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学校).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75850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学校).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 文化 常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目录,服 饰,所有的人都有礼服,官服,正服和居家便服若干替换穿。,古代人的衣服除了平民是素面的棉布麻布,但凡有点品级可以着缎的,都是有提花织纹的或者遍覆文绣,不会用光板布。,左图身份是一方王爷,身份原因很明显左边图为一条龙纹,还是四爪金龙,因为皇帝才能用五爪龙,藩王要少一爪。右图郡主衣冠锦绣,披风花纹精细,这种反光的叫做锦,古代也就只有贵族穿得起。,服 饰,西汉时,男子衣服的色彩按照地位越来越深,越是上位者服饰颜色越深,只有皇帝的服饰是纯黑。,服 饰,穿法右衽,右衽简单说就是前襟要向右(穿的时候要左边在上面)右衽是汉族的象

2、征。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左衽”也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左衽还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所以哪边在上哪边在下真的很重要!,发 束,古代男子弱冠前可以不用束发结髻,成年男子都要严谨地束发结髻,发 饰,不同身份的人,头衣的材质都是不一样的,佩 饰,所有称为士子的人都佩玉,而且根据职级场合身份不同,性质材质上的有分别。玉佩都戴在身前,而不是现代风格的置于身侧。,常见和服饰相关的名词解释,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

3、“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布衣:麻衣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巾帼:本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乌纱帽:巾因沙质软,就用桐木做一个硬衬子

4、垫在里面。后来因为两翼软垂,就用铁丝撑起来,这样就成了硬质的乌纱帽。多为官服,也代指官位。顶戴花翎:清代官员身份的标志,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蓝翎用鸪羽做成,俗称“野鸡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员使用,而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须经皇上特赐方可佩戴,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东坡巾:东坡巾又名鸟角巾,相传当时苏东坡因为贬官入狱,在狱中无 法身着官服,故想出此头巾。东坡巾实为狱服。东坡巾可用多种布料制作,有内外两层,内层有四面为方形,比外层略高;外层也是四面,但四面都不相连,边缘为开口,前口开得最大,后面有两条带子。方山巾:一作为方头巾。古代儒者戴的一种方形软帽,又称方山冠。如李白嘲鲁儒诗:“足著远游履

5、,首戴方山巾。”衽衣襟:汉书.张良传:“楚必敛祍而朝。”又指床草席。周礼王府:“祍席床第。”还指袖子。列女传:“文伯引祍攘卷而亲馈之。”,裳:古代指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如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绔:今称套绔,左右各一,分 裹两胫。参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绔。褐:粗布或粗布衣服。如诗幽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玄笺:“褐,毛布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者衣褐”缊袍:以乱麻为袍子。古为贫者 所服。如论语子罕:“衣蔽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品色衣:官吏所穿的公服,即“品服”。以唐代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

6、,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着者,官卑职微。唐代 诗人白居易诗“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便有遭贬后官职卑微之意。帔:古代妇女披在肩背上的服饰。,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古时只有王公贵人才能着冠。奴仆只能用“巾”包头,王公贵人在京上加冠。B.冕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前后数串玉叫旒。天子有 12 日旒。C.乌纱帽,用纱做成,有内衬,有两翼。多为官服,也代指官位。D.成语“紈绔子弟”中的“紈绔”指上衣和下裳精美。代指富豪子弟。来源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褐是粗布或

7、粗布衣服。衣褐者多是身份低微的人。B.裳,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子的一种。C.古 代官员着紫穿青色者身居高位,而穿红色衣着者,官卑职微。D.衽指衣襟。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称左衽。,坐立有容,行礼有方,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用于日常相见礼,送别礼。,礼 仪,稽首: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缓缓至地且需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臣拜君,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都用此大礼。九拜:分别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

8、拜、肃拜。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沾脚跟。坐: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座 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座 次,2.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

9、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3.车座的尊卑。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净心,以示虔诚)、递上国书。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持节、带礼物。,礼 仪,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季氏将伐颛臾: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又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其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离;实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战胜武力

10、侵略。,礼仪,周礼中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宾礼:诸侯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吉 礼,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礼仪。,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凶 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

11、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帝王将相士大夫与平民百姓对“死”都有严格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王死叫薨,帝相及士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平民百姓就称死。,古人对“死”的讳称,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薨、崩、百岁、千秋、晏驾等。2、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亡故、长眠、长逝、谢世、殒命等。,军 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

12、土等活动中的礼仪。,嘉 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二十八星宿,北(玄武),西(白虎),东(青龙),南(朱雀),1.与西方天文学将天空中的恒星分成88个星座相似,中国古代也将恒星划分为不同的集群,称之为(),它们又按所属方位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二十八宿,白虎,青龙,朱雀,玄武,二十八星宿角、亢、氐(d)、房、心、尾、箕(j)、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o)、毕、觜(z)、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13、2.下列诗句中都提到了什么星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分 野,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

14、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中华】【九州】【中原】【海内】【六合】【八荒】,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yn)、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之意与之类似。,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3、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代指国家或地

15、区的词汇,它们的含义及来历各不相同。你能说出下列各词的意思吗?,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山东:指崤山以东。,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关西:函谷关以西。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些地区在长江之外)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

16、山南水北。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江南:泛指长江以南。江左:即长江以东。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大都东京、汴京京口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临安姑苏 会稽长安奉天直沽,北京 开封 镇江 南京杭州 苏州 绍兴 西安 沈阳 天津,古今地名,地理并称,【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

17、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三吴: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三楚: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秦汉时期分为西楚、东楚、南楚。,五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五岳,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五岳,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五岳,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五岳,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所在地:湖南,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所在地:江苏,所在地:江西,所在地:安徽,五湖,洪泽湖,(一)皇帝称谓常识,1称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

18、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一)皇帝称谓常识1称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

19、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2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的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上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秦王嬴政就有尊号,为“秦皇”。唐宋以后,历经元、明而至清代,帝后尊号愈加愈长,如清末慈禧太后,生前得尊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与谥号相比,尊号是帝、后专用,他人不可使用,而谥号则是很多人都可以有。,3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改元。明朝

20、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年号知多少?,年号,即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时,往往多次改元。至明代,基本都是一帝一号,因此也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等。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康熙”,长达61年;其次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共60年。清末所用的“宣统”为我国最后的年号。,谥

21、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上谥(褒谥),表扬类谥号,如“文”,表示“经纬天地”下谥(恶谥),批评类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怀”表示“慈仁短折”。,4称谥号,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经纬天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不

22、勤成名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去礼远众曰炀。,谥 法 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来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

23、”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二)通常的称谓常识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

24、明为陶元亮等。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4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6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7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25、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8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9称爵名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10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

26、贾长沙。11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1)王侯自称。如朕、寡人、孤、不谷等。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赤壁之战: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2)臣子自称。如臣、老臣等。鸿门宴:“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3)一般人自称。如仆、愚、某、小人、鄙人、不才、不肖、贱子等。赤壁之战:“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4)女子自称。如妾、贱妾。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孔雀

27、东南飞并序:“贱妾留空房。”,谦称,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拙荆旧时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贱息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战国策赵策:“老臣贱息舒祺,最少。”犬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例如:鹧鸪天为老母寿:“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三国演义:“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小女对

28、人称自己的女儿。宋史:“贫贱有小女。”,(5)自称家人,(1)称君王。如陛下、殿下、庙号(对已死皇帝的敬称)等。(2)称臣子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故以此称之。足下手下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执事侍从。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阁下尊称,译为“您”。左右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即称“左右”,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君尊称,译为“您”。(3)称师长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

29、、谢老等。父f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另泛指对老年人的尊称,如渔父、田父等。,敬称,主要有以下三种:(1)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

30、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特殊称谓,以下称呼分别是用什么来指称人物的?,李白李太白,杜甫杜子美,陶渊明五柳居士;李白太白居士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范仲淹范文正公 蒲松龄聊斋先生;梁启超饮冰室主人 柳宗元柳河东;王安石王临川 韩愈韩昌黎;苏轼赵郡苏轼 王羲之王右军;杜甫杜拾遗,杜工部 陶渊明陶彭泽;刘备刘豫州,称字,称号,称谥号,称书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职,称官地,官 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

31、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九卿三公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九卿: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三公: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科举乡试会试

32、殿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拜:授给官职。除:免去旧职任新职。出:出任。升: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升官。革:革除官职。罢:罢免、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远调。削:革职罢官。废:罢免或废黜。斥:屏弃不用。去:去职,被调离。授:封给官职。擢:提拔、选拔。左迁:降低官职调动。退:撤销或降低官职;自己辞职。,纪时法,古诗文与节日,常见节日有春节,上元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

33、五定为元宵节。中国古俗中,农历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节(元宵节),乃庆元宵;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盂兰盆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水官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乞巧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七夕乞巧,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Thank You!,Add Your Company Slog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