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艾唐伟.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12119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6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艾唐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艾唐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艾唐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艾唐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艾唐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艾唐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艾唐伟.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主讲人:艾唐伟邮箱:,课程内容:,第一章 安全生产事故的基本知识第二章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第三章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第四章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第五章 安全生产隐患整改与事故处理措施第六章 案例分析实例,第一章:安全生产事故的基本知识,内容结构:第一节: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第二节:事故的基本定义和分类方法 第三节:危险辩识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1.事故分类方法2.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各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3.熟悉针对各类危险有害因素的相应控制措施。,第一节: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需求,是生命和健康的基本保障;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如果人们失

2、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所以安全就是生命。正所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也充分说明了安全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地位。多年来,人们一直用“严峻”来表达对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大事故频频发生,重大事故隐患突出,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事故统计数据,无论是伤亡总数,还是事故发生频度,近年都没有明显下降。,历年工伤事故与死亡人数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出了我国工伤死亡绝对人数变化的基本特点:死亡人数多;变化幅度大;但近些年来的变化幅度已经减小。07年月至月,全国安全生产继续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

3、的发展态势。总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和%,其中一次死亡人以上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和;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和。综上所述,对我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和事故发生情况的基本认识应是:伤亡人数居高不下;事故伤亡相对数量呈现下降;重特大事故发生频率仍然很高;重特大事故和历年伤亡人数波动幅度大且分布不平衡。,一、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基本情况,工伤事故死亡指数与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时,死亡人数指数也呈现明显上升,而经济增长幅度下降,死亡人数指数也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最近几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大致在7-8之间,据此推算,近期我国工伤死亡人数很难出现明

4、显下降。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中国,必然要面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和安全生产(劳工标准)问题的挑战。造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基本原因应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经济总量急剧扩大与经济高速增长;第二产业比重加大和事故总体风险增加。此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法治环境和国家总体投入强度等对安全生产形势也具有重要影响,二、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且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工伤事故与死亡人数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时,死亡人数指数也呈现明显上升,而经济增长幅度下降,据所收集到的统计数据,推算出经济增长率与工伤死亡人数间的数学

5、模型,依据经济增长的指标,可以估算出相应的死亡人数指数(其边界条件是以我国现有统计报告数据为依据),例如:当国民经济增长率为15%时,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指数可增长到23%左右,为达到工伤死亡人数稳定下降的目标,国民经济增长率只能限定在4%左右。最近几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大致在7-8之间,据此推算,近期我国工伤死亡人数很难出现明显下降。,二、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逐渐提高对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在这种形势下,不可能以压缩经济总量,放慢增长速度,减少第二产业比重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也很难要求国家和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增加超出承受力的投入。应当把安全

6、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统一、高效的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制与机制;与经济发展同步,逐渐增加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生产投入和大力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健全的法治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必由之路,最直接和有效的战略是对企业实施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尤其是对风险程度高、事故隐患突出工作场所的严格检查,严肃处理。,三、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自然本能期、法制监督期、自我管理时期、团队文化时期。目前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基本还处在第二个历史时期-强制监督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要求国家

7、把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和督促企业守法作为安全生产最主要的工作基础和内容。2002年11月1日,安全生产法开始实施,为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在我国建立严肃法治环境,从而尽快跨越工业革命中这段历程,迎来安全生产的春天。,三、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第二节事故的基本定义和分类方法 一、事故与安全生产事故,事故是一系列的事件和行为所导致的不希望出现的后果(伤亡、财产损失、工作延误、干扰)的最终产物,而后果包括了事故本身和其产生的后果。事件是其中的过程或者行动,一个事件不一定有一个明确的开头和结尾 事故可以更加全面地定义为:“是一项主观上不愿意出现、导致人员伤亡、健康损失、环

8、境及商业机会损失的不期望事件。所谓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领域中发生的意外的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使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断。又叫安全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分类的一般方法有两种:1、经验式的实用主义的上行分类方法,由基本事件归类到事件的方法。2、演绎的逻辑下行分类方法,由事件按规则逻辑演绎到基本事件的方法。对安全生产事故分类采用何种方法,要视表述和研究对象的情况而定,一般遵守以下原则:1、最大表征事故信息原则。2、类别互斥原则。3、有序化原则。4、表征清晰原则。,二、安全生产事故分类 1、安全生产事故分类的一般方法和原则,(1)下行分类 安全生产事故可分为生产安全事故和非生产

9、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事故,设备安全事故,质量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职业危害事故,其它安全事故等。非生产安全事故分为,盗窃事故,人为破坏事故,其它事故等。按行业分类:建筑工程,交通,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商贸服务业,教育安全,医药卫生,食品安全,电力安全,矿业安全,信息安全事故,核安全事故等。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或分级:(工业生产)一般事故,重大,特别重大;(道路交通)轻微事故,一般,重大,特大,特别重大;(水上交通)小事故,一般,大事故,重大;(铁路交通)一般事故,险性,大事故,重大,特别重大;(建设工程)一级、二级、*、四级事故。等等。,2、安全生产事故的分类,按事故性质分类:自然

10、灾害,自然事故,技术事故,责任事故。按经济损失大小分类:一般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小于万元的事故。较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万元(含万元)但小于10万元的事故。重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10万元(含10万元)但小于100万元的事故。特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100万元(含100万元)的事故。按人员伤亡情况分类: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和重大死亡事故(2)上行分类 按事故原因分类(20类),按伤害部位分类,按有害因素分类 按不安全状态分类,按不安全行为分类,2、安全生产事故的分类,根据国务院1991年10月发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中的职工人身伤亡事故,分为轻伤事故、重伤

11、事故、死亡事故和重大死亡事故。在原劳动部办公厅1993年9月印发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问题解答中,将“轻伤事故”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中只发生轻伤的事故”,“轻伤是指造成职工肢体伤残,或者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轻度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丧失的伤害。一般指受伤职工歇工在一个工作日以上,但够不上重伤者。将“重伤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中发生重伤(包括伴有轻伤),无死亡的事故”;“重伤是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者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将“死亡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中死亡职工l-2人的事故”;将“重大死亡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中死

12、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3、一些伤亡事故分类规定,在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年发布的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94)中,重大死亡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死亡3-9人的事故,特大死亡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国务院1989年3月发布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中规定:“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别重大人身伤亡或者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注:其它分类方法在此不再讲述。,3、一些伤亡事故分类规定,第三节:危险辩识的基本内容 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

13、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总的说来,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慢性损坏的因素。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通常将其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有时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危害因素。客观存在的危险、危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危害因素。,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发生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造成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

14、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扩散的结果。,(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害因素,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危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有害物质),因此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a)能量就是做工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危害因素。(b)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主要的危险、危害因素。,(1)

15、危险、危害因素产生:能量、有害物质,在生产中,人们通过工艺和工艺装备使能量、物质(包括有害物质)按人们的意愿在系统中流动、转换,进行生产。同时又必须结束和控制这些能量及有害物质,消除、减少产生不良后果的条件,使之不能发生危险、危害后果。如果没有采取控制、屏蔽措施或控制、屏蔽措施失效,就会发生能量、危害物质的意外释放和泄漏,从而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就会造成失控,主要体现在在设备故障(或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3个方面。此外环境因素是引起失控的间接原因。,(1)危险、危害因素产生:失控,(1)危险、危害因素产生:失控,(a)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故障)故障(含缺陷)是指系

16、统、设备、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含安全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包括安全功能)的现象。(b)人员失误人员失误泛指不安全行为中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即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c)管理缺陷安全生产管理是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目标,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发生事故和人员失误的有效手段。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d)客观因素温度、湿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振动、通风换气、色彩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也是发生失控的间接因素。,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

17、 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l.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6.其他危险和危害因素。,(2)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参照事故类别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6),综合考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

18、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1.厂址。2.厂区平面布局。总图运输线路及码头3.建(构)筑物。4.生产工艺过程5.生产设备、装置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危害作业部位。7.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方法(1)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1.重大危险源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称为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

19、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2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我国于2000年颁布了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 200)。2004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16号),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可以依据该标准和指导意见。,(2)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选用。常用的辨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经验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险、危害因素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1)对照法2

20、)类比方法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该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如:ETA、FT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等分析方法。,(3)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1)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二、危险、危害因素控制(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1.事故预防技术措施设计过程中,

21、当事故预防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宜优先考虑事故预防对策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直接安全技术措施。生产设备本身具备本质安全性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利用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在实际工作中上述措施常常是综合使用的。,(二)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按事故预防对策

22、等级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二)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3.事故预防对策

23、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1)针对性是指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辨识评价出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提出对策。由于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具有隐蔽性、随机性、交叉影响性,对策不仅是针对某项危险、危害因素孤立地采取措施,而且应以系统全面地达到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指标为目的,采取优化组合的综合措施。(2)提出的对策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实施的。(3)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项目的经济、技术水平提出事故预防对策,(二)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消除、预防和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事故预防对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质上是保障整个

24、生产过程安全的对策措施。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则,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基本对策如下:(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2)设置安全装置(3)机械强度试验(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三)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内容结构:1掌握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方法;2了解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3熟悉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改进。重点难点:1.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方法2.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改进,第二章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指导应急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习,保

25、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而且可以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进行,防止因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混乱而延误事故应急响应行动,实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应急预案对于如何在事故现场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使应急行动迅速有效地进行。因此,制定有效而完善的应急预案十分重要。,第一节 应急预案的概念和分类,第一节 应急预案的概念和分类,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

26、和安排。,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应急预案应当有相应的组织负责编制,根据预案责任主体的性质不同,应急预案可以分为企业预案和政府预案,企业预案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由企业负责,政府预案由政府组织制定,由相应级别的政府负责。根据事故影响范围不同可以将预案分为现场预案和场外预案,现场预案又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如车间级、工厂级等;而场外预案按事故影响范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区县级、地市级、省级、区域级和国家级。各类各级预案均各有侧重,但应协调一致。,第一节 应急预案的概念和分类,应急预案要形成完整的文件体系。通常完整的企业级应急预案由总预案、程序文件、指导说明书和记录四部分构成。(

27、一)总预案它包含了应对紧急情况的管理政策、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内容。总预案涉及应急准备、应急行动、应急恢复以及应急演习等各阶段和各部门。(二)程序文件程序文件说明某个具体行动的目的和范围,要具体化,包括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等。(三)指导说明书程序文件应当简洁明了,而一些具体的细节则应在说明书里介绍。(四)应急行动记录 应急行动记录包括应急行动时的相关记录,如通讯记录、指挥与行动记录、现场监测数据记录、应急演习与培训记录等。,第二节 应急预案的文件结构,1.方针与原则反映应急救援工作的优先方向、政策、范围和总体目标(如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保护环境优

28、先),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以及持续改进的思想。2.应急策划(1)危险分析为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提供决策和指导依据,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2)资源分析针对危险分析所确定的主要危险,列出可用的应急力量和资源.(3)法律法规要求 列出国家、省、地方涉及应急各部门职责要求以及应急预案、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预案编制和应急救援的依据和授权。,第三节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3.应急准备(1)机构与职责建立完善的应急机构组织体系,所有应急组织明确相应的职责、负责人、候补人及联络方式。(2)应急资源组建专业和社会救援力量;配备应急救援中所需的消防

29、、救援设备、保障物资等,并保证始终处于完好状态。(3)教育、训练与演练公众的日常教育要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了解应急疏散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要求。应急训练:基础培训与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及其他训练等。预案演练包括桌面演习和实战模拟演习。(4)互助协议与邻近的城市或地区建立正式的互助协议,与社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物资供应企业等签 署相应的互助协议。,第三节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4.应急响应(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与安置(8)医疗与卫生(9)公共关系(10)应急人员安全(11)消防和抢险(12)泄漏物控制,第

30、三节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5.现场恢复(短期恢复)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恢复正常状态的程 序;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目的是控制此时仍存在的潜在危险,将现场恢 复到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为长期恢复提供指导和建议。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对预案的制定、修改、更新、批准和发布做出管理规定,并保证定期或在应急演习、应急救援后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预案中所暴露出的缺陷,不断地更 新、完善和改进应急预案文件体系。,第三节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1)总则;顶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2)组织指挥体系及

31、职责: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3)预警和预防机制: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建议分为四级预警)。(4)应急响应:分级响应程序,信息共享和处理、通讯,指挥和协调,紧急处置,应安全防护,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事故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新闻报道,应急结束等11个要素。,第三节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5)后期处置: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6)保障措施: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7)附则:有关术语、定义,预案管理与更新,国际沟通与协作,奖励与责任,制定与解释

32、部门,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等。(8)附录:相关的应急预案、预案总体目录、分预案目录、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等。,第三节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第四节 应急预案的编制方法,(一)组建编制队伍(二)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l法律法规分析2风险分析3应急能力分析(三)预案编制根据企业风险和应急响应能力现状,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相关规定编制应急预案。(四)预案的评审与发布预案应经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响应人员充分讨论和修订、评审,经批准后发布预案。(五)预案的实施预案经批准后实施生教。,(一)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和范围应急救援培训与演习的指导思想应以加强基础、突出重点、边练边战、

33、逐步提高为原则。应急培训的范围应包括:(1)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2)社区居民的培训。(3)企业全员的培训。(4)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第五节 应急培训与演习,(二)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基本应急培训是指对参与应急行动所有相关人员进行的最低程度的应急培训,要求应急人员了解和掌握如何识别危险、如何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如何启动紧急情况警报系统、如何安全疏散人群等基本操作,尤其要加强火灾应急培训以及危险物质事故应急的培训。(1)报警。(2)疏散。(3)火灾应急培训。(4)不同水平应急者培训。,第五节 应急培训与演习,(三)训练和演习类型根据演习规模可以分为桌面演习、功能演习和全面演习;根据演习的基本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和自选科目训练。(1)基础训练主要包括队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内容。(2)专业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常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消,以及现场急救等技术。(3)战术训练战术训练可分为班(组)战术训练和分队战术训练。通过训练,可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4)自选科目训练自选科目训练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开展如防化、气象、侦检技术、综合演练等项目的训练,进一步提高救援队伍的救援水平。,第五节 应急培训与演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