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72658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3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绪论、第1、2章.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第一篇 绪 论2,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发展简况2、了解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外医药交流简况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医学的几个概念 1、什么是医学 2、什么是西医 3、什么是中医,第一节 中医药的起源,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2.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3.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

2、。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g400g为宜。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关键在于平衡。食物多样化才能摄入更多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本保证。粗细搭配有利于合理摄取营养素。,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水分多、能量低。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保

3、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g400g,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注意合理烹调蔬菜。,第三节 中医学发展简况,一、基础医学1.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和症状的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说作出了贡献。4.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二、临床医学,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

4、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三、中药学,1.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2.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收药物844种,图文并茂。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分16纲、60类(目),附方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5、贡献。,四、方剂学,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载方112首,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方书之祖”。2.晋唐医著肘后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3.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4.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医方考、新方八阵、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古今名医方论、普济方等。5.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表作有:方剂大辞典等。,第二章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9,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2、熟悉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3、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

6、一节 阴阳学说,概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1.阴阳的概念,【内涵】(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外延】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 属于阳。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 属于阴。,阴阳归类举例,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S,(1)同一事物的阴阳二气或同一范畴的阴阳双方,其各自属性是绝对不变的-绝对性(2)阴阳的归类划分必须在同一事物或 同一范畴中-相对性(3)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决定了其阴阳二气或其范畴亦随之无限-无限可分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

7、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关系),(1)阴阳的互根互存(2)阴阳的对立相反(3)阴阳的制约消长(量变)(4)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1)阴阳的互根互存,在物质上:同属于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是相互依存,是互根为一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在哲学范畴上: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2)阴阳的对立相反,在物质上:阴阳二气的功能特性、作用趋向对立相反。例如:阴内聚、成形;阳外趋、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在哲学范畴上: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其特性相

8、反。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3)阴阳的制约消长,属于同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趋向相反,而且相互制约、变化消长以维持相对平衡。即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失于制约消长则该物质将发生变化,当阴阳离决,则该事物将发生质变而不复存在。阴阳消长变化属量变过程。,(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种变化属质的变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最早论述,见于

9、尚书洪范。五行是古人对气的直接体验。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不同特性的气。(二)五行的属性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木火土金水)不同特性的气。,木曰曲直: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炎之性。引申:温热,升腾。土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生化、乘载、收纳。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发声,肃降的特性。引申:收敛、沉降、肃杀。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阴柔、滋养、寒冷。,(三)五行之间的关系,(1)五行生克(2)五行相克(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滋生和

10、促进的作用。【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个方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2)五行相克,【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 克”两个方面的联系。“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和相克一致)【原因】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使其更加虚弱。,(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又称“反侮”。逆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次序】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原因】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遭其所胜一行的反侮。,(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五脏的生理功能(2)五脏的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子母相传(2)相乘相侮的传变 3.用于疾病的诊断 4.用于疾病的治疗(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2)确立治疗原则(3)制订治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