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10454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7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从预防性环境保护的目标出发,采用适当的评价手段,确定拟议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对大气可能带来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评价影响的含义及其重大性,提出避免、消除和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为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方案的优化选择提供依据。,第一节 大气层与大气环境污染第二节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第三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本章主要内容,1.1 大气层概述1.2 大气层的结构 1.3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一节 大气层与大气环境污染,1.1 大气层概述,(1)低层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不含水汽和

2、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它是一种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不变气体组:气体组分、比例基本不发生变化,如氮、氧、氩等;可变气体组分:气体组分比例随时间、空间而变化,除上述气体以外的其它干洁空气的组分均属于可变气体组分,以水蒸气的变化最大。,1.1 大气层概述,(1)低层大气的组成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弱,但对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同时还能发射长波辐射。臭氧:能有效的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短于0.29m的紫外线部分,从而保护动植物有机体使之不受紫外线的伤害。,1.1 大气层概述,(2)描述大气的物理量对于大气的物理状态和在对其中发生的一切物理现象,可以通过一些物

3、理量加以描述,以便对于它们进行比较和识别。这些物理量叫做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云量、能见度、太阳辐射、地面及大气辐射等等。,1.1 大气层概述,(2)描述大气的物理量 气温:气象上讲的地面气温一般是指离地面1.5米高处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气压:随着高度的增高,气压降低,其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1.1 大气层概述,(2)描述大气的物理量 气湿:空气湿度。常用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蒸气分压力、相对湿度、饱和差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相对湿度,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1.1 大气层概述,(2)描述大气的物理量风:在大气边界层,由

4、于摩擦力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风速将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大气扩散计算中,需要知道烟囱和有效烟囱处的平均风速。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建议,一般情况下,选用幂指数风速轮廓线模式来估算高空风速,即:,1.1 大气层概述,(2)描述大气的物理量污染系数在考虑风向和风速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时引入的量:污染系数 风向频率/平均风速据此可知风频低、风速高时污染系数小。,1.2 大气层的结构,大气圈中的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空气稠密,在近地面的大气层里,气体密度随高度上升而迅速变稀。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而划分的大气圈层结构,自下而上可以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

5、、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1.2 大气层的结构,(1)对流层是指由下垫面算起,到平均高度为12km的一层大气。对流层的上界高度是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的,在热带平均为1718km,温带平均为10一12km,高纬度和两极地区为89km,夏季对流层上界高度大于冬季的。,1.2 大气层的结构,(1)对流层对流层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下垫面至高空每高差100 m气温约平均降低0.65;对流层内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的空气密度最大,云、雾、雨、雪等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冷、暖气团的过渡带,即所谓锋区。,1.2 大气层的结构,(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

6、离下垫面55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同温层从对流层顶到30-35km这一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而变化,故有同温层之称。暖层从同温层以上到平流层顶,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形成逆温层,故有暖层之称。,1.2 大气层的结构,(2)平流层平流层基本是逆温层,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垂直混合微弱,气流平稳。平流层水汽、尘埃都很少,很少有云出现,大气透明度良好。,1.2 大气层的结构,(3)中间层 从下垫面算起的5585km高度的一层称为中间层。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大约高度每增高1km气温降低1;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垂直混合明显;故有高空对流层之称。,1.3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大气污染通

7、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扩散的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1.3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大气污染源 污染源的分类环境科学研究和大气污染预测与控制的工作中,最常用的是按照污染源形式分成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其中最常见又处理最多的是点源,有瞬时排放点源和连续排放点源之分。,1.3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大气污染源 源强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以源强或排放速率表示,点源是以单位时间排放的物质量或体积表示;线源源强是以单位时间,单位长度排放的污染物的量表

8、示(如g/m.s);面源源强是以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排放的污染物的量表示(如g/m2.s)。瞬时源的源强以一次释放的污染物的总量表示。,1.3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大气污染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卤代化合物;含碳化合物;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物质。气溶胶:空气与悬浮其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一起构成气溶胶,这些微粒称为气溶胶颗粒,它们包含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有不少是有害物质。,1.3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大气污染物根据空气污染物形成的方式,可以分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主要的一次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有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臭氧等。,1.

9、3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主要影响因素,(3)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与排放量有关,与关心点到污染源距离有关,与排放高度有关;大气的自净过程:大气的自净过程主要包括稀释、沉降和其它作用;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第二节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受下垫面影响的低层大气,其厚度约为12km,称为大气边界层或行星边界层。下垫面以上100m 左右的一层大气称为近地层或摩擦边界层。近地层到大气边界层顶的一层称为过渡层。由于大部分大气扩散问题,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了解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风场及湍流等特征,对于解决大气扩散问题,进行大气环境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第二节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2.1 气温的垂

10、直分布 2.2 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2.3 逆温 2.4 湍流扩散理论,2.1 气温的垂直分布,(1)气温层结气温沿铅直高度的变化,称气温层结或层结。气温随高度变化快慢这一特征可用气温垂直递减率来表示,其数学定义式为:-dT/dz;它系指单位(通常取100m)高差气温变化速率的负值。如果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为正值,如果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高,为负值。,2.1 气温的垂直分布,(2)干绝热直减率 干空气在绝热升降过程中,每升降单位距离(通常取100m),气温变化速率的负值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通常以d表示。,2.1 气温的垂直分布,(3)大气温度层结 大气中的气温层结有四种

11、典型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0,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0,称为气温逆转,简称逆温;(容易发生大气污染事件)气温随铅直高度的变化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直减率,=d称为中性层结;气温随铅直高度增加是不变的,=0,称为等温层结。,2.2 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含义可以理解为,如果一空气块受到外部作用,获得了向上或向下的初始运动速度后,可能发生三种情况: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的;气块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气块做等速直线运动,称这种大气是中性的。,2.3 逆温,通常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发生逆

12、温现象。大气静力稳定度判据表明,逆温对应着稳定的大气状态。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及乱流逆温等5种,其中辐射逆温最为常见。,第三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3.1 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3.3 扩散参数的选择与计算,3.1 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1、高斯模式的坐标系以排放点(无界点源或地面源)或高架源排放点在地面的投影点为原点,平均风向为x轴,y轴在水平面内垂直于x轴,y轴的正向在x轴的左侧,z轴垂直于水平面,向上为正方向。在这种坐标系中,烟流中心或与x轴重合,或烟流在

13、xoy面的投影为x轴(高架点源)。,3.1 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2、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污染物在空间 yoz 平面中按高斯分布(正态分布),在 x方向只考虑迁移,不考虑扩散;在整个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稳定的,风速大于l ms;源强是连续均匀的;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衡的。,3.1 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3、无限空间连续点源的高斯模式 其中、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扩散参数,通常表示成:,x为下风向的距离,其余为与大气稳定度有关的参数;为平均风速,m/s;Q为源强,mg/s。,4、高架连续点源的高斯模式下式中,H表示有效源高,m。,3.1 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4、高架连续点源的高斯模式高架连续点源正

14、态分布假设下的扩散模式为:按照这一模式可以求出下风向任意一点的污染物浓度。,3.1 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根据上述普适公式,通常会用到以下几种假设的情况:(1)H=0,对应于地面源;(2)z=0,则对应于连续点源作用下地面处的污染物浓度情况;(3)z=0且y=0,则对应于点源作用下,正风向轴线上、地面处的污染物浓度情况。这些是进行评价工作时特别关注的特殊情况,其计算模式可以归结如下表。,地面源(H=0)高架源(H0),在对高斯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在本节以后部分我们要做的是对模式中几个重要参数的求取,以完成我们预测空气质量的目的,它们是:烟气抬升高度H;扩散系数y及z;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15、m/s 源强Q;,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用下式计算,其中u1可取临近气象台距地面10m处的年平均风速u10,于是上式可变为:其中Z2即为烟囱的几何高度,m。,幂指数P的取值幂指数P是地面粗糙度和气温层结的函数。在同一地区,同一稳定度情况下,幂指数P值为一常数。不同情况下,大气越稳定,地面粗糙度越大,P值越大。欧文给出了6种稳定度(帕斯圭尔法)、两种粗糙度情况下的幂指数P,我国环评导则中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也给出相应的P值,见下表。,源强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1)单位,mg/s;(2)烟气排放量;(3)根据锅炉的型号查排放标准确定排放浓度;(4)根据燃料组分、单位时间消耗量及除尘、脱硫效率

16、计算;,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点源扩散的高斯坐标系中,污染如在空间对称于ox轴呈正态分布,这就是高架点源的烟羽轴。显然高架源的烟羽轴所在高度不是烟囱的几何高度。烟流抬升高度与烟囱高度的和定义为有效源高,就是上述模型中的H。有效源高的确定,对计算地面最大污染物浓度的位置和数值十分重要。,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Hs,H,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1、烟气抬升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烟气抬升过程热烟流从烟囱出口喷出多大体经过四个阶段:烟流的喷出阶段、浮升阶段、瓦解阶段和变平阶段。产生烟流抬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烟囱出口处的烟流具有一定的初始动量,

17、二是由于烟流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温度而产生的净浮力。,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1、烟气抬升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烟流抬升的因素:排放因素:烟囱出口的烟流速度、烟气温度和烟囱出口内径;气象因素:平均风速、环境空气温度、风速垂直切变、湍流强度及大气稳定度。,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1、烟气抬升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烟气热释放率 选用抬升公式时首先需要考虑烟气的排放因素,计算出烟气的热释放率。烟气的热释放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向环境释放的热量,即:T:烟气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QN:是烟气折合成标准状态时的体积流量(NM3/s);CP 是标准状态下的定压热容(=1.298

18、KJ/度.NM3)。,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1、烟气抬升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烟气热释放率 当烟气以实际出口温度为Ts(K氏度),实际排烟速率用 Qv(m3/s)表示时,热释放率的计算公式为:其中Pa为大气压力,hPa。,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2、我国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1)有风、中性和不稳定条件,当热释放率Qh大于或等于2100 kJ/s,且烟气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T大于或等于35K时,H采用下式计算:,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上式中,n0为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系数;n1为烟气热释放率指数;n2为排气筒高度指数,三者的取值见下表。P

19、a为大气压力,hPa;Hs为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m,超过240m时,取240m;Ts为烟气出口温度,T为环境温度,K;为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m/s,无实测值时,用10m处平均风速和风速轮廓线计算。,表 n0、n1、n2的选取,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2、我国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2)有风、中性和不稳定条件,当热释放率Qh=1700 kJ/s,或者T 35K时:其中D为排气筒出口直径,m。,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2、我国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3)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当 1700 kJ/s Qh 2100 kJ/s时:H2按照(1)中所给出的

20、方法计算,其中n0、n1、n2的值取表中较小的。,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2、我国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4)有风时,稳定条件,按下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其中 表示排气筒几何高度以上的大气温度梯度,K/m。,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2、我国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4)静风(u10 0.5 m/s)和小风(0.5 m/s=u10 1.5 m/s)条件下,按下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H:其中 表示排气筒几何高度以上的大气温度梯度,K/m。,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3、地面最大落地浓度和距离根据地面轴线浓度公式:式中的两项:一项随 x 而减小,一项

21、随 x 而增大;两项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在某一距离 x 处出现浓度 C 的最大值。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气象因素,它将影响有效源高。,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3、地面最大落地浓度和距离(1)给定风速条件下的地面最大浓度:上式中,带入并对x求导,并令其等于零,便可求得地面最大污染物浓度的模式。,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3、地面最大落地浓度和距离(1)给定风速条件下的地面最大浓度:,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3、地面最大落地浓度和距离(1)给定风速条件下的地面最大浓度:当a1a2时,最大浓度和最大距离公式可以简化为常用的形式:,3.2 烟气抬升

22、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3、地面最大落地浓度和距离(2)危险风速和地面绝对最大浓度风速对地面最大浓度有双重的影响,由最大浓度公式可以看出,风速增大时地面最大浓度应该减小,但另一方面,有效源高H中隐含着风速增大时烟流抬升高度减小的影响,这使得地面最大浓度反而增大。可以设想,在某一风速下,会出现地面最大浓度的极大值,并称其为地面绝对最大浓度。,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3、地面最大落地浓度和距离(2)危险风速和地面绝对最大浓度将抬升公式写成如下形式:B为抬升公式中除风速以外的量。将该式子带入常用的最大浓度公式,对风速求导,并令其等于零,得出当 时,地面污染物浓度为所有地面最大

23、浓度中的极值,,3.2 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落地浓度计算,3、地面最大落地浓度和距离(2)危险风速和地面绝对最大浓度在危险风速下,烟流抬升高度和烟囱几何高度相等,有效烟流高度为烟囱几何高度的2倍。,3.3 扩散参数的选择与计算,在高斯模式中扩散参数y及z是表示大气湍流扩散能力的核心参数。对于这两个参数的估算,当前最常用的是Pasquill 稳定度分类法及Pasquill-Gifford扩散参数。,3.3 扩散参数的选择与计算,(1)稳定度分级当使用常规气象资料时,大气稳定度等级可以采用修订的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简记为P.S),分为强不稳定类A、不稳定类B、弱不稳定类C、中性D、弱稳

24、定E、稳定F。确定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查找稳定度等级。,注:表中+3表示强太阳射入辐射;+2表示中等辐射;+1表示弱辐射;0表示射入辐射与射出辐射平衡;1表示存在弱的地球射出辐射;2表示强射出辐射。,3.3 扩散参数的选择与计算,(1)有风时扩散参数的确定与Pasquill分类法相应的扩散参数,可以采用下表的Pasquill-Gifford参数。注意:取样时间为0.5h;取样时间超过半小时另外采用计算模式。,3.3 扩散参数的选择与计算,(1)有风时扩散参数的确定 平原地区农村及城市远郊区的扩散参数选择方法:A、B、C级稳定度直接由表

25、查算,D、E、F级稳定度则需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后查表核算;工业区或城区中的点源,其扩散参数选取方法:A、B不提级,C级提到B级,D、E、F级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再按表查算。丘陵山区的农村或城市,其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同工业区。,2023/9/25,横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取样时间0.5小时),01000,1000,0.0553634,0.0733348,0.929418,0.888723,F,01000,1000,0.0864001,0.101947,0.920818,0.896864,E,01000,1000,0.0985631,0.124308,0.925118,0.892794,D E

26、,01000,1000,0.110726,0.146669,0.929418,0.888723,D,01000,1000,0.143940,0.189396,0.926849,0.886940,C D,01000,1000,0.177154,0.232123,0.924279,0.885157,C,01000,1000,0.229500,0.314238,0.919325,0.875086,B C,01000,1000,0.281846,0.396353,0.914370,0.865014,B,01000,1000,0.425809,0.602052,0.901074,0.850934,A,下

27、风向距离(m),1,1,稳定度等级,扩散参数,2023/9/25,垂直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取样时间0.5小时),01000,1000 10000,10000,0.0620765,0.370015,2.40691,0.784400,0.525969,0.322659,F,01000,1000 10000,10000,0.0927529,0.433384,1.73241,0.788370,0.565188,0.414743,E,02000,2000 10000,10000,0.111771,0.528992,1.03810,0.776864,0.572347,0.499149,D E,010

28、00,1000 10000,10000,0.104634,0.400167,0.810763,0.826212,0.632023,0.555360,D,02000,2000 10000,10000,0.126152,0.235667,0.136659,0.838628,0.756410,0.815575,C D,0,0.106803,0.917595,C,0500,500,0.114682,0.0757182,0.941015,1.00770,B C,0500,500,0.127190,0.0570251,0.964435,1.09356,B,0300,300 500,500,0.079990

29、4,0.00854771,0.000211545,1.12154,1.52360,2.10881,A,下风向距离(m),2,2,稳定度等级,扩散参数,3.3 扩散参数的选择与计算,(2)小风和静风时扩散参数的确定小风(1.5 m/s u10=0.5 m/s)和静风(u10 0.5 m/s)时,0.5 h取样时间的扩散参数的系数01、02按下表选取,其中T表示扩散时间,s。,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 4.2 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4.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1、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1

30、)弄清建设项目概况,进行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获得有关源参数(排污种类、源强、源高、排放方式、排放温度、排烟速度等)资料,对源进行排放评价。(2)大气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取得本底浓度值,对评价区的环境现状进行评价。(3)评价区地形和气象资料的搜集和观测,取得大气环境预测所必须的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资料。,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1、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4)评价区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取得评价区的大气扩散参数,并选择适用于评价区的烟气抬升高度模式及大气扩散模式。(5)评价区污染浓度预测。在采用各种模式得到预测的影响浓度值后,将本底浓度值与影响浓度叠加,得到浓度分布预测值,并绘制环

31、境质量变化图。,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1、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6)确定评价标准,评价预测结果,做出结论,提出预防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2、划分工作等级 经过对项目的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依据计算结果划分工作等级。其中 Pi 表示评价等级判别参数,等标排放量,m3/h;Qi 表示第 i 类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t/h;C0i 表示第 i 类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h平均浓度,或者可以用日均浓度的三倍估算),mg/m3。,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2、划分工作等级污染物数大于1的情况下,取P

32、i值中最大者进行划分。复杂地形包括:山区、丘陵、沿海、大城市城区。,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2、划分工作等级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主要根据评价等级确定,此外还应考虑周围敏感区的分布等。一般可取:以项目主要污染源为评价区的中心,以主导风向为主轴,按正方形划定评价区域。对于一、二、三级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小于:1620、1014、46 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3、评价标准质量标准现行标准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000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正:主要是取消了氮氧化物指标,二氧化氮二级标准的日均值、年均

33、值都做了修改;臭氧的日均值、年均值也做了修改。,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3、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三类功能区:一类区:主要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主要适用于城镇规划所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主要适用于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3、评价标准质量标准标准状态: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烟囱出口出烟流温度多不是标态,所得污染物浓度应经过换算才能对照标准进行评价,尤其是对于排放标准。)

34、1h平均: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通常在取污染最严重的一小时为取样时间,结果应该给出平均浓度范围。此外每小时至少有45min取样时间。,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3、评价标准质量标准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取样时应该注意时间的均匀分布。其中SO2、NO2、CO每日至少有18h采样时间;TSP、PM10每日至少有12h取样时间。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数平均值,每年至少有均匀分布的144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3、评价标准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行业排放标准:目前主要有锅炉

35、、工业窑炉、火电厂、炼焦炉、水泥厂、恶臭物质排放等行业标准。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标准不交叉执行,优先执行行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新颁布行业标准的不再执行综合排放标准。,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3、评价标准排放标准无组织排放: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于有组织排放,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因此在执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指标时,由此而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的增加不予扣除。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指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任何1h的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限值。,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3、评价标准排放标准最高允

36、许排放浓度:指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h平均浓度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或者指无处理设施排气筒任何1h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指任何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h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3、评价标准排放标准 根据环境功能区域的不同,分别制订不同级别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对浓度未分级别,而规定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现有污染源改建时应执行一级排放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3、评价标准排放标准排气筒高度的有关规定新建以及现有污染源的时段

37、划分监测时间和频次,4.1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3、评价标准排放标准其它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新改扩建污染源与现有污染源分段时间;臭气浓度;工业窑炉:锅炉,4.2 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这部分工作的目的是找出影响评价区域大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确定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因子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提供依据。,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大气环境状况调查 目的是为了取得进行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和评价所需的背景数据。污染因子筛选 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 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污染因子筛选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

38、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5个。,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该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于改、扩建工程应该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污染流程图;逐一统计各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和排放量。改扩建项目非正常排放量点源调查的统计内容面源调查的统计内容对于颗粒物原料、固体废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4.3

39、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搜集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各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三年监测资料;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项目、监测布点原则、监测制度及结果统计分析;,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监测项目:筛选出的污染因子作为监测因子;监测布点: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不少于两期;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做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也可做一期监测;监测结果统计分析,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

40、价,2、污染气象调查分析 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对于一、二级评价对于三级评价项目 常规气象资料的调查时期的要求 对于一级评价:至少应获取最近三年的常规气象资料 对于二、三级评价:至少应获取最近一年的常规气象资料,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3、地面气象资料与高空气象资料调查内容 地面气象资料 高空气象资料,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监测结果的统计及分析监测结果应该能说明评价区域内大气污染物监测的浓度范围、平均值、超标率等。同时还应进行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污染物浓度变化与污染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4.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41、,1、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概况 主要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状况进行评价。,4.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3、边界层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根据可代表评价区气象条件的气象台站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各气象要素常年的变化规律。利用可代表评价区域气象条件的气象台站最近13年气象资料,对区域相关的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依据现场低空风观测资料,分析评价区低空风的时空变化规律,给出不同稳定度下风廓线表达方式和有关参数。,4.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3、边界层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依据低空温度探测资料,分析评价区的逆温强度、厚度、生消规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混

42、合层变化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大气扩散参数的选择、测试的方法及其结果,给出评价区内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的扩散参数值。对于特殊地区特殊气象条件的关注,如对海陆风、山谷风、局地热岛效应等的考虑。,4.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说明大气污染物现状监测情况,包括监测项目、周期、频率、布点状况及样品分析方法等。说明评价区污染源调查情况,包括工业污染源和民用污染源的调查情况,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污染源做出评价。采用单项评价指数法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4.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采用列表法,分别给出平均源强和瞬时源强。介绍扩散模式的选择及其针对项目

43、实际情况所做的修正。介绍扩散模式中有关参数的选取和参数模式化处理。介绍模式预测的验证情况。简要介绍模式计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浓度迭加分析。,4.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6、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环境费用:内部费用,指建设项目为防治污染而安装的防治设备的投资,如消声器、除尘器等。外部费用:是指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损害费用,包括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的三个方面。,4.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6、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环境收益货币收益:指可以用市场价格直接估算的部分。非货币效益:指市场规律失效的部分。,4.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7、评价结论和对策 总结各评价专题的主要结

44、果,把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进行全面比较,权衡利弊,明确回答该项目选择是否可行,厂址选择是否合理。针对建设项目特点、环境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对不利的环境影响,提出进一步治理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方案,把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本章小结,1、大气圈层结构及其温度场2、高斯模式坐标系的建立方法3、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4、无限空间连续点源、高架连续点源高斯模式5、源强的求算方法,本章小结,6、根据风速轮廓线求算烟囱出口处风速的方法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8、大气环境功能区9、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范围的确定、监测项目、布点方式及其数目、监测制度10、评价结论应该包含的主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