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支出与教育财政理论PPT.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89082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PPT 页数:168 大小:3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支出与教育财政理论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公共支出与教育财政理论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公共支出与教育财政理论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公共支出与教育财政理论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公共支出与教育财政理论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支出与教育财政理论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支出与教育财政理论PPT.ppt(1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讲 公共支出与教育财政理论,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理论公共财政支出概述我国公共支出的分类分析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理论教育财政理论公共教育支出的效率与公平张爱文课件,公共产品,一、公共产品的概念社会产品按照其在消费过程中受益对象范围的差异和提供方式的不同可分为:1、私人产品:即以市场方式提供具有个人消费性质的产品或劳务。2、公共产品:即由公共部门提供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或服务。,二、公共产品的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2、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 人同时享用,或影响他人享用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说

2、,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3、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无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4、提供目的的非赢利性。即追求的是由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组成的综合效益的极大化,公共产品特征的进一步解释,1.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的,共同消费的,其效用不能在不同消费者之间分割。它包含两层意思: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不为公共产品付费者;如国防。某些公共产品虽然在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以至于在经济上不可接受。如卫生防疫、绿化、环保。,2.非竞争性(Non-Rival ness):任何

3、一个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零(MC=0)。这里所说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生产成本,而非微观经济学中分析的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成本。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和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生产成本并不一致。,例如:海上灯塔是较典型的公共产品。增加一艘船经过邻近海域得到的指引并不需要增加任何生产成本。但要再造一座灯塔,则边际生产成本显然并不为零。我们讨论公共产品非竞争性时强调的是消费者增加所带来的边际生产成本。,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

4、不但是共同消费的,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例如:不拥挤的桥梁,非满载的火车车厢,未饱和运转的计算机等。,以上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符合非竞争性。事实上,消费者增加带给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为零,并不足以说明其边际社会成本为零。如:公路和桥梁,对生产者来说,只要不到必须拓宽的程度,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增加生产成本。但从消费者角度看,因为消费者一般是不喜欢拥挤的,拥挤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成本。虽然在一定消费量以下,并不存在拥挤,即拥挤成本为零。可是当消费者的人数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拥挤就会被明显地感受到。,三、关于对公共产品的理解,1、公共产品与公有产品不同。前者按产品的消费性质来划分;而后者则按产品的所有制性

5、质区分。2、公共产品既可以是有形的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产品,如:社会秩序、环境保护等。3、人们对公共 产品普遍存在“免费搭车”的心理动机。4、人们共同消费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对该消费具有相同的效用评价。,四、公共产品的类型,1.从公共产品的特征上看,可把公共产品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现实生活中的产品可分为三类:纯公共产品(Pure Public Goods)、纯私人产品(Quasi-Public Goods)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也叫混合产品(Mixed Goods)。,(1)纯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即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取得

6、方式上的非竞争性(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拥挤成本为零)。诸如国防、外交、公安司法等。(2)混合产品是指同时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它们不充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混合产品一般又可具体分为,(1)拥挤性公共品: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品或劳务(即其边际成本不为零)。如公共交通等。(2)价格排他的公共品: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品或劳务。如国家公园、公办的学校与医院等。(3)具有外部效益的产品:是指那些效益会出现外溢的产品或劳务。,2.从公共产品的层次上看,公共产品可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7、公共产品由一国政府来提供,而政府又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受益范围不受限制的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等不受地区限制,只要是本国国民都能享受,其提供者只能是一国的中央政府,这类公共产品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而有些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交通、公安、消防、环境保护、路灯等,只能是就近的居民才能享受到,受益者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限制,只能由当地政府来提供,这类公共产品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五、公共产品的提供,(一)纯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公共无偿提供原因: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市场提供无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公共提供中需关注的问题:公共产品的规模;政府管理成本;税收效率损失等,(二)混合产品的提供,方

8、式: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相结合。可以是政府兴办,以收税的方式无偿提供或以收费的方式有偿提供(如桥梁、公路);也可以是民办官助,政府通过补贴进行一定的补助。原因:其不完全的非竟争和非排他性使两种提供方式的结合更具有效益上优势决策中需关注的问题:收费的难易程度及收费损失的大小;外部效益的合理评价;收费标准的制定等。,(三)产品供求局部均衡分析,1、私人产品市场局部均衡。私人产品在人与人之间是可分割的,总需求等于个人需求之和。对其消费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2、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公共产品在人与人之间是不可分的总需求等于每个人需求。对其消费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3、混合产品的局部均衡。混合产品兼备有

9、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双重属性。对混合产品的消费具有半排他性与半竞争性。,4、教育服务的政府供给与私人供给,图中,横轴是私人教育提供的数量,纵轴是公共教育提供的数量。DD是资源生产可能性边际曲线,Ii是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最佳均衡点在E3,D与D是极端。,教育财政的资源配置,从理论上讲,公共教育提供的最佳数量应该在E3点,但事实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1、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办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集体偏好(阿罗不可能定理);2、存在征税成本及其所导致的效率损失;3、存在财政管理成本;4、政府部门效率不高。(1)绩效难以衡量;(2)激励机制缺失;(3)存在个人功利;(4)决策能力有限。,资源配置的最优状

10、态帕累托最优,(一)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首先提出的效率准则(Pareto Efficiency)。它是指在既定的资源、生产技术水平和收入分配的格局下,倘若社会已不可能在减少一种物品的产出和不损害一个人的利益的前提下,使另一种物品产出增加或使另一个人受益,则该项资源配置是有效的。这是帕累托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讲义一书中首先提出生产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递进的层次上来理解把握:,1.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A优于B,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角度看A优于B。2.帕累托改进:利用帕累托标准对资源配置状态进行“好”

11、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是“坏”的,这种好的资源配置的状态的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3.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对于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在这种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即帕累托改进为零,这种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理想的状态只能作为一种参照物,使现实的资源配置向这一状态无限地趋近。,具有正外部效益混合产品提供效率比较图,JI是私人边际效用曲线,HG是社会边际效用曲线,AB、CD单位产品外部效益,FE是产品边际

12、成本曲线。当边际效用边际成本时,可达到最佳均衡点。,政府对教育产品的有效提供,社会产品的分类,按照以上标准,高等教育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对它的投资能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较大的收益。根据经济公平原则,投入与收益应该相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高等教育的消费不能独占;其次,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短缺;再次,其价格并不能由市场决定。,纯公共品、纯私人品和混合产品的界定,常见的公共商品和混合商品,纯公共产品公共安全、法律法规、国防、外交、罪犯改造、基础科学研究、社会文明及意识形态传播、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传染病防治、消防服务、自然现象预报、自然灾害防治、货币发行、宏观经济政策信息、

13、商品的质量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无线广播电视服务等。,混合公共产品教育、交通、通讯、能源、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有线电视与广播、收费公园、文体节目表演、产品质量认证、企业信誉评级、地质勘探;特殊的医疗卫生保健与社区服务等。,六、外部成本及其纠正,(一)概念外部成本是指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会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以外的社会成员蒙受损失。(二)种类1、生产的外部成本。如生产中的废水、废气排放;2、消费的外部成本。如被动吸烟、汽车尾气排放;3、公共资源的使用成本。即增加新的公共资源使用者所造成对以前使用者使用效率的影响。(三)政府对外部成本的纠正1、罚款或征税;2、补贴;3、公共管制;4、法律措施,公共选

14、择理论,一、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我们每个人在每天都在进行选择:选择吃的食物、做的事情、到商场给自己买衣服。在进行这些选择时,我们并不感到特别的困难。因为在这些场合,只要在既定约束(如个人收入水平等)条件下依据自己的偏好就可做出选择。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从个人偏好得出一个集体的偏好;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所做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达到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公共选择基本概念,(一)含义:公共选择是指集体 行动的组织把该组织中成员的个人选择有效率地转化为组织的选择,实际是政府选择。(二)特征:1、偏好的表达方式不同,即以“选票”投票;2、个人偏好的表露对决策结果产生

15、的影响很小;3、偏好的体系不同。公共选择依靠众多的不同偏好综合为统一的社会偏好,但这种社会偏好往往不可能同时符合所有个人的偏好。4、公共选择的结果(即政府决策)其执行具有强制性。,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公共选择是应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主要注重研究那些与政府行为有关的集体选择问题。其在财政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确定公共项目(产品或服务)的种类,包括公共支出项目与公共投资项目。2、确定公共项目(产品或服务)成本的分担方式,即确定税种、税率与纳税人等事项。3、确定国家预算的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二、公众偏好的表达方式,偏好表达是公共选择最基

16、本的构成部分,它是公众对其需求和偏好的展示。偏好表达主要体现在公众对所拥有的各种权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权利的行使上。其中,选举权、监督权,以及通过法定的媒介、组织、活动或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机制表达意愿的权利,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公众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但这些权利并不意味着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在不受法律或道德规范约束的条件下随意行使。公众偏好表达是合理行使所拥有的法定权利。公众偏好表达的最主要方式是由公民参与直接投票,即通过投票方式选择方案、选举代表等来表达公众的偏好或意愿。公共选择有多种方式:,(1)习惯或宗教法典,即依据共同接受的习惯或宗教法典作出有关共同事务的决定;(2)

17、独裁者,即由一个人或一个小集团决定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事务;(3)集中计划,即由中央制定一个涉及经济和其他社会事务的具有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并运用行政性手段加以实施;(4)公众投票,即通过投票方式来使全体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转换为一个集体的偏好,并以此直接或间接地共同决定与他们有关的集体事务。,三、公众偏好表达缺陷,公民偏好也存在着表达不充分或不真实的问题。在以上论述中是基于这样的假定:除非与个人利益相违背,否则所有的公民都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进行选择,从而使公共选择的结果能够真正展示公众的偏好。体现民意的政府能够按照真实的民意制定出完全反映民意的政策,而官员和公职人员们又能够保证政策的完全执行

18、,能保证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在实际的公共选择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大量利益冲突,使得部分公民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偏好,从而在客观上存在着说谎和向政府提供虚假信息的动机和可能。,四、公共选择的机制与原则,公共选择研究个别消费者的偏好如何通过政治机制被转换成集体行动。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或政治制度下,对于个人偏好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在公共选择和政策决定过程中的规则和方法也就有很大的不同。不过“民主社会的政治价值强调个人偏好的重要性”。,尽管对于“民主”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在什么社会,只要承认在公共选择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那么这实际上就已经承认个人偏好的合法性。因此,仅仅从这个角度讲

19、,这个社会是民主的。公共选择的投票规则是把个人偏好集合成集体决定的方法。,(一)一致性规则,对于公共选择而言,最理想的结果就是对所有的选择都能够满足投票的一致性原则。投票的一致性原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任何一项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获得所有投票者的赞成。,(二)投票的多数性规则,由于一致同意的投票规则难以操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投票的多数性规则。投票的多数性规则是指,在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经过多数投票者的赞成。根据在公共选择程序中不同的技术性设置,投票的多数性规则可以分为简单多数规则和复杂多数规则。,(三)最优多数性规则与交易成本,最理想的规则是一致性规则,但这难以实

20、现且成本太高;多数性规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规则,但却不够理想。为此,布坎南、塔洛克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又提出了最优多数规则。这是从成本的角度对多数性规则进行优选的结果。它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如果有一种多数性规则是成本最低的规则,那么它同时也就是最优多数规则。,在公共需求的现实选择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类交易成本:第一类是抉择成本,即运用不同手段使得投票者赞成提案的成本,包括:1,行政管理成本;2,劝说成本;3,谈判成本;4,机会成本。第二类是外部成本,指表决通过的提案对反对者带来的负外在效应。因为提案一般只有多数人的赞成才可能获得通过,因此,外部成本主要是指由多数人利用表决优势通过提案强加给少

21、数人的负效应。,曲线D和E,分别表示抉择成本和外部成本。当某提案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赞成时,D=0;提案所需要的赞成率越高,抉择成本就越高,外部成本就越低。当以一致性规则对此提案进行表决时,抉择的成本达到最高;若以100%一致赞成的结果通过,此时的外部成本,E=0。,公共选择的交易成本,(四)投票悖论,多数投票规则有时会存在一些技术和程序上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被称之为“投票悖论”(或“投票之谜”)的循环投票问题,即在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没有一个方案能够获得多数票。例如我们熟知的传统游戏“石头、剪子、布”,以及某些体育单循环比赛结果,就类似如此。这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并不是所有的民主都会产

22、生唯一的好结果。,(五)中间投票人定理,在多数投票规则下,要避免“投票悖论”,并能够产生最优方案,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投票者应具有单峰偏好;第二,是对方案进行两两表决。所谓“峰”是指投票人效用曲线上的一个点,该点所有相邻点的效用都低于它,即由此点向任何方向的偏离,都意味着他的效用减少。,如果在投票者的效用曲线上只出现一个峰值,则称其为单峰偏好;如果曲线上存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则称其为双峰(或多峰)偏好。产生“投票悖论”的原因之一就是双峰或多峰偏好的存在,即一个投票人同时对两个以上的方案都投赞成票。,中间投票人与中间投票人定理,偏好在所有投票人的偏好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投票人,称之为

23、中间投票人。因此,在投票人单峰偏好的条件下,通过两两选择,就能够产生一个稳定均衡的结果,而且还会确认一种其偏好占优势的特定投票人,即中间投票人。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投票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获胜。这表明:在遵循多数投票规则的公共选择过程中,公共需求决定于中间投票人的偏好。,(六)阿罗不可能定理,不同方法选择的最终结果可能不相同。换言之,尽管每个人的偏好顺序没有任何变化,仅仅因为两两选择的顺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选择结果。这不能不使我们提出疑问:是否还存在一种能够不受投票程序以及其它外在因素影响并能产生均衡结果的决策机制?,答案:要寻找这样一种决策机制,

24、即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有个人的偏好转换成一种社会的偏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七)“投票悖论”之解,1970年,G塔洛克(Gordon Tullock)在小型投票体系的计算机模拟一文中对投票悖论作了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他的研究表明,投票悖论产生的可能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投票的人数和可选方案的个数。如果以N代表由个人偏好决定的理想或目标数目,以M代表可供选择的提案(方案)个数。,那么,在多数投票规则中产生投票悖论的概率为:P=A(N,M)式中的A表示函数关系。塔洛克指出,该函数是一个增函数。即M、N的数值越

25、大,产生投票之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现实中,将可能出现相反方向的变化。首先,对每个提案的制定和选择都要支付成本,可供选择的提案越多,则需要支付的成本就越大,因此对于提出用于选择的提案的相对数目趋于减少。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投票人数及由投票者个人偏好决定的理想和目标数目趋于增多。,第三,拥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人数增多。在一个高度统一的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偏好越是趋于一致,抱有同一个偏好的人数就越多,在投票者人数一定时,N就越小,那么多数投票规则产生均衡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将导致投票者的人数远远超过可供选择的提案(方案)个数,这时出现投票悖论的概率是如此

26、之小,以至于在实际中完全可以不予考虑。即使出现“投票悖论”这种小概论事件,也可通过偏好强度的充分显示来破解。在对多数投票规则的分析中,我们只是假定一人一票,每个人都可以将这一票投在他认为最为理想的方案上,在此并没有考虑个人的偏好强度。而在投票中的一人一票制并不能充分和准确地表达投票者偏好强度。,投票者偏好强度的表达方式,1、投票者的偏好强度可以通过“打分投票制”来显示。即对一个提案的投票不是一人一票,而是由每一个投票者根据自己对提案的偏好选择一个数值(介于0-100之间)作为自己对提案的打分。例如,当他对提案有高强度偏好时,他就可以对提案打99分甚至是100分;否则他可以对其打较低的分值,来表

27、达自己的偏好,再将各个选择目标加总,根据得分的高低来确定被选择项目的集体偏好次序。,2、偏好强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投票交易。在投票选择中,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由多数人同意一项提案所产生的效用要小于少数不同意该提案的人所付出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为了防止以上结局的出现,就可能进行投票交易。,投票交易有多种方式,用于交易的载体,既可以是金钱(收买或贿赂),也可以是权力(封官许愿),而常见的投票交易是,在相互投票下实现互惠。互惠是在公共选择过程中,由公开的或暗中进行的投票交易产生的直接结果,这使得原来独立进行的投票行为变成投票交换活动。,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任何一方愿意为投票交易付出的最大成

28、本是他从被通过的提案中所得到的利益。如果一方的要价过高,从而使得另一方从交易行为中所得的收益不能弥补这种成本时,投票交易就不可能达成。,布坎南和塔洛克都认为,投票交易,无论从资源的有效配置还是从福利分配的角度看,都使得多数投票制更加有效。因为通过个人之间的投票交换,就会使得在原有条件下根本无法达成的协议而变得使各方都更能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投票交易不失为解决“投票悖论”的一种办法。,(八)关于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1.该理论作为公共财政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政治决策领域,这既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发展,同时被认为是西方财政理论发展的方向。2.该理论打破了把政府组织机构和行

29、为理想化的假设,论证了政府失灵的存在。1)信息不全;2)决策困难;3)政府权限受到法律与客观条件制约;4)私人部门对政策反映的迟钝性。,3.该理论以广义经济人和政治市场为基础,不仅分析了政府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而且还具体分析了在不同政体下公共选择是如何作出的,其后果如何。4.该理论没有否定政府的作用,但体现了应减轻政府失误,尽力提高政府活动效率的务实态度。,公共财政支出概述,一、公共支出的概念公共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理解:从静态上看,公共支出反映的是由财政提供的一定量的资金。代表的是执行政府决策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从动态上看,公共支出体现的是政府运用各种具体形式再分

30、配财政资金的过程。它是财政分配的第二环节。从内容上看,我国公共支出只包括经常性支出和必要的经济建设支出。,二、公共支出的结构,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可以把公共支出作以下分类:1、按支出是否有直接的补偿性可分为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执行各项国家职能而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具体包括经常性费用支出和建设性费用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经财政之手将一部分纳税人的钱无偿地转移给另外一部分人使用。具体包括各种补贴、补助、债务利息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等。,2、按支出的目的可分为,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国防、警察、法庭、监狱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

31、民生活,使社会经济发展更加迅速的财政支出。具体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3、按支出的受益范围可分,一般利益支出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的支出。如国防支出、公检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特殊利益支出指的是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可享受的支出。如教育支出、医药支出、企业补助支出、债务支出等。,4、按政府对支出的控制能力可分为,规定性支出是指根据现行法律和契约所必须实施的准时如数的支出。主动性支出是指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或加以增减的开支。此外,财政支出还可按政府层次分为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按

32、其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三、公共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一)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部分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通过购买支出的增加使投资和就业机会增加,从而导致社会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通过支出的减少使资本品和劳动力减少,从而导致生产的萎缩。,3、对分配领域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随着购买性支出的增加或减少,会使得资本利润率和劳动工资随之上升或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如果购买性支出总量不变而只是结构发生变化,那么它将导致各有关厂商或部门从政府购买支出中所获得的

33、收益在比例上发生变化,即使得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出现相应的调整。,(二)转移支出对经济的影响,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表现在相当部分的转移支出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2、对生产的 影响看转移性支出的对象而定。如果是厂商则直接对生产产生影响;如果是个人或家庭则对间接地影响生产。3、对分配领域的影响,表现在它通过对收入的再分配使得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变化,促进国民收入的公平分配。,四、公共支出的原则,(一)支出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1、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矛盾2、各项财政支出之间的矛盾3、财政支出与使用效益之间的矛盾(二)支出应遵循的原则1、量入

34、为出原则2、讲求效益原则3、优化支出结构原则,五、公共支出的效益评价方法,(一)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1)计算效益范围不同 微观直接有形收益 宏观间接无形收益(2)衡量效益标准不同 微观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 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效益表现形式不同 微观单一的货币 宏观多样的(货币、非货币),(二)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概念:是把公共部门预算资金的使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就每一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全部预期成本和收益,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方案进行比较,以确定优先采用的次序,然后根据预算资金的数额的可能选择最优的公共支出方案。,案例:某市拟实施某教育规划,为此专家提出7

35、个备选方案,各方案的成本与效益指标核算如下:教育培训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表 单位:千元,分析步骤:(1)计算各项目或方案的效益与成本;(2)计算各项目或方案的效益与费用的比率;(3)确定各项目或方案的优劣;(4)进行各项目或方案的选择和决策。适用范围:经济性质的、有形的,且可以测量的财政支出项目。,2、最低费用选择法,概念:是指通过计算财政资金使用对象的各被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选择和决策标准的方法。分析步骤:(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各备选方案;(2)分别计算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成本并加以汇总;(3)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序;(4)进行选择和决策。适用范围:支出效益无法量化的项目,如

36、:军事、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3、公共劳务收费法概念是指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使公共劳务得到最有效、最节约的使用,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公共劳务的定价方法:(1)免费;(2)低价;(3)平价;(4)高价,我国公共支出的分类分析,一、行政管理支出(一)支出的性质及意义:行政管理支出是公共支出中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关行使其职能所需的支出。性质:属于非生产性支出,用于社会公共消费。(二)支出的内容1、行政支出;2、公安和安全支出;3、司法检察支出;4、外交支出。(三)支出管理原则:保障供给,厉行节约。现状:增长速度过快,居高不下。,解决途径,1、精简机构,压缩

37、编制2、调整行政经费支出结构,规范支出范围属于国家执法、监督部门应列入行政经费开支范围;对不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的各类社会团体,财政一律不给予补贴;对结构改革中已转为公司或行业协会的,不再由行政经费开支;推进行政后勤改革,将机关后勤推向社会。,3、加强财务管理,控制不合理开支科学确定行政机关的定员定额;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体制;采取行政经费下管一级的办法;4、逐步将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零基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引进我国行政经费管理中来。,二、国防支出,(一)性质与意义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方面的费用支出

38、。性质: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二)内容(三)影响国防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1、国际局势的变化2、国家财力的制约,三、文教科学卫生支出,(一)概念及意义概念: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的经费支出意义: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教育是立国之本,是科学技术的源泉和基础;3、医疗卫生事业支出是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设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二)资金来源,应区别文教科学卫生所提供公共产品的性质加以决定,具体分析如下:1、教育义务教育所需资金应由财政安排;高等教育则可由政府、社会与个人共同分担。2、科学研究基础性研究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应

39、用性研究则可以由微观主体承担。3、卫生医疗服务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提供;而卫生服务则应由政府出资提供。,(三)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管理,1、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形式统一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2、事业单位收入管理办法财政拨款以外获得的各项收入都要纳入单位预算,与财政拨款统一核算,统一管理。,3、事业单位支出管理支出按资金性质分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四类。4、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规定应建立以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和有关附表为特征的具有统一性和通用性的新的财务报表体系,四、社会保障支出,(一)概念和内容社会保障制度

40、:是政府通过法律强制建立的,在国民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提供补助或服务的一种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1951年原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1、社会保险支出社会保险是一种将风险集中而转移给政府服务机构的制度措施,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保支出是政府按保险原则举办并提供的对劳动者在生、老、病、死、伤残时的货币和物质帮助。社会保险的特征:1)强制性;2)互济性;3)社会性;4)福利性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一是保险的资金来源不同;二是保险的手段不

41、同。其内容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2、社会福利支出是指国家用于优抚事业、社会福利生产及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的支出。3、社会救济是指国家用于解决城乡人民生活困难以及救灾的经费支出。其具体项目有:1)城市社会救济(困难户救济、收容遣送安置费);2)农村社会救济(贫困户救济、“五保户”供养);3)自然灾害救济(灾民救济、安置及医疗费用)。,五、财政补贴,(一)概念及内容概念: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政策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对企业或居民进行的无偿性补助支出分类:1、按国家预算科目分类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2、按补贴性质分类生产性补贴、生活性补贴;3、按补贴方式分类明补、暗补;4、按

42、补贴来源分类中央补贴、地方补贴;5、按补贴对象分类企业补贴、个人补贴等。性质:属于转移支出,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内容:1、价格补贴2、企业亏损补贴3、财政贴息国家由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对某些企业的贷款利息或特殊事项发生的费用补贴。包括:国家储备棉花利息费用补贴,国家储备糖费用补贴,煤炭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外贸出口贷款贴息,政策性银行利差补贴等。4、居民生活补贴对生活贫困的城镇居民或下岗职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给予的生活费补贴。,(二)财政补贴的双重效应,正效应:1、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2、有利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3、能够配合价格调节生产与消费,促进社会供

43、求平衡;4、短期内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负效应:1、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合法化、长期化;2、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成果;3、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4、长远看不利于外贸的健康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理论,一、财政支出规模的量度指标 财政支出的规模通常有两类指标来反映: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1、绝对指标。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绝对额。2、相对指标。它是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对比,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支出率)或财政支出占GNP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长率。,3、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比较。绝对指标比较直观,而且它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但由于它不能反映财政支出

44、与国民经济其他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因此,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人们通常更注重相对指标。财政支出的相对指标是判断政府规模大小以及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介入程度的一个重要(但不是唯一)指标。,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即所谓“同比”增长率。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慢于/等于GDP的增长速度。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

45、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三、财政支出增长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增长,财政支出将出现相应的增长。从19世纪末开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支出不仅出现了绝对规模的增长,同时也出现了相对规模的增长。一些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甚至有人称之为“财政支出增长规律”。,这一“规律”意味着,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为什么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会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一大问题。由此形成了一批旨在解释这一原因的理论,即财政支出增长理论。,(一)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

46、f Wagner)最早注意到财政支出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早在19世纪80年代,他就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公共部门特别是国家活动的扩张。后人把他的这一论断称之为“瓦格纳法则”。,瓦格纳的这一思想可以用下图表示:,Y表示经济发展的规模(如国内生产总值),G为政府的支出规模,曲线E反映了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函数关系。A、B分别是曲线E上的两点。图示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政府支出规模也越大。,瓦格纳对此的解释是:,第一、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日益加强,这一方面带来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因经济交往日益复杂化而导致各

47、种磨擦或社会冲突的加剧,这就必然要求更多的公共管制和保护活动,从而导致政府行政支出的增加。,第二,进入到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后,具有外部性特征的行业越来越多,为了克服由于外部性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政府需要更加直接地参与生产性活动,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性支出的扩大;第三,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需求的收入弹性的作用下,人们对教育和公共福利的需求也会扩大,从而造成政府社会性支出的增长。,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他把导致政

48、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以及公共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二)马斯格雷夫和

49、罗斯托(W.W.Rostow)的分析,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W.W.Rostow)则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这些投资,对于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以至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无论是在发展的早期还是在中期,都存在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阻碍经济的发展。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克服市场缺陷,也需

50、要加强政府的干预。马斯格雷夫认为,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GDP中总投资的比重是上升的,但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会趋于下降。但罗斯托认为,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阶段论,发展经济学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早期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和生活质量阶段。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财政支出增长和支出结构变化的特点,这一理论被称之为经济发展阶段论(亦称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经济发展阶段论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