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题行为矫正.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86920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PPT 页数:189 大小:5.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9页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问题行为矫正.ppt(1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童问题行为与矫正,授课:刘青青,本学期学习内容,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应用分析,5,儿童问题行为的理解,本章了解的重点内容:,第一章 儿童问题行为概述,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价值,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第一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理解,一、儿童问题行为的含义(一)行为的概念 思考:什么是行为?,传统行为主义: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新行为主义: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和内隐性的心理过程。认知行为主义:内隐性的心理过程,5,4,3,2,1,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者行为者自己观察、描述和记录,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别人或我们自己),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第一章 儿

2、童问题行为的理解,行为的特征:,行为就是人们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行为具有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第一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理解,例子:他坐在电脑前给父母写信。这是行为,因为打字时敲击键盘上的按键(1)是一种行为;(2)具备自然尺度(敲击频率、打字的持续时间);(3)是可观察和测量的;(4)对环境产生影响(在屏幕上显示出字母).,第一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理解,(二)什么是问题行为,行为的结果,行为的类别,第一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理解,行为的程度,问题行为的界定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问题行为的主体是儿童2.问题行为的影响是不良的3.问题行为或轻度或重度地偏离于同龄人的正常行为,第一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理解,问题

3、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也称为行为困扰、不良行为等,主要是指儿童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我们的界定:,第一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理解,含义: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表现:1.性格发展偏离或具有一定神经质表现和神经症行为;2.带有恶意的甚至是反社会的行为。,(三)问题行为与问题儿童,第一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理解,含义:问题儿童是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表现:1.不良行为习惯2.社会适应不良3.反社会性,第一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理解,1.区别:问题儿童是个别现象,问题行为则具有普遍性。2.联系:问题行为,问题儿童,第一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理解

4、,二、儿童问题行为的类型与特征,第一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理解,共同特征,(二)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案例1:操场上,老师和孩子们在说晨间锻炼的规则,弘弘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想起,弘弘就撒腿朝大球飞跑过去。弘弘和迪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两个人互不相让。弘弘大喊:“是我先拿到的。”迪迪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弘弘仍大叫:“我要玩。”老师走过去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于是,迪迪用商量的口气对弘弘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的时候再给你玩,好吗?”弘弘松开拿着大球的手,老师以为他同意了迪迪的方法

5、,正想表扬他,没想到弘弘猛地抓起迪迪的胳膊狠狠地咬了一口。迪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抱大球的双手,哭了起来。弘弘见状立即拿着大球跑了。,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一、攻击性行为及表现,(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咬、踢)、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的行为。,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类型1.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来看,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2.从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来看,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3.从攻击行为直接发生与否来看,从攻击行为直接发生与否来分,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6、,(三)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他人,自己,社会,(四)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危害,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五)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1.父母的惩罚2.强化3.挫折4.认知的偏差,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案例2-1:午睡后老师在给女孩子梳头发,听见云云哭叫起来:“老师,诺诺扯我头上的发夹。”老师赶忙跑过去阻止,可来不及了,诺诺嘴里边说难看死了,边无情地扯断了云云发夹上得蝴蝶花。云云见状伤心地哭了。诺诺反而显示出一副发泄后的满足的表情。后来老师问到原因时,得知早上云云入园时,老师夸奖云云的发夹漂亮,被旁边的诺诺听到了。,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一)嫉妒行为的含义

7、儿童嫉妒行为是指当儿童看到他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越状况的复杂情感而表现出的行为。,二、嫉妒行为及表现,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实施,(二)儿童嫉妒行为的类型,形式运算阶段(11岁到成年),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思考:下面案例中的嫉妒行为属于哪一种?,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案例2-2:有一回,小朋友学画蜻蜓,孩子们作画完毕后,老师总是将画得好的小朋友的作品进行讲评并贴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学习欣赏。每次都是彤彤的作品第一个进行讲评,并贴在黑板最明显位置。然而今天老师讲评过彤彤的作品后,对明明的画也格外赞赏,并将彤彤的

8、画移贴到了明明的画的后面,只听见彤彤叫起来:“我不要!”老师制止了她的胡闹,谁知彤彤趁大家注意,将明明的画用勾线笔狠狠地刮了好几道,老师发现了彤彤的行为,对她进行了教育,可她却大声地哭闹,边哭边喊:“他的画难看死了,我不要。”任凭老师怎么说她都听不进去。,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三)儿童嫉妒行为的特点,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他人,自己,社会,(四)儿童嫉妒性行为的危害,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五)儿童嫉妒行为的影响因素1.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2.与他人缺乏情感交流3.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案例3:天天是个5岁的小女孩,出生后父母就十分宠爱她,外婆更是

9、视她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照料,事事代替她做。父母上班后,天天很少出门,总是一个人呆在家里玩玩具,听外婆讲故事,因此,养成了温顺、孤僻、胆小的性格。家里一来客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天天都会显得很紧张,不敢理睬人家,也不敢和人家一起吃饭;在幼儿园里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很少跟别人讲话,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也不敢参加集体游戏活动。对于天天的这种情况,老师反复地对她进行鼓励和劝慰,可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老师对此表示担忧,然而,天天的父母却不以为然,因为天天一回到家,和外婆及爸爸妈妈又说又笑,还能帮着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因此,父母认为这种情况待天天日后长大一点儿,就会自然好转。,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

10、表现,(一)退缩性行为的含义 儿童退缩性行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不主动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玩,也不愿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在陌生的环境中,表现出害怕、胆怯,常独来独往等行为。,三、退缩性行为及表现,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二)儿童退缩性行为的特点1.胆小、害怕、羞怯2.孤僻不合群,难以适应新环境3.对客观现实常采取被动或逃避的行为方式,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三)退缩性行为的主要类型1.按功能划分,按退缩性行为的表现划分,抑制性退缩,安静性退缩,活跃性退缩,2.按退缩性行为的表现来划分,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四)儿童退缩性行为产生的原

11、因1.教养方式不当,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2.缺乏同伴联系3.家庭关系和气氛不正常4.个人素质因素,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五)退缩性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认知能力交往能力言语发展,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案例4.小瑞在幼儿园两个月的时间内做出了很多让老师气愤的事,如把玩具放到水里、把毛娃娃塞进抽水马桶里、在墙上乱画幼儿园老师对小瑞进行了无数次说教,也采用了阻止等方式,但收效甚微,小瑞的破坏行为一如既往。,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一)破坏性行为的含义破坏性行为,是指经常故意损坏家里、学校或邻居的物品,或故意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床单等,并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的行为。,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

12、为的表现,1,2,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发泄,3,为了炫耀自己“能干”,(二)破坏性行为的特点,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三)破坏性行为的类型,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四)破坏性行为的原因,破坏性行为的原因,不良情绪的宣泄,正常的探索行为,对失败的手足无措,自控能力差,第二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案例:阳阳是中班的一个小男孩,今年岁了,他脑子聪明,性格天真活泼,胆子很大,表现也不错。他在幼儿园与小朋友游戏时常常是中心人物。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他的班主任老师反映阳阳在活动中有说谎现象,有时候事情明明是他做的却死不认账,教育起来大伤脑筋。阳阳的爷爷也反映说:“阳阳这些天爱撒谎,一件事一会儿这

13、样说,一会儿那样说,不知道哪句话是真的,很是着急。”,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一)说谎行为的含义说谎是一种以欺骗他人为目的,心口不一致的表达方式。,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类型,想象型说谎,模仿型说谎,侠义型说谎,被迫型说谎,取乐型说谎,虚荣型说谎,(二)儿童说谎的类型,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三)儿童说谎的原因,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案例6:超超是中班一位五岁的孩子,他长在知识分子家庭(一家子有五位教师),能认几百个字,对繁体字很感兴趣,能背诵多首古诗,从家长、电视等途径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是大家手心里的宝,但他动作迟缓,行为怪异,不合群,是全园皆知的“问题”儿童。爷爷带他到幼

14、儿园,他走到晨检老师的跟前,伸手让老师检查,爷爷在身后提醒说:“怎么没有叫老师?”他叫了声老师,爷爷又提醒说:“要问老师好。”他就跟了声:“老师好。”晨检过后,爷爷拉着他的手上楼了,刚走了几级楼梯,他就软倒在楼梯上,爷爷又拉又拽也无济于事,最后,还是爷爷给他抱到了教室。,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一)感觉统合的含义感觉统合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将来自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平衡觉、本体觉等,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的前庭觉进行过滤和辨识,然后把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协调整合之后,形成知觉,再指挥身体作出正确的反应,这个过程是吸收有效信息和作

15、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即感觉统合,简称“感统”。,六、感觉统合失调及表现,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二)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无法在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中进行有效的组合,孩子的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的现象。(三)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1.平衡感失调2.触觉失调3.本体感失调4.前庭觉失调5.视听觉感不良,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四)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胎位不正产生的固有平衡失常。因剖腹产导致孩子在出生过程中没有经过正常产道的挤压,从而失去了第一次触觉学习的机会。天生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轻度大脑功能失常。保护过度或活动空间太小,缺少

16、各种运动的机会,如爬行不足等级。过早使用代步车,造成前庭觉和本体觉没有很好地得到训练。父母忙碌,对儿童缺少足够的触摸、爱抚和情感交流,造成儿童大脑感觉刺激不足。过多考虑安全因素,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家长不注重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缺少同伴互动环境,造成语言发育迟缓。,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案例7:小明是一个岁男孩,正在上中班,上课总是有挤眼睛等一些小动作,在与家长的沟通时,老师对小明的注意力不集中进行分析:小明几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经允许就离开座位,或者在座位上和同学说话、打闹。由于他经常在上课时打扰同学,并且无法耐心地排队等候游戏,因此他和伙伴们相处得很不好。,第二节

17、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七、多动行为及表现,(一)多动行为的含义多动行为,是学前时期的一种常见的问题行为,其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可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如伙伴关系不良,社会能力低下,学习成绩差,自尊心低,性格抑郁,警觉性低等。,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自制能力,多动和多动症有什么区别,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注意缺陷,多动,(二)多动行为的表现,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三)儿童多动行为的原因.遗传因素.儿童在出生时或母亲怀孕时出现过宫内感染、缺氧,出生时窒息等,可能造成了大脑的轻微脑损伤.剖腹产的孩子容易出现多动行为,出生后营养

18、过度也会导致多动行为.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学习困难或学习压力过重等都可减弱脑的调节功能,促使多动行为的发生和持续.成人对儿童的不良教育方法也有可能诱发和促使多动症状的出现.环境污染,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案例8:嘉嘉小朋友自从进入幼儿园尅是,每天早上搂着妈妈的脖子不肯放手。妈妈离开后,他一边号啕大哭一边喊着:“妈妈来接我,我要妈妈!”在老师的轻声安慰之后,他自己拖着小椅子坐在窗边,手里抱着自己的衣服,不停地自我安慰:“妈妈要来接嘉嘉的。妈妈马上就要来了。”等到午睡的时候,又流着眼泪喊:“妈妈来,我要妈妈。”老师坐在他的小床边,轻轻地拍拍他,不时地安慰他,不一会儿他就睡着了。一段时间过后,他认

19、准了老师,喜欢和老师一起玩,就连做操的时候给他安排了位置,他也要特意跑到老师旁边,有时候还会主动和老师玩游戏。,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八、依赖性行为及表现,(一)依赖性行为的含义依赖性行为是指儿童过分依靠父母(或看护人)且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二)儿童依赖性行为的表现.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凡事依赖他人.从行为方式来说,表现为缺少主动性,常处于被动、退缩状态.从选择主意角度来说,具有依赖行为的儿童,需要自己拿主意时,总感到一筹莫展,总想依赖他人的决定。,第二节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缺乏安全感.父母的过分溺爱和照顾,儿童产生依赖性行为的原因?,第三节 研究

20、儿童问题行为的价值,一、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意义,第三节 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价值,二、研究类型,第三节 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价值,三、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第三节 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价值,(一)观察法1.含义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进行观察,然后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被观察者行为活动的一种方法。2.类型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第三节 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价值,2.观察的程序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搜集相关资料为观察做好准备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对观察结果

21、进行记录、描述对观察结果进行解释,第三节 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价值,观察记录方法:轶事记录时间取样事件取样行为核对表,第三节 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价值,例:行为表现1.老师提问,学生没有举手2.老师提问,学生举手3.学生举手,并被老师提问,回答一般4.学生举手,并被老师提问,回答很好5.学生没有举手,但被老师提问,回答错误6.学生没有举手,但被老师提问,回答一般7.学生没有举手,但被老师提问,回答很好8.学生主动积极举手,向老师提出问题,第三节 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价值,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实验法,(二)实验法,第三节 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价值,(三)测验法测验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测

22、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与行为水平的方法。,注意事项:,1.对儿童的测验要用个别测验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3.不可以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第三节 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价值,(四)作品分析法1.含义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儿童的活动作品,如绘画、日记、积木造型、玩具拼装或其他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状况和特点的一种方法。2.作品分析法的作用通过对儿童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基于对儿童作品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改善或干预方案,以提高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或矫正儿童的身心疾患。,第二章 儿童行为是否正常的判断标准,案例:小明,

23、6岁,男孩,上学前班。他几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经允许就离开座位,或者在座位上和同学说话、打闹。由于他经常在上课时打扰同学,并且无法耐心地排队等候游戏,因此他和伙伴们相处得很不好。据小明的父母介绍,他是个足月顺产的孩子,生长发育与同龄正常儿童无异,但是他在婴儿期就失分活跃,即便在睡眠时也不安分。到了学走路的年龄,他经常在吃饭时到处奔跑,看卡通片时他也常常在椅子上不停地扭动,在公园玩耍时他更是常常因为鲁莽地攀爬和奔跑而农商腿或胳膊。幼儿园老师建议家长带小明去检查,看看是否有什么问题,小明的父母没有重视老师的建议,认为他们的儿子只不过和其他孩子相比略微顽皮好动罢了。,第二章 儿童行为

24、是否正常的判断标准,1.社会文化原则2.发展性原则3.症状标准原则4.经验标准原则,第一节 判断儿童问题行为是否正常的原则,第二节 判断儿童问题行为是否正常的标准,一、智力是否正常幼儿园里特别的孩子强强,3岁,在幼儿园里表现很特别,不和其他孩子玩,没有学习意识,动手自理能力很差等。强强特别爱转动手玩。家长带着强强进行了感统训练,但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还是一直落后于同龄孩子。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做智商测试。智商测试的结果为65,属于智力低常。,第二节 判断儿童问题行为是否正常的标准,1.动作发育落后2.喂养困难,无进食要求,吸吮困难,不知饥饱3.语言发育落后于正常儿童4.对周围事物不注意5.伴抽

25、疯状6.特殊面容或体型,如何早期发现儿童的智力水平?,第二节 判断儿童问题行为是否正常的标准,二、儿童特殊行为表现的程度触觉敏感的真真小女孩真真,一岁半,不穿新的衣服鞋袜,不让任何人抱她。一洗脸、洗澡时就哭个不停。在家只跟着妈妈,玩的时候可以跟爸爸,但睡觉一定要妈妈,到外婆家也不能过夜,更不跟着妈妈以外的任何人。在托儿所老师不能碰她,别的小朋友不小心碰到她,她就会大哭。中午饭也不肯吃,要等妈妈来了才吃。可以看出真真的行为表现的强度很大,与正常孩子相应的行为表现存在着差异。从孩子的反应看,真真有着很明显的触觉防御。,第二节 判断儿童问题行为是否正常的标准,1.与同龄儿童相比,某种行为“有”或“没

26、有”2.看表现的程度,第二节 判断儿童问题行为是否正常的标准,三、儿童特殊行为出现的频率及持续的时间转来转去的小男孩2岁的小男孩天天,托儿所大班。报名时爸爸妈妈一起带着,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上学第一天,就弄的老师焦头烂额。随时随地推人,任何经过他身边的人都会被他推一下,老师也不例外,个子小的或没留神的就被他推到;见到东西就扔到地上,桌子上的、玩具架上的所有物品玩具包括玩具架都被他扔到地上,老师跟在后面捡都捡不及;老师上课时他从不坐在椅子上,到处转来转去。案例中的天天所表现的推、扔行为的频次太多,超过正常儿童的行为表现,属于非正常表现。,第二节 判断儿童问题行为是否正常的标准,四、儿童的心

27、理表现与年龄特征是否相符合注意力不集中倩倩,女,6岁,上学前班。眼看就要上学了。可是,在学习上注意力会仍然不集中,而且要有人陪在她身边才能把作业完成得比较好,要不就是一塌糊涂。当帮她指正时,如果擦掉的次数多了,她会很不耐烦,不怎么想做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反倒是对二岁小孩子玩的小玩具感兴趣。而且特别愿跟比她小的孩子在一起玩过。晚上睡觉不能自己睡,需要妈妈陪。,第二节 判断儿童问题行为是否正常的标准,五、儿童的行为反应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没有安全感的小女孩妈妈第一次带着美美到亲子园的时候,美美快两岁了。她非常害怕新环境,不说话,不理人,一个劲扯妈妈的衣角,不让妈妈走。美美在幼儿园里,极度缺乏安全

28、感,非常焦虑,但是她却不像别的孩子大哭大闹,只是躲在角落不停地抓自己的小手,甚至抓破皮了还不停止。午睡对她来讲是最难过的事了,每到午睡时,她那两只眼睛就瞪得大大的,难以入睡。,第三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检测,一、生长发育的检测(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坐高)二、心理发育指标的检测三、儿童成长环境的检测四、儿童异常行为的检测,第三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检测,心理发育指标的检测:观察法发育筛查法发育诊断法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三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检测,三、儿童成长环境的检测(一)环境对儿童的影响1.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影响3.精神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二)亲子关系(三)父母养育方式,亲子关系检测表,1.不管我的工作

29、或生活再忙碌,每一天我都会留一些时间给子女。2.我能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孩子相处。3.我认为孩子是有理性的,能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4.和孩子对话时,我甚少使用你应该、你最好否则、你再不我就的语气和孩子交谈。5.我觉得孩子能欢喜的生活,比成绩好更重要。6.我觉得孩子犯错和惹麻烦是成长必经的过程。7.孩子说话时,我能耐心专注的听完。8.我能经常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如摸头、拍肩、拍手、相互拥抱)。9.即使孩子犯了错,我也不会因此就认为他(她)是个坏孩子。10我经常给自己和孩子充裕的时间,避免催促孩子。,亲子关系检测表,11不论孩子发生什么事,我都能以孩子的立场,分享孩子内心的感受。12亲子间有冲突时

30、,我不认为一定是孩子的错。13我能给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决定自己的事。14我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我自己都能做到。15我答应孩子的事情,我一定都会履行。16我与孩子谈话时,我能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17我了解孩子内心的喜好和厌恶。18孩子愿意主动的告诉我,他在外面发生的事情和内心感受。19和孩子谈完话,我甚少批评或指责孩子的想法。20我满意我目前的家庭和孩子的状况。,第三节 儿童问题行为的检测,Couners儿童行为问卷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NBA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婴儿社会生活量表儿童感觉统合测验(适用4岁-成人)多动症的鉴别其他评定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筛查表(CBCL)Rutter儿

31、童行为量表格塞尔发育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1.我害怕在别的孩子面前做没做过的事情。2.我担心被人取笑3.我周围都是我不认识的小朋友时,我觉得害羞4.我和小伙伴在一起时很少说话5.我担心其他孩子会怎样看待我6.我觉得小朋友们取笑我7.我和陌生的小朋友说话时感到紧张8.我担心其他孩子会怎么说我9.我只同我熟悉的小朋友说话10.我担心别的小朋友会不喜欢我、,多动症的鉴别,1.经常出现手脚多动或在座位上扭转不停2.难以安坐,难以完成某一件事情3.在集体活动中不能遵守纪律4.对外界的刺激容易引起分心5.在未完成作业前,对别人的提问反应迟钝6.难以听从命令,例如不按时完成作业7.做作

32、业或做游戏时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8.做事经常随意转移,分心、半途分叉9.经常过多地讲话10.在他人讲话时,经常将别人的话打断或者插话,并干扰其他孩子做游戏11.别人和他讲话时,经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12.在学校或家长经常丢失必需品,如丢失玩具、笔、书和作业本等13.经常出现冒险行动而不顾后果,如盲目地在大街上奔跑。,第三章 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一、生物因素遗传母孕期不利因素的影响感染因素酒精吸烟环境污染 孕期的情绪状态围产期损害营养饮食状况,554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系分析,第三章 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胎儿酒精综合症这是一组常见的先天性问题,常见于怀孕期间酗酒的母亲所生的孩子

33、。它的发生率为千分之三。这些孩子有一些突出的生理缺陷,如头小畸形,心脏畸形和肢体、关节、面部畸形等,他们比正常婴儿小、轻,生理发展晚于同龄儿童。这些孩子还具有一些心理问题,如过度兴奋、多动、富有攻击性、身体颤抖等。大多数出生时具有酒精综合症的儿童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的智力低于平均水平,他们中90%以上的人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会表现出较多的适应问题。,第一节 生物因素,1971年,作家米奇多瑞斯领养了一个三岁的孩子艾贝尔,他的母亲酗酒成性。当时,人们对胎儿酒精综合症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艾贝尔早产七个星期,体重很低,在领养前遭到虐待,营养不良。他的妈妈在35岁时酒精中毒而死。他的父亲曾经遭到一系列的逮

34、捕,最终被人打死。随着年龄的增长,艾贝尔难以学会数数,不能辨别基本的颜色,不会系鞋带。在入学前,他被认为是“学习障碍儿童”。他的智商一直是60左右。由于一位一年级教师的精心培养,艾贝尔确实学会了读和写,但他的理解能力却很差。当他在1983年读完小学时,他仍然不能算加减法,不会数钱,也不会明确地分清他所居住的城镇、州、国家或星球。,第一节 生物因素,这个孩子的行为与他的年龄不相称,没有受到如厕的训练,只能说大约20个词。尽管被诊断为轻度发育迟缓,但多瑞斯确信,如果能为他创设一种积极的环境,这个孩子会赶上同龄的孩子。但是,艾贝尔没有赶上。他四岁的时候,仍然要用尿布,体重仅仅27镑。他很难记住游戏伙

35、伴的名字,他的活动水平极高,头骨非常小。他经常为严重的、莫名其妙的疾病或问题所困扰。多瑞斯那时已经明白了他的养子的问题。1982年,他去了一家专门治疗具有药物依赖疾病的青少年的治疗中心,在那里他看到了几乎可以说是艾贝尔孪生兄弟的三个孩子,虽然他们相貌不同,但他们的行为却是相似的。,第一节 生物因素,胎儿酒精综合症直到70年代才被人们查清,而那时艾贝尔已经长大成人了。一旦酒精进入一个胎儿的血液,它就会集中存在那里相当长的时间,对脑和其他身体器官造成损害,无法治疗。对胎儿来说,这种影响可能持续终生。艾贝尔,在20岁时参加了一个职业训练项目,后来进入一个负责管理他生活的家庭,与他收集的动物玩具、纸制

36、的玩偶、报纸卡通、家庭相片、旧生日卡片等作伴。在23岁时,他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第一节 生物因素,围产期损害:低出生体重、早产、过期产导致体内营养不良。围产期有高危因素的儿童,在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打上了高危儿的标记。异常分娩(难产、剖腹产等)。异常分娩可能增加产科用药(尤其是麻醉药品)的使用机会,产科用药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已被多数人所证实。高危儿先天体格发育欠佳,日后健康状况不良可间接影响其行为发育。,第一节 生物因素,二、心理因素儿童气质结构儿童气质类型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师的态度,第二节 心理因素,气质结构:情绪性:对人、对事情的积极情绪和负情绪的表达及其表现程度。活动性:对活动强

37、度、活动时间和活动速度的要求反应性: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敏锐程度及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的快慢程度社会抑制性:对早期未经历过的事情所做出反应的方向性倾向专注性:活动中注意力的持久程度,第二节 心理因素,第三节 家庭教育因素,三、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第三节 家庭教育因素,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第四节 学校教育因素,儿童观师生关系同伴交往,行为矫正的含义,本章了解的重点内容:,第四章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行为矫正的方法,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含义,行为矫正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行为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矫治不良行为和增强良性行为)的一

38、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一、什么是行为矫正?,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发展障碍精神疾病教育与特殊教育康复治疗社区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商业、企业与人的服务自我管理儿童管理预防运动心理学与健康相关的行为老年医学,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含义,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含义,1,问题行为是习得的,2,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二、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含义,着眼于问题的解决,1,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2,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3,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4,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5,三、行为矫正的特点,四、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确认来访者的不良行为,

39、据此制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技术和方法。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帮助来访者建立起新的行为方式。记录靶行为的基线水平及变化过程,以评价矫正过程。,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含义,行为观察与记录,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含义,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刺激泛化与分化律恐惧性条件作用律高级条件作用律,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获得:当有机体做出条件反应时,经常伴随无条件刺激;消退:当有机体做出条件反应时,不经常给予无条件刺激物,则反应会逐渐消失;,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刺激泛化:任何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

40、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恐惧性条件作用律: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称为恐惧性条件作用。,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高级条件作用律在条件作用形成以后,条件刺激可以像无条件刺激一样诱发出有机体的反应。这种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从桑代克到斯金纳,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

41、基础,三条学习规律: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状态练习律:学会了的反应,经过多次重复练习后,会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否则这种联结就会减弱效果律:指一种行为后面如果跟随者一种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二)斯金纳的经典实验,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强化物:凡能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叫强化物。,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正强化: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负强化: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

42、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消退:不再有强化物相伴,则发生概率降低,强化律,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绪,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三、认知行为学习理论(一)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含义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影响个体的

43、内在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二)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是什么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遇到不好的事;处于不好的环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运气不佳;,真的是客观上造成的吗?,面对同一件事,人们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感受,事件没有变情绪却会随着人们对事件的认识的改变而变化,左右我们情绪的并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观念,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Activating events 诱发性事件Beliefs 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Consequence 情绪反应及后果,艾里斯ABC理论,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不合理信念的主要

44、特点,A.事 件,理性情绪理论模型,N.情绪改善,E.新认识,D.辩 驳,C.不良情绪,旧认识,B.旧认识,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三)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渡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的思想,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学习的交互决定论行为、个体及环境三因素互为因果,组成相互作用的系统;行为、个体及环境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可以导致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四、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B(行为),P(个体),E(环境),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二)观察学习 观

45、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2023/9/22,榜样作用的刺激观察者的特征,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符号编码认知组织符号预演动作预演,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榜样的事件,匹配的行为,体能从属反应的有效性对再现的自我观察精确的反馈,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一、强化的含义与分类强化: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导致将来行为发生频率增加的过程。强化物:能起到强化作用的事件或刺激。,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正强化与负强化,无条件强化与条件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

46、强化的类型(一):正强化与负强化,情境 行为 后果,出现刺激,撤除刺激,行为之后伴随着出现着一个刺激,因刺激的出现,而使行为将来发生的频率增加。我们将这种因刺激的出现而使行为得到加强的过程称为正强化。这一刺激物称为正强化物。行为之后伴随着撤除一个刺激,因刺激的撤除,而使行为将来发生的频率增加。我们将这种因刺激的撤除而使行为得到加强的过程称为负强化。这一刺激物称为负强化物。,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思考:判断以下案例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小明上课专心听讲,老师对他微笑并表扬了他,从此以后小明上课更积极了。东东在学做饭的时候,总是会产生很多油烟,后来他发现打开油烟机就不会那么呛人了,于是他学会了开关油

47、烟机。,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某小孩哭闹时,家长给予糖果,小孩就停止哭闹。重复几次之后,一旦小孩哭闹家长就给予糖果。家长给予糖果的行为得到了()A.正强化B.负强化,B,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无条件强化 对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存活都具有重大影响,与有机体的基本需要都直接或间接地相关,我们称为无条件反射。,强化的类型(二):无条件强化与条件强化,将食物、水、性等自然的积极刺激,称为无条件强化物将高温、严寒、恶臭、疼痛等自然的消极刺激称为无条件惩罚物,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条件强化,与无条件强化相对应 能起到条件性强化作用的刺激,就称为条件性强化物,学校里惯用的分数、名次、奖牌、社会上常见的夸奖、称赞、金

48、钱,他们不是自然获得的,而是后天通过学习过来才得来的。,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强化物就称作概括性强化物。,如:关注、金钱、称赞。特点:强化价值强大 强化价值长久,代币,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强化的类型(三):连续性强化与间歇性强化模式图:情境 行为 后果,每次都得到强化物,有时能得到强化物,有时却得不到强化物,连续强化:指在某种情境下,行为每次出现后都得到强化物。间歇强化:指在某种情境下,行为每次出现后不一定都能得到强化物,而是间歇性的有时能得到强化物、有时却得不到强化物。,因后果而使行为得到增强,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通过连续行为建立目标,通过间歇强化维持和巩

49、固行为在行为获得阶段采取连续强化,而在行为的巩固阶段改用间歇强化连续强化容易产生“饱厌”现象,而间歇强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现象。连续强化需要花费矫正者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已经建立好的行为,间歇强化最经济、最有效,思考:两种强化分别适于哪类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消费性强化物: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一次性消费物社会性强化物:个体喜欢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口头赞美,点头、微笑、拥抱、温情的轻拍等活动性强化物:看电视、看漫画书、郊游、参加某种活动。反馈性强化物:实际是一种条件强化物,是对行为结果的反馈,可能是食物、活动、代币、赞美,也可能是活动本身。常常作为辅助手段。,二、强化物的

50、类型与选择,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潜在的问题与对策,反应之后施以事物作为强化物,有时会干扰正在进行的行为食物等消费性强的强化物有时很难立即实施事物等消费品的使用涉及法律和伦理问题受个体偏好影响较大,且具有暂时性,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主要优势:比较容易实施社会性强化物不会干扰正常活动的进行社会性强化物的价值大,不容易出现“饱厌”现象赞美和关注是“自然发生的”强化物,可广泛用于日常生活,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以下案例科学吗?,学生们玩好了再写作业孩子们总是先看电视再学做家务喜欢呆坐的儿童,完成指定任务才能坐着,普雷马克原理:低概率行为在先,高概率行为在后,行为矫正方法强化法,活动性强化物的主要问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