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理解.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92944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病夏治的理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冬病夏治的理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冬病夏治的理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冬病夏治的理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冬病夏治的理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病夏治的理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病夏治的理解.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6.7,从体质看“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概念,1冬病:冬天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此病多发于阳虚体质,冬病的共同点:属于寒证、虚证。此病在天气寒冷或温差较大时容易发作或加重。2夏治:是针对冬病而言的一种治疗预防措施;一年四季中夏季人体阳气最盛,尤其是伏天。再者,盛夏皮肤腠理疏松,药物皮透、离子传导、穴位传导效果最佳。此时治疗最为适宜。冬病不一定要夏治,但冬病夏治的效果是最好的。,体质调查研究,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亚健康状态中医辨识与分类研究课题,采用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对9家合作单位的体检人员(共 8627 人)进行亚健康状态辨识、体质辨识及其它相关因素的调查。,1.1 调查人群健康状

2、况的分布,调查人群中以亚健康状态人群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60.63%)。,1.2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调查人群中以平和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41.8%)。偏颇体质以阳虚质(16.63%)、气虚质(10.26)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1.3 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平和质所占比例相对较高(31.70%),其次为阳虚质(19.61%)。,2.阳虚质年龄特点,年龄越大阳虚质的发生率偏高。,3.阳虚质性别特点,调查人群中,男性4467人,其中阳虚质440人,占9.85;女性4160人,其中阳虚质963人,占23.15。女性人群阳虚质的发生率偏高。,4.阳虚质不适症状特点,5.阳虚

3、质亚健康类型特点,失眠亚健康、疲劳亚健康、疼痛亚健康阳虚质的 发生率较高。,经研究显示人群中阳虚质在偏颇体质类型中发生率较高,其伴随的不适症状亦令人困扰不已,因此,如何通过调养,改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活方式看“需求”,古人认为生活调摄不慎导致阳气耗损:“凡寒病之由于外者,或由风寒以伤形,或由生冷以伤脏;其由于内者,或由劳欲以败阳,或由禀赋之气弱;盖阳虚之候,多得之愁忧思虑以伤神,或劳役不节以伤力,或色欲过度而气随精去,或素禀元阳不足而寒凉致伤等,病皆阳气受损之所由也。”(景岳全书)“今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至秋冬多息疟泄,以阴胜之为病也。”(类

4、经),从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原则看“需求”,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清张志聪)逆春气則少阳不生,肝气內变。逆夏气則太阳不长,心气內洞。逆秋气則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則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時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灾害生,从之則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病夏治:根据中医理论,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依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在此时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期间,是人体阳气最盛之时,人体肌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

5、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运行直达病所,在此季节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扶养阳气,用“天之阳”、“药之阳”激发“人身之阳”,可谓是“三阳开泰”,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纠正人体阳气虚弱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冬病的发作或彻底铲除病根的目的。,冬病为何要夏治?,“冬病”一年四季均可治疗,但是以夏天治疗疗效最好。因为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所致的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所谓的阳气不足,也可以说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甚者穿着袜子。,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因为冬病患者

6、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体外是暑热骄阳,体内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冰水果,整日又在空调房间里生活、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再者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即“寒凝血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若寒气停留在关节见关节痛,寒气停留在脏腑,久滞则瘀就易致“积、聚”也就

7、不能排除“肿物”产生的可能。寒气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加、病情加重。,夏日炎炎生活中如何祛除积寒?,方法很简单:“内用温热”“外散风寒”。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饮料和食用温热的食物。有人说,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燥,要人命吗?。不错,关键是“服寒”?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暧胃的,但我们在暑天服用,可以在冷水里凉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风的人,此时可用“玉屏风散”数袋冲

8、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即所谓的有病没病,防风通圣;有汗无汗,玉屏风散。真是一石三鸟,您不妨一试。,夏日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清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

9、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无能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毛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的消化,也不能很好的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此时,我们可以吃“霍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一药两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症,内外俱热,此药却不能用。,冬病夏治的治疗原理和方法,原理:应用中医整体观:“天人合一”人天相应,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相结合。“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

10、: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中医理论讲的是阴阳五行,“天人一体”。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冬为阴,夏为阳,夏季

11、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方法或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另一个方面,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冬病夏治的方法,针灸(火针)、温灸法、中药内服法、贴膏药法(三伏贴和三九贴)、

12、穴位注射法、穴位拔罐法、脐疗法、刮痧法等都属于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一个场景,讲的是对于有顽疾或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敷贴疗法:三伏贴,1三伏贴:是祖国医学冬病夏治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融会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穴位贴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的调整大脑皮层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中医认为:夏季人体

13、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冬病夏治的适应症,1.呼吸道疾病:

14、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缓解期,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虚易感冒等;也适用于阳虚为主或虽寒热错杂但以寒为主的患者;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人群。感冒:感冒在春季多发,除在春天发作时治疗外,在夏季防治,可增强体质,减少其在冬春季的发作。2 耳鼻喉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过敏所致慢性咽喉炎、梅核气而致的咽异感症、体虚鼻炎发作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知道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等可以冬病夏治的人很多,其实冬病夏治的病种很广泛,可以包括一切虚寒性慢性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多为虚寒体质,以多清涕、鼻痒、喷嚏

15、等寒症为特点,遇冷发病,尤其是气候突变时更加明显。三伏天在相关穴位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疗,可起到“四两拨干斤”的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3神经系统疾病:预防或治疗中风偏瘫、陈旧性面瘫、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肢体麻木、颈肩腰腿痛。颈肩腰腿痛:颈肩腰腿痛的最佳治疗方法是内外多法联合治疗。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老年人大都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易感受风、寒、湿等外邪,导致颈肩腰腿等部位疼痛。治疗时,一方面用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的针灸和温灸、中药内服,同时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治疗,驱除经络中的寒湿之邪,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学称之为凝结肩、漏肩风

16、,认为是由于气血虚弱,外受寒邪所致,多在冬天发作或加重,夏季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4 消化性溃疡:中医学中“胃脘痛”范畴,多在秋冬季节发病。盛夏预防性治疗疗效很好。,5.风湿疾病:风湿关节疼痛非常适合做冬病夏治,关节疼痛往往多是由于感受了寒邪所致,选择三伏天在相应的穴位针灸(伏针)、温灸、敷贴、拔罐、配合相应的中药内服,可以驱除体内的寒邪,鼓舞人体正气,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类风湿关节炎:又称萎缩性关节炎,是一种具有关节炎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寒冷、潮湿等常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故于冬季易于复发和加重。6退行性骨关节病:退行性病变所致的各种关节痛。7肢端动脉痉挛病、冻疮、痛经、足跟痛、男子阳痿,女子胞

17、宫寒不孕也可进行冬病夏治治疗。8儿科疾病14岁以下儿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9冠心病:多发于冬季,“夏日养阳”,可使心阳振奋,气血津液运行畅达,以达到减轻其在冬季的发作。10产后周身痛和关节痛最适合夏季治疗,夏季伏贴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免疫力低下症。,冬病夏治的时间,各地中医院冬病夏治开展的时间不一,一般认为,每年冬病夏治时间应选在每一伏的第一天。但也有专家认为,伏天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年伏天还未到,全国许多地方气温就高达三四十摄氏度,如中原地区每年夏至前后温度最高,而伏天经常下雨。三伏天结束后,炎热的天气还要持续大约十天半个月。也有专家认为,冬病夏治最好选在头伏的第一天,

18、若错过了也可在头伏的10天内任选1天,但不能超过头伏10天,二伏、三伏往后顺延,也选在这一天。伏贴治疗可拘泥于伏天,其他夏治方法只要在夏季均可进行治疗。,2016年的“三伏天”,具体时间:2016年7月17日2016年7月26日 为初伏 10 天 2016年7月27日2016年8月15日 为中伏 20 天 2016年8月16日2016年8月25日 为末伏 10 天,注意事项1贴敷首先要注意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6小时,少儿及敏感者应酌减。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2小时左右(成人),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2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

19、、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3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4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防止渗出;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

20、量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5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 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6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 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7慎食大量肥甘

21、滋腻之品 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8忌过量运动 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9孕妇、老年体弱、皮肤过敏、处于疾病急性期发热者忌用,2岁以下者慎用,对胶布过敏者慎用 为确保疗效,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般药饼要贴46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厉害难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睡觉之前一定要揭掉。第一次贴的时间不必太长,主要了解一下药性,最好别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第二、第三次的治疗。等到第三次,贴敷的时间可以适当延

22、长,因为可以有较长的时间修复,有时候皮肤起泡效果更好。,“冬病夏治”药物贴敷灸疗多在夏季79月进行,尤以三伏天为佳。每年头、中、末伏第一天或前后二天各贴一次,连贴三年。贴敷施灸前须清洁皮肤。严重皮肤疾病、过敏体质、吐衄者、妊娠勿用。小儿与孕妇为特殊人群。如咳喘较多,可以使用一些较为安全、副作用少且每天使用时间短的益气贴。每次贴灸46小时,小儿24小时。如局部有烧灼感、疼痛感或小儿哭闹不止可提前取下;若温热舒适或微痒可多贴几小时,待药物干后取下。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个别病人有时局部起小水泡,一般不需处理,但应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切勿抓破水泡以防感染,必要时来医院门诊随诊。,禁忌,

23、禁食生冷、油腻、辛辣、海鲜、牛羊肉等。其次,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出汗,出汗的话固定药饼的胶布会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的用电扇微风吹吹。还要注意的是饮食,贴敷的当天最好不要吃冷饮以及冰镇的食品,其他饮食与平时一样。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穴位上的水。如果贴敷部位出现水泡了,尽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可到治疗科室进行相应的治疗,穿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35天就会痊愈。,春夏养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

24、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需要提醒,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另外冬病夏治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据临床统计,冬病夏治有效率可达70%左右。,口服中药汤剂配合三伏贴效果更明显,小贴士三敷贴的同时配合中药汤剂三包 备选方剂: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玉屏风散、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八味肾气丸等。八味肾气丸为首选,其组成:附子、肉桂、山茱萸、淮山药、熟地、茯苓、泽泻、牡丹皮。本方温阳而不忘养阴,养阴而防滋腻。,谢谢!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