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73182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血液BLOOD,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2 血细胞生理3 生理性止血4 血型与输血,概 述,细胞内液(40%)体液(60%)组织液15%细胞外液(20%)血浆4%淋巴液.脑脊液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血浆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含氧量、pH值、温度、渗透压等)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细胞,细胞外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一 组成:,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1.0501.060(血液)1.0251.030(血浆

2、)(二)血液的粘滞性:4-5/水(三)血浆渗透压:313mOsm/L=5790 mmHg(osmotic pressure of blood plasma)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与溶质颗粒数的多少成正比.电解质晶体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311 mOsm/L 白蛋白胶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1.5 Osm/L,血浆渗透压,等渗溶液:0.85%NaCl 溶液5%G溶液1.9%尿素溶液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RBC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张力”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0.85%NaCl 溶液、5%G溶液,(四)血浆的pH值1,pH值

3、。2,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即NaHCO3/H2CO3的比值。通常NaHCO3/H2CO3比值为20。3,血浆中有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 红细胞内有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Na2HPO4/NaH2PO4、KH2PO4、KHCO3/H2CO3等缓冲对,都是很有效的缓冲对系统。4,肺和肾不断的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的情况下,通常血浆pH值的波动范围极小。,三.基本功能,物质运输(运输者)血液能将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水和盐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通过代谢产生一些废物,和二氧化碳、尿素尿酸和肌酐等,

4、再经血液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管而排出体外,体内各腺体所分泌的激素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到达各组织和器官。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解者)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水,水的比热较大,故能缓冲体温变化,并能将深部器官所产生的热量运送到体表予以散发。另外血液中还含有抗酸物质和抗碱物质,当外来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中,抗酸或抗碱物质就会发挥其作用,使血液酸碱度不会变化太大,从而保证机体能正常的进行代谢。,防御和保护(防卫者)血液中含有一些有形状的东西,如白细胞,这些白细胞能够吃掉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血液中还含有一些引起抗外来微生物的抗体,这些抗体也能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从而使机体免于发生传染病。血浆蛋白功

5、能:运输、缓冲、生理止血、营养储备,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RBC生理,(一)RBC的数量、形态和功能:D 8m H:2m S:128m2 RBC数:5*106/mL(男)4.2*106/mL(女)1.数量:Hb量:120160g/L(男)110150 g/L(女)贫血:外周血液中RBC数或Hb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RBC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男40-50%,女37-48%。,Hb hemoglobin,O2 CO2,2 功能:运输O2和CO2、血氧饱和度缓冲酸、碱物质3.形态:无细胞核 表面积增大 双凹圆碟(盘)形 气体扩散距离缩短 可塑性变形

6、能力增强,(二)RBC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1.RBC的悬浮稳定性:RBC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沉降的特性.2.RBC的沉降率(血沉.ESR: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在一定条件下,以RBC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RBC的沉降速度,称ESR.男 15mm/h以下,女20mm/h以下。,3.RBC叠连现象:许多RBC较快地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RBC,称.RBC叠连 表面积/容积磨擦力 血沉形成的快慢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红细胞叠连摩擦力血沉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叠连摩擦力血沉,RBC的渗透脆性Erythrocyte Os

7、motic Fragility,RBC的渗透脆性: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渗透脆性。用以衡量RBC对低渗溶液抵抗力的大小.NaCl等张溶液RBC的渗透脆性0.46%0.42%开始溶血,最小脆性0.34%0.32%完全溶血,最大脆性,(三)RBC的生成,1.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再生障碍性贫血 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母细胞早幼粒RBC中幼粒RBC晚幼粒RBC网织RBC成熟RBC,红细胞增多症600万/毫升微血管易于堵塞心脏负担加大,血细胞的发育过程,血液,骨髓,胸腺,2.足够的造血原料:,珠蛋白 96%地中海贫血Hb 血红素 4%(含Fe+2)缺铁性贫血

8、内源性铁:95%21mg/d 1).铁(2025 mg/d)外源性铁:5%1mg/d 2).蛋白质:RBC可优先利用体内的AA.,是由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合成发生了障碍而致的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主要分为两大类,由血红蛋白的链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称为甲型地中海贫血,由血红蛋白链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称为乙型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 的贫血,3.必要的RBC成熟因子:,1)维生素B12 抗恶性贫血因子 动物性食物胃大部切除内因子缺乏VitB12吸收RBC合成、血红蛋白合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叶酸 和VB12的合成关系密切,来源动植物性食

9、物 合成DNA的辅酶,缺乏时也可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变异异常血红蛋白RBC扭曲溶血性贫血,4.生成的调节:,爆式促进因子:分子量25000-40000的糖蛋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分子量34000的糖蛋白,主要由肾脏产生。组织缺氧EPO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RBC,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血氧分压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 缓 解 骨髓红系定向祖细胞 成熟红细胞 幼红细胞增殖,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肾脏红细胞生成酶,二.白细胞生理,中性neutrophil 粒细胞 嗜酸性eosinophil 白细胞 淋巴细胞

10、 嗜碱性basophil lymphocyte 单核细胞 monocyte,数量:4-10*106/ml,种类:,临床诊断新药开发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意义,白细胞的分类,中性粒细胞 10-12 50-70 杆状或分叶状,染成红紫色嗜酸性 10-15 3-5 细胞核分成两叶,红色嗜碱性 8-10 0.5-1 细胞核分2-3叶,深蓝色淋巴细胞 7-12 25-30 圆形或椭圆形,蓝色单核细胞 14-20 7 核呈肾形或马蹄形,灰蓝色,名称 直径 百分比 形态和特点,1.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抵抗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三步曲:渗出: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趋化性: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

11、性吞噬:细菌、病毒、寄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坏死的组织碎片.,2.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肝素,促进脂肪分解;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释放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3.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释放PGE组胺合成和释放吞噬组胺等释放组胺分解酶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借助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受体粘附于经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作用的蠕虫胞内溶酶体的酶损伤蠕虫,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血小板,4.单核细胞

12、:,单核细胞在血液中仅存留2-3天,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组织,发育为成熟的巨噬细胞。比中性粒细胞具有更强的吞噬和消化能力促进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作用,5.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B淋巴细胞:15%,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抗原(如细菌)B淋巴细胞特异性浆细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体)T淋巴细胞:70-80%,主要执行细胞免疫抗原(如异物)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受抗原刺激后,分泌的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细胞与抗原直接接触,分泌免疫物质攻击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和微生物,抗体和抗原的识别,6.裸细胞:,杀伤细胞(killer cell):抗原依赖性,但非特异性 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

13、iller cell):非抗原抗体依赖性,杀伤 肿瘤细胞起重要作用。,三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数量.形态1.形态:.双凸面圆形或椭圆形盘状.D:24m 2.数量:(100300)106/mL 正常范围 1000109/L 血小板过多 血栓形成 100 109/L 血小板减少 50 109/L 血小板过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血小板(thrombocyte)的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生理止血过程:1).局部缩血管反应,封闭止血 2).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白色血栓).3).在血小板作用下,局部迅速出现血凝块,形成牢固的止血栓(红色血栓).4)血凝的同时,激活生理抗凝及纤

14、溶系统,防止血凝块扩大.,2.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因子(PF):PF2:纤维蛋白(FP)原激活因子PF3:血小板磷脂,膜磷脂表面,为因子和的激活提供吸附界面PF4:抗肝素因子PF5:血小板内的纤维蛋白(FP)原PF6:抗纤溶蛋白因子;,3.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沉着于毛细血管壁,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并保持其完整性.颗粒释放血小板衍生长因子,促进损伤的修复.,(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adhesion):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粘附于暴露的胶原纤维 血小板膜糖蛋白I、Von willebrand 因子和内皮下组织的胶原是参与的主要因素。2.聚集(agg

15、regation):第一时相:发生迅速,可解聚,由受损组织和细胞释放的ADP所致.第二时相:发生缓慢,不可解聚,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所致.,3.释放(脱粒):致密颗粒释放:ADP:促进血小板聚集 PGTXA2:促进血小板聚集 PF因子:促进血凝 5-HT:收缩血管4.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 血凝块回缩 血栓硬化5.吸附:血小板质膜结合有多种凝血因子:、,3 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相继激活,势如瀑布(一)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已编号的12种+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血小板磷脂,凝血因子Coagula

16、tion Factor,1.除因子(Ca2+)外,其余均为血浆蛋白2.除因子(脂蛋白)外,其余均为球蛋白3.除因子为组织细胞释放外,其余均在血浆中.4.因子、及前激肽释放酶均为蛋白酶.5.除因子外(因子、)都是无活性的酶原,必须被激活.6.因子以活性型存在,但必须有因子同时存在才起作用.7.因子、为Vitk依赖性凝血因子.,(二)凝血过程:,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a):内源性激活途径:启动因子为因子,完全由血浆内凝血因子参与。外源性激活途径:启动因子为因子2.凝血酶的形成(a):3.纤维蛋白的形成(a):a a a,(三)与凝血有关的疾病:,1.维生素K缺乏:出血倾向 因子、Vi

17、tK 羧谷氨酸残基 肽链的谷氨酸残基(Ca2+结合位点)2.血友病(hemophilia):A型:先天性缺乏因子 血液很难凝固微小创伤出血不止。B型:先天性缺乏因子,(三)抗凝系统:,1.抗凝血酶:与凝血因子a、a、a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使之失活.2.肝素:增强抗凝血酶的作用.使之与丝氨酸残基的亲和力100倍.3.蛋白质C:灭活凝血因子和.,二.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纤溶与凝血的平衡作用,4 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型与RBC凝集: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二.RBC血型:,(一)ABO血型系统:1.血型抗原(凝集原):嵌于RBC膜的糖蛋白和糖脂,寡糖链决定了其特异性.2.血型抗

18、体(凝集素):天然抗体,生后半年出现,对抗自己没有的抗原.属不完全抗体(IgM).,ABO血型的遗传,9号染色体AB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AB显性 o隐性一对基因中会出现3个中的2个,A,O,基因型 表现型 基因型 表现型OO O BB BO BAA AO A AB AB,(二)Rh血型系统:,1.Rh抗原:C、c、D、E、e 有D抗原:Rh(+)RBC膜上 无D抗原:Rh()汉族人口:99%Rh(+)1%Rh()2.Rh抗体:获得性抗体,属完全抗体(IgG),能通过胎盘.,3.临床意义:,Rh阴性病人重复输血时可能发生意外Rh阳性病人怀孕时可能发生意外第一次怀Rh阳性胎儿 胎儿少量红细胞入母血 分娩时大量胎儿红细胞入母血 母体产生的抗体经胎盘入胎血 母体产生高浓度抗体 新生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或死亡 再次怀Rh阳性胎儿可能发生严重后果,三.输血原则,血型相合输血原则:配血相合(一)血型相合:1.首先保证ABO血型相合.2.育龄妇女和需反复输血者:必须Rh血型相合.(二)配血相合:1.复查血型.2.排除Rh血型.3.排除亚型.,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 受血者红细胞 红细胞 血清 血清 主、次侧均无凝集反应 配血相合 可输血主、次侧均有凝集反应 配血不合 不可输血主侧无、次侧有:紧急情况下可输O型血,量少(400ml)、速慢、勤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