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代表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96352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力代表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创造力代表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创造力代表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创造力代表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创造力代表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造力代表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力代表理论.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创造心理学的理论与模型,研究人类的创造力,必然涉及到创造力的理论问题。然而,在心理学界,虽然各大心理学派都对创造力的本质进行了理论阐释,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固然与人类认知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及创造力概念自身复杂性有关,但同时也有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理论观点的局限甚至错误等方面的原因。在过去几十年有关创造力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只重视自己感兴趣的因素,将理论视野狭隘地集中于某一特定的方面,如具有创造性的杰出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创造性人才特殊的认知能力,或者社会环境对创造性人才的影响等方面,而缺少系统观点的指导。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创造力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期。一些学者在总结、借鉴以往

2、创造力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创造力的新的观点和理论模式。其中艾曼贝尔的创造力组成成分理论和斯腾伯格等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力研究发展的新水平和新动向。本讲首光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评述,然后重点介绍近期引领创造力研究的新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代表性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是创造力研究的产生和分化时期。各大心理学派围绕创造力的本质及其形成原因或机制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本节将对有关创造力的早期的一些理论观点进行论述。,一、创造力的遗传素质论,一切生物,它们的后代和前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

3、特征上,总会表现出某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生物所具有的性状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即为遗传。遗传素质为个体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种自然的条件。同样,创造力作为个体的心理内容之一,也必须以一定的生物学为基础。离开了创造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创造力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尔顿的生平,主张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创立优生学 1884年,在伦敦国际卫生展览会上,高尔顿开设了一个人体测量学实验室。对个别差异作了系统深入研究,用联想主义解释记忆最早采用谱系调查法、双生子研究法、测量法高尔顿首创智力理论,将智力分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直接促发其弟子斯皮尔曼(Charles Spe

4、arman)形成智力的二因素论。高尔顿发明和设计了诸多心理实验、问卷以及测量仪器和工具,将双生子比较法和统计技术引入了心理学,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国际上最早对创造力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FCalton)。1869年,高尔顿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力的开始。高尔顿在书中写到他运用家谱调查法研究了遗传素质对创造力的影响。高尔顿从英国历史中筛选出977个名人,对他们的家谱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名人亲属中成为名人的显著比普通家庭中的名人多。高尔顿也因此得出了结论:遗传的力量在创造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天才是遗传的。这即是著名的遗传决定论。1912年高德尔得

5、(HGoddard)发表了他关于卡氏(Kallikak)家族的调查。卡氏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名军人。卡氏家族同两个不同的世系:一个是卡氏同一个正常女子的合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一个是卡氏以前与一个智力落后的酒吧女子的不正当关系所生的后代。结果发现,前者的后代没有一个是智力落后的,而后者后代的189人中,只有46人是正常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智力落后者。,除了家谱调查法外,高尔顿还首创了以双生子研究以支持他的遗传决定论。高尔顿在其1882年发表的人类之能力及其发展的研究中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了阐述。他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环境中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其各方面能力仍很相似;在相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

6、生子之间在能力上的相似性要高于异卵双生子的相似性。这些都说明某种性状中的遗传基因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尔顿的影响下,以后很多人也采用了双生子研究法进行研究。如1963午,厄伦迈耶金林和贾维克(Er1enmeyer KimlingJarvik)总结了过去半个世纪中8个国家的52个双生子研究的成果,结果发现,人们在遗传上越是紧密,则他们的创造力越相似。,高尔顿作为系统研究创造力遗传问题的第一人,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所采用的谱系研究法和双生子研究法也具有重型的开拓性意义。他的工作为以后的学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向时,我们也应看到高尔顿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的局限性和片面

7、性。他选择名人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例如,有些人和他有特别的关系,这些人的资料容易得到。等等。就其理论来看,他主张的是遗传决定论,遗传素质固然重要,但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势必造成错误的认识。大量研交已表明,具有良好遗传素质的个体,如果没有后天环境的良好影响,也难以产生较高的创造力。,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创造力观,弗洛伊德(SFreud)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将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即伊底、自我和超我。伊底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它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功和本能以及出生后产生的不为社会所允许的欲望。这些本能和欲望不断盲目地、强烈地冲动着,以求满足机体的快乐。自我介于现实世界与伊底之间

8、,它的作用是既要满足伊底的需要,同时又要控制和压抑伊底的冲动。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它遵循“现实原则”行动。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1856一1939)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运动的奠基人。,精神分析的思想渊源,简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于一个犹太籍的商人家庭。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从事脑解剖学研究。1886-1938年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与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1886

9、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当时著名精神病专家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法的局限性。1892年创造精神分析(自由联想法)。1990年出版梦的分析,精神分析学正式形成。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先用催眠术,后改用宣泄法治疗病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梦的解析等著作,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文明及其缺憾等。弗洛伊德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该书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10、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又称弗洛伊德主义(Freudianism)基础:从精神病治疗实践中产生对象:主要研究失常的和变态行为的病人内容:主要研究潜意识、动机、情欲、人格等深深一层次的内容,故称深蕴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方法:主要采用临床研究方法PSYCHOANALYSIS THRAPY,人格结构图解,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现实原则,至善原则,快乐原则,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稽查作用,心理发展的本能论,为了寻找减轻病人精神症状的方法,弗洛伊德在治疗中大量使用了催眠、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帮助他了解了病人压抑在内

11、心深处的无意识动机(unconscious motives);而通过对这些无意识动机的分析,弗洛伊德总结出了自己的心理发展本能论: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阿德勒个体心理学,阿德勒(A.Adler,1870-1937)度过了一个多病的不幸的童年。获维也纳医学博士学位。先追随弗洛伊德10年,后分裂自立门户,创个体心理学。主要观点: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人都有一种向上意志,权力意志、企图追求优越,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

12、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卑(inferiority)与补偿(compensation):人生而不是完整无缺的,因而有缺陷就会自卑,但自卑既可能摧毁一个人,也可能激励一个人发愤图强,即以取得优越来补偿。生活风格(Life style):即一个人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已经定型化的行为模式。个体家庭气氛、出生次序、有无父亲等因素对性格类型有重要的影响。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也称公共意识,指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先天具有社会兴趣的潜能,包括与他人交往时的情感,

13、富于同情理解和帮助别人的能力。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神经症、犯罪分子、酒精中毒者的心理紊乱其原因之一,就是社会兴趣发展不够。,荣格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荣格(C.G.Jung,1875-1961)因父母关系紧张,从小养成孤僻性格。获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跟随弗洛伊德,共同创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并被选为第一任主席。1914年离开弗洛伊德,自创分析心理学派。,主要观点,人格整体论(personality mass theory)把心灵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本体论来看他它是一个实体,从现实存在来看是一个自律性的主体;从个体来看是一个整体人

14、格。具有原始的统一性和先天的整体性。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情结)、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所构成。,关于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是人格或心灵结构中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archetype)所组成。所谓本能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模式,原型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本能是原型的基础,而原型是本能自身的潜意识意象,即本能行为在心灵中的存在和模型。原型是预示知觉的普遍模式和共同倾向;原始意象是原型的象征表现和形象化表述。,几种原型,人格面具(persona)人格最外表的掩盖真我的假象,总按别人的期望行事,与真正人格并不一致。阿尼玛(或阴性基质)(anim

15、a)指男人身上具有的女性特质。阿尼姆斯(阳性基质)(animus)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特质。阴暗自我(shadow)指人格中最内层具有兽性的低级种族遗传,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欲望、情绪和行为。,几种原型,自我(self):指先天潜在的整体性和代表人格各部分的平衡发展、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渗透。起着将整个人格结构整合和稳定的作用。曼达拉(mandala)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是人的整体精神的象征,是自我的象征。如一些几何图形,表现了人们奋力以求的整体的统一。,主要观点,人格动力说(personality dynamics)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力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正是人格动力

16、推动了人格的发展。人格类型说(personalitytype)可分为:人格态度类型,即内倾和外倾两种。凡在意识中外倾的,则在潜意识中是内倾的,反之亦然。人格功能类型,即感觉型、直觉型、思维型、情感型。,新精神分析学派背景,经济危机、世界大战使精神病因发生了改变,文化、社会调价和人际关系因素更为突出。精神分析学说与美国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种学、文化人类学相融合。精神分析的许多观点与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观点相结合。用防御行为方式的学说代替精神分析关于内部结构和过程的学说。,(一)意识与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指人能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

17、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作用非常有限;而无意识则主要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这些过程虽不为人所觉察,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二)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从他的无意识理论出发,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基本成分。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重要。,自我,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

18、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的,为了促进个体和现实世界的交流,必须要通过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功能:寻找能够满足本能需要的现实的方法。,超我,良心是超我的成分;超我的另一个成分是自我理想,它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它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超我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人格的这三个成分在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着;在个体成熟后,健康的人格应该是一个平衡的动力系统:本我传达着基本的需要,自我压抑着冲动的本我,直到找到了满足这些需要的现实方法,而超我则负责确定自我所找到的解决方法是否被道德所接受。这三者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弗

19、洛伊德是本能决定论者,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一种内在潜力,能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或者说是一种能量、一种冲动,弗洛伊德把它称为“力比多”(libido)。前面提到伊底包括一些冲动和欲望,而这些冲动和欲望往往为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所不容,因此它们不被允许进入意识层面,而是被压抑或排挤在意识阈之外,但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随时寻找机会,在力比多的作用下满足其各种需要。与此同时,个体还受到超我的监督,因此,为了减少内疚感和犯罪感,个体往住会采取自我防御机制,通过否认现实甚至歪曲现实的方法使伊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在自我

20、防御机制中,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最高的水平,同时也是最具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升华是指改换原来的冲动和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升华作用可使个体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而并不压抑它们的表现,一般总是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意义和价值。弗洛伊德认为达芬台的艺术巨作圣母像就是画家对其母亲的情感升华的创造。,阿德勒(AAdler)利荣格(C.GJung)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与弗洛伊德在创造行为的动机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认为人格的各种动机是追求优越。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向上意志”的支配

21、,它促使人要做一个没有缺陷的完美的人,而人追求优越的愿望是来自人的自卑。阿德勒把这种由个体的生理缺陷或由社会比较导致的心理自卑感看作创造的根源所在。这种自卑感需要一种“补偿”作用,从而产生超越自卑的创造动机。譬如,儿童受自卑感的驱使,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当他达到此水平后,他又开始感到欠缺,并再一次发动向上发展的运动。此外,阿德勒还提出“创造性自我”,它是个体对自我人格的主动塑造能力。在此意义上,创造力的发展主要是一种潜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个体人格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保证个体拥有追求优越的“总目标”。,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则把个体人格结构中的集体无意识作为创造力的源泉,认为创造是原型

22、象征化的过程,象征将本能的原型以非本能的相似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创造力产生的重要机制。关于这一机制荣格曾在其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一书中这样写道:“部落会议和图腾氏族保留了这种关于隐秘事物的教义,这些隐秘之物不存在于人类白昼的址界之中它们从原始叫代起,就开始构成了人类最为重要的经验(即集体无意识,编者注)。”“原始经验正是他创造力的源泉。由于这种经验不可探测,因而需要神话意象赋予其形式。”。,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是从创造力的动力方面论述的。它使人们的视野不再仅仅停留于关于创造力发展的外显的、表层的动因,而是控掘处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原因,从而开创人们关于心理现象(包括创造力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的深度分析的先

23、河。但他们的理论本身带有一定的生物化的倾向,而且他们只关心创造力产生和发展的动机,却未述及创造力的思维过程和结构。另外,弗洛伊德把科学的、艺术的、文化工作的创造都归为本能冲动和欲望的升华作用、不仅带有一种悲观主义的色彩,而且有些荒唐。阿德勒则片面夸大了自卑感的补偿作用,从而使他的理论带上了个人的偏见。荣格显然进一步扩大了创造力产业的动力源,但却使创造力的产生披上了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让人们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三、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创造观,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自我人格创造论。人本主义、批判行为主义及精种分析学派以动物和神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此推测人,特别是健康人的心

24、型倾向。人本主义宣称应以健全发展的人为研究对象。他们把创造看作人类所独有的潜能,创造的过程即是自我潜能实现的过程。,马斯洛,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人本主义的创始人马斯洛(AMarslow)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递进的层级,它们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来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人的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其优势才会显现的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它是人创造潜能得到实现的结果。关于自我

25、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作过不少表述,最通俗的说法莫过于这段话:“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还说:“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马斯洛发现在他研究的所有自我实现的人当中,创造性是一个普遍的特点。创造性同健康、自我实现和充分的人性几乎是同义词。所以说,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此外,马斯洛还强调,心理健康对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追求潜能实现的自发的内在倾向。

26、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化的创造力是在环境中学习的结果,而人人都有为寻求自己愿望的实现而努力从事创造的行为倾向,这是人本主义的基本原则。那么,哪些人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进而做出创造性贡献呢?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格是萌发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前提。自我实现化的创造人格具有独立、自主、自我控制的特性,而个人的创造动机则来自这种人格。因此,他主张研究创造能力应从创造者的人格入手。,罗杰斯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认为人格即个体根据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倾向。”他把自我实现界定为不断努力实现固有的发展能力和才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表现个人潜能的倾向。他认为自我实现或充分起作用的人具有一

27、些明显的特征,如经验的开放性、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信任自己的机体、自由感、创造力等。另外,罗杰斯认为健康的人格或充分起作用的人的这些特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发展的结果。自我实现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它意味着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生活酌激流之中。他根据从事心理咨询酌经验,进一步指出了实现这些条件的四条途径:(1)无条件地接受个体的存在,(2)消除外部评价,(3)移情性的理解,(4)提供心理上的自由。推广到教育上则应以培养健康的人格作为数育的根本目标。教育者应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移情理解、真诚、信任和尊重,以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创造力并非某些有突出表现的人所独有的

28、,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从而开始重视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人的充分发展,同时它也使研究者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对个体进行有关创造力的研究。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不仅强调创造力的“内源性”,而且注重环境在创造力开发中的作用。他们对先天与后天这两种条件对个体创造力产生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辩证的阐述。,四、格式塔学派的创造力观点,格式塔心别学派(Gestalt Psychology)又称完形学派,惠特海默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惠特海默曾对思维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他把顿悟学习原理运用到人类创造力思维的研究中,并提出这种思维是通过对整体的把握来实现的。他在其创造性思维中研究了从儿童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的过程一直到爱因

29、斯坦发明相对论的思维过程,发现在各个解决问题的水平上都有创造性思维的例证。惠特海默认为,要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必须让整体支配部分,即使在有必要对问题的细节进行关注时,也决不能忽视问题的整体;必须把细节放在问题的整体中,把它们与整体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惠特海默用格式塔学派的原则来解释“创造性的思维”。他认为创造过程是从一种结构不完整或不令人满意的情境(S1)走向一种提供解决方法的情境(s2)。在从S1到s2的过程中,缺陷被填补了,种更好的完形也就形成了。创造活动也就是在这种完形的不断发展中完成的。惠特海默还描述了创造过程的其他机制,即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创造者首先想山s2的某些特征,然后依靠

30、这少量的特征回忆出完整的s2。惠特海默认为这个过程是以一种探索开始的,这种探索不仅是寻找把各种要素连接起来的任何关系,而且还要“寻找它们相生依存的内在本质”。因此,创造力的整个过程,用惠特海默的话讲就是“一个连贯的思维过程”。,顿悟实验,五、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思维观,20世纪最早对创造力进行系统研究并排动创造力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心价的心理学家当首推吉尔福特。他采用了不同的程序对创造力进行了许多研究,在对这种创造能力的本质提出几个假设之后分离出了创造力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山了著名的“智力结构模型”(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el)。该模型把智力分成内容、操作和产品三

31、个维度,而每个维度又由多种因素构成。依据吉尔福特的观点,创造力的核心就是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纸度中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沿不同方间、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具有三个重要特征:流畅性(f1uency),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做出多种反应和回答;灵活性(f1exibility),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独创性(originality),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后来,吉尔福持又加入了第四个特征:

32、精致性(elaboration),即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显然,发散思维的这些特征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因而人们经常用发散思维来代表创造性思维。,同时,吉尔福待也特别重视其他因素的作用。虽然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的成分,但决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他指出,在模型中一定不要忘记评价和辐合加工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在通过教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辐合加工的作用更加重要。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是指从己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此外。吉尔福特亦指山,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首先必须具有敏感性(sensitiv

33、ity),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这种表现与认知有关。其次,创造性人才善于组织问题,而这与模型中的语义系统评价能力有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否定所提出的各种想法,这意味着评价过程在起作用。最后,创造性人才,还必须具有洞察力(penetration)。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或多样性,进行意义转换。由此可见,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思维的概念并不等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只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作为20世纪中期创造力研究的重要理论,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对创造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大贡献:(1)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这一观点的提出,推动了创造力测验量表的研制及测验的

34、广泛应用。(2)指出完整的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方面,强调思维的辐合加工在创造思维中的重要意义,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创造力多维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3)强调转换在创造思维中的意义,指出“创造力取决于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智力结构模型的产品维度中的转换这一类别的能力”。(4)吉尔福特开创了在人类智慧整体中讲究人的创造力的先河。他指出,在探寻创造力的本质特征时,应从人类的智力结构入手,并进一步提出创造力的智力结构模型。总之,他的研究为创造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为后来创造力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六、创造力的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好迅

35、速发展,人们日益重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解释和探讨人的问题解决的思路:这种观点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为基础,把人的问题解决看作是一种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通过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编码,将其转化为主体信息系统的一部分,然后通过激活加工主体信息系统的有关部分来指导行为,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监控和调节起着非常策要的作用,它保证着过程的顺利进行。显然,创造发明也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问题解决、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超乎寻常的问题解决。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创造力是在产生有价值的新信息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运用

36、的各种能力来分析创造力的结构成分。,(一)获得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鉴别和选择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而排除无关信息的能力。由于人们的认识活动会受到以往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面对大量、复杂的信息,人们往往只抽取了已有知识和观念范围内的一些信息,而无意中抛弃了自己不太熟悉和不太重视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中也许正存在着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要线索。历史经验表明,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建立在所获取的信息的基础上。因此个体想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具有超乎寻常的选择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7、。,(二)贮存信息的能力 所谓贮存信息,就是将获取的新信息纳入主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保存起来。创造性思维产生与所获信息的贮存质量有密切的关系。高质量的信息编码、合理的贮存,有助于提取信息,产生联想,使思路更灵活,从而有助于产生创造性的观念及成果。研究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人比较注重对所获取信息的融会贯通,理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弄清其中的逻辑原理及相互联系,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堆砌知识、信息。这体现的就是贮存信息的能力。,(三)激活信息的能力个体问题解决的过程并不仅仅依赖于新获取并贮存的信息。还要从先前已贮存的知识经验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这一过程在信息加工理论中称为激活。出于一个人知识经验非常复杂,包括的

38、信息繁多而复杂,将其全部激活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这就需要有选样性、有针对性地去激活那些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同时,信息激活的程度也应随信息和要求的不同而作相应变化。如果一个人激活信息的能力太差,那么,他要么不能激活那些十分重要的有关的信息,要么信息激活的强度不够。这都会阻碍创造性观念的产生。可见,激活信息的能力也是创造力不可缺少的。,(四)加工信息的能力 信息被激活以后就进入了加工阶段。创造性观念往往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创造活动中,加工信息的能力最为关键和重要。对信息的加工一般包括心理加工和实际操作加工两种方式。前者指心理水平上的加工。如联想、类比、灵感、直觉等,别人通常观察不

39、到,但主体可借助内省体验到。后者指实际操作水平上的加:如实际比较、操作演算、动作尝试、行为探索等,由于这种加工通常是借助一定的外在实物和行动来进行的,别人一般可以观察到。在创造活动中,这两种加工方式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创造性观念的产生。,(五)输出信息的能力 经加工阶段后,新信息基本上已经产生。接下来的工作是如何输出这些新信息,也就是以何种创造性成果输出。新信息的输出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种,即书面输出和非书面输出。非书面输出指将创造出的新观念、新信息以非文字材料的形式输出呈现,如新产品、新工具、新技术等。采用哪种输出方式,要具体考虑到创造者本人的素质和需输出的新信息的性质、特点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不管是书面输出还是非书面输出,输出信息的能力都关系到创造性成果的最终形式。合理而有效的输出可以更好地反映创造性的新观念,使创造成果客观化,因此它也是创造力的构成成分之一。,(六)监控能力 创造力中的监控能力指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对创造力的上述各构成成分进行调节、收督和控制的能力。它是创造力构成成分能否被合理、有效地运用,创造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因素,它贯穿于创造过程的始终,在整个创造力构成成分中处于核心地位。创造力的组成成分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