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土源性寄生虫.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16533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6.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土源性寄生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常见土源性寄生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常见土源性寄生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常见土源性寄生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常见土源性寄生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土源性寄生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土源性寄生虫.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见土源性寄生虫病,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辜小南,什么叫土源性寄生虫?是指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进入人体之前的发育阶段是在外界环境中进行(严格讲是指在土壤内发育)的寄生虫。主要土源性线虫是蛔虫、钩虫、鞭虫,因为蛲虫属直接型生活史的寄生虫,在流行病学亦可称为土源性线虫。,一、蛔虫病,(一)生活史1、蛔虫生活史包括2个阶段受精蛔虫卵在土壤中发育虫体在人体内发育,幼虫(在肺泡内蜕皮2次),穿肺泡经气管、咽、食管、胃,移行到小肠,童虫(在小肠内第四次蜕皮),钻入肠壁随血流经肝、右心到达肺,幼虫(在小肠腔孵出),误食,感染性蛔虫卵,成虫(在小肠内),受精蛔虫卵(小肠),随粪便排出,在适宜条件的土壤中发

2、育,约经2周,未受精蛔虫卵,雌雄交配,未交配雌虫,再经1周,含蚴蛔虫卵,幼虫第一次蜕皮,食物手水,经数周,污染,蛔虫生活史图解,成虫一般形态颜色:活虫呈粉红或淡黄色,死虫为灰白或黄白色形状:成虫长圆柱形,似蚯蚓.头尾两端逐渐变细,尾部钝圆锥形。体表有细环纹,两侧有明显的白色侧线。,蛔虫成虫,(二)流行病学1、蛔虫病分布 蛔虫病分布遍及全国,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在生活水平低、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较差的人群中,蛔虫感染率更高。,2、传染源 蛔虫感染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3、传播途径 由于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蛔虫卵污染环境、物品、食物等,人因生食含有

3、感染性虫卵的不洁蔬菜、瓜果和水而受到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手,经口受到感染。,(三)临床表现蛔虫病的致病包括蛔虫幼虫体内移行和成虫小肠寄生引起的宿主免疫反应、机械性损伤和夺取宿主营养作用。临床表现可按病程相应地分为幼虫致病和成虫致病。,1、幼虫致病蛔虫幼虫在肺内移行,病人可出现畏寒、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荨麻疹等过敏性肺炎症状。如短期吞入大量感染性虫卵,如生食被感染性蛔虫卵所污染的甘薯、胡萝卜、腌菜、甘蔗等食物,则可引起蛔虫性哮喘症,主要症状为气喘、干咳和喉部异物感。,2、成虫致病肠蛔虫病 间歇性脐周疼痛或上腹部绞痛是肠蛔虫病的特点,其他症状和体征还有腹胀、腹部触痛、消化不良

4、、腹泻或便秘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重度感染的蛔虫病患者可伴有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甚至发育障碍。蛔虫性中毒症 一般表现为头痛、失眠、精神烦躁、磨牙等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出现低热、荨麻疹、哮喘、皮肤瘙痒、结膜炎等过敏症状。重者可引起蛔虫中毒性脑病,起病急,绝大多数于阵发性腹痛开始,24小时内进入抽搐状态,甚至因中毒休克而死亡。,并发症 主要有以下10种。胆道蛔虫病:系肠内蛔虫进入胆管所致。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蛔虫病肠穿孔肝蛔虫病:肝蛔虫病为蛔虫钻入肝脏所致。胰腺蛔虫病气管和支气管蛔虫病肺动脉及心脏蛔虫病蛔虫性肉芽肿其他异位蛔虫病,(四)病原诊断,45-7535-50,88-9439-44,

5、二、钩虫病,(一)钩虫生活史幼虫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阶段虫体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幼虫(在人体内),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破肺微血管入肺泡,幼虫(到达小肠),经皮肤(或口)入人体,丝状蚴(感染期幼虫)(土壤中),48h内(第一次蜕皮),第一期杆状蚴(在土壤中,以细菌和有机物为食),成虫(小肠内),钩虫卵(小肠内),随粪便排出,在适宜条件的土壤中发育,约24h孵出幼虫,雌雄交配,第三次蜕皮,56d后口腔封闭,停止摄食(第二次蜕皮),第二期杆状蚴(土壤中),形成口囊的幼虫(在小肠内),在34周内第四次蜕皮,经气管、咽、食道、胃到小肠,钩虫生活史图解,二种钩虫两种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生活史的过程包括:

6、虫卵及幼虫在体外的发育和幼虫进入人体后的在人体的移行。感染期丝状蚴经皮肤或口主动入侵。,钩蚴的迁延移行人体经皮肤感染十二指肠钩虫后,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之前,钩蚴先长时间(可达250多天)潜留在组织中,发育暂停或迟缓。当受某些刺激后,才陆续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部位小肠上段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达上万条 重度流行区,一般200300条交配产卵 产卵量:与虫种、虫龄、虫数、宿主状况有关 十二 13万/天/条 美洲 0.51万/天/条寿命3年左右,(二)流行病学1、分 布呈世界性国内:主要流行区为淮河、黄河以南虫种: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7、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多为混合感染地区(四川占70%)感染率:南方 北方,农村 城市,2、传染源 钩虫病患者、带虫者3、传播途径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人粪种植作物(光手赤脚劳动)卫生条件差的矿井接触疫土,种植蔬菜,插秧,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1.形态(成、幼)略 2.生活史 产卵 13万/日/条 0.51万/日/条 感染途径 经皮肤,经口 经皮肤 3.致病 钩蚴性皮炎 多见 少见 钩蚴迁延移行 有 无 贫血程度 严重 较轻 婴儿钩虫病 多见 少见 4.治疗 对药物敏感 对药物不敏感 5.分布 北方多 南方多,两种钩虫的主要不同点,钩虫感染 无临床表现,粪检有虫卵 钩虫病 有临床表现,粪检有虫卵

8、,(三)临床表现,十二指钩虫口囊有2对钩齿,美洲钩虫口囊有1对板齿,用内窥镜看到的咬附在小肠黏膜上的钩虫成虫,钩虫成虫咬附在肠黏膜上,钩虫成虫口腔咬着肠黏膜的病理切片,1、幼虫致病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入侵皮肤所致表现 针刺、烧灼感,奇痒 充血斑点(丘疹),红肿、水疱 脓疱 结痂 脱皮自愈(“粪毒”、“着土痒”)好发部位 足趾、手指间;手背、足背,钩蚴性皮炎,呼吸道症状 咳嗽、痰中带血 畏寒、发热 重感 剧烈干咳、哮喘 暴发性钩虫性哮喘,钩蚴在肺部寄生,2、成虫致病消化道功能紊乱 病变:虫体咬附肠粘膜 出血点、小溃疡、片状瘀斑,成虫咬附 肠粘膜,上腹不适、持续性隐痛 恶心、呕吐、腹泻 食欲差、体重

9、降 消化道大出血 吃生米、生豆、泥土 煤渣、瓦片、破布(缺铁?),临床表现,异嗜症,贫血(钩虫的主要危害所在)失血原因 边吸边排 伤口渗血 更换吸血部位 组织血管的损伤 和失血量相当,且量大失血量 美洲 0.020.1ml/天/条 十二 高67倍,例:100条 0.5ml/天/条 100天=5 000 ml,贫血的临床表现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心慌气促面部或全身浮肿 肌肉松弛、反应迟钝贫血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发育障碍停经,流产、早产、死胎严重者劳动力丧失!,钩虫病患者,3、婴儿钩虫病,感染途径 钩蚴污染尿布 接触污染土壤 穿“土裤子”、开裆裤、睡沙袋 经

10、胎盘 经母乳感染虫种 多为十二指肠钩虫好发年龄 生后1012个月,甚至生后4天,(四)病原学诊断1、粪检 查虫卵: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孵钩蚴:钩蚴培养法2、痰检 查钩蚴:适于有呼吸道症 状,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口囊,钩虫的重要特点为其成虫前端有大而发达椭圆形的口囊,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口囊的腹侧具有两对钩齿或一对切板,是附着于宿主肠壁的器官。,美洲板口线虫口囊,美洲板口线虫口囊,的腹侧有板齿,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成虫的鉴别,虫卵在外环境土壤中的发育阶段虫体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一)鞭虫生活史,三、鞭虫病,一、形态,1、成虫 成虫外形似马鞭,前端细长,约占体长的3/5,内含一条很细的

11、咽管,后2/5较粗,内有肠管、生殖器官及肛门。雌虫长3550mm,尾端钝圆;雄虫稍小,长30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形。,2、虫卵 呈纺锤形或腰鼓形,大小约50542223m,棕黄色,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透明塞状突起,称卵塞。,3、生活史特点宿主:人是唯一宿主感染时期:感染期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感染寄生部位:盲肠生活史中无游移现象,(二)流行病学1、分布全球分布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鞭虫感染的情况是:据19881992年调查,全国鞭虫的感染率为17.38%,估计全国鞭虫感染的人数21249万人。北方低于南方,台湾地区、海南省感染率可高达60以上

12、,其次为广西(47.71%)。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2、传染源 鞭虫病患者、带虫者3、传播途径 感染期虫卵 经口感染,4、易感人群人对鞭虫感染无抵抗力,甚至婴儿或6个多月的幼儿都可被感染,感染度高峰在4-10岁年龄组。一般人们感染较轻,个别严重者虫荷可达4000条以上。有人报道一重症者,死后尸检发现鞭虫4604条。,三、致病,(三)临床表现致病机理:成虫寄生于盲肠,严重感染时亦可寄生于阑尾、结肠、直肠乃至回肠下段。以细长的前端侵入粘膜下层乃至肌层,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用,可致肠壁粘膜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少数患者可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明显增厚,以及在炎症基础上

13、形成肉芽肿等病变。鞭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每条鞭虫每天吸血约0.005ml。重度感染者可致慢性失血。,轻度感染者虽然一般无显著症状。偶有右下腹痛、恶心、呕吐、低热等。重度感染多见于儿童,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胃肠道方面:结肠不同程度的充血 水肿、弥慢性出血点、溃疡形成,患者表现为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脱肛。有些病人出现慢性阑尾炎的症状。,鞭虫感染造成的直肠脱垂,血液系统方面:血常规检查出现嗜酸细胞增加,缺铁性贫血等。严重贫血者导致心脏扩大。神经系统方面:常头昏 头晕。极少数可有脑膜炎的症状。腹部触诊常有右下腹明显压痛。,并发症,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脱肛(直肠脱垂)贫血阑尾炎肠梗阻 并发肠道细菌感染

14、等,四、诊断,(四)病原学诊断检获虫卵为诊断鞭虫病的依据方法:粪便直接涂片法 沉淀集卵法 离心沉淀法 改良加滕氏法,辅助检查:血常规注意嗜酸粒细胞计数、小细胞低血红蛋白性贫血。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可见到虫体附着于肠粘膜上,借助肠镜检查亦可作为鉴别诊断的手段,以便排除其他肠道疾病。X线钡剂灌肠检查,运用气钡双重造影法可以发现涂有钡剂的透光虫体外形。,(一)蛲虫生活史蛲虫生活史简单,不要中间宿主,虫体不必经过人体之外的环境发育。,四、蛲虫病,虫卵图:,卵壳,线形幼虫,内含蝌蚪期胚胎 内含感染性幼虫,蛲虫雌虫,蛲虫雄虫,雌虫,雌虫:813mm x 0.30.5mm头部较细,尾端直而尖细,幼虫

15、(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沿小肠下行,幼虫(结肠),经口或吸入,感染性虫卵(肛周、外界),成虫(盲肠、阑尾、结肠、回肠下段),蛲虫卵(肛周),条件适宜,经6h发育,蜕皮1次,雌雄交配后,雌虫在肛门外产卵,再蜕皮1次,蜕皮2次,蛲虫生活史图解,生活史特点只需要一个宿主:人成虫的寄生部位 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小肠下段 重度感染时可在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成虫寿命不超过2个月雌虫必须到达肛周才产卵虫卵发育至感染期时间短(6h)感染期:感染期虫卵(经口或经空气吸入感染),寄生部位,(二)流行病学 1、蛲虫病分布蛲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国内感染也很普遍。儿童显著高于成人。蛲虫感染还具有儿童集体机构 聚集

16、性和家庭聚集性的分布特 点。,2、传染源人是唯一传染源。因为其生活史简单,成虫寿命较短,儿童多集体生活,卫生习惯尚未养成,故重复感染十分普遍。,3、传播途径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以下3种。自身感染 直接从肛门通过污染的手指经口感染,常是自身再感染的最重要途径。接触感染 患者通过被虫卵污染的手,再污染玩具和日常用品,或者通过散落在衣裤、被褥、玩具、室内家具和地面上的蛲虫卵,使其他人因接触虫卵而感染,因此,接触传染是集体机构和家庭传播本病的重要方式。,吸入感染 散布在外界的蛲虫卵因比重小,可被动飞散到空气中,或附着在飞扬的尘土中,随着人的呼吸将虫卵吸进体内,使人感染。另外,蛲虫卵在肛门周围,因温度、湿度

17、适宜而孵化,逸出的幼虫可能再钻入肛门到达肠内发育为成虫,引起逆行感染。,感染方式多种多样 直接感染(经肛门 手 口,自身,主要方式)间接接触感染或吸入感染(异体、相互)逆行感染?,经口感染,经肛门 手 口感染,吸入感染,间接接触感染,虫卵污染环境,雌虫在肛周产卵,(三)临床表现1、雌虫产卵所致局部刺激症状(主要因素)肛门、会阴部皮肤奇痒、继发性炎症、烦躁不安、失眠、夜惊、纳差等。2、肠粘膜损伤所致消化道功能紊乱 一般无明显症状。,蛲虫病的表现:烦躁不安、肛门、会阴部皮肤奇痒,3、在肠道寄生引起的肠壁及附近组织病变 蛲虫的成虫使肠黏膜受损害引起慢性炎症或微小溃疡,可形成蛲虫性肉芽肿。重度感染者可

18、伴有腹泻,粪便中带有较多黏液或有少量血丝。4、引起呼吸系统的病变 人吸入含有蛲虫卵的灰尘也有感染的可能。发现蛲虫作为抗原有引起呼吸道过敏的可能性。,5、异位寄生引起的病变蛲虫性阑尾炎因阑尾与回盲部直接相连,蛲虫很容易钻入阑尾,引起蛲虫性阑尾炎。皮肤异位寄生 有报告肛门皮下肿块、肛门瘘管、腹壁皮下发现蛲虫成虫或幼虫及虫卵。,6、蛲虫性生殖系统病变女性多见,蛲虫进入生殖系统各脏器,如阴道、子宫及输卵管,引起阴道炎、子宫颈炎、内膜炎、输卵管炎和输卵管脓肿,并在这些部位引起以虫卵或虫体为中心的肉芽肿病变,甚至并发输卵管穿孔等,以至需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症状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下腹疼痛或月经

19、增多等。,7、蛲虫性泌尿系统及腹腔、盆腔病变蛲虫有时从尿道进入泌尿系统可引起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炎症;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盆腔,则引起蛲虫性腹腔炎、盆腔炎和蛲虫性肉芽肿。,四、病原学诊断查虫卵肛门拭子法(透明胶纸、棉签)清晨便前进行,反复多次查成虫 棉签拭子法,寄生虫病绩效评估,一、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实现率=达到防治规划目标的县/辖区内寄生虫病流行县(市级)寄生虫感染率下降率=考核周期内(最近一次)寄生虫感染率-基线寄生虫感染率/基线寄生虫感染率*100%(县级)基线寄生虫感染率:参加了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的市县以该次调查数据为基础计算,未参加的以省(市)现状调查数据为计算基础。,

20、寄生虫病绩效评估,寄生虫感染率下降率达到国家规划要求的,则当地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实现率为1,否则为0。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为:在年的基础上,全国蠕虫感染率到年底下降以上,到年底下降以上。在2004年的基础上,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在5%以下、5%20%和20%以上的,到2010年底分别下降30%、40%、50%以上;到2015年底分别下降60%、70%和80%以上。,寄生虫病绩效评估,二、重点寄生虫病检测完成率=实际开展监测的县/应该开展监测的县数*100%(市级)=实际病原学检查人数/应开展病原学检查人数*100%(县级)应开展监测的县数:依据监测方案,计划

21、开展重点寄生虫病监测的县数。市级的监测县数每年不应少于辖区内县级总数的10%。,寄生虫病绩效评估,依据全国寄生虫病相关监测方案,以县级为单位开展监测工作,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随机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卵和华支睾吸虫卵,调查总人数不少于1000人。,感染率大于的,对岁以上居民进行规范药物驱虫治疗;的,对农民和儿童等重点人群进行规范药物驱虫治疗;在感染率低于的地区,通过健康教育鼓励群众自愿检查,对感染者进行治疗。,()到年底,以县为单位,按照有关技术方案的要求,人群驱虫覆盖率达到以上。()到年底,以县为单位,按照有关技术方案的要求,人群驱虫覆盖率达到以上。,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