,寒,1、病机特点:脾肾阳虚(1)阴寒内盛,失于温煦(2)寒性凝滞收引2、临床表现 多见于阴寒清冷之象、凝滞收引之征。3、形成机理(1)阳气虚衰,虚寒内生。(2)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弥漫(3)外寒内入,寒从中生,湿,1、病机特点(1)湿性重浊、粘滞。(2)湿易阻碍气机。2、临床表现 症状沉重、分泌排泄物秽浊粘滞。3、形成机理脏腑功能失调、水

8、液代谢障碍水湿湿邪伤脾脾失健运滋生内湿内湿素盛易感外湿 脾虚湿盛,燥,1、病机特点 燥性干涩,津液亏枯失于濡润。2、临床表现 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见干燥枯涩之症。(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涩、皲裂、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3、形成机理(1)感受燥邪(2)津液亏虚,热(火),1.病机特点(火)热之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2.临床表现:阳热亢盛之症,伤津耗气之候3.形成机理 外热内侵 邪郁化火 情志过激化火 阴虚生热,实证,虚证,三 病变机理,2、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 脏腑功能的失调1.五脏失常2.六腑失常3.奇恒之府失常 经络功能的失调1.气血阴阳失调2.气血阴阳不足

9、,第二节 病变机理,3、生理物质的变化 气、血亏虚、运行异常、邪变 津液亏虚、输布异常、邪变 精亏虚、邪变 阴、阳亏虚、亡阴亡阳,脏腑与生理物质变化的关系,气:虚:多表现于心、肺、脾、胆。运行障碍:多见于肝、肺、脾、胃血:虚:多表现于心、肝、脾。运行障碍:多见于心。津液:虚:多表现于:胃、大肠。精:虚:多表现于:肾。阴:虚:多表现于:肾、肝、肺、心、胃。阳:虚:多表现于:肾、脾、心。,三 病变机制,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2.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3.生理物质的变化4.病理产物的产生:痰饮、水湿、瘀血,第三节 病程演变机理,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三、疾病转归,一、病位传变,(一)表

10、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病出表,一、病位传变,(二)内脏之间传变1、形脏内外传变 2、脏与脏传变(1)乘侮传变(2)母子传变 3、脏与腑传变 4、腑与腑传变 5、三焦传变,(三)经脉传变,二、病性转化,(一)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 2、因虚致实(二)寒热转化 1、由寒化热 2、由热转寒,机理:是由于病邪“从化”的结果。从化,又称从类化。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治疗不当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变化。,(二)寒热转化一般规律1、体质因素:阳盛阴虚体质,易热化、燥化;阴盛阳虚体质,易寒化、湿化。2、病位因素受邪脏腑经络属阳者多从阳而化热、化燥;受邪脏腑经络属阴者多从阴而化寒、化湿。3、治疗因素 误治伤阳则从寒化;误治伤阴则从热化。失治,则病邪羁留,蕴郁裹结,而为热、为湿等。,三、疾病转归,(一)痊愈(二)死亡(三)缠绵(四)后遗,(一)食复(二)劳复(三)情志复(四)重感复,四、疾病复发,第三节 疾病的传变,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三、疾病转归四、疾病复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