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徐大海).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10456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PPT 页数:163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徐大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徐大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徐大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徐大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徐大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徐大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徐大海).ppt(1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大海EMAIL TEL 010 68408304 01068408801 移动电话,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ic,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地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T 2.1

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J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 术语和定义,3.1 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 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三类功能区-质量标准被取消,3.2 常规污染物,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TSP总悬浮颗粒物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记作TSP,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毫克

3、数表示,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采样效率接近100滤膜上采集已知体积的颗粒物,恒温恒湿条件下,称量采样前后采样膜质量来确定采集到的颗粒物质量,再除以采样体积,得到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氮氧化物(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3.3 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3679),例如炼油厂的特征污染物:,特征污染物(非甲烷总烃、H2S、甲硫醇、苯、二甲苯、乙烯)以及二次污染物(臭氧、PM2.5)和能见度,煤化工-煤制气,煤制天然气,采用碎煤加压气化技术生产合成天

4、然气。原料包括煤、甲醇、催化剂等。副产品为石脑油、焦油、粗酚。气化装置排放的主要特征污染物:甲醇、H2S、NH3,挥发酚、非甲烷总烃。,3.4 大气污染源分类,模拟方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火炬四种类别。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面源: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火炬(火焰):直接由明火排放的源,

5、如炼油厂火炬,体源实例,徐大海,2001年新疆南山,3.5 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m 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3.6 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3.6 排气筒示图,3.7 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 1。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3.8 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6、。,3.9 推荐模式,指本导则附录A 所列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和进一步预测模式。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作。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计算结果大于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3.10 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3.11 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

7、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3.12 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3.1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4 总则,4.1 工作任务 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对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及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范围和频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厂址选择、排污口

8、设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4.2 工作程序,4.2.1 第一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研究有关文件、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初步工程分析、环境空气敏感区调查、评价因子筛选、评价标准确定、气象特征调查、地形特征调查、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等。,4.2.2 第二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污染源的调查与核实、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与分析、地形数据收集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4.2.3 第三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给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等。,4.2.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

9、5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5.1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则HJ/T2.1-93 的要求识别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并筛选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主要为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有国标的或虽无国标但有明显毒害作用的大气污染物)。,确定各评价因子所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并说明采用标准的依据。,5.3.1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5.3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5.2

10、评价标准的确定,5.3.2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5.3.2.1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 定义为:,(1)式中:P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Coi 一般选用GB3095 中1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

11、染物,可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评价工作等级按表 1 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i 大于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表 1 评价工作等级,5.3.2.3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5.3.2.3.1 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

12、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5.3.2.3.2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5.3.2.3.3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5.3.2.3.4 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5.3.2.3.5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5.3.2.3.6 对于公路

13、、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5.3.2.4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本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5.3.2.5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5.4 评价范围的确定,5.4.1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

14、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 矩形区域。,5.4.2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5.4.3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 的范围。,5.5 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空气敏感区,在图中标注,并列表给出环境空气敏感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名称、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级别、与项目的相对距离、方位、以及受保护对象的范围和数量。,6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6.1.1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

15、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6.1.2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6.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6.2.1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拟)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 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6.2.2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6.3污染源调查内容,6.3.1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图 4 矩形

16、面源示意图,注:(Xs,Ys)为面源的起始点坐标Angle(小于90度)为面源Y 方向的边长到正北方向的夹角(逆时针方向为正)Xinit 为面源X 方向的边长、Yinit 为面源Y 方向的边长。,图 5 多边形面源示意图,注:(Xs1,Ys1)(Xs2,Ys2)(Xsi,Ysi)(Xsn,Ysn)为多边形面源 顶点坐标.,图 6 近圆形面源示意图,注:(Xs,Ys)为圆弧弧心坐标 R 为圆弧半径。,表 2 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的估算,表 3 体源初始垂直扩散参数的估算,图 7 连续划分的体源,注:W 为 单个体源的边长,图8 间隔划分的体源,注:W 为 单个体源的边长。,6.3.1.5 线源调

17、查内容,6.3.1.6 其他需调查的内容,6.3.1.6.1 建筑物下洗参数 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6.3.1.6.2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 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参见附录C 表 C.8。,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注意:监测点的个数少于一级评价 气象数据的要求不同(1年与3年的不同)气

18、象观测的要求不同,6.3.3 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内容见6.3.1.1 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7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7.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7.1.1 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7.1.1.1 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7.1.1.2 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7.1.1.3 进行现场监测,7.1.2 监测资料统计内容与要求,凡涉及GB3095 中污染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

19、效性规定。(要注意监测点位的时间和空间代表性),7.1.3 监测方法,7.1.3.1 涉及GB3095 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3095 对分析方法的规定。,7.1.3.2 应首先选用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 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出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7.1.3.3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7.2 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7.2.1 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

20、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7.2.2 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超标率(超标次数/检测次数)、最大超标倍数(检出最大值/标准值)以及超标原因。7.2.3 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7.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7.3.1 监测因子7.3.1.1 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7.3.1.2 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

21、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7.3.2 监测制度,7.3.2.1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如:高架源-夏季,低/面源-冬季,扬尘-大风季),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7.3.2.2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 天(天气周期)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7.3.2.3 监测时间的安排和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监测时应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 小时浓度监测值

22、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 时8 个小时浓度值,即3小时一次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 时4 个小时浓度值,即6小时一次。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符合GB3095 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7.3.2.4 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每日观测的时段应该尽可能满足要求),7.3.3 监测布点,7.3.3.1 监测点设置7.3.3.1.1 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

23、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7.3.3.1.2 监测点位的数量,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 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 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 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 个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

24、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7.3.3.1.3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设置数目,参考7.3.3.1.2 执行。7.3.3.1.4 城市道路项目 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7.3.3.2 监测点位,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各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汇总见

25、表 4。,7.3.3.2.1 一级评价项目,a)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 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 个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b)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

26、整。,二级评价项目,a)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各设置1 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具体监测点位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b)如需要进行2 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整监测点位。,三级评价项目,a)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180方向上各设置1 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

27、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b)三级评价项目 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城市道路评价项目,对于城市道路等线源项目,应在项目评价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监测点的布设还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针对高大建筑物)进行设置。,表 4 现状监测布点原则,7.3.3.3 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条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

28、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监测点周围应有270 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 米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 米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应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7.3.4 监测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7.3.5 同步气象资料要求 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7.3.6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7.3.6.1 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

29、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7.3.6.2 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7.3.6.3 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气象条件、源强的变化等),8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8.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8.1.1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8.1.2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8.1.3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

30、调查评价范围2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列表表达为好)8.1.4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8.2 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8.2.1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8.2.1.1 评价范围小于50km 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8.2.1.2 评价范围大于50km 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31、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8.2.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 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按照8.5 的内容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8.2.3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 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 内的格点气象资料。,8.3 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8.3.1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32、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8.3.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 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按照8.5 的内容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8.3.3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 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 内的格点气象资料。,8.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8.4.1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8.4.1.1 观测资料的时次

33、: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8.4.1.2 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 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8.4.1.3 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的内容: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8.4.1.4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汇总见表 5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表,8.4.2.3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汇总见表 6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8.5 补充地面气象观

34、测要求,观测地点在评价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8.5.2 观测期限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 个月以上。,8.5.3观测内容应符合8.4.1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8.5.4观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8.5.5观测数据的应用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8.6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8.6.1 温度8.6.1.1 温度统计量 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参见附录C 表 C.9,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

35、线图。,8.6.1.2 温度廓线,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8.6.2 风速,风速统计量 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即根据长期气象资料统计每月平均风速、各季每小时的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分别参见附录C 表 C.10、表 C.11,并绘制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图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8.6.2.2 风廓线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风廓线的分析,分析不同时间段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规律。,8.6.3 风向、风频,8.6.3.1风频统计量 统计所收

36、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风频变化情况,分析要求参见附录C 表 C.12,表C.13,8.6.3.2风向玫瑰图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静风频率单独统计。在极坐标中按各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绘制各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多年(20 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8.6.3.3 主导风向,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为22.5 度到45 度之间的夹角。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8.6.3.3.3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

37、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主导风向与最多风向,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节定义 在风向角度分组(以22.5度角的间距,分风向为16个风向角度组和静风,共17个风向分组)中,出现风频最大的风向角度组,即为定义为最多风向组,该组的中心角度方向称最多风向按HJ2.2-2008 的节主导风向的定义可理解为:在风向角度分组(以22.5度角的间距,分风向为16个风向角度组)中,任意相邻两个风向分组中出现频率的和大于等于30%的最多风频风向组,即为主导风向组,该组的中心角度方向称主导风向风向分组表见下表:风向符号与度数对照表,9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1预测内容与步骤9.1.1 大气环境影响预

38、测用于判断项目建成后对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9.1.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a)确定预测因子。b)确定预测范围。c)确定计算点。d)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e)确定气象条件。f)确定地形数据。g)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h)选择预测模式。i)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j)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2预测因子,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9.3预测范围,9.3.1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

39、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9.3.2 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 坐标轴、南北向为Y 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9.4计算点,9.4.1 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9.4.2 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9.4.3 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见表 7。,9.4计算点,9.4.1 计

40、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9.4.2 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9.4.3 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见表 7。,表 7 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9.4.4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m。9.4.5 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9.5污染源计算清单,点源、面源、

41、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参见附录C 表 C.2 表 C.10。颗粒物计算清单参见附录C 表 C.8,9.6 气象条件,9.6.1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9.6.2 计算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日气象条件。,9.7 地形数据,9.7.1 在非平坦

42、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9.7.2 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的设置进行合理选择。,9.8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9.8.1 预测内容依评价工作等级和项目的特点而定。9.8.1.1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a)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

43、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e)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9.8.1.2 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9.8.1.1 中的a、b、c、d 项内容。9.8.1.3 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9.8.2 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9.8.2.1 污染源类别分新增加污染源、削减污染源和被取代污染源及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新增污染源分正常排放

44、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9.8.2.2 排放方案分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9.8.2.3 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见前相关条款所述。9.8.2.4 常规预测情景组合见表 8。,表 8 常规预测情景组合,9.9 预测模式,采用附录A 推荐模式清单中的模式进行预测,并说明选择模式的理由。选择模式时,应结合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对参数的要求进行合理选择。,9.10 模式中的相关参数,9.10.1 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说明预测模式中的有关参数。9.10.2 化学转化在计算1 小时平均浓

45、度时,可不考虑SO2 的转化;在计算日平均或更长时间平均浓度时,应考虑化学转化。SO2 转化可取半衰期为4 小时。对于一般的燃烧设备,在计算小时或日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9;在计算年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75。在计算机动车排放NO2 和NOx 比例时,应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重力沉降在计算颗粒物浓度时,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9.1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9.11.1 按设计的各种预测情景分别进行模拟计算。9.11.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9.11.2.1 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

46、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9.11.2.2 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9.11.2.3 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

47、等值线分布图。9.11.2.4 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9.11.2.5 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9.11.2.6 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9.11.2.7 对解决

48、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1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10.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10.1.1 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10.1.2 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10.1.3 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10.2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参数选择,10.2.1 采用的评

49、价标准应遵循5.3.2.1 中的相关规定。10.2.2 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准。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10.3 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1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11.1 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11.2 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比较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和排

50、放方式(包括排气筒高度)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11.3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必须保证污染源的排放符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最终环境影响也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给出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11.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根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内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应给出相应的搬迁建议或优化调整项目布局的建议。11.5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